APP下载

江汉平原皮影戏传承与保护探析

2020-04-16顾晗钰柴颂华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3期
关键词:数字化保护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

顾晗钰 柴颂华

【摘要】随着全球数字化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丰富、广泛,导致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发生巨大变化。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数字影像艺术也在持续不断进步,数字化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尤其以数字影像艺术广为人知。江汉平原的皮影戲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深刻的价值和内涵,具体体现为娱乐、美学、创造力的艺术性价值和文化教育、公益、文化认同感的工具性价值。为了保护和传承皮影戏,我们采用多种数字化技术,而创新和继承是这个多元的社会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皮影戏;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皮影戏又被称“影戏”或“灯影戏”,是一种民间戏剧,其是用由纸板制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在演出期间,白色幕布背后的艺术手艺人们在操纵皮影人的同时配合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并且使用打击乐器和弦乐渲染氛围,具有浓厚的本土气息。与其他的表演形式相比而言,皮影戏融合了戏剧、音乐多种艺术手法,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也是第一个被引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

位于江汉平原的皮影戏在中国皮影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属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但是对皮影戏这项传统文化人们没有重视起来,对它的保护措施仍然停留在经济上给予技艺传承人一定资助的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存在着诸多问题,一些对皮影戏的纪录片及博物馆的宣传也并不全面。因此,我们应该利用现代化、数字化和信息技术,结合传统艺术形式,赋予皮影戏新的生命,用现代与传统结合的方式,使其被更广泛的人群特别是年轻的受众所接受。

一、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基本特征与表现手法

在皮影戏的表演中,我们用一张白色幕布为道具,而表演者们就站在幕后支配皮影人,利用光影呈现影像给观众,并伴随着说唱故事,这通常需要三到四位表演者或者更多。中国最传统的皮影戏只有操动皮影,配上简单的灯光和特色唱腔。而江汉平原皮影戏在渲染氛围的设施上比较全面,可以更加生动地表演剧情,影像也由原来的死眼睛、死嘴巴改为活眼睛、活嘴巴,女主角也是由女演员演唱的,这改变了传统戏剧最初的男性演员控制舞台的情况,让观众感到神清气爽。

在江汉平原流行的皮影戏最初是由北方传入本地,其皮影人物造型尺寸比北方的略微长一些。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唱腔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毛嘴、三伏潭、剅河和潜江一带的歌腔式皮影戏;另一种是流行仙桃的渔鼓式皮影戏。皮影戏在表演时讲究人物造型戏曲化和卡通化,由于皮影戏在演出时配以地方特色唱腔,同时受到曲艺形式的影响,在人物的表演中大胆融入戏曲的脸谱和服饰的艺术特色,因此皮影的人物形象也可以分为四大类别:生、旦、净、丑。皮影戏是通过人对影人的脖子和四肢操作来表现人物特征的,例如在演唱时边唱边拉动影人的肢体来表示谁在演唱,这就要求皮影在表现形式上更加抽象化和个性化。

二、江汉平原皮影戏发展中的旧局与新困

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电影最初从皮影戏得到灵感来自于传统民间皮影艺术,中国最初的原创平面动画造型非常简单,19世纪50年代中国动画师拍摄出了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为中国动画增添了一个新的表现元素,具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之后又拍摄了剪纸片《渔童》《济公斗蟋蟀》《金色的海螺》等电影,吸收了中国皮影戏和民间窗花的艺术特色,动画形象更加生动有趣,也促进了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开始,皮影艺术的范畴由此开始脱离传统的束缚并得到了极大的延伸。

但是,如今这已成为中国皮影艺术发展的旧局,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文明的演进,人们的日常娱乐活动渐渐丰富多彩,皮影艺术已经处于不断式微以至于消隐的境地中。一方面,传承人的减少使我们很少有机会欣赏到真正的皮影戏,而且皮影戏传统的表现形式与当下提倡的现代化、科技化和数字化发展趋势存在巨大差异;另一方面,国外的动画产业蓬勃发展,特别是日本和美国,主导了当今动画世界的潮流和发展趋势,使国内的动画产业受到了巨大冲击。如今国产动画更偏向于现代感、国际感,渐渐丢失了传统文化特色,并且在技术上和创新上落后于其他国家,动画产业渐渐没落。

面对这些情况,我们有必要挖掘两者的可取之处,将两者通过数字化的手段结合起来,使皮影戏走入人们的视线和生活,定格动画也可以创新发展。这对于我国动画产业的原创会有启示作用,江汉平原皮影艺术也可以通过不断的变化得到升华。数字化技术的革新给予艺术生产以外更多新的动力,更给艺术创作带来了更多新的可能。手工制作、舞台布景、器乐手挑的传统表现形式,一方面以元素的形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同时,另一方面无论是皮影动画的创新还是制作皮影,皮影戏的发展也在逐步走向固化。

三、江汉平原皮影艺术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路径

(一)增强数字媒体展播扩大传播力度

一方面,通过数字设备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有助于江汉平原皮影戏保护与传承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在车站、博物馆、图书馆等地点增设数字化媒体设备,让民众打破传统视听限制,深刻感受江汉平原皮影戏的独特魅力。例如,公众可以通过博物馆内的VR设备身临其境地感受皮影的制作过程,真实领略到非遗传承人的精湛技艺。与传统的参观讲解和书本讲解相比,数字媒体设备拓宽了传播范围,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同时,也能让民众更直接地领略它的独特魅力。

(二)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提升影响力度

在我国的一些城市中都建立并运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数据库,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保存、传播、传承开辟了新的空间。江汉平原皮影戏流传地域广阔,也可以根据不同城市的特色建立风格各异的数据库,结合本地研究江汉平原皮影戏,感受丰富的文化内涵,为皮影艺术的更好保护和传承提供数据参考。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智库,可以及时更新江汉平原皮影戏传承人信息,定期组织交流会,为传承人队伍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持,避免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消逝。

(三)搭建网络移动平台加强推送讯息力度

众所周知,这是一个数字化信息时代,通过搭建网络平台,利用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突破时空制约的优势,既可以有效储存皮影戏相关资料,防治丢失;又方便及时推送交流活动的资讯并扩大传统文化艺术的社会影响力。时代在发展,我们不能止步不前,数字化时代带动的科学技术在方便生活的同时,也应该重拾中国传统文化,避免传统文化的消失,运用科学技术赋予江汉平原皮影戏新的生命和魅力。

随着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们渐渐习惯通过新媒体接受讯息。精心设计的《舌尖上的中国》《国家宝藏》等节目中的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令人耳目一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皮影戏也可以将文化内涵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借助形象的视觉视听设计,为古代文明赋予新的活力。

四、数字时代下皮影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时代发展带来的旧局新困,自有新的时代去开拓,从皮影延伸出来的物件琳琅满目,在皮影数字化的基础上,借助数字雕刻技术的皮影手机壳、挂件、定制文创产品;通过数码印花技术制作的“皮影”丝巾、手袋和背包;使用数字扫描与数字图形处理技术的皮影数字保存。可以说,在以数字技术为手段的艺术创新上,皮影艺术已经做出了相当程度的基础性发展工作。

挖掘民族艺术的表达内容是对这种文化内涵的发现与审视,需要有独特的想象力和开放的意识。虽然中国历史悠久,有数不清的宝贵文化资源为皮影艺术的创作打下了基础,但是如果在对皮影戏进行创造性改革中没有开放的思维与创新的眼光,这些养分仍然会白白流失。要想使皮影艺术吸引社会的关注,我们必须结合当前的社会因素进行创作,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更能让江汉平原皮影戏展现魅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

五、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认识皮影戏的内涵,并在对其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现代化传承,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对其进行保护,才能使江汉平原皮影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充分、全面的记录和展示,将其融入现代生活中,确保江汉平原皮影戲生命延续。

参考文献:

[1]谭艳超,由婧涵,高文利.皮影戏艺术的数字化应用——望奎皮影戏发展困境突破[J].绥化学院学报,2018(5):91-93.

[2]陈琳琳、韩文超.数字时代下皮影艺术的“困”与“新”[J].美与时代(上),2018(3):48-50.

[3]刘宝琪.数字化技术在文化创意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以陕西皮影元素为例[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

[4]张楠楠,崔艺瑄.“一带一路”背景下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研究[J].文化学刊,2018(10):160-162.

作者简介:顾晗钰(1998-),女,江苏江阴人,汉族,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柴颂华(1977-),男,湖北荆门人,汉族,博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城市品牌形象。

猜你喜欢

数字化保护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趣的皮影戏
有趣的皮影戏
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美国女孩安妮:中国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探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