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导》周报对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贡献

2020-04-16徐立波杨丽宁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20年4期
关键词: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

徐立波 杨丽宁

[摘  要]《向导》周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政治机关刊物,对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以战争与革命为时代主题的迫切要求和以马林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倡导创办的《向导》周报,为实现国共合作提供了现实和可能条件。《向导》对国共合作形式及国民党改组工作的宣传,推动了国共合作进程。《向导》提出无产阶级与其他党派的联合只能是革命的联合,不是妥协的联合;提出对同盟者的错误政策进行批评,以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原则;还提出了扩大左派,联合中派,打击右派的策略。这些原则及策略不仅对维持国共合作统一战线起到积极作用,还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智慧,并对当前新闻宣传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关键词]《向导》;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  K261;K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0)04-0027-07

中共二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战线主张,并决定创办党的第一份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以下简称《向导》),它把“所有革命团体结成统一战线的必要性”[1]作为重要议题,并对此主张进行了广泛宣传。正是这些宣传,为实现国共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并为维持国共合作顺利进行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美国学者大卫·斯隆所说:“与今天传媒的不同之处在于,党派时期的报纸既不是作为新闻媒体存在,也不是以公正报道为目的。在高度党派化的政治环境下,新闻成为服务于政治的工具。”[2]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环境,若要实现民族独立任务,必须建立广泛联合战线,实现国共两党合作。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关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民主联合战线议题,借助《向导》这一重要舆论阵地宣传国共合作,展开了理论和实践探索。

一、《向导》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前的酝酿

中国各民主阶级的共同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共产党人可以同资产阶级民主派合作打倒共同的敌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实现肩负的重大历史任务,同国民党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使双方达成共识,却经历了一个复杂的酝酿过程。

(一)《向导》创刊是战争与革命时代主题的现实要求。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军阀混战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社会思潮纷纭的客观现实。各政治派别从自身利益考虑,提出自己的主张。以蔡元培、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认为在中国组织“好政府”,“作为改革中国政治的最低限度的要求”。[4]中国共产党人针对各派政治势力提出的政治主张进行分析,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为准确宣传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实现理论与实际斗争的结合,决定创办一个党的机关报,借以宣传革命纲领是极其必要的。《共产党》月刊于1921年7月停刊,《新青年》月刊由于发展受阻改为季刊和不定期刊,并在1922年6月被法租界捕房封闭了中共发行书刊的机构——新青年书店后,也于1922年7月停刊。在1921年到1922年的这段时间,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工人刊物《劳动音》《劳动界》等被迫停刊,导致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作受挫。为更好宣传党的主张,使党的理论工作与实践工作更好结合,创办一个属于自己的政治机关刊物就显得更为迫切了。

(二)马林积极倡导创办报刊,为实现国共合作提供可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并不是偶然,它是世界革命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自1921年6月来华,到1923年9月返苏,短短2年多时间,对中共二大作出建立联合战线的决议及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贡献良多。在1922年6月的西湖会议上,马林就指出:“国民党松懈的组织形式使得在党内很容易促进群众运动的思想,因此必须同国民党建立友好关系。”此外,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加入国民党,但应保持自己的组织和报纸,并应积极在工人中建立自己的活动和组织中心”。[5]实际上,马林的这种思想是对列宁党报思想的继承。列宁党报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党的报刊与巩固党本身联系起来。他认为党的报刊是用马克思主义统一无产阶级革命分子头脑的手段,是把分散的共产主义组织团结成统一政党的手段,也是宣传和鼓动的工具。如若没有报纸,就不能系统地有坚定原则的和全面的鼓动宣传。然要进行集中的和经常的鼓动工作,就必须利用定期的报刊。所以,马林主张建立属于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报刊以宣传国共合作。此外,他还提出要“允许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内进行共产主义的宣传”[6],借以扩大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

(三)《向导》对合作形式的宣传推动了国共合作。1922年7月17日,马林向共产国际执委会作了关于在华工作的详细报告。报告中,他高度赞扬国民党进步作用及国共合作重要性。18日,共产国际决定采纳马林提出的“党内合作”建议。马林提出中国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的提议遭到大多数中共中央委员反对,他们认为采取“党内联合乃混合了阶级组织和牵制了我们的独立政策”[7]。争论中,李大钊基本同意马林意见,认为“国民党是一个松懈的组织,有各种不同政见的人,各行其事,共产党员加入其内不会受到约束……而且孙中山赞同党内合作,不同意党外合作,如果我们坚持己见则革命统一战线难以实现”[8]。经过几天讨论及劝说,最终原则上确定采取“党内合作”形式,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在此过程中,《向导》起到重要作用。《向导》发刊词明确指出:“现在最大多数中国人民所要的是什么?我们敢说是要统一与和平。”[9]号召全国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压迫。后来,《向导》刊发《革命与反革命》一文,指出“一个阶级抑或是一个党派是否革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历史时期,“对于任何党派甚至于任何军人每个革命的行动,都可以与之联合”。[10]“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以后,两党携手努力,从此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国共合作序幕。”[11]简言之,《向导》尽管一定程度上沒认清国民党阶级本质,但却对国共合作的建立起到积极作用。

(四)《向导》积极宣传国民党改组工作,助推了国共合作。当时,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但中共仍认为必须“矫正国民党的政治观念”[12],从而实现“在中国国民运动和国民党中建立左翼的任务”[13]。中共希望利用《向导》的宣传力量,实现国民党改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向导》发表了许多文章,如《国民党报纸不应该有这样记载》《国民党应否复建革命政府》《国民党哪里去了》等。希望用告诫的宣传方式把国民党塑造成革命的平民政党,使其推行坚决的反帝路线、群众路线及与苏俄结盟路线,提出国民党应该为广大民众着想,担负起重任。除对国民党正面引导外,《向导》也对国民党诸如脱离人民、幻想依靠军阀进行革命等一些错误政策进行批评,指出国民党应当“去宣传去组织,竖起旗帜来,让民众——反抗军阀与外国帝国主义的民众是工人是农民是商人,都集合在国民党旗帜下,结成一个向军阀与外国帝国主义作战的联合战线”[14],否则“民众难以发现国民党是代表民众利益奋斗的政党”[15]。《向导》的宣传对推动国民党改组、加速国共合作进程起到一定作用。

二、《向导》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斗争原则与策略

由于国共两党阶级利益的根本区别,导致国共合作进程并不顺利。即便是国共合作形成后,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仍然非常激烈。况且,“即便是一个革命政党的战略任务和它在革命中的战略路线是长时期有效的,那末它的策略任务和策略手段则甚至在二十四小时内也可能发生变化”[16]。从《向导》中可见,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了口号和策略路线。

(一)《向导》与国共合作初期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基本原则。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于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特点还不能完全掌握,在国共合作中的原则与策略出现失误,最终导致大革命失败。尽管如此,党在这一时期对合作原则与策略也进行初步探索,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国共两党之间较为长久的合作。

1.无产阶级与其他党派联合只能是革命的联合,而不是妥协的联合。中共二大虽已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战线主张,但此时党理解的联合战线范围还比较广阔。正如《向导》宣传的那样,“一个阶级一个党派”是否革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对于任何党派……任何军人每个革命的行动,都可以与之联合”,“但这种联合只能是革命的联合,而不是妥协的联合”。[17]具体来说,当时党认为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基本力量,买办阶级是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所以各买办之间也必有矛盾。因此,“日本买办之安福系等可以附和国民革命中之反英运动”[18]。“研究系”则“常常反奉天建军阀”[19],为无产阶级就应当合理利用矛盾,去“削弱敌人的势力”[20]。中共二大制定《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开始召集各方团体讨论如何开展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工作。《向导》对此进行广泛宣传与倡导。鉴于吴佩孚有支持民众运动的表示,共产党人认为在“剿灭红胡子”一点上,联合吴佩孚是有意义的。[21]因此,革命政党在根本上主张……与民众联合的同时,也不排除同吴佩孚实行某些“有意义单方面的联合”[22]。反奉战争爆发后,冯玉祥国民军的民主倾向更加明朗化,其他各派政治势力也提出要实现民主政治的要求。于是,共产党人提出要实现大家联合起来,创建真正的共和国。《向导》对党的政策与策略的宣传,正契合党此时合理利用矛盾,争取多数,以期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打倒共同敌人的策略,为日后国共合作奠定前提。

2.对同盟者的错误政策进行批评,以保持自身独立性。中共三大指出:“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并须努力从各工人团体中,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真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渐渐扩大我们的组织,谨严我们的纪律,以立强大的群众共产党之基础。”[23]也就是说,扩大国民党组织的同时,应当保持共产党自身的组织和纪律,共产党员的行为必须以共产党的纲领和纪律加以约束。国民党一大闭幕后,中共中央召开三届二次执委会,要求共产党员应当努力扶持改组后的国民党,“积极发展国民党组织,同时也慎重地发展自身的组织”[24]。在帮助国民党发展组织过程中,也着重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实际上,该问题早在国共合作酝酿时期,高君宇在《向导》发文就指出:“在国民革命中,无产阶级要占个主要的地位,资产阶级是被召集而参加。”[25]共产国际执委会给出的指示中也要求:“不能以取消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治面貌为代价。党必须保持自己原有的組织和严格集中的领导机构。”[26]这表明一些共产党人已经初步认识到由于中国共产党任务的特殊性,应当保持政治、组织及工人运动的独立性,不与帝国主义及军阀妥协,不放弃党的特别工作、抵制国民党的错误政策及行动等。

(二)扩大左派,联合中派,打击右派的策略。在国共合作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利用《向导》宣传“扩大左派,联合中派,打击右派”的策略,为保持国共合作,维护统一战线尽了最大努力。

1.实现批评自由,从思想和组织上巩固左翼。国民党一大以后,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对国民党进行思想和组织上改进的工作,使国民党逐步成熟起来。然国民党大部分党员的阶级利益与劳动平民的利益存在着根本矛盾,出现有意回避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倾向,使共产党人认识到国共两党之间的斗争,“其实是我们和国民党右派之争”[27]。因此,党认识到采取调和左右派的政策或机械式的开除右派,再或者对右派进行人身攻击等都是错误的,此时,应在国民运动根本问题上指责右派的错误,“在我们自己的机关报上,在国民党的机关报上,在种种集会的时候。同时我们应当用种种方法于思想上和组织上巩固左翼”[28]。此外,《向导》对国民党右派在国共合作进程中的错误行为也进行了指责。如倡导开展左右派政见不同的讨论,要求党员行动起来,巩固左翼势力,排除右派势力。

2.团结和扩大左派,批评和争取中派,坚决打击右派。1925年1月召开的中共四大,在总结国共合作一年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团结和扩大左派,批评和争取中派,坚决反对右派的方针。《向导》在第107期开设专栏,指出孙中山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及孙中山逝世以后国民党状况,并在110期刊发《革命与反革命》一文,指明国民党内部派别对待革命的态度。1925年5月,廖仲恺对《向导》提出的一系列主张也做出回应,他写了《革命派与反革命派》一文,以期望国民党旗帜鲜明捍卫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借此痛斥国民党右派妥协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企图分裂国共合作的行径。《向导》从112至115连续四期对“五一”“五四”“五七国耻”等纪念日以特刊专栏的形式纪念,并希望借助广大群众运动回击国民党右派对共产党所谓“赤化”的污蔑。在共产党与国民党左派的有力互动中,组织了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成立国民政府,把国民革命运动推向高潮。正因为此,国民党右派面对强大的国民革命运动而坐立不安,分裂活动也更加猖狂。特别是戴季陶主义为国民党右派分裂活动提供理论基础。廖仲恺被杀后,激起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人的极大悲愤。《向导》对戴季陶主义进行深入批判,澄清一些重大理论是非,争取了国民党左派的同情与支持。

3.联合却不代替左派,控制却不消灭中派,向反动的右派进攻。1926年7月,党中央召开的四届二次扩大会议对国民革命中社会各阶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指出中国社会主要有四种力量:一种是以李福林、冯自由为代表的反动右派;第二种是共产派;第三种是汪精卫、甘乃光为代表的左派;最后一种是以戴季陶、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右派。此时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新右派的阶级本性并没完全认识清楚,而是简单把国民党新右派一部分人当作可以拉拢的中派,合作进程中片面强调联合而忽视斗争。北京政变后,《向导》在第31、32期合刊开设专栏对北京政变进行了报道。陈独秀指出,如果“广东政府不幸而失败,则中国将经过一长期的反动”[29]。中山舰事件后,中共中央和苏联顾问团在对待此问题上采取妥协退让的态度,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对当时国内政治军事形势产生相当悲观的情绪,只能采取委曲求全的政策。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后,党组织发动工农运动却忽视领导军事和指挥军队的工作。但对国民党政策上,改变了把自己置身国民党左派“中坚地位”的做法,做出“联合左派并中派,向反动的右派进攻”的方针。但是,此时党在《向导》上进行宣传,并把蒋介石归结为中派,指出“有时还需要扶助中派”[30]。因此,《向导》没有清醒认识并指出国民党新右派的阶级本质,是导致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向导》展现的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智慧及当代意蕴

(一)《向导》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深远的战略智慧。《向导》积极宣传建立民主联合战线主张,为实现国共合作作出重要贡献,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深远的战略智慧。

1.抓主要矛盾,实现工农联盟,集中打击最主要敌人。十月革命后,俄国农民获得土地,工人在政治教育上有了优越权利,社会各阶级除贵族、大地主、大资本家等最少数人吃了亏,可以说“俄国十月革命史真有利于最大多数人民——农民、工人、小工商业家——的革命”[31]。在经济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民占人口多数,国民革命若无农民参加,革命肯定不能成功。《向导》对从二七罢工到1925年底通过工农力量赶走南方军阀陈炯明、北方吴佩孚势力的事件进行广泛报道。同时,也刊登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该文蕴含的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虽然当时在党内受到很多人质疑,但实际上,毛泽东撰文的立足点在于对开展农民运动责难的驳斥,他肯定农民参加革命的态度与积极性,认识到农民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主要力量。显然,这代表了当时中共对农民问题认识的最高水平,也为后来党在实践中开始重视农民问题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经过长期摸索,党逐步认识到农民是武装斗争主力军,工农阶级“是政治斗争中最伟大的势力”[32]。

2.反对“左”右两种错误倾向,坚持既联合又斗争策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国共合作进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危害统一战线的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但斗争中又适时联合起来反对共同敌人,充分展现了党的智慧。继国民党一大发生“跨党之争”后,特别在“弹劾共产党案”后,中国共产党人已经认识到国民党内部已经分为左中右三个派别。“左派代表工农和小资产阶级,是真正的革命派”;中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是“妥协派”;右派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完全是反革命派”。[33]那么,在革命中就必须赞成国民党左派反对右派,这一策略在国民革命中是非常正确的。《向导》不仅从理论上指出对待国民党的正确策略,而且把这些策略应用到实际斗争中。对当时正在督师北伐以响应浙沪的孙中山先生,《向导》极力劝说他改变当前的军事行动策略,希望其可以退出军阀混战,并指出:“只有全国工人、农民、兵士之联合的大暴动,才可以破坏权军阀阶级的军事势力;才可以惊醒帝国主义者跳跃神圣的迷梦,使他们不得不放弃在华的权利……才可以轰起全国革命的高潮及热忱,扫荡旧污,建设新国。”[34]孙中山先生接受《向导》建议,很快高举“废除不平等条约”,“召集国民会议”大旗,进行广泛动员和宣传,为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的开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商团叛乱事件发生,国民党右派勾结帝国主义企图排斥异己,争权夺利。《向导》尖锐指出这关系到党的生死,必须采取正确方法解决,国民党如果真的想要同共产党联合一起反对帝国主义,就必须“解散反革命的商团军”[35]。对于中派势力,《向导》认为应该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并严厉批评中派不应该对商团军采取妥协态度。在《向导》极力指导下,商团叛乱得到了平息。

3.實现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的相互结合。若要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并使这条战线得到巩固和发展,就须在坚守原则基础上,适时调整策略。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于两党阶级利益的本质区别,中国共产党在实现国共合作方式上产生较大分歧,一些中共领导人认为国共合作应采取党外联合形式,但该想法并没得到孙中山许可。然党内合作又不能让共产党人满意,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也提出要实现党内合作的方式时,中共旗帜鲜明指出要坚持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与实现国民党改组前提下,才能以共产党员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中共借助《向导》刊文十余篇对国民党改组工作进行宣传,希望借助舆论力量促使国民党改组。中共通过抬高国民党在革命中的历史地位,使国民党人认识到自身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更应成为推翻帝国主义的先锋。国民党应为民众着想,勇于担负起重大责任。实践中,中共通过《向导》等宣传工具深入广大民众进行广泛鼓动与宣传,使广大民众积极加入国民党,为国民党组织队伍的发展壮大注入新鲜血液。

(二)《向导》推动和维持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当代启示价值。《向导》宣传的关于建立民主联合战线所坚持的原则和策略,充分展示了党的战略智慧,对当前党报党刊宣传也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1.坚持党的领导,掌握正面宣传主动权。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灯塔。合格的党报党刊始终要将党性原则放在舆论宣传的第一位,坚持正确理论指导,牢记“党报姓党”。《向导》在发刊词——《本报宣言》中,就明确了宣传的宗旨是“反抗国际帝国主义的侵略”,“推倒为和平统一障碍的军阀”,号召国民为“统一、和平、自由、独立”而奋斗。[36]这集中体现出《向导》作为党中央政治机关报,是中国共产党政治理论的宣传员,是中国民众的喉舌,也开创了党管党报党刊优良传统。《向导》作为大革命时期党中央政治机关报,着眼于推动国共合作和革命事业,将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群众斗争作为主要任务,反映大革命时期的时局和群众声音,引导当时社会舆论向党靠拢,向国共合作靠拢,是党报党刊坚持党的领导,积极掌握正面宣传主动权的重要典范。进入信息网络时代,由于新兴媒体出现,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发展黯然失色,尤其以地方性党报党刊所受影响更为明显。为扭转市场不利环境,个别地方性党报党刊降低政治性要求,片面迎合消费者需求,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报党刊功能的实现。当前,地方性党报党刊的改革与发展,始终要将党的领导放在首位,坚持政治性原则。新闻宣传工作者要将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48字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作为行业发展的根本遵循,保持新闻宣传的政治敏感性,掌握正面宣传主动权。

2.运用灵活策略,提升新闻内容吸引力。中国共产党在借助《向导》推动国共合作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实现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相互结合的战略智慧。创办之初,蔡和森、马林等人就意识到,宣传是为了引导群众参加革命,那么宣传形式就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要注重现实斗争的宣传,从而避免形式单一的纯理论宣传方式。为此,创办者经过反复推敲,为《向导》逐渐开设了丰富多样的栏目,如“时事短评”“中国一周”“世界一周”“读者之声”“各地通信”和“寸铁”等栏目。这些栏目各有侧重,有的放矢,有感而发,因此受到读者的欢迎,效果很好。进入新时代,党报党刊在恪守“党报姓党”原则的基础上,要灵活运用新闻内容,锐意创新,让党报党刊更有感染力、吸引力。一方面,党报党刊要补短板拉长板,让内容真正“称王”。党报党刊要找准报道权威性、指导性与新闻性的最优结合点和交叉点,不拘一格,做活做亮报刊头条。另一方面,党报党刊要办好专栏,打造视觉中心,办出自己的特色。要在阐明问题,贴近群众的基础上,做到精益求精,深度报道。

参考文献

[1]陈公博.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53.

[2]大卫·斯隆.美国传媒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05.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58.

[4]林茂生,王維礼,王桧林.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29.

[5][6][7]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25.31.37—38.

[8]张广信.国共关系史略[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75.

[9][36]陈独秀.本报宣言[N].向导,1,1922-09-13.

[10][17]陈独秀.革命与反革命[N].向导,16,1923-01-18.

[11]崔国才.1921—1927:中国共产党对军事理论的探索[J].军事历史研究,2003(3).

[12]国民运动计划决议案[G]//中共中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文件选编.北京:中央档案馆,1991:33.

[13]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2)[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450.

[14]T、C、L.普遍全国的国民党[N].向导,21,1923-04-18.

[15]张国焘.革命党的“否认”病[N].向导,23,1923-05-02.

[16]斗争的辩证法[N].真理报,1927-04-21.

[18]瞿秋白.中国革命之争论问题[M]//六大以前.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674.

[19][20]彭述之.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M]//六大以前.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770.770.

[21]蔡和森.统一、借债与国民党[N].向导,1,1922-09-13.

[22]蔡和森.孙吴可在一种什么基础上联合呢?[N].向导,4,1922-10-04.

[23]孙武霞,许俊基.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料选辑(1919—1924)[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57.

[24]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同志们在国民党工作及态度决议案[N].团刊,7,1924-04-11.

[25]高君宇.读独秀君造国论底疑问[N].向导,4,1922-10-04.

[26]郑德荣,朱阳.中国革命史长编:上卷[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475.

[27][28]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册[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30.231.

[29][30]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册[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47.117.

[31]陈独秀.俄罗斯十月革命与中国最大多数农民[N].向导,90,1924-11-07.

[32]徐方平.蔡和森与《向导》周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12.

[33]彭述之.国民党右派反革命的经济背景[N].向导,82,1924-09-10.

[34]陈独秀.国民党的一个根本问题[N].向导,85,1924-10-01.

[35]陈独秀.反革命的广东商团军[N].向导,79,1924-08-20.

本课题系2019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党的诞生地史料挖掘与建党精神研究”专项课题“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与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传播”(2019ZJD022)和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设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研究(1921—194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徐立波系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杨丽宁系郑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刘  捷

猜你喜欢

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皖南事变原因研究综述
论国共合作早期中共党内右倾倾向的纠正
从上海三次工人武装暴动看国共合作的矛盾及冲突
对中共三大前后张国焘国共合作观点的再思考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