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储备市场预期管理研究

2020-04-15何晓伟郭红张晶

全球化 2020年1期
关键词:期货价格

何晓伟 郭红 张晶

摘要:预期管理是近期西方主要国家经济调控理论研究的重要方向。通过分析美国石油储备释放机理、石油库存对价格影响机理等得出国家储备主要作用是战略威慑的初步结论,并以2017年国家储备稀土收储为例分析储备收储对稀土市场发展影响和价格波动、市场预期对国家收储行为及收储政策的影响,指出国家储备预期管理尚处在初级探索阶段的主要结论。指出国家储备市场预期管理存在信息发布机制不健全、风险隐患研判不足、新技术应用较迟缓、储备资产防风险效用未完全释放等问题,并通过铜、铝、锌三个品种收储消息公示对下月、下下月价格预期的可控性检验,得出供需决定价格、多种因素相关共同影响的验证性结论,提出加强收储投放轮换政策预期管理,尊重信息传播规律,完善预期引导机制,运用大数据、新媒体等技术工具,理顺储备与市场关系等政策建议,以期促进储备工作和保障国家金融安全。

关键词:国家储备 市场预期管理 期货价格 可控性检验

作者简介:

何晓伟,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储备安全与应急物资保障中心高级工程师、高级物流师;

郭 红,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储备安全与应急物资保障中心经济师;

张 晶,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储备安全与应急物资保障中心助理研究员。

引 言

预期管理,指通过实施一系列预期管理政策与工具,有效引导、协调和稳定社会预期,在追求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效果最大化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经济影响负作用的管理过程。随着中国市场预期管理的逐步发展,从初期引进资本市场预期理论到目前运用这些理论验证中国资本市场的预期作用和影响,再将各种预期理论应用于与资本市场预期相关的宏观调控、大宗商品等问题研究上都取得了重大成果,为切实发挥预期管理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015年以来,我国股票市场、汇率市场和信贷市场都出现了较大幅度波动,金融市场较大风险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就已经把“防范重大金融风险”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决打好的攻坚战,并明确提出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为此,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更加注重防范重大金融风险,有效控制杠杆率。说明中央决策层对防范系統性金融风险有了更高的要求,更准确的聚焦,从防范区域性风险、行业性风险等具体风险转为防范系统性风险。

当前形势下,美国利率调整周期进入拐点,中美贸易摩擦不断,霍尔木兹海峡等局部军事冲突风险增高,厄尔尼诺等极端天气和地质灾难频发,人民币贬值预期再度升温,金融外溢性风险凸显,我国金融安全虽总体态势平稳、局部风险可控,但系统性风险不断加大,迫切需要加大金融风险防范力度。粮食、战略物资、救灾和应急物资是国家财政资金的实物形态,作为“积极财政+稳健货币”政策组合重要工具之一,利用实物和其衍生品工具有效管理市场预期,提升国家储备防风险效用,是有效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乃至金融安全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美国石油储备市场预期管理

(一)石油库存对价格影响机理

对于国际油价变化,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能源消费量、产量、库存、剩余产能、替代产品供给以及地缘政治风险等基本因素。就当前市场情况来看,这些因素仍然是影响原油价格的最根本要素。此外,期货市场交易活动、大宗商品投资和股票、债券市场等因素,也将影响原油价格变化的评估与判断。图2描述了影响原油市场的六个主要因素。

在2008年底至2009年初的经济衰退期间,库存在平衡供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球原油需求的意外下降,导致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破纪录的增加原油储备。相反,当消费量超过现有产量时,库存可用于补充供给以满足需求。鉴于供应不确定性,石油库存常被用作一种风险预防的措施。除商业性质石油库存外,美国和其他国家还有战略石油储备,美国能源部管辖的美国石油储备,根据截至2019年5月31日的6.49亿桶石油储备量计算,足以满足美国40天的净进口需求。

(二)美国石油储备释放机理

美国是最早建立石油储备的国家之一,石油储备规模为全球各国类似机制中规模最大的,由来自油轮和地下深层储油岩库的储备组成,目前美国石油储备总量约6.49亿桶,为全球最大的应急石油储备。美国石油储备站有4个,均位于墨西哥湾附近,且靠近大型石化基地。历史数据显示,美国石油储备的释放时间和补仓时机把握得都很好,充分发挥了石油储备保障国家石油供应安全、稳定国际原油价格的预期管理作用。

(三)美国石油储备释放情况

美国石油储备的释放有着严格的法律程序,需要总统授权才能生效。自1977年10月美国首次补充石油储备以来,大规模的石油储备释放总计有6次,主要是针对武装冲突、金融危机、突发自然灾害等严重影响石油供需和价格的事件。

第一次释放是1990年10月至1991年4月,在海湾战争期间,美国政府紧急释放2114.1万桶,目的是为补充美军石油供应短缺。第二次释放是1995年10月至1998年11月,为减少财政预算赤字,美国政府采取高抛策略,非紧急出售2825.7万桶,以降低储备成本。第三次释放是2000年9月至2001年3月,为缓解美国东北部冬季取暖油的需求,建立取暖油储备,同时更换储备库中陈年原油,美国政府采用协议交换的方式释放2907.4万桶原油。第四次释放是2005年9月至2006年1月,为缓解飓风卡特里娜造成的石油供应短缺,美国政府紧急释放1620.0万桶石油储备。第五次释放是2008年8月至2008年12月,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油价暴跌,美国政府再一次采用“高抛低吸”策略,出售539.1万桶石油储备,降低储备成本。第六次释放是2017年9月,为应对飓风哈维对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炼油厂造成的重大损失,释放石油储备保证原油供应,平抑汽油价格的快速上涨。

(四)美国石油储备策略对我国石油储备预期管理的启示

国家石油储备最主要的作用是战略威慑,而不是平抑油价。从确保国内能源供应安全和降低储备成本的角度来看,仅有一次是为了平抑国际原油价格进行的释放,虽说这是国际能源署要求各成员国建立石油储备的初衷。目前,全球经济稳步增长和石油需求提升刺激国际原油价格稳步回升,而当前我国石油等稀缺关键资源进口受制于人的状况亦没有根本改观,境外资源来源地相对集中,运输通道单一,潜在风险大。2018年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为6.48亿吨,与此同时,我国原油产量跌破1.89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这就要求既要应对单一品类的风险,也要防控产业传导,引发系统性风险。

根据我国建设计划,2020年三期石油储备项目全部完成,总投资额约为1000亿元,国家石油储备能力增加至约8500万吨,相当于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这也是国际能源署规定的石油储备能力“达标线”。与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内石油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与此相对,中国的炼油能力和消费能力迅速赶超美国、日本、欧洲的水平。因此,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背景下,有规划的开展石油储备基地建设,逐步加大公共投资力度,多渠道拓展石油储备基地发展战略,指导各种非常规石油资源的选择,并在对环境和气候影响最小的条件下有效满足自身的石油需求,符合我国能源安全的长远利益。

二、物资储备市场预期管理——以2017年稀土收储为例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赣州考察时实地调研相关稀土企业,并就推动稀土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指示。业内人士认为,稀土产业将会有进一步的政策推动,环保检查、指标核查和战略收储等一系列政策会密集发布。我们以2017年储备收储过程中稀土产业的情况及预期管理情况进行分析。

(一)稀土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稀土是重要的不可再生战略资源,随着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深化,稀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迅速提升。例如: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机组、新型计算机硬件、节能照明与显示、新一代移动产品、智能导弹、航天航空等。国际上将上述产业运用的新技术称为“稀土依赖性技术”,即这些技术的创新与运用必须依靠稀土材料。据统计,2015年,中國稀土冶炼分离产品产量为10.5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约88.2%,而稀土价格持续低迷,产业良性持续发展面临极大困境。

(二)稀土收储对稀土市场发展的影响

为保护我国稀土资源,促进稀土产业健康发展,2011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12号),同年9月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开展矿产地储备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11〕128号)文件,明确要求建立稀土储备体系,分阶段、分目标落实稀土储备任务,并重点提出把稀土作为储备试点矿类。建立稀土储备既是解决当前我国稀土资源消耗过快的迫切要求,又是维护国家资源安全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确保我国稀土资源跨期分配的重要保障。

自上述文件发布以来,国家储备多次开展稀土收储工作,在保护资源、稳定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历次稀土收储效果来看,稀土储备确实在发挥提振稀土市场价格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影响的持续时间较短,市场价格在迅速上涨的同时也会随着稀土收储工作的完成而回落。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国家稀土收储量与企业的产量相比较少,因此稀土收储对整个市场的供需关系影响较小,因为稀土收储反而成为企业炒作预期的机会。另一方面,在世贸组织(WTO)败诉后,中国稀土出口门槛降低,之前国外企业积压的市场需求集中释放,在国内市场需求疲弱的情况下,稀土企业更倾向于出口市场,叠加国家稀土收储价格较低,企业捂盘惜售,交储意愿较低。

(三)稀土市场波动对国家收储的影响

毫无疑问,国家稀土收储对稀土市场有一定传导作用,与此同时,稀土市场波动也会对国家稀土收储的落实产生影响。以2017年国家稀土收储为例。在2011年暴涨过后低迷了近6年后,稀土价格在2017年迎来了持续时间超长的一次回暖。据上海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2017年年初至2019年5月初,标志性稀土产品氧化镨和氧化钕价格累计分别上涨73.5%和75.3%。

从国家稀土收储情况来看,以往国家收储稀土都是一次性解决,收储价格一次性传导到稀土市场,在收储完成后稀土价格迅速恢复低点。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国家收储采取“少量多次”策略,隔月收储一次,减少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和冲击。当前,国家稀土收储价格不高,企业交储意愿低,且行业“打黑”范围扩大、市场需求“虚高”等因素造成的稀土市场价格涨幅过高过快,成为完成稀土收储工作主要障碍。

(四)稀土价格市场预期对收储政策的影响

2017年稀土收储受市场价格过高影响,未全部完成,但从稀土收储政策的变化来看,当前国家稀土储备正朝着稳定市场的初衷迈进。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首先,为防止市场剧烈波动,国家稀土收储的策略由“一次性解决”转变为“少量多次”“小步快走”。一次性收储传导到稀土市场的影响,就是价格在收储前快速上涨,在收储完成后迅速恢复低点。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国家收储采取“少量多次”策略,并且隔月收储一次。其目的非常明显,即降低稀土收储对稀土市场价格的脉冲式影响。从2017年上半年稀土市场价格增长的幅度来看,稳定市场这一目标显然已经达到,这从侧面反映出市场价格快涨快跌的预期对稀土收储政策的影响。

其次,在市场温度过高时,暂缓稀土收储对调节市场状态具有稳定剂的作用。2017年下半年以来,主要品种稀土价格上涨迅速,由于稀土收储计划尚未完成,因此市场纷纷预测国家仍会启动稀土收储工作。受市场预期影响,叠加行业整顿等因素,稀土市场价格进一步升高。在此背景下,国家果断出台政策,暂缓稀土收储,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市场、调节供需的作用。

三、国家储备政策对重要商品期货价格影响检验

(一)可控性检验方法——φ相关系数检验法

本部分对大宗商品價格预期的可控性进行实证分析,检验收储投放政策是否对价格预期具有良好的引导效果。检验的思路是考察收储投放政策公布的日期是否对大宗商品的价格预期变化产生影响。假设政府采取紧缩性的投放政策来降低价格水平,在政策公布的日期,大宗商品的价格预期显著降低,则可认为储备部门对大宗商品价格的预期具有很好的引导效果。否则,如果价格预期没有因为紧缩性政策的发布和实行有所降低而是反而提高,则认为储备部门对价格预期的引导效果不理想;反之同理。

依据这种检验思路,检验方法如下:①首先选取收储投放政策公示的时间,依据收储投放政策的性质,如果属于扩张性的收储政策,则赋值为1,属于紧缩性的投放政策,则赋值为-1。将收储投放政策操作公示日期转化为1和-1二分变量的时间序列。②在收储投放政策公示后,计算价格预期变量下期和下下期的变化量,如果价格预期下期比前一期提高了,则赋值为1,如果是下降了,则赋值为-1(如果预期变量不变,把此样本剔除)。通过这种赋值方法,将价格预期的变化序列转化为1和-1的二分变量时间序列。③计算政策操作二分序列变量和价格预期变化二分变量序列的φ相关系数,如果φ相关系数越大于0,则说明收储投放政策引导价格预期的效果越好;如果p相关系数越小于0,则说明收储投放政策引导价格预期越差,如表2所示。

计算得出相关系数。φ相关系数越大,说明(X1,Yl)和(X2,Y2)的一致性程度越大。

(二)政策公示对月度期货价格的可控性检验

本节检验收储投放政策公示对月度价格预期的引导效果。目前,国家收储投放政策不进行公示,我们根据媒体、行业协会及原国家物资储备局网站上企业招标竞价公告等公开信息,设定召开招标采购会的日期作为政策的公示日期。由于商品期货价格是人们对某一商品远期价格的估计,因此可用来当作月度价格预期的代理变量。我们梳理了2005—2013年可搜集到市场公开运作的物资收储投放行为共30次,其中,收储15次,投放15次,涉及的品种有色金属、纸浆、天然橡胶、稀土4大类。选取2005—2013年收储投放规模较大且期货市场中交易较为活跃的铜、铝、锌三个期货品种进行考察,使用这三个期货品种主力合约的期货收盘价的日均价作为月度价格预期数据,全部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期间这三个品种共收储9次,投放7次。依据政策公布或实行的日期,分别选取下月和下下月的期货价格数据。

由表3的检验结果可看出,2005—2013年物资储备部门对铜、铝、锌三个期货品种实行了7次紧缩性减少政府购买的投放政策,其中从本月到下月有3次的价格预期下跌,有4次价格预期上涨,从下月到下下月7次价格预期全部为上涨,表明紧缩性的投放政策对价格预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影响时间短,也有相当多的次数没有起到降低价格引导作用。实行扩张性增加政府购买的收储政策的次数有9次,其中从本月到下月有5次价格预期上涨,有4次价格预期下跌。从下月到下下月有6次价格预期上涨,有3次价格预期下跌,表明扩张性的收储政策对期货品种价格预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对下下月的价格预期引导效果较为明显。计算的铜的相关系数φ为0,说明铜的收储投放政策对下月和下下月的月度价格预期的可控性非常小,预期引导效果均不明显。铝和锌的相关系数φ均是下月为正,下下月为负值,说明收储投放政策对铝和锌下月价格预期引导效果较好,对下下月价格预期的引导作用较弱。

由于储备部门实行的收储投放政策大都具有逆周期的审慎调节性质,在经济过热时紧缩,在经济过冷时扩张,受当时经济过热或过冷形势的影响,公众的价格预期一般是跟收储投放政策的操作方向相反的,所以出现政策操作方向与价格预期变化相反的现象并不奇怪。只有当收储投放政策对价格预期具有很强的引导力时,才能改变人们顺周期的价格预期变化。

四、存在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给出了准确的预期,当前,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不断巩固。他强调,准确判断风险隐患是保障金融安全的前提,对存在的金融风险点,一定要胸中有数,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未雨绸缪,密切监测,准确预判,有效防范。国家储备在预期管理工作中虽有意或无意进行了尝试,但总体来看,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别人替我发声普遍,储备信息发布机制不健全

在收储投放信息尤其是突发事件面前,新闻媒体要及时、准确、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应当避免失语、失真、失度、失衡。在较早期新闻发布中,存在遇到涉及储备收储投放工作的问询,不接电话、不接受采访,集体失声的现象。事实证明,在政策发布、突发事件甚至在所有新闻宣传面前,主动发声缺位,小道消息就会到位;自身联系媒体失语,小道消息就会泛滥;真媒体不到,假媒体就到;国内媒体不到位、国外媒体一定跟进。因此,对收储投放信息以及突发事件,国家储备自身媒体及经常联系的主流媒体不但不能失语,而且要及时语、准确语、客观语。

(二)风险隐患研判不足,政策仿真欠缺

当前,我国面临各种风险的几率不断增加,防控风险首先要发现风险,找准风险发生的原因和衍变形式。在风险监测预警以及发现潜在风险方面,监管部门的动作往往滞后于市场发展的步伐,常常在负面影响暴露后才介入监管,凸显风险研判能力不足。

(三)新技术应用较迟缓

当前,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自动舆情监控等新技术应用推广极为迅速,利用最新的技术发挥储备预期管理、建立高效运行体系极为迫切。目前,储备预期管理对新技术的应用几乎为零,未来可采用大数据分析等多种手段对涉及国家储备的收储投放信息、数据、舆情进行有效甄别和分析,充分分析世界和我国各类资源品种的储量、生产、运输、消费、储备以及技术研发等领域的基础数据,为市场预期管理分析模型提供数据支撑,提高储备系统社会影响力和储备政策效果评估水平。

(四)储备资产防风险效用未完全释放

我国的对外金融资产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以外汇储备为主。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6月末,我国外匯储备规模为3.11万亿美元,终结了此前连续数月环比下降势头。从对外资产的结构来看,截至2018年末,外汇储备占我国对外资产的近一半(48%)。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较大,积聚了汇率风险,同时,储备资产防风险效用未完全释放。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为确保资产的可获得性,对冲价格波动风险,应在外汇储备池中加入商品资产,提高在国际商品市场中的配置规模,加大物资储备力度,获得资产分散化收益,同时获得与股票类似的风险溢价。国家进行储备物资资产配置,不仅考虑物资的商品属性,还考虑它的金融属性。考虑基于风险收益的配置,充分利用储备物资的金融属性,对冲人民币贬值、通货膨胀风险。

五、政策建议

2013年10月31日,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的三季度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强调,在坚持发展优先、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中引入“预期管理”。2016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再次着重强调了预期管理的重要性。探讨运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加强市场预期管理、防范风险,就是突破过往常规逻辑,为防范系统性风险提供可选方案。

(一)落实锤,加强收储投放轮换政策预期管理

非理性预期本质上往往是对一些简单事实的过度放大,因此,与市场的博弈需要更有策略,既尊重现实,又不曲解现实。对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而言,以政务信息公开为切入点,应积极发挥门户网站、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媒体矩阵在宣传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同时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的导向作用和短视频、增强现实(AR)、H5等5G环境下快捷、高效、生动传播优势,要落实锤,切实加强收储投放轮换政策并及时公布,给市场稳定预期。

(二)建机制,尊重市场信息传播规律,完善预期引导机制

从被动应对到理性预期管理,“管信息”与“管预期”并重。传统预期理论主要基于理性人假设,强调预期在收储投放政策决定、传导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实践中,完全的理性预期和完美的信息对称在现实中很难存在。在预期形成过程中,应以信息占有为前提,如果政府能对信息进行必要的管理控制,则能对预期的形成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达到管理预期的目的。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决策如果出台前与市场沟通不够,就可能扰乱市场预期,后续就需要大量工作去弥补”。实现有效预期管理的第一点,就是要让市场更清晰地理解政策。运用市场语言加强储备政策解读,将有助于消除误解。除了解读政策,我们还需要让数据更全面地反映现实。加强物资储备的数据体系、标准体系建设,增加数据层次的厚度,定期公布储备指数,满足机构市场的需要,将有助于有效提升物资储备预期的引导效用,进而影响市场预期。

(三)运用大数据、新媒体等技术手段和工具,提升国家储备预期管理水平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构建储备热点事件新闻监测体系,适时启动预期管理工作机制。一是搭建舆情信息监测和舆情动态发布的平台。参照商务部舆情监测的做法,24小时365天不间断开展储备舆情监测工作,广泛收集国内外各种媒体对于储备的新闻信息,定期对储备新闻动态进行归纳,提炼媒体关注的储备重点问题和主要观点,精选主要储备新闻目录,分析判断,制作《舆情快报》移动设备分发,供领导参考。二是形成定期新闻发布机制。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储备新闻向媒体发布通稿,或者有针对性地向部分媒体发专稿。三是根据新时期国家储备战略性、应急性、调节性功能,完善舆论引导应对机制。面对这三个层面的功能作用,预期管理时应各有侧重。如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或者国家储备本身面临一些突发事件时,储备自身应主动发声,通过自身媒体和主流媒体及时、客观、准确地对事件进行报道,避免小道消息泛滥,影响储备形象。在进行宏观调节时,通过有效收储重要品种物资、投放市场平抑价格预期,对经济发展运行发挥重要作用。在实现此种功能作用时,应该采取适当的机制、合适的发布渠道,在确保储备物资安全保密的情况下,保障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避免收储或者投放引起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影响储备政策效果的有效发挥。在战略性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国家储备除了发挥自身掌控的物资战略性效用之外,还应顺应新时期的需要,有效地实现军民融合。目前,军队已与部分地方储备管理部门建立了联动机制,在地方应急物资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实现此种功能时,处理好新闻宣传和涉密的关系,把握好度。通过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真实数据的预期体现,提升预期引导的能力。

(四)理顺储备与市场的关系,做好预期管理维护国家安全

深入系统研究储备市场预期管理对市场主体、市场规律的中长期影响。市场预期管理对于粮食和物资储备是一把双刃剑,或许能影响市场短期的供需关系和价格水平,但不能改变市场长期规律。宏观调控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宏观经济、行业经济的分析预测能力,将重点放在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政策法规上,让市场经济规律发挥作用。慎用国家储备物资对价格直接调节,对需要收储和轮换的物资,应根据种植的季节性、供需淡旺季、储存时限要求等制定收储和轮库规划,定期发布储备库存信息,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尽量减轻对市场的冲击和产业自身发展的影响,保障粮食和物资安全。构建国家储备融入金融风险防范、协调联动的宏观调控体系,形成全国一盘棋的金融风险防控格局;完善储备预期管理行为,促进国家储备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应当作为维护金融安全的重点可选工具之一,对提高行业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决策选项,确保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共同筑牢国家粮食安全、资源能源安全乃至金融安全的“防火墙”。

参考文献:

1.新华社电:《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 做好金融工作维护金融安全》,2018年4月25日。

2.新华社电:《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2019年1月21日。

3.陈建青、王擎、许韶辉:《金融行业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溢出效应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年第9期。

4.李灵舒:《金融风险的国际传递》,《时代金融》2017年第3期。

5.张晶、杨子健:《当前我国稀土储备工作的问题及建议》,《宏观经济管理》2016年第10期。

6.苏立维:《中国金融安全的风险影响因素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7.郑俊峰:《开放经济下国家物资储备调控机制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8.张红力:《金融安全与国家利益》,《金融论坛》2015年第3期。

9.江世银:《西方经济学者对资本市场预期理论研究的启示和意义》,《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第4期。

10.贾康:《新供给经济学:理论创新与建言》,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年版。

责任编辑:沈家文

猜你喜欢

期货价格
基于ECM模型的国内外铜期货价格联动关系研究
供给侧改革下我国铝期货与现货的相互关系研究
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波动、物价水平与货币政策的影响
浅析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原因
基于ARIMA模型的沪铜期货价格预测研究
期货真实库存的研究
基于VAR模型的中美玉米期货价格的研究
我国棉花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研究
我国棉花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
对期货价格合理性现有认识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