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习作教学于课外??品生活味道于课堂

2020-04-15林玉梅

教师·上 2020年2期

林玉梅

摘 要: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尤其到了高年级,总有些学生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奈,甚至有时是“有米也难炊”。众所周知,生活是习作的源泉。然而,很多人尽管生活精彩纷呈,提笔还是难有“神助”。究其原因,是对生活的观察力、敏锐度不够。如何开拓习作素材,创设有味道的习作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文章所要阐明的主旨。

关键词:高年级习作;开拓习作素材;习作的味道;活动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8-0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4-0039-02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现代网络科技越来越发达,小学生们都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具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不仅来自校园的各种共同的活动,还来自原生家庭的个体活动。照理说,学生面对习作训练时,应该是“下笔如有神”。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学生的习作所记叙的内容乏善可陈,有些又像是大杂烩,什么都有一点儿,什么又都缺了点味道。因此,开拓习作素材,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指导学生边体验边感悟,将生活的味道搬到习作中,是笔者正在努力探索并实践着的。

一、创设情境,戏精上身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倡导还原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主张创设并增强学习的情境性,实现“在情境中认知,在活动中体验”的建构式学习。[1]教师创设适当的情境,亲临其中,以“影后”级的表演水平出其不意地将学生带入预设情境中,学生的反应将会是最真实的,留在学生脑海里的印象也会是最深刻的。

班里的学生都是“00”后,大多数学生生活在几代人的宠溺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上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怎么安慰他人”之前,笔者的心里就有莫名的担忧。他们何曾安慰过人?如何让“安慰”进入课堂,让这种情绪油然而生呢?这堂课无疑是非常具有意义的口语交际·习作课。上课之前,笔者对每个学生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最终确定“下手”的对象——一个坐在第一桌的小女孩。

上课了,笔者一反常态,板着脸走进教室。笔者注意观察了学生们,他们个个敛声屏气,大气都不敢出的样子。笔者对着选定的目标一个“横眉冷对”:“小倩,今天的作业为什么完成得这么差?”听到笔者点名,当事者当场脸煞白。其他对自己作业完成情况没有把握的学生也开始局促不安。“说啊,为什么?这种完成作业的态度是很不可取的。”笔者咄咄逼人,女孩一时之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是被笔者的气势吓到了,头低垂着,眼眶泛泪,看上去楚楚可怜。而其他人也都愣在原地,整个教室像静止了似的。时机到了,笔者往她身后走了两步,立马换了张脸,用“唇语”对着其他学生说:“安慰她,赶紧安慰她。”然后笔者就趁机踱出教室。机智的几个学生心领神会,忙对她说:“小倩,没事的,等作业发下来了我们一起订正。”“是啊,没关系,知错就改,下次一定能做好。”“没关系啦,我也一定错了很多,咱们有难同当。”其他学生被这种温馨的氛围感染了,也纷纷出言相劝。小倩感受到了大家的关心,心情逐渐放晴。

“坏人”再次登场,恢复了以往的满面春风、慈眉善目,来了个画龙点睛。大家恍然大悟,对此次经历的看法侃侃而谈,对“安慰”一词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习作也颇具深度。

情境创设,将习作课堂变成“一场戏”,在不经意间把生活体验“演”出来,抽象的生活素材更真实、更动人。每个学生都是这场戏的主角,只要在作品中将自己最真实的体验写出来,他们的作品就都成功了。

二、游戏课堂,适时引导

游戏一直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众所周知,习作课中设计并进行有趣的游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贾志敏老师经常对大家说:“我教学生作文不是为了培养几个尖子,也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应付考试的技巧,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写作文,都能够通过作文学会做人,学会思考,扎扎实实地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功。”所以,贾老师作文教学的特色之一“趣”,就是经常寓作文教学于各项兴趣活动之中,使学生视作文为乐事。[2]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学生什么没玩过呢?是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赋予游戏新的玩法、新的生命,以吸引“叼嘴”的學生们的目光,激发他们玩游戏的兴趣。

(一)“恐怖箱”里不恐怖,游戏内外都有戏

“恐怖箱”游戏是笔者仿效电视上的综艺节目进行改良设计的游戏,中高年级的学生们都看过此类游戏。为了吊足他们的胃口,笔者在习作课前对“恐怖箱”里的“恐怖分子”进行了一番渲染,用言语制造紧张气氛。学生们既期待又怕受伤害,对这次游戏自然不会失去新鲜感。课前,笔者准备了三个挖了个小洞(仅够学生一只手臂伸进去)的纸箱,找来一个黑色塑料袋,放进搜罗来的一些如小布偶、小沙包等小物件。在游戏开始之前,笔者给所有学生一个任务:“从我宣布游戏开始之后,所有人全程都要仔细观察。”观察对象包括游戏中的人和游戏外的人,观察范围包括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注意游戏过程中的各个细节。接着,笔者向全体学生介绍游戏规则,宣布获胜方的奖品。分组之后游戏就开始了。在游戏过程中,笔者既是旁观者,看着他们有条不紊地摸着“恐怖箱”里的东西,感受、猜测,向下一个同学描述,下一个同学再向下下一个同学转述……同时又是参与者,在游戏过程中不忘提醒学生注意细节,并及时采访个别学生的心情等。整个游戏过程学生乐在其中,又发现到许多以前游戏时没有留意到的部分,为写作积累了许多素材。在这次全体性的游戏中,每个人都在游戏中,又都在游戏外,所以有不同的观察点和体验,从不同的角度都能写出一篇精彩的习作。

(二)“鸡腿大战”燃激情,点面结合素材多

“鸡腿大战”是临时起意,而非有意安排。所谓“鸡腿大战”,只是一场以鸡腿为“赌注”的简单游戏。那是一堂作文讲评课,大部分学生有个通病:人物描写不够具体形象、不生动。为了现身说法,使笔者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笔者突然点了两名学生上台。两位学生无一例外地胆战心惊地上台,一脸茫然地望着笔者,眼神还时有逃避。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笔者先打前哨,问台下的学生:“谁看到他俩上台过程的反应了?”没想到认真观察的学生还是挺多的,有的发现了腿打战,有的看到了扯衣角,有的观察到了他们的微表情,做了一番猜测。询问当事人,他们都没有否认。而其他学生的表现呢?许多学生说他们都有个疑惑:林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上台前的“点”的部分,观察得差不多了,剩下的交给他们自由发挥。有了前车之鉴,在接下来的活动过程中,不用笔者提醒,他们都不由自主地留心观察着。接着,笔者宣布了他们上台的“任务”,为“鸡腿”展开荣誉之战——用腿猜拳,三局两胜制。听到这个任务,台上的两人自然是松了一口气。他们的反应自然逃不过观察者的“法眼”,这些小动作都被一一指了出来。游戏开始之前的精神喊话让学生纷纷站队,学生们也都在课后的作文中对两人的性格进行了一番描述和评价。并且许多学生在习作中也懂得通过对“站队者”现场呐喊和表情、动作等的描写来体现游戏过程的紧张气氛。

突出人物性格,描写人物形象,往往是看着容易,实则很难。人物描写涉及的面很广,怎么让人物在习作中鲜活起来呢?点和面结合、正面和侧面描写结合才能使人物丰满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习作时,应善于引导学生在合适的时机下观察、叙述、推测等,这样才能让人物形象立体。

三、就地取材,真情实感

相较于许多教师习惯性地让学生在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之后写作文而言,笔者并不喜欢这么做。学生参加活动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要全身心地投入,如果是带着这样的目的去做,可能有些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对活动会有一定的排斥心理。所以,如果笔者需要学生把发生的某件事或某个活动写下来,一定是具有其特殊性,学生心中碰撞出了火花,笔者想知道他们内心真正的想法,如“弹瓶盖”事件。“弹瓶盖”的结局如此圆满,确实出乎意料。

一天上午,大课间活动刚结束,班里的几个男孩子就在教室地板上弹起了矿泉水瓶盖。没曾想这小小的瓶盖竟然闯祸了,飞到一个学生的额头上。一个非说是他自己要在旁边围观的,一个非说对方是故意的。结果,两个小男孩打架了,双方还都受了点伤。其实,要说对错很难说得清楚。事情既然发生了,那就得解决。当下,笔者就决定让全班每个学生都带来一个瓶盖,下午举行“弹瓶盖”大战。不按牌理出牌,学生们虽然摸不着头脑,可也乖乖照办。下午的班会课,所有人都向笔者展示了他们手中的瓶盖,笔者让他们在自己的瓶盖上设计属于自己的“logo”,来到风雨跑道上排队、分组,进行了海选、复赛、半决赛、决赛,最终弹得最远的前三名脱颖而出。在一片欢呼声后,笔者严肃地对他们说:“今天是我们所有人在学校弹瓶盖的最后一天……”他们面面相觑。“弹瓶盖本无伤大雅,但今天因为这小小的瓶盖引发了一场‘战争,这就很不应该。所以,这个活动在咱们班被禁止了。”笔者以为他们会有一番抗议,谁知他们竟默默接受,并把所有人的瓶盖集合起来,在地板上摆上一个“5·1”字样,并主动要求和这些瓶盖合影。当天晚上,他們说起这件事,既详尽又具体,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无不透着感动,让人欣慰。

黄厚江认为,好的教学生长点,就像一粒好“种子”,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生长性与操作性的统一,是开放的、有生机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和表达欲望。习作自然更是如此。“弹瓶盖”就是这样一粒“好种子”,诱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所谓作文,可以在课堂之内,而多半在课堂之外……好处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有较大的可能随时随地学,因而会收效快、收效大;二是有较大的可能把与命题作文有关的种种胶柱鼓瑟的信条忘掉,这就会比较容易地做到思路灵活,文笔奔放。

生活即课堂的延伸,将生活的味道搬到习作课堂,引导学生更细腻地表达,使习作更具有灵魂,人物在纸上活了。基于此,在今后的习作教学中,笔者将继续开拓习作素材,将生活的酸甜苦辣咸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地在习作课堂内外呈现,手把手教会学生刻画人物,记叙每一段刻骨铭心的童年记忆。

参考文献:

[1]胡庆芳.创设有效教学情景的实践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09(2):10-13.

[2]吴立岗.作文教学研究论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