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乡土文化促进学生语文学习

2020-04-10蒋红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0年3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生活化

蒋红艳

[摘要]将乡土文化引入语文课程,既体现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也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构建特色校本课程;可利用乡土文化教学资源,充实语文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写作品质,推进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这样,不仅能留住乡愁,而且能让学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语文。

[关键词]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7-0042-02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他认为,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乡土文化资源,不仅符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而且体现了新课程的思想。那怎样引入乡土文化资源呢?

一、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构建特色校本课程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南通自古以来就人文荟萃、人杰地灵,历史上曾出过两名状元——胡长龄和张謇。张謇曾被毛泽东同志称赞为民族工业的功臣,他苦心经营的南通城被城建规划泰斗吴良镛院士认为是“中国第一城”。南通的山水人文独具江海特色。以狼山为首的五座山峰连成“狼五山”,山上的古塔禅寺,长年香火缭绕;名胜古迹随处可见,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壕河为我国保留最完整的古护城河之一。自古文人雅士流连名山大川,写诗作画。南通山水滋养了历代文人雅士,北宋理学先驱胡瑗、明代风流才子冒辟疆、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代戏剧家李渔等都在南通城留下了不灭的文化印痕。鉴于南通有如此丰厚的人文地理、民俗文化,我们决定开发南通乡土文化资源,以《印象南通》《行走南通》《人文南通》为特色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主要以南通四季风光、名胜古迹、传统节日、特色美食、古老传说为内容,以生动活泼的语言,从语文和生活的角度,让学生对南通形成初步的印象,从而使本土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发展。

二、课程融入乡土文化,创新語文教学思维

(一)巧用乡土教学资源,充实语文教学内容

凡是有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活动以及物质的、精神的材料,都是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我们搜集了大量的介绍南通的图书、报刊、音像资料等,使乡土文化教学资源源源不断地输人语文课堂,化抽象为具象、化静态为动态,缩短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距离,从而有效地实现将生活引入课堂,将语文延伸到生活的目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如果放到乡土文化的背景下去解读,往往就能触类旁通、回味无穷。比如,在教学一年级的《画家乡》一课时,我先搜集了南通狼五山、文峰塔、壕河、钟楼等文字、图片资料,并制作成PPT,让学生观看;然后,引导学生自己画出心目中的家乡,用一句话介绍给大家。在学习《明天要远足》之前,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亲近感,我和家长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周末爬狼山、看长江、游壕河等活动,组织进行了绿博园一日游,这样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生活的感受。在教学《春联》一文时,我将富有南通地方特色的春联“江载风来,路接青云,碧水笑迎千里客;海蒸韵起,楼腾紫气,晨钟敲响一城春”引进课堂,让学生赏析春联的内容,感受它的对仗。

同时,在阅读课中,我利用一些乡土谚语丰富课堂语言,营造课堂气氛,比如“烧香引鬼”“二姑娘倒贴”“好狗不拦路”等,拉近了语文与乡土文化的距离。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既感意外又倍感亲切。

(二)巧用乡土教学资源,提升学生写作品质

写作,似乎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瓶颈。有的学生作文平铺直叙,有的学生无病呻吟,有的学生动笔之前要借助同步作文或网络找找“灵感”。我手写我心。然而,又有多少学生能发自内心地表达呢?从源头看,有些作文话题过于严肃,缺少乐趣、童趣;有的作文话题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无法体验;有的话题内容陈旧,导致学生不感兴趣。这时候,巧妙融人乡土文化资源,指导学生去查找资料、充实知识、积累素材,能开阔学生的作文视野,产生写作的欲望。比如,我先让学生每周搜集三个作文素材,可以是《南通日报》上的新闻信息,可以是《闪耀江海》的善举故事,可以是自己上下学时的所见所闻;然后,我利用每天语文课前的三分钟,让学生或朗读,或讲述,或赏析;最后,通过单元作文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比如,教学统编教材的写话——《夸夸我的家乡》,授课前,我就向学生发放了“作文素材清单”,要求学生在周末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转一转,爬爬南通的狼五山,看看长江、壕河;听一听新闻中南通好人的故事;尝一尝南通的西亭脆饼、白蒲茶干等。因为有了亲身体验,所以学生写出300字左右的“夸家乡”就没有太大障碍了。在四年级单元作文写一处风景时,学生更是下笔千言,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除了以乡土文化资源作为作文素材外,还可以用乡土文化资源补充教材的作文内容,使学生的作文内容更丰富。春天到了,我会发动全班学生和自己的父母夜游壕河,欣赏南通最美的夜景,完成实践性日记;夏日炎炎,我会组织全班学生到石港渔湾水道乘坐木船,采摘菱角。清明节到了,师生一起去祭扫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南通英雄;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南通籍的名人、英雄故事,最后整理成手抄报。敬老节到了,和学生一起去福利院看望老人,和老人聊聊天……这样的活动既完成了语文教学的既定目标,又激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乡土情怀。活动中,学生会及时将自己的经历、感受写进日记中。写身边的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美食,在生活中写作,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体验乡土文化,推进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在“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下,陶行知先生对课程、教材、实践提出自己的意见。关于课程,他曾说“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他强调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关于实践,他对实践的主体、实践内容、实践途径等提出以下观点。学生是实践的主体,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构建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实践的内容除了做“事”之外,还须“用书”;实践的途径是“劳力上劳心”,包括手做、脑做和心做,即实践、体验、感悟和思考。依据“教学做合一”的原则,结合乡土文化,我组织学生讲述张謇实业救国的故事,读读他的教育名言;采访全国道德模范——吴锦泉,这位靠磨刀微薄的收人节俭持家,却把积蓄下来的钱奉献给社会的南通磨刀老人;对话南通奥运冠军李菊、黄旭等,了解他们的成长史、奋斗史。这些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强调学生发现、解决问题,体验、感受生活,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实践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本质特征。这样的学习,语文的外延扩大了,语文更接近生活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应让乡土文化扎根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文,而且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语文。这样,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能得到全面发展。

(责编 韦雄)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