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学生品格提升的三原色德育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

2020-04-10殷群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德育资源德育活动

殷群

【项目简介】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德育工作的时代性、科学性、实效性,常州市第一中学围绕“家国情怀、阳光心态、优秀学业、国际视野、明显特长”的学生发展目标,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这三个维度,聚焦学生的“健康自主、协作创新、责任担当”三原色品格培育,通过物型德育资源的整体规划与建设以及校外德育基地、德育活动课程等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形成学生品格提升的有效范式。2017年6月,常州市第一中学的“三原色德育课程”被江苏省教育厅确定为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项目。2019年4月,该项目获“首批品格提升工程优秀项目”称号。

摘要: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德育内容零散、德育资源匮乏、德育实施方式单一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也不利于学生品格的提升。学校可以通过加强物型德育资源的开发,发挥隐性德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加强校外德育基地建设,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机制;加强德育活动课程资源建设,发挥德育主渠道作用。在实施过程中,要聚焦学生“健康自主、协同创新、责任担当”的三原色品格,着力三原色德育资源的有力开发、有机整合和有效利用。

关键词:品格提升;德育资源;德育基地;德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1A-0026-05

对于高中学校来说,其教育对象是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学生。学校德育除了将传授道德规范、道德内容等陈述性的显性知识作为目标外,更应将道德理性、道德科学、道德智慧作为主要目标,着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他们的道德生活质量,提升他们的品格。这就要求学校重新审视德育工作,采取措施,切实提高德育水平。

一、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从思想上来看,重视不够,发展滞后。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纲要出台近10年来,学校德育工作起色不大,究其原因,还是思想上重视不够,导致发展滞后。

第二,從德育内容来看,知识零散,系统性不够。不少学校活动很多,但凌乱分散,缺少主线,缺少整体规划,往往存在以各种各样的活动代替学校德育内容的整体设计和架构,甚至以名目繁多的各种“节”来充当学校德育工作的品质,没有核心德育内容,没有围绕核心德育内容从课程角度来扎实推进德育工作。

第三,从德育实施方式来看,形式单一,协同性差。德育工作以教师单方面的德育知识灌输为主,没有发挥家庭、社区、社会的力量[1],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体验,德育工作没有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第四,从德育资源配置来看,通道狭窄,情境性差。一方面,德育资源更多的是来源于课本知识和学校组织的活动,缺少对学校环境、物型资源等隐性德育资源的有效开发,缺少校外资源的融入。另一方面,德育资源的开发缺乏深度和广度,情境性强,目标一致,序列化、递进式地聚焦核心素养培育的德育资源有待开发、整合和有效利用。

第五,从德育评价来看,存在“四重四轻”现象。传统德育评价方式没能发挥评价应有的调控作用,重文化科目考试,轻道德品格评估;重课堂说教,轻课外体验;重结果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重教师单一主体评价,轻由教师、学生、同伴组成的复合主体评价[2]。

二、三原色德育品格的校本解读

长期以来,常州市第一中学秉持“每一位学生都是整个学校”的核心教育理念,基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不断改进德育内容、途径和方法,开展系列德育工作,着力提升学生的品格。常州市第一中学自2017年开始,以江苏省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三原色德育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为基础,系统规划学校德育,主动解析新时期德育工作的要求,设计与建设提升学生健康自主、协作创新、责任担当的品格工程。

三原色借用光的三原色:红、绿、蓝。所谓原色,又称为“第一次色”,或“基色”,即用以调配其他色彩的基本色。原色经过混合后,可以调配出绝大多数色彩,而其他色光无法调配出三原色,这就表明了原色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在常州一中的德育话语体系中,绿色代表健康、蓝色代表热情、红色代表忠诚,分别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角度指代学生品格中的健康自主、协作创新、责任担当。我们认为这三种品格是人的品格要素中最基本,也是最不可或缺的品格,通过三原色德育品格的相互交融,可以折射出学生的其他品格,进而成就学生七彩人生。

要想实现对学生三原色德育品格的培养,就必须加强三原色德育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所谓三原色德育资源,是指分别侧重于培养学生上述品格的德育资源。开发,是对潜在资源的挖掘;整合,是聚焦三原色德育品格,对所有德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利用,是对开发、整合出的三原色德育资源的科学使用,以发挥德育资源的最大效能,打好品格底色。

三、三原色德育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

(一)立足三个原则,开发德育资源

开发德育资源,是丰富德育内容、拓宽育人渠道的重要途径。对德育资源的开发,要本着适切性、合理性、巧妙性的理念,科学分析,因地制宜,深入挖掘,防止盲目开发、无效开发。

1.基于环境育人原则,开发物型德育资源

学校应充分开发校园环境的育人价值,使生活在校园中的个体,时刻能感受到物化环境带给人的文化熏陶。诚如恩格斯所说:“人与自然是依赖性与能动性的统一。人始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人类不要去统治和主宰自然,人类不应扮演掠夺者、索取者,而应是自然的建设者、耕耘者。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人还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界,使之为人类所服务。”基于这样的认识,立足于发挥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稳定性、持久性”功能[2],开发物型德育资源。在这方面,学校具体做了三件事:一是加强地表文化建设。利用校园原地改扩建之机,在保持原有校园绿色生态的基础上,对校园景观进行整体规划和建设,使校园里的一湿地(关刀河湿地)、两大道(水杉大道、玉兰广场大道)、三林(香樟林、石榴林、枫杨林)、四园(雪松园、樱花园、银杏园、桂花园)都能体现学校的历史文化积淀,对生活在其中的学生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滋养和熏陶。二是加强空间文化建设。学校在国立音乐院幼年班原址建立国立音乐院幼年班史料展览馆,通过展出从这里走出的新中国第一代音乐大师(目前平均年龄84岁)的影像、图片、手模等,宣扬他们刻苦训练、献身音乐事业、为国争光的奋斗精神。学校还将常州画派代表作和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乱针绣、留青竹刻、剪纸、烙画等融入学校艺术中心的相关空间。在传承常州非遗特色的同时,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三是加强学科物型文化建设。学校建造了一流的体艺中心,各学科都配备学科专用教室,按学科特点进行环境布置,形成学科学习的良好氛围。学校重新设计、布置省智能机器人课程基地和“传承·创新”美育课程基地的物型资源,按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建设高标准的学科实验室。建设面向全市中小学生的天文台和天象馆。通过建设学科物型文化,深挖学科蕴含的德育资源,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德性成长。物型德育资源的开发,除了要根据学校实际,因地制宜外,更要注重时间上的持续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2.基于“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育人原则,开发校外德育基地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开展各类主题实践。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各类校外活动场所、专题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资源,开展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为拓展学生品格提升的实践空间,学校积极联系党团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相关部门,建设校外德育基地。学校目前已拥有常州花山国防园等5个国防教育基地,张太雷纪念馆、瞿秋白纪念馆等1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常州市检察院、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等10个法制教育基地,以及中天钢铁、天合光能、常州达城社会实践基地、佳农生态园等30个职业体验基地。学校每年多次组织学生到校外基地开展实践和创意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校外生活实践中快乐参与,动手动脑,开展研究。同时,强化家长委员会的功能,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建立家长讲师团,开设由家长作为开发主体的校本课程。

3.基于科学施策原则,开发德育课程资源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加强德育课程”。如果说物型德育资源和校外德育基地的开发,为学生品格提升提供了基本条件和保障的话,品格提升还需要学生作为主体在具体的德育活动中去实践、去体验、去反思、去感悟。因此,学校一方面组织各科教师对基础学科内蕴含的德育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另一方面,把三个年级大大小小100多个活动,按照实施内容所属领域,归类到有关科目,进而形成科目群,按课程实施的方式,将这些跨学科、集实践性与体验性于一体的创意德育活动纳入学校的整体课程体系中并加以落实。

学校按照“五打开、五关照”(向学生打开,向自然打开,向社会打开,向家长打开,向活动打开;关照课程标准,关照学生经验,关照学生培养目标,关照本土文化,关照学校特色)的设计思路,开发了三原色德育活动课程体系(见表1)。其中的每一类活动课程都蕴含着三原色所代表的品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相应的品格会有所提升,但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每个学生提升的幅度和侧重点会有所差异,如此,每个人就有不同的“色彩”,形成学生独特的个性品质。

(二)有序推进四步骤,整合形成三原色德育资源

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认识既不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起因于已经形成的客体,而是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3]。寻找学生(主体)和德育资源(客体)之间的内在相互作用的关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学校整合德育资源,以形成最优资源体。

整合德育资源,不是简单地将分散的、零碎的资源要素进行合并堆积,而是要顺应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德性成长规律,把学生的道德成长、品格提升置于人类生态系统中加以实施[4]。整合德育资源,要体现情境性和体验性,要避免孤立的、静止的德育资源阻碍学生批判性思维、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教师要创设情境性和体验性的德育活动,要充分利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资源载体,形成具有育人意义和育人价值、有利于学生品格提升的三原色德育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德育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生成三原色德育品格和新的认知方法和思维能力,进而内化为自身的人生态度和素养。

在整合德育资源时,学校通常采取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采集。按照学校的育人目标,多维度、多层面地对各种德育资源进行收集,其主要作用在于为后续工作提供大量直接的或间接的素材,这是进行德育资源整合的前提条件。

第二步:筛选。将前期采集的大量资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便获取更有针对性和更有价值的资源,这是进行德育资源整合的必要条件。

第三步:聚焦。面对大量经过筛选的德育资源,按照其来源、性质、作用等进行归类,最终聚焦到三原色德育品格的研究向度,这是进行德育资源整合的核心。

第四步:调整。三原色德育资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在后续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每一年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上一年實施的效果进行必要的调整,这是进行德育资源有效整合的保障。

(三)遵循两大理念,加强三原色德育资源的科学利用

三原色德育资源的开发、整合为学生三原色德育品格培养提供了条件和帮助,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果只是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没有系统考虑、整体推进的话,不利于学生完整品格的提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以年级为单位,统筹整合德育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协调德育主体,以育人为宗旨架构德育课程,要将德育主题活动、文化建设等以德育活动课程的形式加以明确,进而以规范、有序、高效的课程实施方式进行操作。为了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在利用三原色德育资源时,需要遵循以下两个理念:

1.顶层设计理念

所谓顶层设计,是指运用系统论的方法, 从全局的角度, 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 以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顶层设计是一项工作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前置条件,要按照“高起点定位、高精度设计、高标准实施”的原则做好顶层设计,这样才能使工作按预设有条不紊地落实。学校基于学生培养目标和品格提升要求,从“根本宗旨、主要目标、德育实施主体、主要途径、学段主题、德育评价”等维度设计了常州一中育人体系,以年级为单位,根据不同时段学习的特点与要求、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分专题、有重点地规划、利用德育资源,将三原色德育品格的培养融入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当中。

2.整体联动理念

学校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这三个维度,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康自主、协作创新、责任担当这三个品格,以此构成学生的品格底色。在此过程中,不能人为割裂这三个维度,也不能孤立地培养这三个品格,相反,需要整体联动。一方面,需要将这三者所确定的场域进行很好地交融,以期形成扎实的三原色德育品格;另一方面,通过这三个场域的交融作用,为学生更多的品格锤炼奠定基础。为此,学校制定了“常州一中卓越学生十大实践载体制度”,具体包括:生涯教育制度、志愿服务制度、体育锻炼制度、社团实践制度、艺术修习制度、研学旅行制度、阅读积累制度、公开演讲制度、课题(项目)研究制度、创新实验制度。对于每一项制度,都有具体的制度要求、内容、活动指导和评价论证办法等。这十大制度着眼于学生未来面对不确定社会应该具备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着力改变当下普遍存在的“重分数,轻能力;重分科,轻融合”的育人模式,以实践活动为载体,重过程、重体验、重感悟,将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融合,开辟“知行合一”的品格养成新路径。

随着项目的开展,学生的健康自主、协作创新、责任担当等品格逐渐养成。学生心态更阳光,体格更健壮,学校一年四次运动会的报名人次破万,学生自主建立了近百个社团和近百个体育俱乐部,校田径队、羽毛球队、健美操队均获常州市比赛第一名,学校还获得“常州市高中阳光体育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校篮球队获得江苏省第十九届运动会青少年部16-17岁男子组篮球比赛冠军。

学生积极投身校内外各项活动,协作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学生自制的《一中攻略》广受好评,自主设计的《舌尖上的一中》专题网站获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二等奖。学生在智能机器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和头脑奥林匹克等科技竞赛中,共获得两次世界冠军,国际奖项33个,全国一等奖100多个,省级一等奖611个。校民乐团是江苏省中学系统仅有的“十佳学生社团”(其余9个均为大学社团),曾两次获得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两次应邀到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

学生的家国情怀、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孙君健同学参加省“学宪法讲宪法”决赛获一等奖。学校模拟政协社团的《关于加强外卖配送人员社会保护的提案》获全国模拟政协展评活动最佳提案奖、最佳展示奖等多个奖项。

学校牵头成立了由常州市实验小学、常州市第二十四中等10所学校组成的“三原色品格提升联盟”,致力于加强小学、初中、高中德育工作的衔接和“三原色德育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项目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孙旭颖.哈佛大学品格教育的目标研究[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105-110.

[2]黄旭,邹太龙.慕课的德育创新契机与本真诉求[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7: 32-35.

[3]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21.

[4]刘媛媛,石晓芸,陈铿.集之大成 至善至美——基于生态体验观的初中德育一体化研究与实践[J].中小学德育, 2019:25-28.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德育资源德育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高中政治教学“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探索
让德育教育在我园生根、开花
基于生命成长的德育活动实践研究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研究综述
少先队德育活动的开展与有效性提升思考
中学德育中的人文关怀思考
探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式
爱国从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