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坚持和完善

2020-04-07甄亚丽

新丝路(下旬) 2020年3期
关键词:分配制度经济体制所有制

甄亚丽

摘 要:本文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成分并存的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分别进行论述,重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关键词: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分配制度;经济体制

2019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力现代化第一次系统性总结,是第一次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第一次系统的论述。其中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做了完整细致的阐述。

一、对基本经济制度的把握

根据马克思历史唯物论原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政治、社会、文化等制度的基础,其性质、特点和发展,决定了其他制度的基本形态,是了解其他制度形态的一把钥匙。按照政治经济学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全部制度体系的基础。

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该社会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并体现和反映这个社会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基本经济制度是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部分,对经济制度属性和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影响。这种理解基于以下几点认识:

1.对社会生产关系运动规律认识之一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就需要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2.对社会生产关系运动规律认识之二

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看,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由占主体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的,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的空间也不同。实践证明,我国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制度,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3.对社会生产关系运动规律认识之三

从生产关系内部结构上看,生产关系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构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生产决定分配,有什么所有制就有什么分配制度。现代社会中无论是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还是分配、交换和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往往是通过市场经济为载体来实现。市场经济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相结合,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会表现出不同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形成独特制度优势。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与所有制、分配制度构成了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

4.对社会生产关系运动规律认识之四

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看,经济基础性质决定上层建筑性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新中国成立7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始终在探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中进行,实现了多方面制度创新。《决定》中明确指出“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凸显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运动规律的深刻把握,更加自觉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乎规律地向前发展。

因此,基本经济制度不同组成部分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也是不同的。所有制可以看作是基础,公有制是基石。而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政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都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制度基础上的。

二、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把握

十九届四中全会是一个重要标志,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行了准确表述,单一所有制立论发展为三位一体的完整制度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首先,理解社会主义所有制首先要理解公有制的内涵。第一、公有制表现为多样化的经济形态。第二、公有制经济不是共有资本,不代表个别人,某一个社会群体的利益,代表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第三、公共经济承担公共职能和战略职能。比如南水北调,涉及到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战略职能、经济安全、国防安全是公有企业干。第四,国家所有制的底线,国家经济发展导向不能由私人资本和私人资本集团掌控,这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底线。民营经济、私营经济需要充分发展,发展的底线是决定国家发展导向的不能由私人资本和私人资本集团来掌控。

其次,理解社会主义基本經济制度要理解分配制度的内涵。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是指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一、理解“劳动”。劳动是现代社会多样化的劳动形态,今天的劳动和马克思时代的劳动是不一样的;第二、理解“效率和效能”。效率、效能是市场效率和市场效能,劳动创造的价值最后由市场效率、市场效能来体现,不同效能、不同效率的劳动不一样;第三、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既非劳动要素的分配,比如资本、产权、管理等要素;第四、理解转移分配。转移分配方式包括第一种政府再分配;第二种合法遗产和馈赠的分配。合法的遗产和馈赠的分配也是多种分配方式承认的分配。

明确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坚守底线同样重要。坚持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必须要坚守以下几点原则:按劳分配要占据社会总收入和财富份额的数量优势,在总收入中按劳分配应占大多数;不允许少数人的资本收入成为社会总收入和财富份额的主体,允许发财,依法所得;不同分配方式的执行规范不同,即注意不同分配方式的效率执行不同,税率税收不同,对分配的管理方式也不一样;所有的社会分配方式,分配无歧视,一律平等。

再次,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包括:产权制度,它是最重要的。所有的经济主体一律产权平等,受到产权保护;市场竞争机制,是不同所有制企业,所有企业经济主体,个体、国有、政府、民营、外资的一律自由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有序规范进行,等价交换。市场持续通常是由国家的强制机构来维护和维持的;道德规范,包括商业诚信、契约精神。商业诚信、契约精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的品质,没有这个东西就不是个完整的市场经济体。

总之,四中全会是个标志,标志什么呢?标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成为比较完整的体系。之前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表述理解主要是所有制表述、所有制理解,尚不完整;之后,是“三位一体”有所有制表述、分配制度表述还有经济体制表述三者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系的概念。

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理论和实践上经历了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当年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提出,有三大特征:生产资料全部由社会占有(公有);生产要素由社会中心统一调配(计划调节);消费品在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而进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则实行按需分配。在理论逻辑上,三大特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支点,彼此相互依存,是马克思为未来社会构造的科学制度体系。

上世纪50年代初,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辑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该书根据苏联的经济建设实践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作了概括,即“社会主义经济=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党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由于最初10年对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没有经验,而能参考借鉴的只有“苏联模式”。依据这个模式编制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得以不断恢复和发展;随着实践的深入,照搬“苏联模式”弊端逐步显现。1959年底至1960年初对苏联模式的讨论,苏联教科书脱离实际,有的观点背离马克思主义。表明开始对“苏联模式”的理论反思。毛泽东批评苏联教科书脱离实际和背离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指“苏联模式”脱离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实际。遗憾的是这种反思由于各种原因未持续,当时也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成果。

由于长期沿用“苏联模式”,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时,国民经济已濒临崩溃边缘。直到1966—1976文化大革命,基本经济制度存在问题矛盾极端化,主要表现在所有制方面,排斥一切城乡非公有制经济活动;分配制度方面认为直接劳动为收入分配唯一标识;经济体制中规定取消一切市场商业性经济活动

直到1978年,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才拉开改革开放帷幕。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的判断。

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对所有制进行改革,这次所有制改革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国有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推行承包制、股份制(公司制)、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断创新公有制实现形式;二是改革所有制结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之后,非公有制经济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

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之后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所有制形式及其结构的改革,必然要求改革收入分配方式。当时,提出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后,能否允许运用多种分配方式?那时我国的非公资本不可能参与国有企业股改,而且非公经济也不可能大胆地发展。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与管理人才,若不允许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企业不仅难以引进人才,也难以留住人才。为调动全社会生产要素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着手对分配制度进行创新。1985年邓小平讲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紧接着十五大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十六大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十八大强调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原计划体制已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非公企业自负盈亏,生产不可能听从于国家计划安排。中央决定先从改革计划体制入手,逐步推动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得以完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其实都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铺路。十三大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十五大到十七大,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改革实践每前进一步,党的理论创新也前进一步。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猜你喜欢

分配制度经济体制所有制
“混改”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深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肖亚庆:2017年扩大混合所有制改革突破口
精细绩效管理与医院科室分配制度改革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对策研究
精细绩效管理与医院科室分配制度探讨
医院绩效工资分配制度的优化方式分析及阐述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马克思工资理论对完善我国分配制度的启示
国企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微观主体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