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DCA循环的内审协同机制探索与实践

2020-04-06倪卫东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20年21期
关键词:循环协同机制审计

倪卫东

摘要:构建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协同机制,既是实现审计全面覆盖,实现服务审计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近年来的实践,提出要运用PDCA循环质量管理理论,分别开展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之间的项目协同、组织协同、成果协同和资源协同,实施全流程闭环管理,推动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循环;审计;协同机制

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基础和方法依据。笔者认为可运用PDCA循环质量管理理论,从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四个环节着手,分别开展项目协同、组织协同、成果协同和资源协同,实现从项目立项、组织实施、问题整改到总结利用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推动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协同机制建设,以此促进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以下,笔者将结合余杭农商银行(以下简称该行)的实践,就此进行粗浅的探索。

一、抓好分析规划,实现项目协同

计划环节,关键是抓好统筹规划,确保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在项目计划上的协同。因此,作为内部审计部门要积极配合国家审计,在年初要及时将审计年度计划上报国家审计机关。而国家审计机关可按照审计署印发的《关于做好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两统筹”有关工作的通知》有关精神,综合考虑实际及内部审计计划上报情况,召开由相关内审部门及相关条线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共同讨论和商量,明确协同项目、项目内容、时间安排以及审计小组人员构成等,实现协同项目统筹管理。

实践中,该行制定并印发检查项目统筹管理办法,规定每年年初各业务条线(部门)须向审计部门报送年度检查计划,具体内容包括项目名称、检查内容、时间范围和检查人员构成等。在此基础上,由审计部门牵头,通过项目整合、内容整合、人员整合等方式,统筹安排并行文发布年度检查项目,包括协同项目,着力构建内部协同机制,确保审计(检查)内容、对象全面覆盖。同时,有效减少现场审计的资源占用和进场频次,实现“内部协同、一次进场、全面覆盖、多维产出”的审计协同目标,力求优化配置审计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

二、落实工作措施,推进组织协同

执行环节,重点要落实工作措施,推动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在组织方式上的协同。首先,要完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辖区内审人员信息数据库,为下一步精准指导培训和抽调协同项目等提供科学依据。其次,要健全工作机制。具体可构建内审联系片(点)制或内审督(指)导员制,重点挖掘和解决内审协同组织机制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或困难等。此外,要构建协同网络。

笔者认为可从三个层面丰富协同组织方式,在区辖内编织一张“点、线、面”相结合的协同网络,有效确保审计全面覆盖。其一,“点”:即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协同组织方式。该组织方式要突出重“点”,即着力抓好重点对象、重点领域和重点风险等。其二,“线”:即主管部门(条线)与内部审计协同组织方式。国家审计机关指导主管部门,由其与下辖内部审计协同,力求抓好条“线”方面的覆盖。其三,“面”:即内部审计与其内部部门协同,全力抓好对象内容的覆盖。实践中,该行审计部门实施三线联动审计,积极探索组织协同。

一是“点”协同。即与基层网点协同。三线联审实现了审计后备人才、现场审计岗、非现场审计岗前中后三道防线的协同“作战”。从人员配备(组织方式)看,审计后备人才来自基层支行(前台)、现场审计岗来自审计派驻片区(中台)。两者共同参与审计项目,更有利于他们对照被审计对象存在的问题,在其所在或派驻机构(网点)实施自查自纠,从而有效实现“审计一个、警示一片”的协同审计目标。

二是“线”协同。即与业务条线协同。三线联审按审计内容分设员工行为、业务风险和财经纪律三个审计小组,分别由人事、审计和财务部门牵头,从而有力打造管人(人事监察责任)、管事(审计监督责任)、管钱(财经管理责任)的“三责联动”内部协同组织新方式。

三是“面”协同。即与高管层面协同。三线联审受該行监事会委托立项实施,根据该项目协同机制运行情况等,该行印发《监事会监督检查工作实施方案》,着力构建并固化监事会与审计部门内部协同的监审联动机制,特别是健全组织体系和明确工作内容、方式及要求等,从而有力推动协同组织机制固化。

三、强化清单督导,确保成果协同

检查环节,主要是强化清单督导,确保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在成果运用上的协同。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我国航天项目管理的“双五归零”方法,以“清单督导”模式为基础,从审计问题着手,落实问题归零五条要求,着力发挥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各自的角色作用(监督者与执行者),促进协同成果有效转化。实践中,该行以《问题整改清单》为基础,通过配套实施五大机制,即问题分类制、主体分层制、运营诊断制、进度通报制和质量评价制,落实以下五条要求,确保审计发现问题能够从源头上实现“清零”。

一是分类准确。即问题分类制。开发并运用审计问题统一管理平台,首先从问题成因(性质)和整改时限两个要素着手,做好各类审计发现问题的分类管理工作。具体将问题分为即时整改类、业务管理类、机制制度类、重点关注类和历史遗留类共五大类。

二是主体清晰。即主体分层制。制定审计整改质量评价办法,将审计项目分为本单位立项、上级组织实施、领导指定牵头共三个层级,分别明确和落实整改主体,并注重发挥业务部门的专业优势。同时,编发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两张清单”,进一步明确被审计单位的“一把手”应作为整改第一责任人。

三是措施明确。即运营诊断制。在现场召开由审计组及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参加的运营诊断会,就审计发现的问题,交流沟通,剖析成因,讲透风险,并吸收被审计单位好的观点意见,最终形成整改意见等,确保整改措施可行。

四是跟踪有效。即进度通报制。对照《问题整改清单》措施及时限要求等,采取审计通报等形式对问题和整改情况实施通报或公示。同时,引入整改督导制、双向约谈制等措施,加强整改过程的精细化跟踪与全流程管理。

五是评价客观。即质量评价制。实践中,按照审计整改质量评价办法有关规定,并对照问题整改清单,就审计项目的整改质量,对整改主体实施年度综合评价。

四、突出总结改进,实施资源协同

处理环节,重点要突出总结改进,推动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在资源利用上的协同。因此,笔者认为内外审计要依托科技力量,各自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搭建各类审计信息(数据)库,包括法规制度库、审计案例(经验)库、审计问题库等,推进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实现协同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夯实协同基石。如内审部门可以构建审计问题库,这样在协同审计时,国家审计可以尽快了解被审计对象总体情况,确认以前已经发现的具体问题和相似领域有无继续出现该类问题,查看以前采取的措施是否像当初设想的那样依然有用,形成风险防范或问题督导清单等。实践中,该行坚持“科技强审”理念,通过编制“四库全书”,即制度库、经验(案例)库、模型库和问题库,着力拓展审计资源利用的广度、深度和高度。

一是制度库。一般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监管部门的法律法规和通知公告等、组织内部的各类规章制度等。同时,重点要运用科技手段,完善全文模糊检索功能,实现分类管理。该行在内部OA系统,开辟规章制度电子文档库。

二是经验库。主要包括审计(检查)实践总结的经验、问题案例分享、数据挖掘(含審计抽样等)实现的规则等,以及各类审计文书模板库,包括常见问题的定性与描述等。实践中,该行由审计部门牵头,将审计发现的问题编制“审计案例点评”,具体内容分成基本情况、案例分析、防范措施和审计点评四个部分,并在内部OA系统“通知函告”栏目和“和润之家”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同时要求下辖各机构综合采用晨会、例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全体员工认真学习,从而促进资源有效利用。

三是模型库。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改变了内部审计环境,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面临巨大的挑战。对此,笔者认为做好内部审计离不开数据化审计。而在进行数据分析、挖掘、验证、提炼等过程中,就会形成和积累众多辅助审计数据模型(代码),包括利用SQL等技术访问和查询数据记录或句式等。而将这些模型固化和收纳运用,必将成为资源协同的有力支撑。

四是问题库。重点要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完善审计分析功能,深入挖掘审计信息(问题),提高协同资源管理与利用能力。实践中,该行下文明确由审计部门负责对各类检查(审计)发现的问题实施统一归口管理,并配套开发问题统一管理平台,逐年将各类检查包括审计发现的问题,纳入问题电子数据库,涉及内容包括项目名称、问题定性、问题类型、处罚情况、整改主体、整改情况等。同时,实行按机构、按类别问题查询,进行统计提炼,为精准协同审计及协同资源优配提供科学支撑;实施按项目、按问题督促整改,固化清单督导长效机制,从而推动资源有效利用与增值。此外,该行还导入“GRAI复盘法”,从目标回顾(Goal)、结果评估(Result)、过程分析(Analyse)和规律总结(Insight)四个环节着手对协同审计项目进行回顾与推演,帮助审计人员总结工作经验,落实改进措施,稳步提升项目质量和成果价值,着力推进协同机制不断完善。

(责任编辑:何卉)

猜你喜欢

循环协同机制审计
PDCA循环在持续改进领导教育质量中的应用
探析“三网联动”品牌传播机制
浅析英语词汇记忆策略
协同机制视角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新经济时期高校纪律检查与业务监管协同机制建设的探索
分层、过滤、循环教学法初探*
浅谈工程结算审计的方法与实践经验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
物质能量循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