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分析

2020-04-06陈小波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17期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初中核心素养

陈小波

摘要: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成为历史与社会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但从当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师还缺乏核心素养培养的意识,对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理解比较浅显,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本文从核心素养的内涵出发,提出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些方法和策略,以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9-0009

核心素养培养是近年来教育界比较热门的研究课题,历史与社会课程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也是该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意识还不夠强,对核心素养的内涵理解也不够深入,教学方式单一而乏味,这些都影响了初中生对历史与社会课程学习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我国近年来十分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经过学习所获得的能力和素养,和单纯的获取知识相比,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养成可以让学生一生受益。我国对学生核心素养有总的要求,每门学科又有自己专业的核心素养要求,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社会实践四个方面。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具备核心素养培养的意识,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断提高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成效。

二、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分析

1.营造良好的历史与社会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效的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氛围下进行的,良好的氛围可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时平铺直叙,教学方式枯燥乏味,使得学生也认为历史与社会学习就是靠死记硬背的,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由此,历史与社会教师要想更好地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需要重视课堂氛围的营造。正如历史其实是由很多鲜活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组成的,教师在营造氛围时,可以考虑营造情境,让学生代入进去,仿佛身临其境一般,由此可以让课堂气氛更活跃,也能让学生产生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核心素养教学提供好的前提。历史与社会教学情境的营造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按照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选择合适的方法,使重现的情境更生动真实。例如,教师在开展《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的教学时,可以先营造历史情境,给学生播放一些电视剧《汉武帝》的视频片段,随着镜头,学生仿佛也回到了那个时代,很快就能代入情境,对课程内容产生了探究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教师开展进一步的核心素养培养教学。

2.通过历史与社会教学树立学生的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是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指的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历史考证能力

历史考证能力指的是通过历史学习,可以辨别纷繁复杂的史料,对其进行整理汇总,找到可以支撑史实的资料。历史考证能力是开展历史与社会学习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本身包含大量的历史素材和历史史料,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这些史料,让学生进行辨析整理,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史料的搜集中,在课堂教学前创设一些任务,让学生根据任务,通过多种途径,如网络、书籍等自主搜集史料,在此过程中能逐步锻炼学生自主搜集史料的能力。例如,教师在开展《昌盛的秦汉文化》的教学时,可以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四大发明的资料,包括纸的具体发展历程,古代竹木简牍的实物照片等,学生搜集好材料后,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由此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搜集史料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

(2)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历史理解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根据历史发展的规律来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方面,教师可以尝试从历史横向和纵向入手,引导学生从这两个方面去思考和探究。例如,在历史横向纬度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世界范围的角度出发,或从本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入手去思考。在历史纵向纬度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同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纵向比较,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其历史特征和历史作用,逐步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评价能力

历史评价能力是指通过历史学习,学生可以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做出客观合理、实事求是的评价。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评价能力,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融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理解他们的历史局限性,使学生能客观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提高他们的历史评价能力。

(4)培养学生的历史认同能力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总是蕴含着人性的光芒,历史认同正是这样一种人文性的体现,它是指通过历史与社会教学,学生可以从中得到情感的熏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发掘家国情怀方面的要素,给学生提供大量史实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真相,自然而然地得到情感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历史认同能力。例如,教师在开展《昌盛的秦汉文化》教学时,可以提供一些史料,让学生思考我们发明纸时,同时代世界其他国家在用什么记载文字,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对我国古代发达的科技文化产生由衷的钦佩,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由此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历史认同素养。

猜你喜欢

历史与社会初中核心素养
如何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课提高学生大局意识
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新课导入艺术探讨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