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互联网+”三创实践平台建设研究

2020-04-06彭景颂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20年21期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互联网+互联网

彭景颂

摘要:为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分析高校财经类专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建设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互联网+”三创教育平台。通过构建“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三阶梯”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培养协同创新型教师团队,打造“校、政、企、园”四位一体的线上线下多方联动平台,以及构建平台运行绩效评估机制,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为培养“互联网+服务业”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提供全方位教育和服务。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互联网+”;三创平台

一、“互联网+”现代服务业三创平台的基本内涵

2015年国家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李晓华(2016)认为,“互联网+”就是把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结合起来共同发展,以达到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目的。章晓珠(2020)利用CRITIC-GRAP模型分析我国各个省区市的‘互联网+”产业创新能力,结果显示全国31个省区市的“互联网+”产业创新能力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着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和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而现代服务业就业容量大,发展前景广,互联网对传统服务业进行了全面的渗透,无论是产业结构、组织形式还是资源配置、整体布局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魏艳秋等(2018)运用DEA分析法从综合效率、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和投影分析4方面研究“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促进效率,结果表明“互联网+”能够快速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的提升,但信息技术服务业作为要素投入尚未达到最佳配置。段海燕(2016)、王小平(2018)、忻红(2019)都认为“互联网+”能提高服务信息化水平,创新业态,促进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互联网+服务业”是指充分释放“互联网+”对服务业发展的叠加、融合、倍增效应,抓住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契机,促进了现代服务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在教育、文化、经济、生态文明中的影响力,加速传统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转型,促进分享经济、体验经济、智能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

“三创”平台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主要指面向现代服务业,围绕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目标,搭建“校、政、企、园”四位一体的线上、线下多方联动平台,共同投放教育资源、政策资源、科技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等有机融合的平台阵地,为培养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高校财经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教育体系需要健全

当前,我国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规划参差不齐,即使部分高校开展了创新创业实训课程,也是只单纯性的创新训练和实训技能,并不能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需求。同时创新创业教育太过于泛化,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本专业教育课堂,致使大部分学生无法把创新意识和创业知识迁移到本专业技能。

2.教学模式创新力不强

高校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单一,主要以线下课堂讲授,重理论轻实践。同时财经类专业的知识点大多偏重理论知识,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在融合专业课程时无法把创新性具象化,教学内容仍较为稳定和单一。同时,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大多数以校园创业活动举行、小型创业项目申报、小微企业孵化等为主,教育模式的创新力度不足。

3.创新型师资队伍匮乏

创新创业师资团队的建设应当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结构仍不完善,大多数主讲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来源于現有的企业管理学科,或是技术经济学科。同时这类转型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由于本专业的特性、传统的教学惯性以及现有体制机制的不完备,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渗透创新创业思维和素养,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建设和实践指导等工作。

4.产学研用融合不足

各大高校虽然在校内建立了不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但是产学研用融合力度仍然不足。国家相继出台了有关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力求使创新创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快速动力,但是政府并没有深入了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缺少具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政策支持和激励政策。

对于高校而言,大部分高校负责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创业活动举行的部门仍然是就业指导部门,其所讲授的创新创业课程仍相对独立,无法融入不同的专业课程当中,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无法给予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各高校对于企业的实践带动没有充分利用,校内设备资源有限,而校外企业和校外产业园区对于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缺乏积极性。“校、政、企、园”的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难以实现创新创业的最大化效益。

5.缺乏长效提高机制

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在负责创新创业活动的同时,也负责统计毕业生创业,而把创业率统计入就业率中往往使得某些高校知识单纯性地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而不注重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这是解决毕业就业问题的短期功利,将有悖于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从而影响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健康成长。

此外,高校在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绩效评估时,往往更注重学生参加了哪些创新创业活动、创业技能大赛以及获奖级别和数量,而长效的创业咨询服务发展却滞后,创业成果实体化和应用不多,创业实践和模拟实战的学习平台不足,导致大学生在毕业时和毕业3至5年内创新创业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和有效支持。

高校财经类专业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但是存在实践操作技能不足、创新创业意识欠缺等问题。通过构建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互联网+”三创平台,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把创新能力融入专业技能中,使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全面发展。

三、“互联网+服务业”的三创教育平台建设

1.构建“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在“互联网+”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构建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三创”平台,要以实践教育为基础,贯穿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纳入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将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在专业课程教育中融入“三创”意识和知识,根据“三创”的教育目标改革和设置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建立创业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融通联动机制。

除了第一课题的“三创”外,还要注意校内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在校内外的创新创业活动和项目中培养创新精神、创造思维,提升创业能力。形成以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教育教学过程融合、与创业实践平台构建融合、与师资队伍建设融合、与企业辅导孵化融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四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着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双技能型人才。

2.建立“三阶梯”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为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服务业”创新创业改革,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借鉴国内外“双创”实践教育改革经验,将专业理论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相融合。财经类专业课程不应局限在本专业理论知识上,还应当结合区域特色、学科发展前景挖掘本专业课程在教授时的创新创业要素和实践教学方法,开拓与专业理论知识衔接的实践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的讨论和思考,开拓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灵感。

同时还可以聘请政府、企业、产业孵化园区等既有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同时又具备学术理论特质的创业企业家、投资者、创新成果孵化者等担任校内兼职导师,与高校理论课教师共同授课,进一步使学生创新实践和创业成果实体化。

因此,通过建立“三阶梯”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图1),强化“课程创新创业”教学理念。从学生入学开始进行第一阶梯的“基础性”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促进专业理论与创新创业理论、与创新创业实践相互结合,参加院级各类创新训练计划和开放性创新实验训练项目。二、三年级学生进入第二阶梯“综合性”实践教学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引导学生申请校级创新创业实践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活动,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四年级学生主要通过“探究性”教学模式强化其综合实践创新能力,在毕业季把创新项目成果转化,突出综合分析、多元结合,并对优秀的校级创业项目升华为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如:挑战杯大赛,或参加产学研科技项目。使学生沿着“阶梯”逐步攀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

3.培养协同创新型教师团队

在“互联网+服务业”三创服务平台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是建立一支协同创新的教师队伍。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高校可以通过校内创客教育培训、校外创业人才引进、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路径,建成一支不同知识背景交叉融合、协作互助的“双创”教师团队。将校内资深教师定位为创业思维导师,将龙头企业高管和职业经理人定位为创业实践导师,将骨干学生队伍和优秀创业学生代表定位为创业朋辈导师,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指导水平,培养学生的协同创新思维、团队协作意识,借助“互联网+服务业”三创服务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全方面的、个性化的教育和指导。

4.打造“四位一体”的线上线下联动机制平台

打造“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联动机制(图2),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四位一体”搭建多种平台实体,整合校内外各项资源,形成创新创业联动机制。政府层面应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积极配套相关的创业政策、產业政策和创始资金等政策;高校层面应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配套支持,重点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平台搭建及组织协调等措施;行业企业层面,借助其丰富的行企业资源,充实创新创业平台的项目库、导师库、资金库等,积极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创业训练和创业辅导;产业园层面则利用其成果转化优势,提供创业指导以及创业孵化和场地支撑。四方主体营造各种资源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有效对接,建设网上“互联网+服务业”三创服务平台网站,线下与企业、产业合作共建:智慧云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基地、“互联网+服务业”创意基地、“互联网+服务业”创业基地。通过三创平台的搭建,推进校政、校企、校校、校所联动合作,建立交叉培养、多元合作新机制,共同协同育人。

5.设置平台运行绩效评估

一方面量化平台投入和产出,设计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把平台建设所耗费的人财物与创业成功比例、创业企业数量、创业者能力提升等内容相匹配,以实现对平台发展、管理和调控的依据。另一方面,建立创新创业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社会等都是三创教育平台的评价主体,针对不同高校的特色,专业素养指向、大学生不同需求以及经济发展态势,建立涵盖评价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养的评价指标,如:具体创新创业课程表现、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模块思考、创业实践感悟以及教师和同学的互评等,多方位全过程进行评价,避免重比赛轻过程的结果性考核,时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在创新创业培育过程中呈现出来。

四、结语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必然要走向专业化、特色化之路,而财经类专业的设置涵盖了绝大部分现代服务业的范围,因此,财经类专业创业教育应该发挥专业教育的综合优势,构建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互联网+”三创平台,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中,形成从人才培养目标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活动等全面融合的新体系,培养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责任编辑:王文龙)

猜你喜欢

现代服务业互联网+互联网
唐山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能力分析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促进哈尔滨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研究
浅析现代服务业“营改增”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