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意的栖居

2020-04-06杨九俊孙孔懿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35期
关键词: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诗意

杨九俊 孙孔懿

摘要:太仓市高新区第二小学是一座诗意盎然的“百川园”。在这个园子里,精神文化主要表现为“百川竞流,浪花朵朵”的学校教育哲学;行为文化主要表现为管理者、教职工、家长和孩子们主体力量激活后,对学校精神的践行和创造;物质文化主要表现为环境的美丽性、发展性、参与性、相融性。

关键词:诗意;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2B-0012-04

“人,诗意地栖居”是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经海德格尔阐发后,成为许多人的精神向往。难能可贵的是,许多有为的校长已经或正在创造出这样的胜境,比如太仓市高新区第二小学(以下简称“高新区二小”)的“百川园”。徜徉其间,看着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感受校园里每面墙壁都在“说话”,与王文英校长以及学校老师、职工们倾心交流,我们源自心灵的判断就是:生活在“百川园”,就是一种诗意的栖居。

深入与超越:学校精神的凝练

关于何为诗意,众说纷纭。我们的理解是:首先是在心中有光,有纯粹的精神追求;在学校这个机构中,又要结合日常生活的实际,把这种心中的光亮凝练出来,并以此照亮日常生活,创造新的日常生活。王家新解说诗意时,谈及冯至的《十四行集》,似乎把这个问题说得比较到位。“……它对我们的启示也并不仅仅在于‘哲理,正在于诗人终于找到了一种言说方式,把诗与思完美地结合为一体。他从个人的内心与宇宙、自然、时代有形与完形的关联中,确定了一种诗的在场;……(他)以对‘经验的开掘、发现和转化,把对人生的深入和超越同时结合了起来。正是这种‘诗性的转化和提升,使诗人摆脱了现实的束缚,完成了对存在的敞开。”[1]王文英营构自己的学校也是如此,深入而超越,凝练自己的教育哲学,使学校精神带着超越日常生活又面向人生的风貌。这就是百川文化的生成。

“百川”的命名是贴着校情的。高新区二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90%。来自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孩子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因子和文化资源,也使学校办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相当一部分孩子表现出木讷、害羞、紧张、拘谨、退缩、戒备、不懂礼貌、言语粗俗,他们学习参差不齐,差距很大。“百川”的命名是源于初心的,面对特定的学生群体,王文英想到的是教育者的初心,“有教无类”“全纳教育”“教育公平”都是她高度认可的,她认为自己要做的就是把内心深处的这些理念切切实实地加以践行。“海纳百川”,王文英悟到这样的意象,于是高新区二小就成为“百川园”。

“百川”的命名又是美好教育想象的表征。王文英是善于思考及反思的,她和同事们围绕“百川”进行过多次文化阐述,诸如自由、平等、开放、包容、和谐、执着等等,这使她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立场。他们又对“百川归海”提出质疑:主政者、师者需要百川归海的胸怀,但百川的归属不是消融自己,而是要尽情释放活泼自由、勇往直前、奋发向上的天性,绽放充满活力而又各具个性的美丽浪花。于是,学校文化意象被确定为“百川竞流,浪花朵朵”。“这种视觉化的隐喻修辞,以一种不太合乎逻辑的方式表达着准逻辑的真理。文化传达的真实仍是一种出自本源的真实,因而是一种虽不同于逻辑真实而又隐含逻辑真实的真实。”[2]诗、言、思的结合,创造了百川文化诗意的内核。于是,心中的光照亮了现实生活。

践行与创造:主体力量的激活

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组织是由群体和个体组成,意在达到某些一致目标的有结构的社会系统。“组织文化基本的功能是为其成员提供身份或激发其成员对组织目标的献身精神,澄清并强化组织成员的行为标准。”[3]一所学校的精神凝练好之后,关键是要让组织成员激活全体力量,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对学校精神加以践行并创造。高新区二小在这方面的实践具有典范的意义。

先从管理者说起。王文英希望自己身上能够涌起激情的浪花,她事实上做到了三种担当。一是好教师。作为一名数学特级教师,2006年担任校长后,王文英一直坚持担任一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外出活动,她总是把课务提前安排好。每次考试,她教的班数学成绩总在前列,高分学生更是多在她的班上。二是研究者,她带领老师们深入系统地研究数学教材,提出的“核心问题统领”教学主张闻名遐迩;主持的百川文化课题研究,也是成果丰硕。三是领导者,王文英坚持人文主义教育观,更多从需求激励方面制定学校制度,组织学校活动。参加学校的研讨,总看见她对同事的期待和鼓励。“一个好汉三个帮”,王文英的三位副校长各有特点:崔怡红果断利索,陈洁周全细密,朱敏刚睿智沉稳。他们与王文英的坦诚直率、坚忍执着构成最佳性格组合。而他们在文化认同和身先士卒方面又高度一致,这成了学校蓬勃向上最关键的动力源。

再说教职工群体。诗意的栖居或很大程度上来自成长的充实感。一是内涵式发展。老师们把读书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把改进课堂实践作为专业进步的主要途径,围绕自己提炼的开放、灵动、融通的深度课堂特质,进行深入研究。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受益了,老师也进步了。二是表现中成长。高新区二小搭建了多个教师成长的平台,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百川讲坛”,从2007年创立,迄今已组织了300多期。“百川讲坛”的基本做法就是每周二下午四点半,教师们抽签登场开讲。主题事先确定,每人做好准备,每期10个名额。学校还设计“周冠军”“年度总冠军”的評选,角逐年度总冠军的“岁末百川”活动成为“百川园”的重要节日。正如一位年轻教师所言:“一路走来,与‘百川讲坛相伴,一个个难忘的瞬间见证着我成长的足迹。”而这种引领老师在表现中成长的做法,是管理者的匠心所在。学校普遍推行分布式领导,使用项目驱动的方法,让老师们各显其长,同时培养潜在的专业领袖。三是创造性贡献。老师在成长中活力迸射,学校也连连收获惊喜。比如:德育怎么能入脑入心?青年教师冯长兰用故事会的形式开展德育,一改枯燥的说教,效果很好。学校及时加以总结推广,“百川故事会”由此成为高新区二小的德育品牌。钟长军老师撰写的文章发表后,王校长比自己发表文章还要高兴,立即组织学校老师学习讨论,以此激发老师们教育写作的热情。朱敏刚副校长原为一名普通的体育老师,2013年主动找王文英校长,提议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能吃苦耐劳的特点,组织他们开展足球运动,为“百川园”注入健雄之气。“百川源源”足球队由此诞生并快速崛起。从2014年至今,足球队连续6年进入苏州市“市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小学组决赛,3次获得冠军;先后有12名小球员毕业后进入专业青年训练梯队,2019年有2名球员入选校园足球小学男子甲组国家队。

高新区二小的职工们也值得一说。他们是职工,各司其职;又是教师、辅导员,本职工作之外各尽其能。“百川有你更璀璨”,这是师生对他们的颁奖词;“有些事不是钱的事”,这是他们以校为家的缘由。有情有义是彼此的,这可能是“百川园”能成为诗意栖居之地的最大奥秘。

还要说说家长。外来务工人员,在有些人的印象中,是带有底层群体陋习的。王文英不这样认为,她看到的是,这些家长远离家乡外出打工,本身就体现出一种不肯安于现状的开拓精神、闯荡精神、创业精神,表现出较强的求变应变能力,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最真实最珍贵的教育资源。她和同事们多线联系,让家长关注学校,成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委会,定期召开例会,共商大事。班主任和每一位家长单线联系,以互通不宜在家长群里公开交流的信息。学校彻底告别“告状式”家访,家访以交流鼓励为主。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活动,让他们成为“百川园”的常客。推荐家长上讲台,担任兼职教师。组织“家长读书会”,在家长自读的基础上,每月集中一次,十位家长为一组,每次交流一本书的阅读体会。家长的知识视野越来越开阔,对学校越来越关心,学校一有什么事,家长立马就主动忙乎起来了。

当然,更重要的是要说说孩子们。正是校长、老师、家长们形成合力,用心用情,才让“百川园”的孩子能诗意栖居,快乐生长。一是心灵有归属感。高新区二小建成寻根廊、百耕园,让孩子们思乡情得到慰藉和寄托。创设“百川园”水娃们终身难忘的三大典礼:以“汇水”为形式的入学礼,每位新生的家长都带来一瓶水汇入百川楼大厅的水缸;以“饮水”为形式的成长礼,三年级学生都从这口缸里取水饮用,饮水思源;以“取水”为形式的毕业礼,六年级学生毕业时,从这口缸里各取一瓶水带走,寓意满载而归。这样的文化设计,使孩子们的心灵有了妥帖的安放。二是才情有张扬处。“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一直是王文英的教育想象。学校开设63门校本课程,创设初、中、高三个年段的舞台;组织学生参与组织“百川节”,参加手工制作坊、种植兴趣组等20多个社团;招募“水娃志愿者”参与学校管理,给孩子们提供个性发展、才情张扬的各种机会。在高新区二小,老师们动情地讲孩子们成长的故事,“就像换了一个人”是他们常用的赞语。笔者有次碰到一位家长,说到他的孩子,他咧着嘴笑道:“有时感到娃不仅在长,而且在疯长呢!”孩子这种正向的改变,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解释,最根本的原因是孩子自己内在的优胜之处被发现,被肯定。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享受欢乐和幸福的权利,就是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能给他带来“创造欢乐的那一条‘含金的矿脉”[4]。今天的“百川园”,孩子们的表情成了学校教育的晴雨表,孩子们的笑脸,孩子们的自信和尊严,让人们感知到这个园子的一切都是活泼泼的。

潜在与敞开:美丽环境的营造

诗意的栖居,总是联结着特定的居所。“大地、世界、人生,本来就是诗意的。”“这个诗意是被隐匿在自然中的,语言把诗意敞开。”[5]教育是在特定环境里进行的,校园,在一定意义上是第二自然,既有第一自然潜在的诗意,又需要人在创造过程中将这种诗意激活,使之敞开。如果能体现“天人合一,群己互渗的生命本体观”[6],賦予自然物以灵性,实现自然生命与人的生命相拥相融,居者当然可以称得上是诗意栖居。“百川园”的建设显然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

美丽性是“百川园”显在的表征。绿树成荫,碧草如茵,春华秋实,鸡鸣鸟叫,“山”“水”相间,每一座建筑,每一面墙壁,都有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感。

发展性是“百川园”环境营造的核心追求。王文英和她的团队努力让墙壁“说话”。说什么样的话呢?他们认为要“说自己学校的话”,“说儿童自己的话”。学校的地图墙、寻根廊,把孩子与家乡牵连起来。即使劝诫学生的标识,也是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加以设计。他们让环境成为学生的天然课堂,百耕园、百果园自然就成了课程基地。总之,一草一木总关情,都是指向儿童的成长。

参与性是“百川园”建设的策略选择。王文英团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自己的学校自己造!”“百川园”这个第二自然尽量让师生特别是学生参与营构,环境布置大都是师生自己动手完成的。校园里果和蔬的种植,羊和鸡的喂养,都由孩子们亲力亲为,孩子们在播撒汗水的过程中享受到了劳动的快乐。

相融性是“百川园”文化效应的重要体现。在“百川园”,物是有生命感的。比如一口缸,因为关联着入学礼、成长礼、毕业礼,就有文化生命。比如阅览室,以惬意、便捷为追求,有爱的暖意、家的味道。这里的田园风光常常让人留恋,这里的文化景点常常引人驻足。师生居于其间,物我相融,诗意盎然。连我们这些学校“朋友圈”的人们,每每目睹,都有陶醉其中的感觉。

参考文献:

[1]王家新.从古典的诗意到现代的诗性——试论中国新诗的“诗意”生成机制[J].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丛刊,2007(5):202.

[2]汪堂家.哲学的追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82.

[3]杰拉尔·德格林伯格,罗伯特·A.巴伦.组织行为学[M].范庭卫,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560.

[4]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1卷[M].北京:教育科学版社,2001:237.

[5]于坚.还乡的可能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39.

[6]陈伯海.中国诗学之现代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8.

责任编辑:杨孝如

Abstract: The No. 2 Primary School in Taicang High-tech Zone is a poetic “Baichuan Garden”. In this garden, spiritual culture is the school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a hundred rivers are surging and blooming”; behavioral culture is the practice and creation of the school spirit after the activation of the main power of managers, faculty and staff, parents and children; material culture is a vivid manifestation of the beauty, development, particip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Key words: poetry; spiritual culture; behavioral culture; material culture

猜你喜欢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诗意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虫子的诗意奇旅
永恒
冬日浪漫
文化引领,构建和谐,实现园所特色发展
班级文化建设初探
立人教育成就教师的本土化发展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班级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