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交回避的干预研究

2020-04-03黄千宸刘莲顺杨楠郭云戈吕小鹏

今日财富 2020年9期
关键词:讲座团体同伴

黄千宸 刘莲顺 杨楠 郭云戈 吕小鹏

本研究以沃森和弗兰德的“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为工具,确定了22名社交回避高于6.4分的研究对象。分别用以社交回避及社交技巧为主题的讲座以及一系列促进社交活动的团体辅导,进行了干预研究。预期假设为:干预使社交回避分數降低,但进行干预后结果却与预期不符:干预使社交回避程度变高,这可能由于干预实验干预设计不当、主试指导语不够客观、施测不当等误差所导致。

一、概述

社交回避是回避社会交往的倾向,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Watson 和 Friend 将社交回避及苦恼定义为避免接触、交谈、或以任何理由逃避交往的行为以及在社会交往中产生诸如紧张、焦虑、苦恼等消极情绪体验,缺乏放松、平静和舒适。

李晓苑的研究表明:社交回避会造成学生在社会交往时有不同程度的不良表现及行为,若不予干涉,将会对大学生的未来有副作用。此外,张雪凤,高峰强,耿靖宇等人的研究表明个体社交回避越高,则其所感受到的孤独感越强,而这会导致他缺乏安全感以至于出现手机成瘾且难以自拔。还有众多研究表明着社交回避的影响之大。由此可见,对于大学生来说,社交回避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还从多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状态,因此探讨干预实验对大学生社交回避的影响尤为重要。

二、干预过程

(一)研究工具及对象

本次干预以沃森和弗兰德的“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为工具,发放了200份问卷进行前期调查,结果显示社交回避平均值为6.43。确定22名在前期调查中,社交回避分数高于6.4分的同学为研究对象。

(二)干预过程

一次讲座以及每周一次的90分钟的团体辅导活动。

1.讲座

本次讲座以社交回避和社交技巧为主要内容展开,重点讲述了什么是社交回避,以及沟通技巧的种类以及应用。通过本次讲座,希望大家感受到社交是并不是一件难事,无需畏惧,掌握一定的社交技能,勇于参加社交活动。

2.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的设计方案严格遵守起承转合的原则,目的在于帮助被试参加社交,减轻社交回避,提高社交能力,增强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每次团体辅导的时间控制在90分钟左右。

第一次团体辅导活动内容为:初次见面、轻柔体操、串名字、找名字、应答自如、风中劲草、心灵之旅,这些活动可以活跃气氛,加强成员间的熟悉程度,让成员参与到“社交”当中,并且促进成员之间的信任,为将来的活动打基础。

第二次团体辅导活动内容为:笑容可掬、抓手指、传话游戏、我说你画、自画像、积极的反馈,使团队成员了解沟通与倾听的技巧与方法,同时强化成员的自我认识。

第三次团体辅导活动内容为:小鸡变凤凰、提供赞美、快乐大转盘、心有千千结、走出舒适圈、坦然面对,提高团队成员的自我效能高及锻炼语言表达、及沟通等社交技能。

第四次团体辅导活动内容为:让爱住我心、变形虫赛跑、盲人组图形、集体创造、大团圆,这些活动作为干预实验的结尾,可以巩固沟通与倾听的技巧,还可以培养合作精神,为将来的团体社交活动打基础。

(三)数据收集以及统计处理

干预实验后,被试再次进行问卷填写。将问卷收集回来后,将数据进行初步筛选,使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三、数据分析

前测中,22名被试的社交回避平均值=7.68,标准差=1.13;后测中,平均值=9.50,标准差=3.54。结果显示,后测成绩与前测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干预实验有效果。而前测平均值小于后测平均值,由此可得出干预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验对象的社交回避水平,让实验对象社交回避更为严重。

四、讨论与总结

本次研究进行干预实验之后所得到的结果与进行干预实验之前的设想有很大的出入。在进行干预实验之前,我们认为对实验对象进行一系列相关的团体辅导会减轻他们的社交回避现象,进而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和同伴关系,但干预实验进行之后我们所得到的结果恰恰相反。针对这一结果的出现,我们总结出了可能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

(一)讨论

1.主试方面

作为主试,我们能深刻的感受到自身的不足。在实验中,我们可能存在指导语不够客观的问题,这可能会导致被试的理解不充分而造成的误差,或导致被试产生“霍桑效应”,朝着某个“目标”表现行为而不是其真正的心理反应。此外,这也可能会产生主试效应以影响研究结果。而这些都是后人实验需注意和预防的。

2.被试方面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人,人们具有不同的内隐人格。被试之间存在着差异性,这会导致干预实验对不同被试会有不同的结果,试验应允许这种情况的存在。而且所寻找的实验对象之间熟悉程度较低,这可能会导致被试在进行团体活动时,拘泥害羞,不能全身心的参与到活动当中,导致效果与预期相反。

3.工具方面

采用的工具为翻译后的外文量表,这可能会导致被试在面对一些较为专业的题目时,不能准确理解,导致最后所测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有出入;由于实验中存在前测后测的问题,这可能会改变被试的测试题目的敏感性,影响了实验的外部效度;或者被试可能会因为前后测而产生疲劳效应或练习效应而导致误差。

4.干预程序

主试在干预实验之前对进行干预实验的活动准备和环境准备不够充分,以及干预实验的类型可能不适用于所找到的这些研究对象,导致实验进程过程和被试之间不能达到一致性。如果未来还会有某些研究人员再进行类似的干预实验时,可以考虑进行一些被试一起共患难的团体辅导。此外,本次干预实验仅为4周的团体辅导及1次讲座,4周的团体辅导也许对于所选取的被试并不足够;而一次的讲座,所能收获到的东西不够多也容易因为消退、干扰等因素被遗忘。

以上都是本实验中的不足与经验。希望后人在以后的实验中,以本次探究为借鉴,深入思考,提出更好的设计方案,为将来的研究打下基础。

五、结语

本次干预实验的研究结果虽然与之前的预想有所出入,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社交回避现象的存在及其严重性。高年级学生基本适应了大学的生活,社交方面更关注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容易使他们对社交有较高的期望值,从而使社交回避现象低于正常现象,而大一新生对于刚步入新的校园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群体,有着对人际关系的渴望,但陌生的环境和离开熟悉的人群会使其产生不安全感和孤独感,因此增加了社交的焦虑程度但缺少有效的社交行为。由此可见,学生性格、城乡差距、是否为学生干部等一系列的因素都有概率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大学生社交回避,从而影响着其人际关系,同伴信任等方面。

综上所述,在当今社会,正确且合理的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来讲,无论是在生活、行为、心理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对大学生社交回避、或是同伴信任,都至关重要。各高校在日常生活学习期间,应引导大学生合理处理问题,可以采取开设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讲座、团体辅导等方式,减少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困扰,降低大学生社交回避的水平,促进同伴信任程度,提高心理素质。(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本文系2018年吉林农业大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社交回避与同伴关系的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刘莲顺

猜你喜欢

讲座团体同伴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2)
寻找失散的同伴
打个盹,记事牢
落地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书法基础讲座(七)
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