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百击》:关乎少年成长的烦恼与忧伤

2020-04-01姜名洋

传媒论坛 2020年6期

姜名洋

摘 要:提到特吕弗的《四百击》 (又名《胡作非为》),让我们能够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法国新浪潮,这一时期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这里让我们一起跟随新浪潮时期的著名导演特吕弗,一起走进“安托万”的世界。

关键词:法国新浪潮;青春叛逆;烦恼忧伤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6-0-02

1958年,法国新浪潮电影开始兴起,他受到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反对以往的一种僵化的模式,而提出了享誉世界的响亮口号“作者电影”,敢于打破传统,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顾名思义——导演拍摄的影片更追求一种真实感,真实事件、自然流露,而且不带有政治目的等。这些鲜明的风格我们都可以在特吕弗的《四百击》中直接看到。同时提到法国新浪潮电影,就不得不提到安德烈·巴赞,特吕弗正是他忠实的追随者,而四百击也正是他送给老师的“礼物”,而遗憾的是巴赞于1958年逝世,并未看到这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巨作。

继续说回特吕弗和他的《四百击》:在影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作者电影”,安托万就是他的化身,他带着我们走进一个又一个充满少年烦恼与忧伤的故事中。他虽然打破了传统的僵硬的叙事模式,但是在影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更真实、更温情、更充满诗意,甚至能找寻你我关乎少年成长时的影子,用最真切的词语来表示,我觉得那一定是——真诚。

通过一些资料我们不难发现,电影史上有一个公论,那就是《四百击》几乎就是特吕弗少年成长的真实写照,接下来我们就来谈一谈这部影片,一部关乎你我的少年成长的烦恼与忧伤的故事。

一、少年已知愁滋味:安托万的成长忧伤

《四百击》在俚语中的意思是“青春期的强烈叛逆”抑或是“不打不成才”,不管何种解释,从片名就好像直接把我们带入了那个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叛逆的时期。特吕弗曾说过:“和别人的青春期相比,我的青春期相当痛苦,希望借本片来描述青春期的尴尬”。无疑,这青春期的尴尬是来自复杂的社会环境、狭小的生活空间、忙碌且焦躁的父母等,这不仅影响着安托万,对于我们的青春期来说不也是如此吗?对于少年在残酷中的成长,你我都不曾逃脱。影片所呈现的黑白色调,简朴的建筑、充满生活的气息、狭小的房间以及教室里暴躁的老师和调皮的同学,摄像机就好像静静的架在那里,不作任何的干预,直接将我们带入了安托万的生活世界,一个看起来就很压抑、充满烦恼的世界。

我很相信“人性本善”,所以我认为最开始的安托万并不是一个只会逃课、偷盗、进少管所、并且逃狱的坏孩子,恰恰相反,我认为他的内心是纯净、充满温存的少年。他之所以一点点地走进“邪恶”的深渊,都是由于他所生存的环境所决定,而导演也恰恰将摄像机架在这里,带着我们一点点地去看。安托万是一个私生子的身份就无疑让他与众不同,甚至抬不起头,在他与老师发生顶撞逃离学校,在路边看到自己的母亲与别人偷情时,那一刻我的心不禁跟着心疼,小小的年纪为什么要让他撞到成人世界的灰暗与肮脏的一面?我在想他会不会以此来成为要挟母亲的借口,或者会不会当面戳破,再或者说他会不会为有这样一个母亲而感到羞耻与母亲回家发生口角?然而他都没有,就好像他看见的是个陌生人一样,与他无关。确实如此,母亲在他成长的环境中,也好像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还不及他的小伙伴给的温暖多。因为父母并不关心他,他的母亲似乎只关心她的情人,他的父亲(还不是亲生父亲)更对他没有什么感情,表面上看起来总会与他说一些笑话,而心理却是动不动就想把他送去军事学校,认为安托万已经无可救药,确实他也把他送进了军事学校。没人与他沟通,没人温暖他,只觉得他是个累赘,送走才是最好的选择。

片中唯一让人感觉温暖的画面就是他们一家三口去看电影,从影院出来他们手挽着手,说说笑笑 ,看起来真的很像幸福的一家三口,这也是影片中给我留下唯一印象安托万露出发自内心幸福微笑的画面,然后这仅存的温馨时光只停留片刻便消失不见,随后他又被片片乌云笼罩。他与母亲交心后,他不是不想好好学习,甚至开始崇拜了巴尔扎克,在作文课上他为了写好作文也开始模仿了巴尔扎克写作的片段,然而对于这个倒霉的孩子结局可想而知:老师当众指责他抄袭,不给他任何解释的机会,并且当众羞辱他,将他赶出教室,就连为他解释的同桌也一并赶了出去。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安托万不是不想努力,他也不想撒谎,谁会为了欺骗老师而说出自己母亲逝世这样恶毒的谎言呢?可是他说真话谁会听他的话呢?当然在最后,他无路可走,选择了离家出走,毕竟他内心毫无留恋,一切也无法挽回了。他流浪街头,身无分文后选择偷了父亲单位的打印机变卖,虽然最终他没有变卖成功并且内心有点害怕,将打印机送回的途中被抓住,父亲直接将他送去了警察局,这好像是父亲最满意的结局。当他被关进狭小的铁丝网里,他那种充满稚气的脸庞已经被残忍地社会摧残的再无阳光。当警车将他带走时,那双被揉碎的眼神和心灵显得异常的惨淡和黑暗,警车开走的同时,仿佛也将他破败的童年一并带走,同时那一份艰辛,也被一并带走,就好像围城一般,他又被带入了另一个围城中,与纷杂的环境抗争,并且艰辛的成长。

进入到少管所的时候,脱离了毫无责任而言的父母,脱离了古板且暴躁的老师,他似乎过的还算轻松了一些。在少管所里,与心理咨询师的对话,掀开了安托万内心蒙着的乌纱,让我们走进了一个内心清澈,却有些许无可奈何的安托万的世界,更确切地说是特吕弗的童年世界更准确一些。他们的对话更像是一场告别,当他把关乎他少年的烦恼与不幸说出之后,他好像变得解脱了,他好像可以奔向了属于他的自由,他也在寻找奔向自由的机会。

机会来了。在一个足球活动中,他找准了时机钻出了牢笼,也是影片中一个很经典的长镜头,大概一分20秒左右,跟随着这个长镜头,我们似乎也跟着安托万一直在奔跑,奔向大海的方向。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崔健的《花房姑娘》中的一句台词:“你问我要去向何方,我指着大海的方向”,而安托万正在奔向大海的路上。在这组长镜头中没有背景音乐,只留给我们紧张而又刺激的脚步声、呼吸声,我们的呼吸似乎也跟着变得急促起来,他努力地奔跑着没有停歇,似乎要摆脱一切束缚去寻找自由,我们也想要迫切地看到他奔向了何方,他是否摆脱了所有的烦恼与忧伤。最后他跑向了他从未见过的大海边,他转过头,欣喜地看着一切,而面向未来他同样一无所知,等着他的是什么,我们无从知晓,只觉得他在看向远方、看向未来。

二、未曾放弃奔向自由之路

这部影片之所以直击人心,不仅仅是因为特吕弗的拍摄手法,而更为重要的是影片中安托万的成长或多或少的都关乎着你我的少年成长的经历,我们好像从自己的身上能够看见一些安托万的影子。只是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童年成长或许比他幸运得多。惧怕老师,为不完成作业而寻找无数个可笑的理由、逃学上网、离家出走、与父母争吵、青春期的叛逆、渴望内心的自由等等,列举的这些我竟不知是影片的片段还是关于我们童年的记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就好像我们每个人都会死亡一样自然,然而总会有些人认为自己没有童年,大概是他们的童年太过于灰色暗淡,不愿提及罢了。而我也很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有无数个安托万或许躲避在某个角落里、或许是生活在复杂且黑暗的家庭环境中、抑或是在不同的街道、小路上一直奔跑着。这痛苦的滋味催促着我们长大,这其中的苦涩与疼痛只有我们自己默默地承受,更提醒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关乎少年成长的回忆,或甜蜜或苦涩,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在充满崎岖的童年山路上,绕过重重山路与障碍,兜兜转转的长大,至少于我及我身边人而言,我们都绕过了重重山路,奔向了长大成人的自由之路。

三、结语

“四百击”还有一种解读,是对小孩子的鞭打,恨不得打上四百下都不够,而这四百下仿佛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鞭打,我们在鞭打中成长,我们在鞭打中成就自我,我们在鞭打中燃起热血。就像影片的结尾一样,我们一直在奔跑,一遍遍地问自己,我们的未来在何方?我们不从得知,因为你我——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褚亚男,弗朗索瓦·特吕弗.电影世界[D].河北大学,2006.

[2]梁建忠.從电影《四百下》看青春叛逆与迷惘[J].电影文学,2015.

[3]刘娜.由《四百击》聚焦“作者电影”的自我表述与银幕拓新[J].电影媒介,2019.

《四百击》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