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展望“十四五”:我国造船业将迎来发展新风口

2020-03-31吕龙德

广东造船 2020年6期
关键词:造船业造船十四五

吕龙德

起柁扬帆趁便风。2021年很快就要到来,这意味着“十三五”将成为过去时,中国开始步入崭新的“十四五”。11月26日至29日,十九届五中全会隆重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虽然“十四五”规划还没出台,《建议》也没有具体量化指标,但其中目標、方向、原则、任务和举措已为未来发展奠定了框架和基调,不仅为“十四五”描绘了蓝图和路径,而且为造船业发展吹来了强劲东风。我国造船业应乘借“十三五”发展势头,抓住新时期国家战略释放的红利,以不断创新进取的精神争当“十四五”发展排头兵。

盘点造船三大指标,基本守住世界第一

“十三五”期间,全球经济继续下行,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面临着极其艰难和恶劣的发展环境,尤其是今年初爆发新冠疫情带给了各行各业极大冲击。但是,我国勇于应对,加强社会治理和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为国际社会树立了抗击疫情和发展经济两不误的榜样。《建议》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了新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预计今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国将转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国造船业不甘落后,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提升创新能力,5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中高端产品设计制造能力提升,智能船舶研发进入领先行列,国际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日益增强,巩固了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地位,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连续位居世界首位。在国际航运持续低迷、中日韩竞争不断加剧情况下,我国造船业能取得如此成绩,除了难能可贵,就是令人为其油然而生的敬意和感动。

今年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全球航运、造船业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创,市场需求跌至冰点,造船订单大幅减少,开工不足导致完工量下降,交付难度加大。据有关数据,2020年前11月,全球新船订单仅为685艘43509142载重吨,比去年同期艘数和载重吨分别下降69.2%、63.03%;全球交付新船1573艘83223376载重吨,比去年同期艘数和载重吨分别下降26.77%、 12.4%。尽管这样,但我国造船业仍然不失为一道艳丽的风景线,不但在国家有效防控疫情下率先实现复工,而且通过“云签约”、“云交付”、“云发布”等方式,推动了市场开拓和船舶交付,如中国船舶集团与卡塔尔石油公司“云签约”液化天然气船建造项目,江苏扬子江船业、新大洋造船、金陵船厂、大连中远海运川崎、青岛北船重工等船厂实现船舶“云交付”,上海中船三井造船柴油机向全球“云发布”世界最大船用双燃料低速机WinGD X92DF。

今年1~11月,我国造船新接订单量、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分别为2252万载重吨、3324万载重吨、7094万载重吨,均居世界第一。虽然韩国下半年后程发力,并连续4次单月新船接单量超越中国,10月份更是惊人地揽获全球近70%新船订单,与我国世界造船份额的差距不断缩小,但全年总量仍难撼动中国,想要在1个月时间里实现大逆转几无可能,我国在“十三五”收官年有望再拿世界造船三大指标第一。

“十三五”期间,我国造船业仅在2016年完工量和2018年新接订单量被韩国领先,其余年份均是包揽三项第一,估计这个趋势还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延续,毕竟中国造船业的体量和进步有目共睹,其它国家要想改变这种格局绝非易事。

改革创新亮点多,行业实力稳步提升

5年来,我国先后推出了《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国造船质量标准》、《船舶工业深化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6-2020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推进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转型行动计划(2019-2021年)》、《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0版)》等政策,大力推进转型升级,加强产能过剩化解和技术创新。正是这样,我国造船业有效整合了资源,提升了集中度,涌现了大批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在豪华邮轮、超大型集装箱船、LNG船和智能船等高端建造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整体实力稳步增强。概括地说,我国造船业在“十三五”的亮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多措施消化过剩产能,兼并重组成绩斐然。我国主要央企集团和地方骨干船企通过推动老厂区搬迁、优化存量、内部资源整合、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等方式化解过剩产能,一批管理能力差、产品质量低、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逐步退出市场,大批落后产能得到压减。在这场供给侧改革中,三大船舶央企的重组无疑是雷霆万钧的,而“南北船”合体更是行业改革的重头戏。2019年,随着中远与中海合并为中远海运重工、招商局工业集团整合金陵船厂、中航威海和中航鼎衡,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合并为中国船舶集团。通过整合,中国船舶集团更加精简高效了,在科技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斩获了中国船企金额最大订单“卡塔尔LNG船建造项目”,今年前三季实现利润、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6.42%、21.49%,三大造船指标位居世界造船集团第一位,交出了靓丽答卷。

其次,加强技术创新,高端船舶层出不穷。我国船企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品优化创新,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建造攻关能力不断崭露,实现了批量化生产LNG船和多型支线集装箱船,交付了全球最先进6000吨抛石船、全球首制2.5万吨LNG高压双燃料杂货船、全球最大乙烯运输船、全球首艘安装风帆装置的30.8万吨超大型原油船和全球最大双燃料集装箱船等“世界之最”船舶。此外,在极地邮轮、海上风电船、海洋养殖渔场等领域具备了设计建造能力,如武船集团交付了我国首座深海渔场“深蓝1号”,招商局交付了国内首艘极地探险邮轮并完成南极首航。

第三,实现豪华邮轮制造突破,项目有条不紊开展。大型邮轮被誉为造船业“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其设计建造技术要求非常高,一直为欧美国家垄断。2018年11月6日,我国造船业迎来了历史性一刻,原中船工业集团与美国嘉年华、意大利芬坎蒂尼正式签订歌诗达“威尼斯”号邮轮建造合同,并指定由外高桥造船负责建造。从2019年10月18日开工以来,外高桥造船从制造零经验开始,克服各种困难,确保了首艘国产豪华邮轮建造的正常开展,已完成了分段涂装、薄板分段舾装、总段总组、新装备场地启用、实船内装样板舱建造、总段连续搭载下坞、餐饮冷库背景管电项目和第一个大型超宽总段移位等节点。可以预见,2023年计划交付的目标必将会实现,中国制造豪华邮轮游弋大海的场景指日可待。

最后 ,加快智能制造转型,智能船舶研发步入领先行列。我国造船业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智能技术应用,信息化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如船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单位南通中远海运川崎的智能自动生产线、黄埔文冲的平面分段生产流水线、外高桥造船的邮轮薄板智能生产线。与此同时,我国智能船舶研发取得新突破,保持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同步,实现了“一个平台+N个智能应用”模式成功应用,全面迈入了“智能船舶1.0”时代,交付了全球首艘智能船舶“大智”号、全球首艘大型集装箱智能船“中远海运荷花”号和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中间试验船“国信101”号,研制了无人驾驶自主航行系统试验船“智腾”号。

打造“大循环”发展新格局,国内造船需求增量可期

全球经济长期处于低位,而且地缘政治风险、贸易摩擦和疫情等因素不断叠加,特别是后者进一步加剧恶化。截至12月23日,全球确诊超7831万人,其中美国超1863万人,死亡超34万人。这些数字背后就是经济更萧条、贸易更微少、需求更枯竭。造船业也是雪上加霜,市场萎靡屡见新低。目前,全球新船手持订单已降至30年来最低水平。更令人担心的是,这种情形完全没有终结迹象,谁也无法预知何时才是尽头。

国际市场深陷寒冬,既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应成为守株待兔的理由。这时候,我国提出“国内大循环”决策正逢其时。《建议》指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习近平主席在今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对话会上也说:“我们将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扩大内需上下更大功夫,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诚然,打造“国内大循环”绝非闭门做买卖,而是通过发挥国内超大市场优势,实现更高开放水平。这是我国新形势下作出的必然选择,也必将成为“十四五”发展主线之一。

要做大国内市场,未来必然会在拓展投资空间、促进消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等方面做文章。这些举措对激活造船市场无疑是有益的,有助于拉升造船订单量。譬如,加大基建投资,需要订造各类运输或辅助船舶。今年国家投资将超1万亿元,而未来预计还会增高。上半年,我国造船业在国际市场空前低迷情况下,之所以能获得不俗的订单成绩,与国内市场热度回升有一定关系,像国内海上风电建设蓬勃发展,许多船企就从中分得了份额不小的蛋糕。另外,提高国民收入,增加中等收入人群数量,必将带动水上旅游业发展,游船、客船、车渡船等船型订造很可能会迎来一波井喷行情。还有深海养殖装备市场兴起,也一定程度上扩大造船多元化的市场增量。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释放的消费能量是不可想象的,提振国内市场的机遇和实惠无疑是巨大的。船企应紧抓时机,转变思路,密切关注、跟踪国家重点项目或新兴市场,主动布局筹划,在抢占国内市场中实现快人一步。

我国已经大力着手推出措施进一步促进国内市场繁荣,以抵御海外市场衰退,确保中国经济在增强韧性中健康发展,如发布《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在浦东新区开展市场准入“一业一证”试点,以此深挖市场需求,激发市场活力,助推消费和有效投资。可以预见,国内市场需求占比在未来5年将呈递增势头。这对占有天时地利和“国轮国造”思维影响下的中国造船业既是优势,又是寒冬里洒下的一抹暖阳。重视国内订单,并不等于放弃国外市场的挖掘和竞争,而是通过国内市场来缓解全球市场孱弱的压力。

首提科技自强自立,技术创新将空前发展

在上个“五年”里,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民科技创新热情空前高涨,科技实力大幅增强。据统计,我国研发经费从2015年的1.42万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2.21万亿元,但在中美贸易战中在芯片、工业软件等领域暴露的核心技术短板,凸显了我国科技形势的严峻,为我国创新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首提“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说明我国已将自主研发摆到了无以复加的重要位置。如果“十三五”的技术创新是大众化,那么“十四五”则应该是更注重基础研究的高门槛创新,业内有人预测“十四五”或将提前成为第一个本土创新为主导的时期。《建议》还明确了未来的创新路径: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二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三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四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与十九届五中全会相呼应,国家领导人在各种场合也是反复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习近平主席在《求是》上撰文表示,不管什么时候,一定要把内功练好,把自身的本领锤炼得更加强大,这样就不会掉链子。李克强总理在河南中原科技城考察时提出:要实现真正的创新突破,就要在科学基础方面打好基础,必须潜下心来。预计,科技创新在“十四五”规划的份量必将超越任何一个五年计划。

中国之所以只是造船大国,是因为与日韩等造船强国比较,还存在产品结构低端、缺乏国际知名品牌、全要素生产效率低、配套业发展滞后等不足。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在科技创新上做文章。这是工业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中国造船业赶超造船强国的不二选择。以韩国为例,LNG船建造和配套技术领跑世界,其LNG液舱蒸发气体处理与相关配套设备在全球布局超过10000件。正是这样,韩国今年除了斩获卡塔尔100艘LNG船订单,还包揽15艘Yamal LNG项目破冰型LNG船和俄罗斯12艘Arc7破冰型LNG船订单,而中国仅获得卡塔尔8+8艘LNG船建造合同。这也为韩国下半年单月新接订单量连续4个月超越中国提供了最强能量。更可怕的是,韩国船企凭借高生产率优势,不惜以低于市场价格的造价争抢订单,如三星重工今年9月斩获的欧洲苏伊士型油船订单,其造价就低于市场价100万美元。依靠低人工成本带来相对较低的价格,本来是我国造船业的最大竞争优势,如今也被韩国蚕食,我国造船业面临的国际市场形势更加严峻了。

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发展战略”指导下,我国未来将更多倾向发展技术要素和激活技术要素供给,也就是为技术创新创造更有利环境,提供更大支持,包括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支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和多渠道鼓励企业投入科研等机制和政策,从而带动自上而下的高质量技术创新,在各行各业掀起自主研发旋风。展望下个五年,我国造船业在日新月异的创新推动下,迎来飞跃式发展是乐观的,正如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彦庆所说,我国船舶工业集产能、体系、市场、技术等优势于一身,具备攀登高峰的能力,五年后是可能全面赶超韩国的。

实体经济成为着力点,造船业或迎更大支持

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近年来,我国不遗余力地加大实体经济建设支持力度,从国家“十三五”的减税降费政策可管中窥豹:2016年,全面开展营改增;2017年,简并增值税税率,全面清理规范涉企收费;2018年,降低增值税税率,提高个人所得税基;2019年,全年减税降费2.36万亿元;2020年,预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超过2.5万亿元。此外,还在融资、劳动力等方面向制造业实行重点扶持。这些举措也为我国造船业在萎缩市场里得以持续发展,尤其是疫情袭击下快速恢复正常生产经营增加了保障。

十九届五中全会坚定不移地贯彻这一战略思路,并将其提升至更高位置。《建议》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重申“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就是要更有效地推动制造业健康、繁荣发展,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困难。

从《建议》要求看,未来起码会在以下几方面加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首先,继续提高减税降费比例,减免降低企业税费、社保费、厂房租金、宽带费、水电费等,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为企业减轻负担,确保生产经营和科研创新正常运转提供支撑。其次,研究出台更多金融政策,为制造企业创造渠道更宽、成本更低和操作更便捷的融资局面。当前,国家对制造业的金融政策还存在短期贷款为主、分配不均衡、渠道有限、考核偏颇、繁琐时间长等问题,未来应该会在这些方面进行调整和改进。采访中,一些中小企业主对企业小额贷和企业经营贷都表示了肯定,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正在推动的数字货币也是金融和实体经济融合的具体体现,将为企业在跨境支付和结算上带来利好。第三,推进劳动力要素有序流动,为制造业特别是重工业吸引和留得住人提供便利。在互联网技术和效益普遍下滑的双重夹击下,制造业就业吸引力减弱和人员流失严重已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国家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人群,必然会给制造企业用工带来新的挑战。要想振兴制造业,就要直视并帮助企业解决好劳动力问题,相信“十四五”规划会对此有所探索和部署。第四,优化资本市场配置,提升优胜劣汰和资源利用率功能,更有效支持实体经济运转。在股市上,已经或即将实施的科创版和注册制都表明了我国迈向资本优化配置进入了实质阶段。银行体系也为民营、小微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下一步,这方面将有更大动作和更健全措施出台,也是值得期待。

总之,国家大打实体经济牌,从多层面支持制造企业,对于资金、劳动力、技术密集且正处低迷市场和产能过剩的造船业,无疑是信心和动力。可以想象,随着各项支持政策落地实施,我国造船业当前面临的许多困难和问题将会在“十四五”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并凭借政策能量迎来新一轮发展。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助力船企挖掘国际订单

《建议》提出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并为未来构建了行动框架,包括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实现快速发展的经验精髓,也是当前推动国际需求大循环的必要手段。我国作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造船出口贸易占据生产销售总量的大头,所以造船业显然是扩大对外开放政策的最大受益行业之一。

十九届五中全会刚结束,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对话会上掷地有声地说,中国开放的大门将进一步敞开,同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我国还于上月与日韩等15国共同签署了世界参与人口最多、成員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展现了中国参与国际合作的风范,为推动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奉献了大国力量。这对我国造船业也是一个难得的重大机遇:一方面“贸易创造”效应将带来航运业增长,从而为造船业创造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关税及准入门槛下降,有望降低设备采购成本,缓解船企生产经营压力。我国船企应该对此引起重视,抓住机遇谋求新增长点。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取得的成效非常突出。我国造船业通过“一带一路”收获了不少造船订单,如广船国际即将完工的阿尔及利亚客滚船就是这个倡议下的一个杰作。海南自由港建设对造船业的需求增加、技术进步和国际合作也是充满想象空间。不管是“一带一路”,还是海南自由港建设,我国在“十四五”的步子都必定会迈得更大,甚至于说《建议》提出的构想和最近动作都是未来五年开放政策的铺垫,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更大力度支持制造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政策将密集涌现未来。毫不夸张地说,“十四五”或者是我国造船业参与国际竞争拥有最宽松给力环境的时期。

这种情况下,我国船企需要做的是积极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借助新优势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在抢占海外市场上争得主动权,为克服后疫情时代困难,走出行业低迷谱写新篇章。与此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扩大开放也是促进升级、做强自己的倒逼机遇,所以船企更要在这场博弈中补齐短板,提升技术含金量、产品质量、品牌影响力和企业竞争力,致力于打造中国造船业响亮名片。

美国女作家米切尔说: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中国要走向造船强国,注定要经历挫节困难和急流险滩,但这些都是暂时的,所有灰色都掩盖不了中国造船的健步前进身影。展望“十四五”,依托新一轮战略,我国造船业必将迎来更加强劲发展,剑指造船强国不是梦。让我们翘首以待!

猜你喜欢

造船业造船十四五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日本造船业行贿案对中国反腐建设的启示
我国造船市场现状及发展建议
1~2月中日韩造船三大指标实现情况
SPP造船洽商10艘MR型成品油轮建造合同
不惧的船
全球造船业订单量持续下滑
提高船用辅锅炉热效率方法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