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隐球菌荚膜多糖对肺隐球菌病的诊断价值

2020-03-31卜丹霞杨春超黄云平冼观秀

黑龙江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荚膜球菌抗原

卜丹霞,杨春超,黄云平,冼观秀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广东 湛江524054

肺隐球菌病(PCD)是由隐球菌属中新生隐球菌引起的一种肺部真菌感染,临床上主要以亚急性或慢性起病多见。该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也缺乏简单有效的诊断手段,常被误诊为肺癌或其他肺部疾病[1]。隐球菌进入人体后菌体外周荚膜明显增厚,而荚膜为隐球菌主要致病物质,与菌体的繁殖、定植密切相关,且具有抗原性[2]。血清乳胶凝集试验(LAT)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的常用检测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等特点,且对肺部隐球菌感染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3]。本研究针对疑似PCD患者采用LAT检测新型隐球菌荚膜多糖,探讨新型隐球菌荚膜多糖检测对PCD的诊断价值,旨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PCD患者83例,其中男58例,女25例;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48.95±5.73)岁;所有患者年龄>18岁,均自愿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器官移植史,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及临床资料不全者。

1.2 方法

83例患者入院后治疗前均行LAT、肺组织镜检及培养、肺组织病理检查。(1)LAT。患者取晨起空腹静脉血4 ml置于无菌无抗凝管中,1 000 r/min离心15 min后取上清液,置于-20℃冰箱内冰冻保存待检。试剂盒来源于美国Immuno-Mycologics公司,检测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2)肺组织镜检及培养。采用CT或B超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将取出部分肺穿组织标本注入培养皿内送检病原学培养,再抽取少量肺组织标本涂片后直接镜检和细胞学检查。(3)肺组织病理检查。肺穿刺活检中取少量组织应用4%甲醛液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后进行HE染色和特殊染色如抗酸染色、六胺银染色(GSM)、过碘酸雪夫染色(PSA)检查等。

1.3 诊断金标准

经肺组织病理活检或者组织培养出隐球菌结合特殊染色GSM、过PSA阳性及抗酸染色阴性确诊。

1.4 观察指标

(1)根据PCD诊断金标准,观察3种检测方法对PCD的检测结果;(2)根据PCD诊断金标准,3种检测方法对PCD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种检测方法对肺隐球菌病的检测结果

根据PCD诊断金标准,83例患者诊断为PCD 26例(31.32%)。3种检测方法对肺隐球菌病的检测结果见表1、表2、表3。

表1 LAT对肺隐球菌病的检测结果 例

表2 肺组织培养对肺隐球菌病的检测结果 例

表3 肺组织病理检查对肺隐球菌病的检测结果 例

2.2 3种检测方法对PCD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

LAT对PCD的准确性、敏感性明显高于肺组织培养、肺组织病理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检测方法对PCD的特异性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3种检测方法对PCD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 %

3 讨论

以往文献报道,PCD主要发生于免疫功能下降或存在免疫缺陷者[4]。随着近年来社会老龄化,心、肺、内分泌等系统常见慢性病发病率上升及免疫抑制剂、肿瘤化疗等药物的使用,使得PCD病例亦呈增多趋势[5]。该病表现为慢性隐匿起病,临床症状不典型,但病情严重时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或引起呼吸衰竭导致死亡[6]。因此,早期、准确诊断对PCD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当前临床检验技术不断提升,但免疫状态不同患者PCD临床特点、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等早期均无明显特异性,给早期诊断带来困扰,易发生漏诊、误诊,影响患者预后[7]。目前临床上主要靠肺组织病理活检或者经组织培养确诊PCD,因诊断主要是靠有创操作取得肺组织,具有一定风险性,在早期患者、耐受性差的老年患者及重症患者中开展受到限制[8];同时组织真菌培养时间较长,可能混有其他定植菌的生长,导致隐球菌培养阳性率低等问题[9],因此上述两种检测方式早期诊误率及漏诊率仍较高[10]。

新型隐球菌属于环境腐生菌,是一种机会性感染病原体,进入机体后菌体周围会形成一层厚厚的荚膜,后者具有辅助菌体逃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11]。因此,荚膜为隐球菌主要致病物质及具有抗原性[12]。LAT作为一种新兴的免疫检测方法,以标准大小的乳胶颗粒为载体吸附高效价的隐球菌荚膜多糖抗体,可对血液中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进行早期筛查诊断,因其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等特点,且阳性率及特异性均较高,近年来已作为隐球菌感染辅助诊断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13-14]。研究证实,隐球菌荚膜抗原检测不仅是一种高效、快速的PCD诊断方法,还可用于患者疗效的评价[15]。本研究针对疑似PCD患者在入院后治疗前均行LAT、肺组织培养、肺组织病理检查,发现LAT对PCD的准确性、敏感性明显高于肺组织培养、肺组织病理检查,3种检测方法对PCD的特异性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相较于病灶组织培养和病理检查,LAT检测隐球菌荚膜抗原对诊断PCD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可作为该病早期辅助诊断方法。但隐球菌荚膜抗原结果可受各种因素影响造成假阳性及假阴性[16],本研究中亦发现假阳性及假阴性。临床试验发现,试剂因素、标本污染、其他病原体感染等可造成隐球菌荚膜抗原结果假阳性或假阴性,类风湿因子阳性可出现假阳性,感染早期、荚膜抗原浓度低、荚膜抗原浓度过高导致前带现象、感染菌株少造成分泌的可溶性抗原含量低等则可造成假阴性[17]。因此,隐球菌荚膜抗原检测目前只限于PCD的定性诊断,并未达到金标准诊断水平,需进行更多的大型临床研究来完善该检查的诊断价值。

猜你喜欢

荚膜球菌抗原
一起D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小规模关中奶山羊腹泻报道
肠球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宏基因组测序辅助诊断原发性肺隐球菌
产气荚膜梭菌引起仔猪腹泻的研究进展
甘肃省牛和羊源产气荚膜梭菌耐药性分析
负载抗原DC联合CIK对肝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不同剂量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联合脑脊液持续引流置换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对比
肺炎链球菌荚膜教学标本的制作方法研究
植物增殖细胞核抗原的结构与功能
关于血型问题的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