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痛中心对主动脉夹层诊断的影响分析

2020-03-31黄影兰杜国强陈卓莲陈文智

黑龙江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胸痛夹层主动脉

黄影兰,杜国强,陈卓莲,陈文智

罗定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 罗定527200

主动脉夹层是心血管疾病中的灾难性急危重症病人,主动脉夹层疾病情复杂且隐蔽性强,破裂的可能性极大,死亡率居高不下且呈逐年增长趋势。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有大约65%~70%的患者是在急性发作期间死于心脏压塞、心律失常等,在临床救治中存在一定的难度[1]。因此,针对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高效的诊疗方案,实现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对控制患者病情、改善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胸痛中心是通过多学科合作及区域医疗资源的有效整合,继而为急性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及时正确的治疗手段[2]。基于此,本研究探讨胸痛中心对主动脉夹层诊断的影响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进入罗定市人民医院治疗的主动脉夹层患者57例,按照是否进入胸痛中心进行诊疗分为A组(进入胸痛中心诊疗,29例)、B组(未进入胸痛中诊疗,28例)。A组中女8例,男21例;年龄27~85岁,平均年龄(55.85±5.55)岁;病程1 h~1 d,平均病程(11.50±2.50)h;病史:合并高血压、脑梗塞、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冠心病、心梗支架植入者12例,无既往史者17例;Stanford分型:A型14例,B型15例。B组中女9例,男19例;年龄28~84岁,平均年龄(54.03±5.26)岁;病程2 h~1.5 d,平均病程(10.10±2.70)h;病史:合并高血压、脑梗塞、COPD、冠心病、心梗支架植入者11例,无既往史者17例;Stanford分型:A型14例,B型14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主动脉夹层诊断符合《现代胸心外科学》[3]中相关标准;且均经主动脉增强CT血管造影(CTA)检测确诊有主动脉真假腔,临床资料完全。排除指标:患血液疾病或凝血障碍者;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疾病者;合并内分泌系统功能障碍者;患精神疾病者;患恶性肿瘤者。

1.3 方法

A组进入胸痛中心进行诊疗,胸痛患者直接进入急诊科进行预检,预检护士安排患者进入抢救室,立即实施心电图(EKG)检查,首次医疗接触(FMC)至EKG,在10 min内完成检测,同时实施心肌肌钙蛋白(CTN)床边检测,在20 min内完成检测;同时急诊医师要阅读EKG诊断结果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诊断,对于排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且高度怀疑为主动脉夹层或肺动脉栓塞的患者,立即行主动脉增强CTA检查。B组进入常规诊疗流程,按照病情的严重程度将患者分流到急诊门诊诊室、门诊普通诊室,诊治医师按照患者的具体表现、查体,与自身临床经验结合,进行医嘱的下达以及辅助检查,对怀疑主动脉夹层患者,均进行主动脉CTA检查,得出检查结果后与相关科室进行会诊,在明确治疗方案后进行转运。两组均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并评估相关的诊疗结果。

1.4 评价指标

(1)各个时间节点用时:统计并比较两组首次EKG检测用时、CTN检测用时、主动脉增强CTA完成用时、诊断用时、接受治疗用时。(2)主动脉夹层预后情况:统计并比较两组误诊情况、漏诊情况、主动脉夹层破裂情况、院内死亡情况、半年内死亡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个时间节点用时

A组首次EKG检测用时、CTN检测时间、CTA完成用时、诊断用时、接受治疗用时均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各个时间节点用时对比() min

表1 两组各个时间节点用时对比() min

组别A组(n=29)B组(n=28)tP首次EKG检测时间8.78±1.36 36.68±11.35 13.144 0.000 CTN检测用时14.53±4.42 63.54±5.38 37.638 0.000 CTA完成用时28.68±5.77 72.53±5.85 28.489 0.000诊断用时40.78±5.36 86.68±5.35 32.351 0.000接受治疗用时54.15±11.08 97.34±11.58 14.390 0.000

2.2 动脉夹层预后情况

A组误诊率、漏诊率、主动脉夹层破裂率、院内死亡率、半年内死亡率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动脉夹层预后情况对比 例(%)

3 讨论

主动脉夹层指的是主动脉内膜被撕裂,主动脉腔中的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的位置流入主动脉中膜层,使得中膜呈现分离状态,并且向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继而造成主动脉壁或者管腔呈现出真假两腔分离的病理性表现[4]。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较低,平均发病率年均在十万分之一至二十万分之一之间。主动脉夹层的发病高峰期在50~70岁年龄段中,其中男与女的发病比例在2~3∶1,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突发胸背部疼痛,A型多见在前胸和肩胛间区,B型多在背部、腹部。该病患者因疼痛会出现休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症状,少数起病缓慢者疼痛可不显著[5]。主动脉夹层如不及时处理,48 h死亡率可达50%,因此,被称为灾难性急危重症疾病[6]。主动脉夹层还会累及内脏动脉、肢体动脉及脊髓供血,可出现相应脏器组织缺血表现,例如脑缺血、肾脏缺血、下肢缺血或截瘫等神经症状。因此,及时快速诊断并实施有效的治疗方案对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根据DeBakey分型,按照夹层的开始位置以及所累及的位置不同,将主动脉夹层分为Ⅰ、Ⅱ、Ⅲ型。Ⅰ型:主动脉夹层从升主动脉开始,延伸出主动脉弓至降主动脉,甚至是腹主动脉;Ⅱ型:主动脉夹层从升主动脉开始并限制于此;Ⅲ型:主动脉夹层从降主动脉开始,远处延伸至至腹主动脉[6]。胸痛中心的成立就是联合多学科,主要包括急救医疗系统、急诊科、心内科、影像科、心胸外科、消化科、呼吸科、内分泌科、皮肤科、慢病科及心脏康复科等相关科室[7]。难过多科室之间进行协调合作,对院内区域间的医疗资源进行高效的整合,为急性胸痛包括主动脉夹层患者建立及时有效的快速诊断治疗绿色通道[8]。同时胸痛中心利用上述的多学科协作的方式来减少诊疗流程、缩短检测用时,快速而准确地为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诊断、对其危险程度进行评估,继而提升主动脉夹层前期诊断的准确率,减少误诊、漏诊情况的发生[9]。并根据其不同的分型进行对症治疗,减少治疗与住院用时,降低花费,减少患者死亡情况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10]。本研究中结果显示,A组首次EKG检测用时、CTN检测时间、CTA完成用时、诊断用时、接受治疗用时均少于B组;A组误诊率、漏诊率、主动脉夹层破裂率、院内死亡率、半年内死亡率均低于B组,表明胸痛中心能有效降低主动脉夹层患者诊断治疗用时,减少漏诊、误诊、夹层破裂及死亡情况发生。

综上所述,胸痛中心在改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预后情况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胸痛夹层主动脉
胸主动脉阻断联合主动脉旁路循环技术建立大鼠脊髓缺血损伤模型
整层充填流动树脂与夹层技术在深楔状缺损修复中的比较研究
胸痛中心成立对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效率的影响
浅谈夹层改造常用设计方法
压缩载荷下钢质Ⅰ型夹层梁极限承载能力分析
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胃贲门癌手术1例
隔夹层参数对底水油藏注水效果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以渤海A 油藏为例
超声诊断CTA漏诊DeBakey Ⅱ型主动脉夹层1例
有些胸痛会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