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法宝

2020-03-30沈星星

小学时代·下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本质属性概念教学核心素养

沈星星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只有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逐步实现数学概念抽象性向生动化、情境化转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稳步提升。本文抛砖引玉,有待与广大同仁们一起探讨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引入概念;本质属性;内涵外延;概念教学;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学生脑海里的反映,一般以压缩的形式展示大量的知识,以提高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宗旨。由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是一对矛盾体,往往会互相作用,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笔者认为,教师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只有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逐步实现數学概念抽象性向生动化、情境化转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稳步提升。

一、小学数学概念特点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假如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新概念,就不能真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孙子兵法》中一个战胜敌人的谋略,它同样适用于小学概念教学。作为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其三大特点:

1.形式多样化。小学数学属于基础性学科,文本中出现的数学概念往往以图画、文字定义描述等多种形式出现,但无论是什么形式,教师必须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理解图画形式和文字定义描述形式,为全面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

2.直观形象性。抽象性和概括性是小学数学概念的两大显著特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对新概念的感悟能力,教师只有实现抽象化向形象化、概括性向具体性转化,才能帮助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知识。

3.教学阶段性。外在的客观因素往往对小学课堂教学产生一定的局限性,从而使课堂教学出现阶段性的特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面对抽象性概念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只有采取分段、逐级渗透的方式帮助学生分析与感悟,才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具体措施

小学数学教学是夯实学生数学基础的系统工程,虽然各章节相对独立,但各个知识点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延伸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关键。作为教师务必高度重视概念教学,充分发挥“授之以渔”的作用。

1.巧妙引入概念,开启思维闸门。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需要一个学习准备的过程,俗称“概念的引入”。而行之有效的概念引入有利于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新概念的探究。教师一般可以采取如下步骤:

(1)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习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又服务于现实生活,教师只有紧密结合生活实例引入新概念,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由“陌生”向“熟悉”转变,拉近学生与学科知识之间的时空距离。例如:笔者在执教“直线和线段”一课时,先打开多媒体课件展示如下生活化的画面:

画面一:一天上午,奶奶为爷爷织毛衣,不小心散乱在地上,绕来绕去的毛线晃动着。

画面二:崇启大桥上一根根斜拉的钢索银光闪耀。

画面三:一位母亲给儿子打电话,用手指绕着弯弯曲曲的黑色电话线。

画面四:瓦工建小楼房时用绳子拴住重物往上拉,笔直的钢丝绳显神威。

然后,笔者提问:“你从以上真实的四个情境中看到了什么?你可以把这些线简单地分一下类吗?你可以把弯曲的线变为直线吗?”话音刚落,同学们的讨论声此起彼伏,不仅唤起了学生对生活的回忆,而且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2)借助直观引入,构建愉悦氛围。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若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则会荡起抽象思维的涟漪,并在潜移默化中学有所获。例如:笔者在执教“平均分”的新概念时,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要求把9个桔子分给3个孩子吃,可以出现不同的分法;然后,再通过大家的横向比较,选出最公平的分法。最后,通过师生互动性探究,学生达成共识:无论多少种分法,只有一种分法是最佳的,那就是每人分到的数量是一样的——“平均分”。

(3)旧知迁移引入,实现触类旁通。小学数学各个概念虽然是一个比较独立的体系,但前后不同的概念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到了高年级,不少新概念可以借助相应的旧概念直接引入,达到触类旁通之功效。譬如,笔者在执教“质数与合数”时,针对质数与合数都是通过约数来划分的特点,先引导学生复习约数的旧概念,然后鼓励、引导学生找出1、2、6、7、8、11、12、15等数的约数;接着,让他们仔细观察与比较,为自然引出质数与合数奠定了基础。

(4)情景设疑引入,培养思维能力。教师合理创设悬念性情境,能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步提升。譬如:笔者在执教“体积”这一新概念时,先把两只体积相同的塑料杯子盛满水,然后拿出一大一小的铁块分别放入两个杯子里,让学生一边仔细观察,一边思考:两个大小不等的铁块置入杯子后为什么水都往外溢?为什么铁块大小不同,杯子里流出的水也不同?最后,自然引出“体积”的新概念,为继续开展师生互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5)动手计算引入,提升解题素养。“实践出真知”,为了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新概念,必须注重学生的解题实践操作,让他们逐步感知新的知识点。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循环小数”这一新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动手完成10÷3、58.6÷11等小数除法计算,但他们在计算过程中除了感到这两题都除不尽外,还发现当各题的余数不断重复出现时,其产生的商也随之重复出现,从而初步感悟了“循环小数”这一新概念。

2.揭示本质属性,深刻感悟概念。当学生初步认识概念的内涵后,教师务必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逐步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为提高解题能力创造有利条件。例如:笔者在执教“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出三角形的实物,然后打开多媒体展示红领巾、三角旗和三角形饼干等图片并提问:“这些图片到底属于什么形状的实物?”许多学生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纷纷发表了各自的观点,逐步感悟了三角形都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本质特征。最后,笔者在电子白板上慢慢画出了一个三角形,并用红色大字展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叫三角形”。

3.兼顾内涵外延,提升感知能力。当学生初步理解了新概念的本质属性后,教师还必须继续引导学生深层次感悟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紧扣概念的关键词语。学生在分析新概念时一定要紧扣文字描述中的关键词,例如学生在概括出分数的概念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层次分析:单位“1”具有什么意义?“1”不用引号可以吗?为什么?“平均分”代表什么意义?如何理解“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实践证明:学生只有真正弄清楚新概念的关键词语,才能全方位地理解分数的概念。

(2)灵活利用概念的例证。例证包括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其中前者有利于概念的概括,后者有利于概念的辨别。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挥肯定例证的功效,而且要应用否定例证帮助学生辨析相似概念。例如学生学习了“循环小数”的新概念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举相应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冬去春来柳枝摇,校园百花丛中笑,师生互动好课堂,学子歌声响云霄。但愿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积极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猜你喜欢

本质属性概念教学核心素养
巧借题目变式,助力新题衍生
论档案的定义及其本质属性
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本质属性及其衍生特征
家庭农场法律属性探析
对初中数学课程概念教学的求真与探微
漫谈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