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城镇化与文化适应综述

2020-03-30曲晶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化适应城镇化少数民族

曲晶

【摘 要】 本文综述了少数民族城镇化过程中少数民族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及农村的转化研究现状,即按照具体情况可以通过不同的规模路径及产业路径来实现少数民族城镇化。对待在城镇化过程中会出现文化适应的问题,在了解文化适应的类型和策略的基础上,应将具体的少数城镇化实践与文化适应策略相结合,以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民族融合。

【关键词】 少数民族;城镇化;文化适应

一、少数民族城镇化

城镇化简单而言就是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城镇化有两大途径,一是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转移;一是农村地区直接转化成城镇。我们这里讲的少数民族城镇化,一方面是指少数民族人口由农村地区向城镇地区流动,另一方面也包含少数民族地区由农村向城镇的转化。我国少数民族所在的地区相对比较落后,城镇化能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利于推进形成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网络结构,促进民族团结。

正是由于少数民族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许多学者都以其为对象进行了研究,关注的焦点涉及少数民族城镇化的模式、问题等方面。

1、少数民族城镇化路径的研究现状

很多学者都对少数民族城镇化的路径进行了研究,并未获得一致的结论。从少数民族城镇化的规模路径角度来分析,有的学者强调小城镇是少数民族城镇化的必由之路;[1]而有的学者则强调大中型城市在少数民族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2]还有一些研究则着重针对不同民族与地区的具体情况来提出相应的城镇化路径。如有学者强调西部少数民族城镇化的应遵循“县城据点型”模式;[3]而有的研究则强调少数民族城镇化应结合实际状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如资源开发型、省会城市带动型及省会带动型等形式。[4]

另外有一些学者则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总结了少数民族城镇化的模式选择。如有的研究总结了城镇化路径与模式的维度,包括资源维度、环境維度、产业维度、文化维度以及多为资源配饰维度等。[5]而有的研究则更加具有地区的针对性,如针对四川西部少数民族城镇化的模式研究认为,消费引领、旅游主导及绿色发展等是可以选择的城镇化路径;而关于新疆的少数民族城镇化的研究则更加强调经济发展、生态安全与社会稳定相互结合。[6]

2、少数民族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少数民族城镇化进展迅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许多学者着重探讨了少数民族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有些学者着重探讨了少数民族城镇化的水平问题。整体来看,相关研究认为少数民族地区整体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具体表现为城镇的规模较小、城镇非农人口数量不多;还有研究则从城市化指标的角度分析了西北少数民族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包括城市数量少、城市密度低,省会城市经济实力不足、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方面。[7]有研究还认为,与工业化水平相比,少数民族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另外,也有学者针对少数民族城镇化的现代化程度进行了研究,如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都比较低、城镇辐射能力差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强调了教育是制约少数民族城镇化的重要因素。

二、文化适应

1、文化适应的概念界定

文化适应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后又由不同领域的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人类学强调文化适应是不同群体在文化接触中导致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社会学相关学者则强调文化适应是一个不同文化互相适应的双向调节过程;心理学研究者则强调从个体层面来界定文化适应,认为文化适应是个体由于接触到“他文化”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双重改变的状态。从以上关于文化适应的界定可以看出,研究者对文化适应的主体和结果有所侧重,或是侧重个体,或是侧重群体。本文则主张从个体和群体两个角度来理解文化适应。

2、文化适应的类型

许多研究者着重研究了文化适应的类型。有学者更强调文化适应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不平衡的适应关系,总是其中一方不断抛弃自己原本的文化而接受和认同新的文化模式的过程。按此种观点来看,接受新的文化越多就意味着保留原有的文化越少,认为原有文化与新文化就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此观点提出之后,受到了许多质疑,并在质疑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适应类型。认为在面对新的文化冲击的情境下,并不是仅有简单的单方面适应的结果,认为个体对新的主流文化的认同及保留传统文化的倾向是文化适应的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关系。这种观点认为认同新的文化并不一定意味着摒弃原有的文化模式,而是要依据两种类型的水平划分为不同的文化适应策略,Berry将其总结为通话、整合、分离及边缘化策略。[8]后来,又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更为复杂的文化适应情况,即将主流文化群体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当主流文化群体包容非主流文化时,就产生了“多元文化策略”;当其主动促进少数民族群体融入自己的主流文化时,则采取“熔炉”策略;而当主文化群体出现抵制非主流文化模式的时候,就会出现“隔离”策略;而面对其他的情境还会选择“边缘化”和“排斥策略”等。

三、少数民族群体城镇化的文化适应

结合西方关于文化适应研究的理论及我国少数民族城镇化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国的学者进行了一些具体的研究。

一些学者着重探讨了城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问题。研究结果大多认为城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密切相关,在城镇化过程中要保留相应的少数民族文化,以保证“城市精神”的多元代表性。还有学者从法律层面探讨了城镇化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保护问题

另一些学者着重研究了城镇化可能对少数民族文化造成的后果。学者们认为,城镇化一方面给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学界普遍关注少数民族文化面对城镇化冲击的文化适应策略问题。他们普遍认为,如不采取一定的适应策略,少数民族文化很可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被淘汰。

许多研究侧重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学者们都认识到了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否定了西方学者提出的单方面适应的文化适应策略,而认为少数民族文化模式在其经济发展及城镇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不应该简单的摒弃和否定。针对具体的民族情况,学者们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应当从尊重文化的态度出发,不轻易地摒弃少数民族的文化形式,而是结合经济及产业结构进行文化适应的策略选择。[9]同时,学者从更具体的层面提出了城镇化过程中民族文化的保护策略。学者们在提高民族文化主体自觉性方面达成了共识,认为要通过培训、加强人文教育及培养人文精神等层面加强文化主体的自觉性。还有一些研究者则更强调城镇化进程中特色村庄保护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论

少数民族城镇化是少数民族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及农村转化为城镇的过程,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按照具体情况可以通过不同的规模路径及产业路径来实现少数民族城镇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可能会会出现文化适应的问题,在了解文化适应的类型和策略的基础上,应将具体的城镇化实践与文化适应策略相结合,以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少数民族的文化适应,促进民族融合。

【参考文献】

[1] 张建英.论民族地区的小城镇建设[J].青海民族研究,2002(1).

[2] 杨玉经.西部地区城市化模式问题研究[J].宁夏党校学报,2002(3).

[3] 罗维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道路探析——以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26(1).

[4] 武友德,王源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以云南为例的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2(2).

[5] 刘洋.新型城镇化视阈下民族地区城镇化模式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5(4)11-12.

[6] 马远.新疆特色城镇化路径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1.163.

[7] 王雅红.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模式研究——甘肃、新疆的个案分析[D].兰州:兰州大学,2010.

[8] Berry JW, Poortinga YP, Segall MH , etal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nded)[M].Cambridge (U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2.345-383.

[9] 冯瑞,艾买提,马磊.城镇化发展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重构——以甘肃阿克塞哈萨克族为个案[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6(5).

【作者简介】

曲 晶(1984—)女,内蒙古人,山东大学社会学硕士,现为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分层、教育社会学.

猜你喜欢

文化适应城镇化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服装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老挝留学生文化适应度调查研究
从文化不连续性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之相关性研究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