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大学院与大学区制的试行与失败

2020-03-28吴梦芬

文教资料 2020年35期
关键词:法國教育

吴梦芬

摘   要: 大学院与大学区制是康多塞提出的教育方案,拿破仑称帝后,将其付诸实践,在法国实行大学区制,并且在政权更迭中一直稳固存在。蔡元培在国内教育腐败的情况下,提出仿照法国建立大学院与大学区制。1927年—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引进这一制度,在中央设立大学院,地方试行大学区。虽试行不到两年时间就以失败告终,但却是中国教育行政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本文以大学院与大学区制的理论基础为基点,介绍大学院与大学区制在中国的试行经过,深入分析失败原因。

关键词: 大学院   大学区   法國   教育

1912年,北洋政府开始统治全国,教育部这一国家教育行政最高领导机构腐败之风盛行,且教育行政事务一直无端受到当局的干预,当时,教育部逐渐沦为军阀争抢权力的官僚机构。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在南京宣布成立。同年5月,蔡元培先生被任命为教育行政委员会常务委员,真正掌管教育实权,逐步开始大学院与大学区制的变革。

一、大学院与大学区制的理论基础

大学院与大学区制来源于法国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康多塞的教育方案。他希望运用民主政治和公共教育,促进人权特别是社会平等及充分发挥人类精神。基于他的希望,在法国大革命前期,康多塞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适合当下法国教育发展的国民教育体系。

在这套教育体系中,康多塞提出:要建立大学院,以此作为全国教育行政最高机关,大学院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播一切有用的科技发明外,还肩负着促进高深学科研究的重大使命;而且大学院掌握着全国教育行政权力,小学到大学都在其管辖范围内,比如各个学校的教师任命、定期视察学校、每门课课本的选择,包括师资的培养;大学院应享有较大的学术自由[1]。康多塞的教育方案具有前瞻性,但由于当时法国社会动荡没有付诸实践,对法国之后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89年,法国迎来了资产阶级大革命,冲击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逐步扫清了近代教育制度建立的障碍。1799年,法国开始雾月政变,随后,拿破仑取得政权,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1804年,拿破仑宣布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他非常重视教育,开始建立与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休制相对应的教育管理体制,法国的教育行政管理效率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1808年,他将康多塞的思想付诸实践,建立帝国大学。在帝国大学的统领下,将全国分为29个大学区,并于1974年将大学区改名为教育部。

二、大学院与大学区制的试行与废止

北洋政府时期,教育部腐败现象十分严重,已经成为各个派别的军阀势力争抢势力和权力的官僚机构,当时的教育风雨飘摇、濒临破产。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随即着手进行全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体系。蔡元培利用新生的中央政权,力图将教育独立思想付诸实践,于是,提出仿照法国的大学院与大学区制,在中国建立大学院与大学区制,改教育部为大学院,并在江苏、浙江、北京等地试行大学区制,但最终因为各种原因废止,恢复原来的教育部和各省的教育厅。从1927年6月到1929年10月,历时两年多。下面简单阐述其试行与废止的经过。

1927年4月27日,蔡元培成为教育行政委员,并且蔡元培、李石曾等人组成了教育行政委员会,蔡元培逐步掌握了全国教育的实权。1927年6月7日,蔡元培作为教育行政委员会代表,向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第102次会议提交“请变更教育行政制度呈”,提出“亦仿法国制度,以大学区为教育行政之单位,区内之教育行政事项,由大学校长处理之”[2]。6月12日,国民政府发文提出在粤、浙、苏三省试行大学区,广东省因特殊原因暂缓试行[3]。13日,蔡、李又作为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向国民党中政会第105次会议提交了“关于设立中华民国大学院的提案”,并附呈了大学院的组织大纲[4]。27日,中政会第109次会议通过大学院组织法草案,并颁布了《大学区组织条例》。1927年7月4日,国民政府正式颁布了《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法》[5]。同年10月,中华民国大学院在南京成立,蔡元培被任命为大学院院长[5]。

大学院与大学区制的设置和推广实施,是中国近现代教育行政制度一次重要的改革。但在试行不久后就出现了很多争议,后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最终,大学院与大学区制失败了。1928年2月和8月,经亨颐、朱霁青、白云梯等人分别在国民党四中全会和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废除大学院,并且重新设置教育部,郭春涛、刘受中等也提出了撤销大学院的提案[6]。同时,在试行的一年多时间里,《大学院组织法》历经了四次修改,在法案的不断修订过程中,大学院的实权一直在缩小。在各种各样的反对声中,蔡元培逐步清楚地认识到很多教育设想不能继续维持下去,随即在五中全会闭幕后提出辞呈[7]。同年10月上旬,国民政府批准蔡元培的辞呈,辞去了大学院院长职务,并任命蒋梦麟为大学院院长,不久后,国民政府改大学院为“中央教育部”,蒋梦麟为教育部部长。

三、大学院与大学区制的失败原因分析

大学院与大学区制的试行是我国近代教育行政制度的一次重要变革,但以失败告终,下文将对其失败原因作出分析。

(一)大学院与大学区制自身的弱点

首先是大学院的名字问题。清末最高教育行政机构称为学部,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时期称为教育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改名为大学院,使人们感到非常生疏,不知为何物。因此,很多群众看到“大学院”的名字就感觉没有教育部清晰,持怀疑态度。而且大学院的门牌上挂的是“中华民国大学院”,没有“国民政府”四字,带有独立的意思,大学院明明是国民政府的一部分,却以中华民国为抬头,与教育部完全属于政府显然不同,独立于政府外的企图明显,迅速成为攻击的目标。

再者,教育机关与行政机关不能混为一谈。大学院与大学区制一试行,便有人指出,教育机关与行政机关毕竟有很大不同,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他们根据“学术与教育是两件事,大学非教育,教育行政机关不是专管学术”等理由,提议大学院制应即废止”[8]。虽然教育学术与教育行政密切联系,但教育机关与行政机关却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如混为一谈,极易导致教育学术官僚化。

(二)教育是不能脱离政治而存在的

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中,政治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宗旨和目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是无法脱离政治而独立存在的。在中国当时社会条件下,蔡元培、李石曾的教育行政理念没有考虑到社会发展的实际,已经脱离了国民政府,脱离了国民党,并且与国民党提出的党化教育宗旨出现了背离,在最高教育部门中,国民党“以党治国”的教育原则不能得到彻底实施。

但在最初试行过程中,大学院与大学区制的进展是顺利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是宁汉分裂的时期,党国要人忙于派争,而且蒋介石为了“拉拢人心”,同意了蔡元培的提议。宁汉合流后,特别是北伐战争结果后,国民党才提出“以党治国”,实施党化教育,使教育成为党享党治党有的事业。单大学院与大学区制推行的宗旨是与“党治”背道而驰的,不能够贯彻国民党的政治方针。在当时的社会,教育完全独立是不可能办到的,当然,在现在的社会,教育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而存在,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三)盲目照搬与我国国情格格不入的教育行政制度

大学院与大学区制是蔡元培仿照法国的教育行政制度提出的一套教育改革制度,蔡元培一直非常崇尚法国式的教育自治和学术自由,在法国留学的过程中,他发现大学区制的种种优点,不仅可以使教育行政独立、专家办理教育得以实现,而且衔接了大、中、小学三种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教育,促进了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当时北洋政府教育逐渐成为官僚机构的形势下,提出了大学院与大学区制。

但当时的法国经过了资产阶级大革命,铲除了封建官僚制度,逐渐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学术自由的理念,体现了法国的资产阶级知识观念。与之截然不同的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国仍然没有打破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性质,当时社会经济落后,政治民主性极低,封建专制现象较为严重,尚不具备社会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当时的报刊舆论在评论这一改革时指出:此制“在法国施行,也许有很好的成绩,若整个把它搬到中国来,是否适合中国的教育情形和环境的需要,实是很大问题”[9]。

(四)大学院与大学区制试行后产生了很多问题

大学区推行不久,江苏省中等学校联合会就向国民政府上书,指出了大学院与大学区制的五大弊端:经费分配不均;政潮起伏;评议会之组织侧重大学而忽视中学;行政效率低下;大学风潮迭起[3]。实际上,大学院、大学区制的实施,因教育经费分配不均,促使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矛盾迅速加剧。

更严重的是,由于过于强调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繁荣,给了很多想要通过读大学升官发财的人机会,这和蔡元培改革北大时提出的理念相悖,原意是想改变北大学生“读书为做官”的不良习气。而且,统一教育行政制度的大学区也与蔡元培提出的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理念发生偏离,从根本上非常不利于高校真正实现教育独立与自由。大学院与大学区制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大学管理不及时、管理手段不当等,进一步激化了矛盾。总之,其推行后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加速了大学院与大学区制的破产。

虽然大学院与大学区制的改革失败了,但它确实是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教育行政改革,为我国的教育行政模式提供了另一种选择,给了我们不少教育改革启示:教育改革要与社会发展的主流相适应;要深刻认识到广大中下层群众的教育认识水平;争取得到多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同;最重要的是,我们在改革教育行政制度、制定教育改革目标、颁布教育改革措施前,一定要考慮中国的国情,考虑社会与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吴东之.中国外交史(中华民国时期,1911-1949)[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2]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4]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六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5]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1927年1-6月)[M].南京: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77.

[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7]王世儒.蔡元培先生年谱(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8]周天度.蔡元培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9]邢是同.整顿学风政府应注意的几个事实问题[N].大公报,1931-01-15.

猜你喜欢

法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电学巨人—安培
艰难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