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思考

2020-03-28姜锐赵斯建

文教资料 2020年35期
关键词:公共关系课程思政

姜锐 赵斯建

摘   要: 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教育,必须立足于高職院校育人模式和目标,把握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应用性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通过综合分析旅游管理类专业与课程思政的联结要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以“公共关系”课程为例,探究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思维方法与实施路径。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旅游管理类专业   公共关系

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途径。2019年3月,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应用型人才。当前,众多高职院校开设了旅游管理类专业,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等特点,就业方向与就业内容涉及大量历史人文知识。在价值观塑造和职业道德养成方面,与课程思政的内涵式目标高度契合。因此,要深入挖掘和研究旅游管理类专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寻找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元素融合的一般性规律,促进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的统一。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道德提升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出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鉴于此,本文以“公共关系”课程为例,重在分析课程思政融入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的联结要素、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教师思政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模式、精准挖掘思政元素和改进考核评价体系的课程思政实施对策。

一、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与课程思政的联结要素分析

(一)课程特点角度:课程思政教学兼容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内容特征与育人路径

课程思政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旅游管理类专业融合首先要分析各自内部机理存在融合的可能性。新时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就是要在思政课程教育的基础上,利用各学科之间隐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认同党的方针政策。旅游管理类专业知识面广、操作性强、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核心课程包括旅行社实务、导游实务、景点实务、邮轮旅游、智慧旅游等,课程包含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国情和历史知识的教育等,本身包含对家国情怀的认同。它们在内容特征和育人路径层面具有的相通性,将为教师理解思政元素、拓宽知识衔接路径及探讨教书育人模式等提供现实可行性。

(二)育人方向角度:旅游管理类专业与课程思政具有理念相同性和目标一致性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探讨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现协同化的发展,需要考虑专业课程和思政元素育人方向统一的可能性。旅游管理类专业以文化旅游为知识内涵,以中华文化为传播要素,可视为思政的微型存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求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融合,可视为思政的广度存在;旅游专业教育、课程思政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独立性、包容性和开放性,具有理念的相同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原则,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2]。立德树人的根本指向增进了目标的一致性。在此意义上,旅游管理类专业和课程思政教育具有目标的一致性。要注意的是,理念、目标的一致皆统一于教师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仅仅在于它具有科学的理论品质,还在于马克思主义是观察时代、引领时代的学说”[3](12-15+21)。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政元素融入旅游管理类专业正是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下提出的时代课程主题。

(三)育人主体角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旅游管理类专业中具有充分应用性

从思想政治教育学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皆为思想政治的主体,相互间是一种交互性的主体间性关系”[4]。“交互主体”说在旅游管理类专业中实施课程思政具有充分的应用性。作为学生角度,学生的思想变化、性格特征、价值取向等都可以作为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师开展思政活动的重要依据。作为教师角度,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本身就满足对学生思想和价值引领的要求。学生主体说下具有现实依据,新时代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面向未来就业和人生职业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等大环境的影响,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要积极融入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提高思想境界、苦练扎实本领,无形之中为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提供现实需求。教师主体说下要求专业教师切实以提升能力为基准,面向学生未来,面向教育未来。这是一种双向需要和交互影响的过程,学生和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皆扮演教育主体的角色,在旅游管理类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

(一)专业教师授课与思政教育同向而行存在困难

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改革,首先要明确教师是主要实施者。实现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教师的政治素养、政治站位和专业水平是关键要素。同时,教师要具备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担当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以己为范引导、教育学生。当前,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师实施课程思政,在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思政元素、融合路径等方面与思政教育同向而行还存在较大困难。另外,“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缺乏整体规划思路,在教学环节方面强化‘点而忽略‘面,强化‘加入而忽视‘融入”[5](110-115)。因此,教师要切实加强思政素质教育,积极参加相关技能培训和集体备课活动,利用好“学习强国”和思政类学术期刊等信息来源平台,关注国家时事政治、关注任教专业的相关动态,以寻求挖掘思政元素和融合思政元素的能力提升,实现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同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力而行,更能满足学生知识教育和价值引领的统一。

(二)学生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认识不易平衡

新时代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具有复杂性特点。“思政課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符合意识形态教育复杂性的特征与要求”[6](71-75)。对于该复杂性特点,要切实考虑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程度。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接受程度高低决定了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成败,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高职学生开设的思政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门课是思政专业教师授课,思政引领水准较高。课程思政是一种隐形思政教育,两种教育模式具有很大的不同。高职旅游管理类学生钻研能力和政治敏感度相对较低,在知识结构、价值观念、政治素养等方面存在不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很难对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清晰的认识,在难以平衡的状况下,学生很有可能会排斥思政教育,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形成强大阻力。所以,正确使学生了解、区分、接受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旅游管理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前提。

(三)以往课程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教改的目标要求

旅游管理类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以“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为主,该种教学模式对学生快速掌握旅游专业知识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作为课程思政教学,该种模式显然不能满足教改目标和要求,甚至会对教学效果形成反作用。因此,要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办法等环节实施课堂创新。在内容上,加快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的结合,强调专业课程特色的同时,注重结合当下社会形势与政策理论,从育人目标角度阐释学生成长与成才的深层次关系;在教学方法上,摒弃传统育人模式,引入新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分析等方法,以提高学生思政兴趣为教学设计基础;考核环节要将“德育”纳入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实施符合实际需要的新的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课堂教学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一环,加快形成科学的育人方法,对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具有保障作用。

三、以“公共关系”为例的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建设路径

“公共关系”课程是高职旅游专业群的专业平台课、专业必修课,使学生不仅了解和掌握我国的公共关系基础知识,能够分析和解决旅游接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而且熟悉和掌握旅游公关业务的相关知识和运用技能,并依此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将本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

(一)以教师思政育人能力的提升作为教学改革前提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应加大对专业教师及教师团队的建设力度,以推动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思政水平作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公共关系”课程教师的思政水平提升不仅要考虑自我吸收的方式方法,还要组建教研制度,建立集体备课制度,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教师,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水平,强化教学能力和责任意识,确保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同向同力;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注重征求学生的群体性意见和看法,了解学生的思想需求和素质缺口。如高职院校暂未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师在自我提升时要考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程度,以此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教师能力的双向思维提升将作为“公共关系”课程教师教学思维和教学思路设计的实际来源。此外,课程思政的探索要注重课程思政亲和力的提升,“思政课亲和力是指在思政课教学中具有的意识、情感乃至行为方式上的接近、趋同的理论品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产生合力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7](156-160)。提升课程思政亲和力也是教师育人能力的重要体现。

(二)以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推动“课程思政”实施

教学模式的设计主要解决的是“三教”中如何教的问题。对于“公共关系”课程而言,首先要修订课程标准,融入思政元素,实施项目化和任务化教学。在教学中如果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对学习者的兴趣和需求不够重视,而一味地站在外在的角度灌输下达指令,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公共关系”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应翻转课堂,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地位,获取学生感兴趣的思政教学元素和教学方法,如公共关系的接待中融入情景教学法、公共关系的传播融入媒体教学法、危机公关中融入案例分析法、公关调查中融入实际调研法等教学方法。在注重教学模式创新设计的过程中,注意课程思政教学点的设计和融入,加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专业知识和思政知识,达到课程思政育人目的。

(三)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探讨与专业知识融合路径

深入挖掘“公共关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是实施好“公共关系”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对于课程思政元素的把握要聚焦课程内容,建立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思政元素“融入式对应”课例。另外,思想政治元素的挖掘要符合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总体理念、方向、重点,结合课程中德育目标的实现,针对性地实施课程思政。在融入过程中注意思政元素的量和课程教学的质,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与理解能力。通过对“公共关系”教学项目的内容树立、分析判断和总结归纳,列出如下思政元素及映射点(见表1)。

(四)以注重考核评价方式反馈“课程思政”效果

旅游管理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将传统的知识考核评价体系转向素质及道德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多维评价体系。“制度保障及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是推进‘课程思政教改的前提和基础”[8](76-79)。教师需要针对专业课程构建出更加完善且合理的学生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将直接促进学生的职业道德发展。在考核频次上,要改变传统期中、期末考核的僵化模式,以课堂表现、学习强国及政治站位综合角度探讨考核新方式;在考核内容上,旅游管理类专业的考核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更要注重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道德品质等的考核;在考核主体上,要解放思想,改变传统教师主体评价的方式,要整合课堂学生评价、小组评价及教师点评,使之有机统一,获取各方评价指标与评价能力。综合以上方面列出如下考核体系,见表2。

四、结语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培养我国旅游专业技能型人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基于专业知识与政治素养双高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旅游管理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旅游管理类专业和课程思政在课程特点、育人方向与育人主体上的协同因素,进一步论证了旅游管理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能性。要善于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并以此作为探索实施路径的动因。专业教师能力的提升、教学模式的创新、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考核体系的完善是当前做好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由之路。因此,旅游管理类专业院校和教师应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培育满足国家及行业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N].中国教育报,2020-09-01(0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3]赵斯建,汪先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保障机制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38(04).

[4]孙其昂,黄世虎.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5.09.

[5]王海燕.课程思政融入应用型课程教学研究——以“旅游公共关系”为例[J].喀什大学学报,2020,41(04).

[6]王丽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逻辑理路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8).

[7]洪彩贝,汪先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探析[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4).

[8]冯宝晶.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面临的困境与提升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0).

基金课题: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高校专业课程群建设和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专项课题《“课程思政”在高职旅游专业课程教育中的研究》;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项目化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公共关系课程思政
公共关系(博鳌)合作组织名单
公共关系功勋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人物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品牌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组织奖
公共关系特别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