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英译研究

2020-03-28车丹妮胡燕娜

文教资料 2020年35期
关键词:翻译方法

车丹妮 胡燕娜

摘   要: 中医药产业复兴的过程从侧面反映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力量。在文化万花筒的背景下,中医药走向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本文从发展、存在问题、翻译原则及方法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医药的英译。

关键词: 中医药翻译   翻译原理   翻译方法

1.中医药英译的发展

1.1中医药英译的重要性

翻译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关键、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桥梁。现今,英语作为世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种,肩负着促进世界医学交流的重要责任。因此,中医药翻译势在必行。中医药的传统文化以优秀奠定了在中华民族的国粹地位。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积累,是完全不同于西医的医学体系。中医药翻译的发展给中西方医学相互交流、借鉴创造了条件。

习近平同志曾多次提到文化自信,而中医药翻译则体现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思想文化是全民族的精髓,更是我国屹立于世界的基石。以翻译为载体,对外输出中医药文化,有助于实现中医“走出去”战略,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

1.2中医药英译在国外的发展

中医药翻译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八世纪前后,中医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阿拉伯地区再进入欧洲地区。我国从十七世纪中叶后开始与欧洲医学直接接触。从翻译的角度看,这一时期往往是被认为中医对外翻译的开始。之后,不同的学者对这一段中医药西译进行了划分。例如,李照国按照标志性事件将之分成了五个阶段,张登峰等划分成了四个阶段,柏文婕等则划分成了三个阶段。但是,相同的是,在这一段历史中,译者的主体由外国人转为中国人,非专业学者转为专业学者;翻译内容更加丰富;翻译方式逐渐多样,更加注重质量,不再浮于表面。

中医药翻译的理论基础是由西方译者奠定的。国外最早开始接触的是针灸学,由法国针灸之父——苏里耶从中国引入法国,再向西方流传。现在广为流传的acupuncture和moxibustion是荷兰人最先翻译的成果。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中包括中医等众多内容,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各地广泛流传。英国学者霍克斯的《红楼梦》全译本是国外学者译本中迄今为止最受推崇的。作为母语的使用者,其中中医药的翻译,较杨宪益和戴乃迭的全译本相比,更贴合母语语言的文化特征,更符合读者的口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医药翻译的发展。

国外的中医药翻译名家魏迺杰出版了数十本有关中医药翻译的著作。出版的相关教材在西方作为教科书目及课程参考书目使用。他所提出的翻译方法及思想影响了众多学者,为中医药翻译领域引入了大量新鲜的血液和生机。翻译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更是以自己的方式,向西方译者展现了原汁原味的中医药文化。

1.3中医药英译在国内的发展

因对西方文化的盲目推崇,认为中医是与科学相悖的,出现一度被完全打压、抑制发展的局面。随着中华文化的振兴,中医药文化慢慢开始崛起,向国人再度证明它的价值。同时,政府大力支持和保护中医药文化事业。

近30年内,我国中医药翻译开始快速发展,各式各样的组织纷纷建立,国际学术会议不断召开,实现了中医药术语英译的规范性。因此,我国在中医药翻译领域有了一定的话语权。欧明、谢竹藩、陈可冀、李照国等译者编写了大量中医药英译及理论丛书、教材,中医药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向国外阐述得较为完善、系统,中医药翻译体系初具雏形。

2003年的SARS打破中医走向衰败的局面,开始推进中西结合,中医药在国内得到了重视。

2013年,国家发出了“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中医药成为一张靓丽的外汇名片。中医药产业打开世界大门势必少不了中医药品名及药性的翻译,同时为国内医药翻译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2014年起,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教指委察觉到医学专业翻译的处境,逐渐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点向医药院校倾斜。如分批次在上海、河南等中医药高校设立“翻译硕士专业(MTI)”硕士点,培养中医药翻译人才。现今,国内医药翻译硕士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段。在李照国、兰凤利、朱忠宝、张登峰等優秀的中医药翻译专家的带领下,这一学科正走向成熟。大量医学翻译人员正在接受培训。

2016年,国家颁布了《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表明了中医药未来发展趋势,为中医药翻译注入了新的源泉。

在COVID-19的中国防疫方案中,中医治疗经验更是一大亮点。根据韩国、日本、意大利部分院校致信的要求,我国已将中医药在疫情中的使用过程及方法翻译成英文,供其参考。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全球疫情会诊室》节目中说:“靠科技和扎实的内功,中药不愁走不出去。”由此可见,中医走出国门是必然的。伴随着中华复兴的不仅仅是中医药的兴盛,更是中华文化自信的时代来临。

2.中医药英译存在的问题

2.1中医药翻译人才匮乏

英语专业的学生往往以英语为主,较少存在医学英语课程,若是开设,则只是起到辅助性作用或者扩展相关知识及词汇;医学专业的学生以医学专业课为主,虽然对英语要求比一些专业高,但是涉及中医药翻译的课程很少,占比也小。同时存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无法对自己遇到的医学术语作出选择,理论实践弱。例如,“方”一字就存在不同的译法:formula(formulae)和prescriptions。此外,国内可参考的中医药翻译教材不多,缺少一套具有权威性的教材。

英语专业对中医药的医学体系缺乏了解;医学专业英语基础薄弱。两者结合才是我们国家需要的中医药翻译人才。学习中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理论体系相对抽象,需要自己凭借经验做出判断,灵活应变。

目前中医药翻译以英译为主要方向,但在小语种翻译方面需要加强建设。

2.2中医药典籍语言文化

中医典籍语言自成一体,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且以古言为主,句式糅杂,深奥抽象。主要包含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五行为例,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中以五脏配五行:肝与木、心与火、脾与土、金与肺、水与肾。五脏与五行以相生相克为道保持和谐运转和相对稳定。内涵丰富无法简单地用英语表达,一旦表达不到位,意思就会差之千里。

“气”一字一开始被译成air,vapor等,完全不能体现本身的含义。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气为先,运动为后,才会生生不息,变幻无穷。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因此,“气”的英译最终决定用音译法“Qi”体现独具特色的中医药色彩。

古言英译的过程,还存在语言文化的障碍,或多或少会缺少原汁原味。如何准确精准地英译,让外国读者更直观地感受我国优秀的中医药文化是一项挑战。

2.3术语缺乏统一性

目前国内尚未能够有统一的翻译术语,是阻碍中医药翻译继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缺少规范性的术语,也是一道中医药接轨国际的屏障。

因为韩国、日本以中医药名词术语没有统一性为由,想要将中医药命名为”传统医学”,所以ISO/TC249“中医药技术委员会”(Technical Committe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曾经有6年是作为暂定使用的。

例如,阴阳现已确定用音译法来英译,却存在yin and yang、yin-yang、Yin-Yang等不同的版本。以上版本从翻译的角度来看都是正确的,但以术语统一性的角度来看,存在一定的混乱。

术语统一,确立标准,才能更有效地向世界传播。

3.中医药英译的原则及方法

3.1中医药英译的原则

中医药翻译领域不存在统一的翻译原则,呈现的是开放性标准状态,以适用为主。每位学者对于中医语言文化有着独特的理解,使用的翻译理论不相似,翻译方法也不尽相同。这种现象有利于中医药术语的探讨与研究,但会导致中医药的翻譯质量良参差不齐,对读者造成困扰。

译者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翻译作品内容要源于原文,文辞需顺畅,文采需优雅,即信、达、雅原则。三字准确归纳了翻译标准,这是英语翻译的基本原则。

李照国提出五个翻译原则:自然性原则、简洁性原则、民族性原则、回译性原则和规定性原则。自然性是指中医术语在西医术语中已存在的对等词。“带下医”曾被译成doctor underneath skirt,实际上是妇科医生的意思,西医中存在对应词:gynecologist。简洁性是简明扼要,避免冗长。在译文后面可以加上注解。民族性是保留中医自身特色。气(Qi)、阴(Yin)、阳(Yang)在英译上保留了固有的特色。回译性是英译的结构符合他国语言习惯的同时,保持与中文形式相近。规定性是英译的中医用语在内涵上须加限定。

约定俗成原则由李照国于1992年提出,并在2002年被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WFCMS)和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WHOWPR)纳入中医术语翻译原则之列。以术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前提,约定俗成是动态前进的过程。不是所有中医药术语的英译都可以约定俗成的,是存在界定的。约定俗成原则下的翻译术语应是能够获得大家共鸣,且具有绝对压倒性的。上文中提到的“气”(Qi)、“阴”(Yin)、“阳”(Yang)就是少数符合约定俗成原则的英译术语。

取象比类在中医典籍中地位特殊,是中医药理论形成的关键。隐喻原则是针对这一特点提出的,如何保留中医隐喻特征,如何进行取舍。译者大多采用直译的方法,根据需要是否在后面注解,或者转换喻体,根据读者进行调节。

归化原则与异化原则不是绝对分割的,而是处在一个整体里,密切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前者是要求译者靠向读者,使译文通畅,增加译入语读者接受度,但会掩盖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后者是译者靠向作者,符合原著。它的理论基础不是使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消失,而是将差别得以阐述和突出。

3.2中医药英译方法

每种翻译方法并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译者在英译过程中往往会结合多种方法。如同歇后语,前一部分起作引子,即直译法或音译法译文;后一部分起作衬托,即用意译法进行补充。

3.2.1音译法

韦氏拼音法和汉语拼音法是音译法的两种方法。前者是罗马式拼音法未能体现中医色彩,且存在一音多义的问题。与前者相比,汉语更能够体现中国的民族文化,呈现出后者渐渐取代前者的趋势。

如阿司匹林(aspirin)、咖啡(coffee)、巧克力(chocolate)等都是外来语,直接根据发音造词,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习惯用语。同理,音译法也是如此。我们向他国输入我国特有的文化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逐渐习惯,将名称与事物相对应,奠定一定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另外,音译并不能成为译者无法准确表达术语时的滥用方法,需要适度使用,而且只存在少数需要音译的民族性术语。针灸穴位的翻译就是一个典型的适用音译法的例子。

3.2.2直译法

直译法是在西医术语里面直接找到与中医药术语相对应或意义大致相同的病名。最大限度地“求同存异”,直译不等于逐字翻译。如:

失笑散:Powder for Lost Smiles

如此翻译不免会让人对中医药的科学性产生怀疑,平白闹了笑话,而且无法理解含义。

在心、肝、脾、肺、肾的英译上存在一定的争议。有译者采用直译法,译为heart、liver、spleen、lung和kidney;有译者认为直译法不能够完全阐述五脏的含义。如肾,其还包含着肾气,并不只是西医理论里简单的一个器官,但前者为大多数人接受。由此可见,直译法可以直观地转换成西医里的概念,让读者理解,但在一些中医药术语上并不能完全代替,还需要进行补充说明。

3.2.3意译法

中医药典籍大多是一些大儒弃官从医后编纂而成的,编写的内容修辞手法丰富,蕴含着中国的哲学文化。意译法是抛弃原文表面的形式,如修辞手法、句法的规范等,以释义性的方式将原文的内涵表达出来,仍然需要保持简明扼要的中医特色。以金鸣不灭的译文为例:

直译法:A cracked bell can never sound well.

意译法:Hoarsmess caused by sathenia of long-energy.

通过两种译法的对比,意译法可以将直译法无法准确表达的中医药术语表达出来,不会让读者产生疑惑,不理解其意义。

切忌望文生义。如数脉,不理解其在中医里的意思是脉搏跳动速度快,而不是对脉搏跳动的次数计数,应译为rapid pulse,而不是counting pulse。

3.2.4科学造词法

大量术语不能直接在西医术语里寻到等同词。在英语词汇里存在合成词的概念,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汇组成的另一个词汇,如dollface(娃娃脸)、greenhouse(温室)、raincoat(雨衣)等。此概念可以应用于中医药术语翻译,根据词根、前缀、后缀和联结元音的规律构造新词。如“肾虚”可以用nephropenia替代the deficiency of the kidney,更簡洁。以acupunctrue的acu-为词缀也可以得到acupoint(穴位)、acutherapy(针疗)、acuology(针灸学)等。

4.结语

在国外,一些西方译者将中医药传入国内,为中医药打开世界大门打下了基础。直到现在,魏迺杰等国外中医药翻译名家依然在国际上活跃着,同时与国内学者不断探讨研究。国内中医药翻译领域虽然存在不少问题,但依然在稳步前进,学者也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翻译原则和策略。尽管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还需要走很久,比如规范中医药术语翻译,培养人才等,但是要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有自信。重视文化的国家,就像有一块坚实的后背在砥砺着前行。

参考文献:

[1]李照国.中医对外翻译三百年析[J].上海科技翻译,1997(04):40-41.

[2]李思乐,刘娅.中医翻译史研究现状与思考[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6(03):71-73.

[3]王银泉,杨乐.《红楼梦》英译与中医文化西传[J].中国翻译,2014(04):108-111.

[4]周义斌.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中医翻译研究——以中医翻译名家魏迺杰为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8):5-7.

[5]司高丽.“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翻译的现状研究与思考[J].中医研究,2019(05):65-71.

[6]曾凡,吴泽扬.谈中医药术语标准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08):109-111.

[7]李照国.论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的概念、原则与方法[J].中国翻译,2008(04):63-70+96.

[8]王娜.对中医翻译中约定俗成原则的思考[J].医学争鸣,2018(05):48-51.

[9]周恩.中医隐喻英译:原则与策略[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06):741-744.

[10]程卫强,丁年青.中医翻译的文化因素处理方法:归化与异化[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05):13-15.

[11]李英姿.浅谈中医术语翻译方法[J].福建医药杂志,2002(05):162.

[12]杨迪.中医术语英译的翻译策略[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05):120-121.

[13]李照国.中医翻译标准化的概念、原则与方法[J].中国翻译,1992(04):25-29.

猜你喜欢

翻译方法
浅谈汉语歇后语的翻译方法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外宣翻译
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探讨
服装标签上英文翻译错误分析
从中式英语到中国英语—译者认可度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