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数字化改进高校图书馆古籍的保护及利用

2020-03-28侯颖

文教资料 2020年35期
关键词:保护利用古籍数字化

侯颖

摘   要: 多年来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大力实施本馆古籍保护措施,在解决古籍收藏与利用矛盾方面,采取了数字化、院馆合力开发及向读者面对面开放等相结合的模式。

关键词: 古籍   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   保护利用   数字化

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是甘肃省民族学、宗教学、少数民族文学和西北地方史志研究及收藏单位,馆藏汉文古籍约3万多册,明清地方志500多种,于右任旧藏金石拓片近3000种。馆藏藏文古籍4500多种,其中善本古籍107种,藏量居全国高校图书馆之首。藏文清代手抄本《大藏经·甘珠尔》共105函,用金泥、朱砂、墨汁三色抄写而成,为国内孤本,被学术界和宗教界誉为国宝级典籍。2008年至今,本馆共有32种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75种古籍入选《甘肃省珍贵古籍名录》。

1.古籍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古籍馆藏条件不完善

相对于突出的馆藏量来说,本馆古籍保护条件还不够完善。“当前古代文献保护根本的问题是三个缺乏:一是经费缺乏,二是人才缺乏,三是管理缺乏”①(14)。西北民族大学校本部图书馆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馆舍结构和馆内设施老旧,诸如“不适宜的温湿度、有害生物、有害气体、光线、灰尘、酸碱、自然灾害,以及人为损坏等”②(1),也滞后于古籍存放及保护需求。本馆汉藏文古籍放置在开放式书架上,仅依靠书库内外的自然条件调节温湿度,并通过书页内放置烟叶、室内投放鼠药等措施防虫防鼠,防火、防晒、防尘、防水等设施基本没有,长此以往造成一些古籍纸张变黄发脆,部分古籍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虫蛀、破损、散佚等情况。

1.2古籍管理队伍不稳定

早期本馆未能建立一支稳定的古籍保护工作专业队伍,古籍管理人员大多没有历史文献专业学历,目录学、文献学、版本学知识缺乏,对古汉语、文字、考据等信息判断力不足,对古籍的著录往往不够准确和规范,且本馆对古籍管理人员的能力培养问题不够重视,造成馆藏古籍普查工作进展缓慢、古籍家底数目不清、古籍数据信息不完整不准确。本馆古籍数据保存以卡片式目录为主,古籍书目信息无法在检索机查询,古籍文献资源的有限输出全靠人工方式完成。

1.3古籍查阅限制过多

古籍文献是不可再生资源,“历史越久,数量愈少,存世越久,愈显珍贵,但是又越难保存”①(11),且“文献用纸的寿命关乎文献的保存寿命”③(102)。为尽量保持古籍原貌特点,减少人为翻动造成纸张和文字信息損坏,本馆早期对古籍采取了倾斜式的保护措施,将古籍存放在远离读者涉足的区域,并将绝大多数学生限制在适用古籍人群之外。读者查阅古籍过程中,不允许拍照,且不能长时间阅览。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古籍老化速度,但实质是对古籍的管理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保护。

2.解决问题采取的措施

2.1改善馆舍环境和古籍馆藏条件

2000年以后,本馆加大力量解决馆舍面积不足和馆内设施老化问题。校本部图书馆经过2004年和2013年两次维修及内部重建,特别是2013年—2015年间大规模维修改建工程,极大改善了馆内设施和馆舍布局。校本部汉藏文古籍全部进入新设立的藏经阁,藏经阁总面积480平方米。此前2012年投入使用的榆中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达40000平方米,其中古籍阅览室面积达600平方米。两校区古籍库内外监控设施齐全,古籍存放于樟木书柜,窗户为双层玻璃窗并配防紫外线窗帘,室温由恒温恒湿设备调控,且安装有烟感器和自控喷淋设备等,严格达到了防火、防水、防虫、防尘、防盗的目的。

2.2提高古籍管理队伍专业水平

解决了古籍管理相关人员岗位调整、新老交替、业务不精等问题,目前本馆古籍部主要工作人员均有历史学、文献学、藏学专业本科或研究生学历。为了稳定这支队伍和提高古籍管理专业水平,本馆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国家民委、国图、省图和其他高校图书馆举办的古籍管理、修复、数据核校等专业性的培训,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水平和丰富了管理经验。在他们的努力下,本馆馆藏古籍数据录入、信息核对工作进展顺利,本馆全部特色馆藏数据化信息趋于完备。

2.3丰富古籍查阅方式并消除古籍阅览限制

2001年,本馆实现了汉文古籍书目数据化管理,汉文古籍进入书目查询系统,藏文古籍整理形成八卷本书本式目录和数据库式目录,网络检索替代了卡片检索。2000年初实现教师远程访问图书馆,2014年又实现微信公众号查询。所有途径检索结果都会同时显示同一题名原本古籍和影印本馆藏信息,读者可以首选使用影印本古籍,降低对原版古籍的需求,达到保护原本古籍的目的。本馆古籍部还做了更详细的古籍存柜目录,古籍管理员通过存柜目录二次查询,可精确找到古籍具体存放书柜,读者拿到所需文献更加快捷。本馆取消部分古籍查阅人群限制,特别是榆中校区影印本古籍阅览室面向全校师生开放。

3.提高古籍利用率的有效措施

3.1加强古籍数据核对更新

古籍数据核对不仅是对每种古籍函册数的重新核定,也是对版本信息的重新判定。本馆早在1979年就成立了善本书编目小组,开始对古籍进行鉴定和整理。1984年—1987年间,本馆对古籍进行了第二次全面整理。2015年9月开始第三次对全部汉藏文古籍数据进行大规模整理核对,主要通过卡片目录、金盘系统、纸本古籍三者的比较,对存疑的古籍版本重新判定,将部分古籍剔除,并核对所有古籍题名、函册数,将模糊、错误、缺失的数据进行审校、修正、更新,并且录入金盘系统并提交国家古籍平台数据库。这项工作确定的数据,对读者查询和筛选所需古籍、引用文献的判断非常重要。

3.2加快古籍数字化工作

古籍数字化后读者可以上网浏览和下载使用,以此促进古籍原本保护。由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计算机技术手段还未完善,“使少数民族文字古文献的数字化受到很大限制”④(323),大部分数据库无法收录少语类学术成果,那么文献数字化是一项填补空白的工作。早在2008年本馆就启动了藏文长条书的数字化工作,并在2009年完成了“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藏文古籍文献目录”数据库和纸质版目录,收录木刻版大藏经《丹珠尔》、藏传佛教格鲁派三师徒《宗喀巴全集》等及其他文集、传记、佛教典籍等约一万多种文献。数据库采用word格式,以题名或责任者两种方式检索,题名采用汉藏两种文字对照输入。“数字化基数与传统基数相比,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⑤(190),为加快藏文古籍数字化加工工作,2011年本馆与超星合作扫描全部馆藏德格版藏文古籍,为建立藏文古籍数据库创造了条件。汉文古籍数字化工作也在推进,2016年本馆启动了馆藏于右任金石拓片首次数字化工作,并在2019年完成并开放了“于右任旧藏金石拓片数据库”,对原拓本进行了高清数字化处理,对拓文及墨书题记全文释读并标准繁体化,对原拓的基础信息做了标准著录。

猜你喜欢

保护利用古籍数字化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我是古籍修复师
三杨庄遗址保护现状及发展前景
数字化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