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乡村小学劳作教育研究(1929—1937)

2020-03-28司晓倩吴涛

文教资料 2020年35期
关键词:劳作教材儿童

司晓倩 吴涛

摘   要: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劳动教育的发展,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和推动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劳动教育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养成劳动习惯,发挥创造能力等,对于学生个人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劳动教育在近代的发展变化比较频繁,经历了手工教育、工用艺术教育、工作教育和劳作教育等阶段。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劳动教育主要为劳作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民国时期小学劳作教育的研究比较少,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乡村小学劳作教育的研究就更少了,分析1929年—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乡村小学劳作教育状况,可以丰富劳作教育的相关理论,为如今乡村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一些启示,促进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929—1937   乡村小学   劳作教育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乡村小学劳作教育的背景

(一)相关教育思潮的传播与发展

清末至民国初期,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民族危机,时局动荡不安,社会秩序混乱,国民经济渐趋于崩溃的境地,农村濒临破产,手工业和新兴工业日渐衰落,商业凋敝衰败,失业者越来越多。当时中国迫切需要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发展,保障人民生活,实现民族复兴。为此,需要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培养一些具有生产知识与技能的人才,为挽救民族危机做出贡献。但很多人一直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轻视生产劳动,教育脱离了人民生产和生活实际,造就了一批不劳而获的人①(36-37)。即使期间也学习过西方,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教育仍然限于传统的模式。

经历了“五四运动”之后,社会各界主张实行“生产教育”和“生活教育”运动。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运动空前高涨,“生产教育”“生活教育”和“职业教育”等思潮迅速传播与发展,席卷全国,主张改变教育与人民实际生产生活不相应的状况。其中,生产教育要求把“教育”与“生产”联系起来,运用教育培养有生产意识和技能的人才;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相联系,顺应社会的发展,教育为人民服务②(491,525)。在这些教育思潮的推动下,劳作教育得到发展,并体现出生产性、生活性和劳动性③(34)。乡村小学受此影响,面对农村经济衰落、破产,欲利用劳作教育的机会谋求补救方法等。

(二)教育宗旨及课程标准的确定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实行“党化教育”,由于对其的解释模糊及非国民党人士的猛烈攻击等,党化教育的实施遇到了困境。1928年国民政府在全国教育会议上确定了“三民主义教育”,要求实现“民生主义的教育”④(1)。1929年3月,国民党在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了《确定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案》,正式确立了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⑤(73)并且8条实施方针中第2条规定:“普通教育,须根据总理遗教,……养成国民之生活技能,增进国民之生产能力为主要目标。”⑤(74)在整个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成为普通教育各科目课程设置的重要教学目标。

1929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小学课程暂行标准》,扩充了“工用艺术科”的领域范围,科目的原有名称与内容不相符,“工用艺术科”科假定为“工作科”,作业类别分为校事、家事、农事、工艺和商情,目标为实地操作、计划创造和调查研究。1932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小学课程标准》,将“工作科”改为了“劳作科”,作业类别去除了商情一项,教学目标基本没变⑥(236-238)。此时的课程标准比较全面可行,但也有教学内容与儿童生活不适应、教学时间太长等问题。“教育部”于1936年又颁布了《修订课程标准》,低年级劳作、美术合并为“工作科”,中高年级仍然分开,教学内容没有大变化,中高年级教学目标增加了“指导儿童经济生活的实际历程”一条⑦(274)。由此,各地劳作教育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与推动。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乡村小学劳作教育的实施

(一)劳作教育教材的采用

在教材方面,国民政府完善了教科书的审查,于1929年公布了《教科图书审查办法》和《教科图书共同的标准》⑧(89)。小学劳作教育的教科书更加规范,出版的数量增多,内容包括校事、家事、农事、工艺,与学生实际生活、生产有关。还有许多小学劳作科的副课本,专门介绍一种工艺,用以辅助教学。这些教科书包含的内容在乡村小学得到了重视和实施,以锻炼学生实际的生产、生活能力。此外,乡村小学注重与地方实际相结合,利用本地特产及现有材料,选择和编定劳作教材,开展劳作教育。在1934年吴县第二次小学校长会议上,就强调“根据环境需要尽量介绍农事知识及副业技术,实施方案由各校自编相当教材补充”⑨(43-44)。

各乡村小学所采用的教材有以下几项:甲、利用校舍附近空地为实施劳作教育之场所,或锄草、松土等;乙、利用整洁操作为实施劳作教育之教材,由教师领导着去扫地、擦窗等;丙、采取城市学校劳作教材为实施乡村小学劳作教材,如剪贴、木工类。不过也存在一些问题:甲种偏重以农作为教材,乙种儿童易感觉乏味,丙种易缺材料、工具等⑩(30)。而且在一般乡村小学中,劳作教材很缺乏,如在农事劳作上,即使有现成的教科书和教授法,也不适用{11}(19-21)。一些学者对教材实施提出了看法,主张教材就地采集、选择教材适合儿童、教材组织采用大单元联络的教学形式等,并介绍了几种教材,确有实用价值。

(二)劳作教学设备的配置

小学劳作教育主要是进行实践操作,更需要场所、工具及材料等设备,这些都是开展劳作课的重要条件。对于小学劳作科,需要的场所有室内工场、工具室、农场和饲养处;工具包括家事、农事、工艺用具;材料包括木板、铁丝、麻线、粘土等①(51-52)。然而,在乡村小学中,由于经费窘迫,一切设备都很简陋。劳作设备不完备和使用设备无方法,使得实施劳作教育很困难,劳作的成绩难以显现,劳作教育不能得到普遍的发展。如在1934年国民政府举办的《全国职业学校及中小学校劳作科成绩品展覽会》,乡村小学之出品,除了山东、青岛外,殊不多见{12}(2)。乡村小学的劳作教育实施状况不佳。

虽然劳作教育由于经费等问题而缺乏设备,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但事实上应有的设备也是必须配置的,一些乡村小学也在补充。对于劳作教学的材料,尤其是工艺的材料,多提倡利用废物及自然物,以促进实施劳作教育。1934年在吴县第二次小学校长会议上,讨论过乡村小学缺少农场及体育场的问题,提议由教育局为乡村小学筹划农场和体育场{13}(34)。徐石樵对所在栖霞乡师附属小学劳作的实施进行实验,发现家事方面因缺乏设备、机会等,试行事件几等于零,认为这确实是试行中遗憾之事{14}(36)。不过,在乡村小学中大都存在场所设备和工具设备不足的问题。

(三)劳作教学方法的运用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来,一些教育界人士为了使人们摆脱封建传统教育的影响,改变中小学教育与人民生活不相应的状况,强调普通中小学课程应该全部劳作化,采用比较激进的劳作教学方法。然而,大部分教育专家和教师认为劳作教育应该与中小学教育实际相符合,注意考虑儿童的兴趣和能力,以及与其他科目联合,采用较为实用的劳作教学方法①(58-59)。并且,教育界中的一些先觉者认为以往教育失败是因其不适合中国社会环境,不适应农民的实际生活,主张“教育农村化”{15}(42)。学者们针对乡村小学的劳作教育进行研究,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具体的劳作教学方案。

1934年蒋乃型在视导太仓师范区内的小学教育时,对于劳作科实施中发现的问题,比如取材范围太狭、设备不全、与各科教学少连贯等,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案,主张规定自由时间实施经常事项、预定作业纲要并制成劳作历开展研究实习事项{16}(212-213)。1933年黄渡乡师附属小学就曾设自由劳作时间,规定每天课后一小时的自由劳作时间,使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自由从事畜养、农作、工艺等劳作事业{17}(17)。可见,一些小学也在完善实施方法。1934年子灵对农村小学劳作教学进行过研究,提出了有关校事、家事、农事、工艺的教学方法,比较全面有针对性,以培养农村儿童自主、自做、自活的精神和劳动、作业的习惯。

(四)劳作教育师资的培养

1929年—1937年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工作科和劳作科都比之前的工艺科扩大了教学范围,内容更复杂,教学要求也提高了。正如刘社延所说:“现在做小学教师的,没有不觉得‘劳作科的教学比什么课程都难做。的确,现在小学校里的‘劳作课不能像从前每逢到上‘手工课的时候,……所以小学校里最缺乏的教师,是劳作教师,……”{18}(3-4)小学劳作教师比较缺乏,对于教师的培养与培训非常重要。而且,一些乡村小学教师对于劳作教育存在误解,认为劳作教育就是从前的手工科教学、劳作科教学,就是教师指挥由儿童劳作的教学等{19}(40-41)。由此看来,需要改变教师错误的观念。

培养小学劳作科教师有两个途径:一是由师范学校培养小学劳作科教师,通过训练师范学校现有学生、添设专修科招生训练来实施;二是对小学原有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办劳作教师短期训练班、劳作教育讲习会来实施①(52-53)。1936年江西省进行了小学劳作科师资训练班第二届招生,训练省内各地劳作教师,以增进现任小学劳作科教师实用知识技能为宗旨,课程以兼习工艺农艺为主,劳作学科占百分之六十,教育学科占百分之二十,普通学科占百分之二十{20}(11-12)。通过开展这些培养和训练,可以看出地方对于小学劳作教师的重视,使教师对劳作教育有正确的观念,学到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开展劳作教学。

(五)劳作教育成绩的考查

劳作教育与其他教育有所不同,比较注重研究、实践操作,不能只以最后一次课堂考试为最终评判,需要考虑学生的平时训练成绩。在劳作成绩考查过程中,不仅注重最后制成品的结果,而且非常注重学生研究和制作的过程。各地劳作科的成绩考查原则一般为注重全部成绩、工作历程、视察比较,利用或造成机会;考查方法分成知识、技能、操作、结果四项進行;采用常态分配的S记分法、进程给分法进行记分和给分,用以计算劳作成绩{21}(246-247)。这些算是包括乡村在内的各地劳作科通常的成绩考查方法,有一定的规范。

除此之外,劳作课的成绩还可以用展览会的方式考查,有的以学校为单位,有的以县、省为单位,还有的举办全国性的成绩品展览会进行考查。如国民政府在1934年曾举行过《全国职业学校及中小学劳作科成绩品展览会》(简称“劳展”),由各地学校选择优良出品,呈送教育部陈列展览,互相观摩;各省市出品分为美术品、手工艺品、工业品、科学教育用品等类,其中手工艺品分为漆器、缝纫和编物,科学教育用品分为科学仪器、标本和教具等{22}(63-72)。不过,正如之前所说,劳展会上的乡村小学之出品,除了山东、青岛外,殊不多见{12}(2)。由此可见,当时乡村小学劳作教学的成绩不是很好,劳作教育的实施状况堪忧。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乡村小学劳作教育的启示

(一)劳作教育应以儿童为本位

民国时期的劳作教育是应运而生的时代产物。1932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小学课程标准》,其中所载明的劳作科教学目标为:1.培养儿童劳动的身体和平等、互助、合作等的精神;2.发展儿童计划、创造的能力;3.增进儿童的生产兴趣和能力,并启发其改良生活、改良农或工的志愿和知识⑥(238)。劳作科教学目标是围绕儿童设置的。教育人士丁祖荫提出了一些劳作指导原则,如考虑儿童动作能量、感觉能量和表现能力的发展;教材的支配,教学方法的决定,必须顾及儿童的劳作兴趣、年级性别等差异{23}(45-46)。劳作指导原则考虑了儿童的兴趣和能力等,以儿童为本位,适应了儿童的发展。

在劳作教材方面,子灵在农村小学教学研究上,就教材选择原则提出了看法,分别对校事、家事、农事劳作和工艺四类的教材选择予以阐述,如关于校事教材的选择要适合儿童的能力、提高儿童的兴趣等;关于家事教材的选择要切合儿童的实际生活、适合儿童亲手可做等{15}(43-46)。这也与儿童实际情况相适应,考虑了儿童的需要。国民政府时期,许多乡村小学都注重以儿童为中心,按照其身心发展顺序,实施劳作教育,培养劳动兴趣和能力等。因此,针对目前的乡村小学劳动教育,应在实施时以儿童为本位,适应儿童的需要,贴合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等,促使其养成劳动的习惯,进而全面发展。

(二)劳作教育应结合本地实际

1932年及以后实施的《小学课程标准》中,劳作科教学内容除去商情事项和在工艺中添加木工、金工等,与1929年颁布的《小学课程暂行标准》中的工作科基本相同,暂以1929年的工作科教学内容进行阐述。工作科中的农事工作范围中规定,农作研究本地主要农作物的栽培和农具改良等;工艺以制作并研究本地特产工艺为原则;商情视环境需要能力所及而定等⑥(243-244)。并且,1932年的劳作科教学方法第一条即为调查本地特产,选择利用,以为教学资料,这是劳作教员的一大任务⑥(261)。这些规定注重劳作教育与本地实际相结合,考虑了地方上的需要,适应了儿童实际生活,便于实施劳作教学。

教育人士宋亨嘉指出了我国地方小学劳作的一些缺点,如少利用本地物产;少废物利用的作品;少实用品,与人民的生活无甚关系;本地物品的调查研究很少等{24}(162-163)。而且,《全国职业学校及中小学校劳作科成绩品展览会》上的成绩品中,少实用品;本地及本国物料,每多忽略{25}(2)。可见,当时劳作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很好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1934年徐石樵在栖霞乡师附属小学劳作实施的实验报告中,提出了发觉的重要事件,主张最好多多实施本地特产工艺{14}(36-37)。所以,当前乡村小学应注意落实有关课程标准中的内容,结合本地实际条件与需要等,开展劳动教学与研究,促进实施劳动教育。

(三)劳作教育要与各科相联络

1932年教育部公布的《小学课程标准》中,规定劳作科的教学方法有:应充分和社会自然联络教学,并充分应用大单元的设计,如一二年级的“玩偶生活”、三四年级的“原人生活”或“异方人生活”等以为教学方法⑥(261)。可以看出,当时政府比较注重劳作科教学与其他科的联络。一些教育人士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如姜光汉主张中小学课程应该劳作化,他的劳作教育实施原则中提到了:“实施劳作教育当各科联络,不当限于一科之教导——劳作教育为一种整个的教育,不能认为就是劳作科本身,……”{26}(25)小学劳作教育应与各科相联络,这种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以此共同推动和开展劳作教育。

子灵对农村小学的劳作教学进行研究,在关于校事教学的实施方法中,提到了:“联络各科提起儿童的旧经验,……至于剪裁纸条,分配油漆颜色,配合光线明暗等,充分和算术美术工艺联络教学,使儿童反映到旧学习。”{15}(49-51)一些乡村小学教师也有误解,有的以为劳作教育就是劳作科教学,所以把全校劳作教育的责任,放到劳作科教师一人肩上{19}(40)。而且蒋乃型在视导太仓师范区内小学教育时,发现劳作科与各科教学少连贯,各地小学对于劳作科与国语算术社会自然等科的联系,尚难顾到{16}(212)。如今乡村小学在实施劳动教育时,要切实注意到这一点,把劳动教育与各科联络起来,真正落到实处。

四、结语

民国时期局势动荡不安,乡村小学的劳作教育在艰难中向前发展,不断发生演变。1929年—1937年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乡村小学劳作教育发展比较好的时期,体现出了这个时代的特征。这一时期,乡村小学劳作教育的变化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教育思想等有关,其在政治上,受国民政府颁行政策的影响进行着变革;在经济上,受农村经济衰败破产的影响限制了发展;在教育思想上,受“生产教育”“生活教育”等思潮的影响更具有实用性。针对乡村小学劳作教育的实施,分析劳作教育的教材采用、教学设备、教学方法、师资培养和成绩考查等方面,了解了当时的一些实际情况,并且得到了许多启示,如劳作教育应以儿童为本位、结合本地实际并与各科相联络,以促进当前乡村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该时期的乡村小学劳作教育值得进一步研究。

注释:

①王林钢.民国二三十年代中小学劳作教育研究(1922-1936)[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②董宝亮,周洪宇.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③严锐.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欧美劳作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④杨骏如.劳作教学实例[M].上海:黎明书局,1937.

⑤于述胜.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七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⑥盛朗西.小學课程沿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⑦中央教科所教育史研究室.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⑧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⑨陶镕唐.吴县第二次小学校长会议记录[J].吴县教育,1934(5/6).

⑩洪以铸.乡村问题研究:乡村小学劳作教材研究[J].锄声,1935(9-10).

{11}陈瑞文.乡村小学的农事劳作[J].江苏省小学教师半月刊,1933(6).

{12}二十三年全国职业学校及中小学校劳作科成绩品展览会总评判报告[J].安徽教育周刊,1935(11).

{13}陶鼎元.吴县第二次小学校长会议记录[J].吴县教育,1934,(5/6).

{14}徐石樵.实验报告:栖霞乡师附属小学劳作实施概况[J].江苏省小学教师半月刊,1934(17).

{15}子灵.农村小学劳作教学的研究[J].新农村,1934(9).

{16}蒋乃型.乡村小学劳作教学问题:乡村小学实施劳作教学方案[J].江苏省小学教师半月刊,1934(5).

{17}半年来工作汇志:半年来的附属小学杂闻[J].黄渡乡师,1933(2).

{18}刘社延.书报评介:介绍杨编“劳作教学实例”[J].中国出版月刊,1936(1).

{19}邬伯之.释乡村小学教师对于劳作教育的误解[J].浙江小学教育,1935(5).

{20}江西省小学劳作科师资训练班计划大纲草案:[J].江西省立南昌乡师半月刊,1936(1).

{21}吴敬乔.劳作教育的实施[J].教育杂志,1936(7).

{22}龚征桃.从劳展说到劳作教育[J].教育杂志,1935(3).

{23}丁祖荫.劳作科的心理研究[J].教育与中国,1934(4).

{24}宋亨嘉.劳作科在地方小学上的重要及其实施方法[J].闽海教育,1934(2).

{25}二十三年全国职业学校及中小学校劳作科成绩品展览会总评判报告(续)附录:(一般观众对于全国职劳展览之意见)[J].安徽教育周刊,1935(13).

{26}姜光汉.实施劳作教育应有之认识[J].教育与中国,1934(4).

通讯作者:吴   涛

猜你喜欢

劳作教材儿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辛勤劳作 吉祥人家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留守儿童
酷暑劳作易受伤 “高温权利”需了解
阅读理解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