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济南的冬天》段落之谜

2020-03-28谢建丰

文教资料 2020年35期

谢建丰

摘   要: 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章法结构颇有争议,段落划分几乎成谜。一是缘于开头第二段被擅自合并到下一段;二是作者一个不规范的标点符号使用导致误解,结尾句硬被独立成段。破解这一问题的着眼点在于:“理想的境界”是全文的主旨,是三个连环比喻向“蓝水晶”意象的汇聚,营造了一个美妙无比的意境;结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对此理想境界的由衷赞叹。

关键词: 教材编排   段落结构   连环比喻

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教材,在“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与“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否独立成段,教材编者均擅自进行了改动。许多学者与教师均对此提出疑问,争议不断,却不具说服力。本文就这两处文字进行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段落合并所造成的误解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教版《济南的冬天》一文,都将“设若……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与“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干啥还希望别的呢?”两个部分合并成一个段落。这一擅自编排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语文教师对课文章法结构方面的误解。最典型的莫过于这样的解释:作者一开始就抓住“温晴”这一贯穿全篇的“济南的冬天”特征,接下来介绍主要景物内容:一写小山,二写小雪后的山,三写水,最后作者用“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一笔收住,紧凑而又耐人寻味地结束了全文。有教师认为“宝地”为全文总领的关键词。显然,大家是把第一段作为全文的总纲。查阅视野范围内的老舍最早发表的杂志《齐大月刊》、各个版本的散文集、作品集或文集里所选的本篇文章,“设若……理想的境界”部分均独立成段,人教版在2012年重印时已经调整到原貌,并一直传承至统编教材。

虽然如此,但教材编者仍对作者原文的段落划分意图不甚了了,许多教师与专家仍以第一自然段为总领段落,认为全文以“宝地”或“温晴”概括了济南冬天的特点。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这段话运用了比较(对比)手法,谈论济南冬天与别的地方的冬天给“我”留下的不同印象,试列表如下:

对照课文与上表可以发现:其一,如果“温晴”二字是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印象的概括,那么“没有风声”与“响晴”在三组并列对比的句子位置上,也具有同样的功能。同理,如果“宝地”一词是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印象的概括,那么,“奇迹”与“怪事”这两个词语也具有同样的功能。从语意上“温晴”“宝地”,也没有比“响晴”“奇迹”更进一层。所以,“温晴”与“宝地”较难说是本段谈论的话题重心,遑论是全文的線索具有总领全文的作用。其二,第二段开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承上启下,过渡并引出下文,重心在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从语意上既对前文所述济南冬天天气特点给人的印象进行了小结,又含撇开这一话题、重开另一话题之意。读者自然而然会猜想:下文将呈现怎样的“理想的境界”呢?翰先老师(据央视国际考证,翰先即叶圣陶)①在1942年《国文杂志》(第一卷第三期)“范文选读”栏对《济南的冬天》一文进行了讲解赏析②,其中关于第二段,他说:

上一句说“那也算不了出奇”,这一句当然是说济南所以出奇之点。可是作者并不用“出奇的在——”那样说明的说法接上,却用描摹的笔法,把济南周围的冬景描个大概,又用询问的口气,教读者想一想“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就活泼有味得多。读者想了一想,承认这是个理想的境界,对于济南所以出奇之点也就明白了。

叶圣陶的意思很明白,第一段所写的什么“奇迹”啊、“怪事”啊,“宝地”啊、“温晴”啊,都“算不了出奇”,更“出奇”的在于“理想的境界”;这个“理想的境界”是怎样的呢,那就继续往下读吧。

笔者认为,第一段从章法上来讲属于引言,第二段中“理想的境界”才是全文的主要旨趣与总领所在。

二、一个不按规定使用的标点符号

“理想的境界”作为全文的总纲,与作为结语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形成照应。然而问题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这句话作为总结语,隐藏着一个小小的歧义,易导致逻辑与章法上的疑惑。

抄录老舍最早发表在《齐大月刊》的原文③(98-99)如下: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最关键的语句为“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如果不看标点符号,那么据其语句功能及章法,“这”显然指“蓝水晶”所构成的意境。“这”属指代,指本句内容“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扩而大之,可指从“看吧……”起至“……小灰色树影”;即使说破天,也不过指全段内容,即所描绘的济南冬天天光水色等内容。

但从语意上,却让人觉得,“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指代全文,是全文的总结。这个隐藏着的小歧义,根源于一个标点符号,即“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前所用的分号(;)。

分号(;)的用法,据查1920年《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修正案)》④(106-119)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11年12月发布、2012年6月1日实施《标点符号用法》⑤,主要表示并列、分项列举与非并列的选择、转折等关系。“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与所在句子的前半句“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无法构成“并列关系”,也不是“非并列关系”,更不是“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而且,有时候表示并列、选择、转折等关系往往意味着互相不兼容的两样事物。比如王尚文这样辨析语文内容与语文品质的关系⑥:

……和其他客观对象一样,对于语言作品,我们也可以从种种不同的角度衡量它的品质(尽管目前好像没有相应的测量仪器),例如从内容看,可以看它是否真实,是否正确,描述是否混乱,说理是否充分,等等,以上这些可以统称之为语言作品的内容品质;也可以从它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看它语言表达方面的品质,而这就是我所说的语文品质。

王尚文在表述“内容品质”与“语文品质”两个概念时中间用了分号(;)相隔,以示“语文品质”与“内容品质”的相对独立。照此规律分析老舍在“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前使用的分号(;),就会发现一个悖论:分号表示并列或选择或转折关系,即所说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不是“蓝水晶”所呈现的景色;语意上“这”就是指“蓝水晶”所呈现的美景。

如果使用逗号(,)或者句号(。),所指就很明确,没有分歧。逗号所指为本句内容,句号所指为本段内容。如果要使“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总括全文,那么最好是另起一段,比如曾有一段时期人教版教材及当前统编教材就进行了这样的修改。可是作者不愿意其独立成段,应该有章法与语意上的特殊考虑。

还有一种标点可以使用,即冒号(:)。冒号主要有两种用法,一为总起下文,一为总结上文。将“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一句作为结语,在前面使用冒号(:),表示对本段上文进行总括。叶圣陶在翰先老师讲解《济南的冬天》版及主编的《开明新编国文读本》中,大胆将原先作者使用的分号(;)改为冒号(:),使语意、章法清楚豁然,更可取。

三、连环比喻营造的美妙意境

姑且不论段落是否合并还是分离,标点是否使用规范,即使照叶圣陶的意思将“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前的分号(;)改为冒号(:),还是不免产生这样的疑惑:作者为什么说完“蓝水晶”这个比喻之后,紧跟着就来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因为不独立成段,也不独立成句,自然表示除了“蓝水晶”,其余皆算不得“冬天的济南”印象。也就是说,除了写绿水蓝天的最后一段属于“冬天的济南”印象外,其余段落如写小山、济南城的印象,均被排除在外。但这是读者所不能接受的,更不是作者的本意。

怎么理解“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这一语句所包含的情感内容与逻辑内容呢?让我们从三个比喻说起。这三个比喻是:小摇篮、小水墨画、蓝水晶。

济南的山围成“小摇篮”,如母亲般的慈祥温暖,济南的人是摇篮里的婴儿宝宝,睡得舒适坦然;这一比喻与下一段“日本看护妇”“小花衣”等比喻之间,一脉相承,相互照应。章国华关于“小摇篮”比喻的理解足资借鉴:“作者把冬天的济南很合适地放在了一个充满意趣的小摇篮里,同时又给予了小摇篮以无穷的魅力。”⑦(48)

“小水墨画”比喻雪后济南城内城外所构成的画面。水墨画即水墨山水画,通常以渲染之法,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能的发挥,讲究自然清淡,追求含蓄、悠远、纯净的境界,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为高。有研究者说:“水墨山水画是文人士大夫寄托隐逸情怀的心灵家园。”⑧(40)老舍用“小水墨画”比喻冬天济南的景色,一方面表现景物的诗意美,另一方面,是否也有精神寄托呢?在章法与内容上,“小水墨画”比喻承接上段“雪后小山”内容,有形有状、有色有香。既是小水墨画,自然是不仅富有诗意,而且留下大片空白给读者想象填补。“小水墨画”比喻自成段落,老舍肯用白描手法,似乎有意使段落简洁朴素,却也与“水墨画”本身特点相谐。

“蓝水晶”比喻更新奇。蓝水晶实物与词汇均源出西方,老舍客居欧洲多年,故对蓝水晶耳熟能详。据百度百科,水晶以蓝水晶最少见,在西方人、现代人眼中,具有纯洁、美丽、宁静、安详、友谊、富饶、虔诚等象征意义。作为护身符,可消除悲哀,祛除邪气,让人无忧无虑,增强勇气和智慧,更作为沸水和盛怒的冷却剂。本文中,老舍以“蓝水晶”比喻冬天济南河水与蓝天所营造的世界,应该是充分抓住并挖掘出了喻体本身的内涵,并以此表达情感。“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这一从内心自然流出的句子,如冲决阻碍的清泉,获得了释放的自由。鲁哲夫说:“我们与其说《济南的冬天》一文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还不如说是老舍对某种抑郁的補偿。”⑨(4-5)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老舍在英国的经历及在济南等地的生活与创作,或许明白作者笔下的冬天济南,并非一定与当时现实的济南情景吻合。

这三个比喻的共同点,一是都从大处着眼就会比拟整个济南的冬天,二是喻体本身都有内涵,三是将偌大个济南比作很小巧的事物,透露着可爱之状。不同之处在于,每个比喻的切入点不同,“小摇篮”从小山形状说起,“小水墨画”从雪后景致引出,“蓝水晶”则从济南的泉水、河水颜色生发。三个比喻等于营造了三种不同的意境。

这三个比喻之间构成什么关系呢?笔者认为,这些比喻构成连环,属于意境上的递次蕴含。所谓递次蕴含,指这些比喻存在递进关系,并按先后顺序安排,前者进入且包含在后者的意境里。冬天的济南如小摇篮,婴儿宝宝穿着花衣,由看护妇照顾着;小摇篮蕴含在小水墨画里;小水墨画蕴含在蓝水晶里……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三个比喻组成连环,并最终汇聚融合在“蓝水晶”里;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作为“蓝水晶”般意境的感叹,也就可以同时作为全文、冬天济南的总结。

回到开头第一、二段何为主线与总领的讨论,三个比喻构成的意境,不就是“理想的境界”吗?这,也许就是老舍先生得意之处、匠心所在。

注释:

①http://www.cctv.com/culture/special/C11847/20040226/101235.shtml.

②老舍,作.翰先,讲解.济南的冬天[J].国文杂志,1942(13).

③老舍.一些印象[J].齐大月刊,1931,1(6).

④马裕藻,周作人,朱希祖,刘复,钱玄同,胡适,提议.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修正案)[N].教育分报,1920,7(3).

⑤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标点符号用法[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⑥王尚文.语文课程与语文品质[J].语文建设,2013(10).也可查阅“王尚文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9 cdfc20101okhg.html.

⑦章国华.楚楚动人那一份美——读老舍《济南的冬天》[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10).

⑧杨梅洁.从唐代论画诗论唐代山水画[D].保定:河北大学,2007.

⑨鲁哲夫.《济南的冬天》一文的文本分析[J].中学语文,19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