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郑梁晚年的疾病诗看其心态的转变

2020-03-28周俊靖

文教资料 2020年35期
关键词:疾病

周俊靖

摘   要: 郑梁,世称寒村先生,是清初半浦郑氏家族的重要代表,一生诗文作品两千有余,蕴含着个人的独特生命体验。寒村虽出身官宦世家,但因家道败落命途多舛,中年屡遭丧亲、落第的打击,阴郁多病。晚年中风又半身不遂,多作疾病诗,诗歌内容的记述和诗风的转变,反映了晚年自抑郁而豁然的超脱。

关键词: 郑梁   疾病   疾病诗

郑梁(1637—1713),多改字、号,归里病后改名风,字声雅,号半人、半生,世称寒村先生。郑氏家族为慈溪有名的官宦世家,始祖郑毓宋末迁隐于半浦。郑梁父溱,为明朝遗士,屡任要职、才学渊博,著有《三坟衍义》《明诗选》等书。因天资高迈,兼受家学影响,郑梁六岁入学私塾即可“国风诵如数”[1],南溪公于行状中述:“公天资高迈,出就外传。秦川公课之,即不徒以经生之学。”

一、郑梁的坎坷平生及其诗文

顺治元年(1644)明朝覆灭,郑梁随祖父、家父避乱山中。因江浙一帶抗清斗争尚未停歇,生民涂炭,郑氏虽为世家但仍免不了陷入吞食榆皮裹饥的困境。郑梁前半生经易代分崩离析之乱,师从梨洲承蕺山之学,本以为康熙八年(1668)中举后能青云平步,不想却是坎坷仕途、丧亲失子的开端。随后两年,郑梁接连收到胞弟郑渠暴毙、长姐郑鼎病逝的噩耗,过石门涕下,三月即哀思过度卧病秀水。时年四十八又丧子,次子郑情五岁夭亡,郑梁哀痛欲绝,乡试归、卧病觉苑寺。直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郑梁共计六次上公车落第,其赴考用世之心亦屡遭挫败,加之亲人病故倍受打击,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到郑梁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中会试第八,过三年后初任翰林院庶吉士,后改户部湖广司主事,越二年迁刑部山西司郎中。正是步入仕途之际,出守高州便道归家又忽闻业师殁,痛心疾首。其任广东高州府知府期间革除弊政、与民同休,循天理、近人情,诰命曰:“广东高州府知府郑梁,才猷卓荦,资性宽和,易俗移风,广德心而登治理饬,躬率属谨亮节。”然高州荒蛮,其任知府并不如意。一来地处偏远与外沟通不便,生活环境恶劣,见其《高州家书》所记:“平生叹北方凄凉,不料南荒更甚然。”“地方贫苦,人皆跣足”。二来蛮荒之地开化落后:“然此中人匪特不识文章风雅”“无可与语,亦无可出游,真闷杀人也,不知平生作何罪业投畀于此”,此地难遇知己相酬,况治理不易。康熙三十六年(1697)郑溱寿终,次年郑梁得讣告、辞官忧归故里。花甲之际本该归乡颐养天年,痛失家父丧事未毕,郑梁却又中风倒地不起,晚年右半身不遂。六十六岁再遭丧母之痛,于病中仍不废泣,亲为丧葬事宜,夫人殁近百日仍悲不自胜。晚年其与老友交亦无外乎致候问病,待丙戌年六月二十日郑梁风疾加剧,取八年所作诗文汇《半人集》是为绝笔。康熙五十年初(1711),郑梁再度病重呕吐不止,次年三月十五日绝食,二十五日弥留之际遗诗曰:“莫道半身欠,谁知以息存。腔子何曾有,照彻自乾坤。”四月十一日寿终,同夫人合葬于鄞县西山缪加岙。

观其一生命途多舛,自幼适逢易代分崩离析,家道衰亡穷困潦倒。中年又屡遭仕宦、丧亲之痛,为官依旧奔波劳碌不得富贵。晚年尚不能颐养天年为风疾所折磨,使得郑梁自始至终带着忧郁气质。后人郑勋编写年谱,感其身世,下笔记叙仍有哭腔。然而正是蚌病成珠、饱经磨砺,郑梁方留下千篇诗作。古来早在《瀛奎律髓》中就已归有“疾病类”诗卷,下按“疾病呻吟,人之所必有也。白乐天有云:‘刘公干卧病瘴浦,谢康乐卧病临川,咸有篇章。盖娱忧纾怨,尤足以见士君子之操焉”[2]。郑梁中年即患肺病,晚年遭风病困于兜椅,而风疾相较于肺病则更外在地桎梏了身心。瘫痪成了死亡的见习,郑梁缠绵于病榻遂以诗文寄苦闷之情,著有《半生亭集》《尚息编》《半人集》。据《寒村诗文选》不完全载,郑梁凡诗两千一十四首,他在晚年主要的诗编收录共计三百六十二首①,正如《诗品序》中揭示的:“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3](2176)诗文一定意义上具有疗治的功效,郑梁一方面亲历疾痛积累素材和情感,另一方面借此纾解内心的郁结。郑梁寿终之时已是七十七高龄,饱受病痛折磨又屡次病笃中苏醒,或许与其自我遣怀的达观心态不无关系。如张锡璁为《息尚编》叙所言:“固足以验其精力之不衰,而其所作之诗文又皆莹徹坚光,绵密周到,绝无游移渗漏之笔。是先生半身之病,适足以为延年益算之一助,而一息之尚存者。”寒村先生沉潜于病躯的内在修行,于凄然惨怆中得生命独观,这一缕残体的微弱之气支撑起了他趦趄却顾的余生。

二、郑梁疾病诗歌的内涵及情感变化

(一)颓唐老叟的自我书写

1.身心俱痛的折磨

郑梁一生隐忍着病痛在其生命中留下瘢痕,往往以“废人”“半人”自称,甚至自嘲:“虽存一念生人似,未免相看死者如。“(《述感》)[4]在诗中反映的是瘫痪带来的生活不便和内心的愁苦:“口待吟哦愁蹇涩,手凭挥洒苦支离。”本是残破不堪的生平加之风疾更是四分五裂,起初自是有苦难言郁结于心,往往欲发不平之声也缄默于口。对于病痛的描摹,在他诗中亦不乏直白的表现,如《左手命指疼痛》《指痛行》等诗。因困于兜椅寸步难行,郑梁往往将内心的愁苦投射于外物之上。庚辰二月正是病中,郑梁取端砚把玩,视砚上图案孤月残雁,不禁神伤:“倦鸟已无高举志,月明正自好归楼。如何一箭横空落,翼不能飞口不啼。安知不是衔芦雁,抛却芦时亦自鸣。可惜月明长夜里,含哀抱恨寂无声。”(《刻八方两曜砚侧》)图上倦鸟正是郑梁的主观投射,自高州致仕后疲于官场,“好归楼”意指归家安享晚年。横空一箭宛如无端风疾加身,后半生落得“翼不能飞口不啼”,郑梁借诗中归雁诉苦闷之情。在其诗中亦常见夜半觉醒,因半身不遂、难以独自料理,又夜深人静时无事叨扰,平日里的感慨喟叹一时涌上心头,愈显长夜漫漫。“含哀抱恨寂无声”便是发无声之声,心中的哀戚怨恨在这空寂之中振聋发聩,不免会发出“余生其实愧流年”的哀叹。直至风疾后期寒村先生心怀渐开,但其在《早起偶书》中抒怀宽慰的诗句仍不免令人叹惋。半生在自我的感伤和自勉中度过,且借诗文聊以自慰亦是笔墨久荒,这样的孤苦老人何以开解自己不禁令人唏嘘怜悯,无非是强作欢笑。惆怅与悲哀必是与病痛相生相伴的,即便偶有移情忘忧,一旦天凉人寂之时,这种潜伏于疾病深处的落寞之情会再度袭来。

2.壮志难酬的慨叹

古代文人总有一颗蓬勃用世之心,其对自我的证明正是通过应试入仕实现的,大抵士人皆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雄心。如杜甫于穷困中亦未尝忘君,虽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羁旅飘零之际仍心系天下民瘼。郑梁宦途坎坷,直至第七次会试方中第八,即便是屡战屡败,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五度北上赴考立誓:“此行若放还,誓不再上京。”(《由新集至古城即事示陈莘学》)落第后虽打击甚重,仍笃志求试。况受其师梨洲先生“经世致用”观念的影响,寒村用世之心自不待言。虽高州属蛮荒之地,为官不甚如意,但郑梁在任期间仍恪尽职守、剔除弊政。老来病卧之际,郑梁虽远离官场但仍心有不甘。其在《闲居》中吟:“北阙南荒归昨梦,旧游故里待来生。”梦回南蛮之地,恍如昨日,身归故里心存百姓,甚至发出有待来生再为天下效力的愿景。甚至在为张有斯题宣和御笔时,对着御笔流露出“当年若也逢钦赐,拜舞盈朝万国民”的惋惜。看似作别宦场、怡然归田的郑梁实则是迫于无奈之举,他在《题刘燮公遗诗后》中尚直白地表露壮志未酬、英雄末路的遗恨:“且夫天下事何常有之,有时局日新,世網 日阔,进身之途,何所不可,而乃斤斤于举业至抱疾以终身,垂死而犹怀憾。”故寒村赏花吟诗聊以度日,亦对无法一展宏图的遗憾而耿耿于怀,皆是人间未了名。

3.亲友难聚的苦闷

于日常处,患疾为个人交际往来造成了阻碍,在《述感》中按:“白乐天咏身诗云:断无书札答交亲。仆交亲颇夥,无劳答也,约计数年来以书相闻讯者,唯范笔山辈数人而已。”因“乡里过从踪迹绝,天涯想像信音疎”可见其虚空寂寥之感,故不免更添对亲友的思念。一旦好友不期来访,悲喜交加:“期不来人忽自来,新年连雨晓天开。”“几多心事几回见,酌酒伸拳且泪猜。”(《上元前四日新晴范笔山王近思忽至》)亲友访问对于拖着残身不得自由的郑梁来说无疑是意外之喜,感念旧友不忘畴昔,然言行笨拙、相聚短暂,不能尽言意之欢。欢洽之时又悲从中来,昔日好友皆年老病衰,把酒叙旧忍不住泪流满面,流年易抛,人生多艰。待年过七十,于九月十六夜东窗对月作:“病中生病除非死,半月忘餐活轉来。一手不堪三指直,双睛时有百花开。犹思李子兰方茂,因念闻翁菊枉载。蜡火鄞西今夜阐,东窗对月独徘徊。”此时病痛加深,而日常往来的李寅伯、闻地介皆卧病爽约,看兰赏菊未果,不禁又忧从中来。对于病患来说,疾病拉开了主体与世俗的距离,患者不亚于羁旅飘零者。只是游子是为现实中的漂泊,而病人则是难以一纾心中郁结,为精神上的自我放逐,故而他们更急需与人交谈、得以慰藉。郑梁常记与友相会,作诗酬答。

(二)向死而生的情感转向

疾病延宕了时间,不经意中消磨了病患对死神的恐惧与绝望。卧床苟活沉沦之际,人往往于静思中孕育生命的哲思,于绝境中叩问何来何往。寒村度过沉沦抑郁的前期,既已接受身残不治的事实,在好友相酬之下不复耽溺于哀感身世的凄怆中,诗歌有了新的转向,有了“老病自嗟还自信”“脚风无力强为欢”(《自赠》)的韧劲。

寒村老来酷爱花,在赏花时多发感怀:“一花未谢一花开,辛苦多情似递催。不弃贫家无兴发,肯容病子顿心灰。春春夏夏随时到,雨雨风风的准来。死去定从花里活,生人百态实难猜。”(《花开有感》)可谓身世浮沉雨打萍,世事难料,春夏、风雨即刻来去恰如这不期而遇的风疾。花谢次第开,人生境遇的高涨和低迷更迭代替,“死去定从花里活”又何尝不是郑梁的自勉?十九日昏聩中幸存一命,虽是半残之躯,仍能迸发出生的希冀。诚如柴梓延受寒村之请为《半生亭集》序,将笔山先生与之对比:“则先生之半生为幸耶?为不幸耶?若只以手足支离、语言蹇涩为不得遂意,则先生一生亦何得遂意之有?”不以躯体受阻作为判定平生幸否的标准,郑梁亦在命运的峰回路转中寻得出路。因着心态的转变,其观物之心必当与前所不同,见《新正病中苦雨》:“看灯烬落晴还未,苦被潮生雪有因。匪为阳和能活我,望天一笑物皆春。”对着连日浸骨的苦雨竟望天一笑,去企盼雨后天晴万物春苏的场景,恰如苏东坡《与石幼安》在信中说道:“某近缘多病,遂获警戒持养之方,今极精健。而刚强无病者,或有不测之患。乃至羸疾,未必非长生之本也,惟在多方调适。病后须不少白乎?形体外物,何足计较。呵呵。”[5](449)心胸豁达,以呵呵一笑解其忧扰。郑梁此时或许还未能有此达观心态,但从他看待事物态度的变化可观他心态的转向。其诗笔尚未脱离苦愁萧索,细数往来琐屑最后犹能自我遣怀。《甲申生朝前一日即事书怀》中集聚了年老体衰、贫苦潦倒、旧友病重、慈母将葬四件令人悲叹之事,然其中又间夹着煦日和风、梅桂齐放的欣喜之景,悲喜间杂。诗中情绪高低起伏,欲抑先扬,尾联以“一浩歌”的达观又重新将诗调高扬,破散郁结之团。真如题所道“书怀”,因天下事当无可奈何,盖人生如寄,郑梁能做的唯有以身待命、泰然处世罢了。如其在《病夜自述》中自忖:“不晓今从何处去,须寻昔自笝中来。去来本是非常所,今昔安能一定猜。”人生离散归往是常态,一生不过是暂寄于世,安得常驻?

(三)超然出脱的自我和解

在这样趦趄却顾的寻觅中,郑梁终于达成与自我、尘世的和解。他饱受病痛的折磨,深感离散、贫穷的困苦,也一如借笔墨宣泄内心的痛楚。但郑梁并不囿于构筑自我感伤的牢笼,反而是借此从尘世中超脱出来,重返于自然、反观自身,实现现世中的超越与升华。复归返自然的寒村先生倾心于乡间草木,往往能于自然中寻得人间真味。见其《旱久新霖霁,余独步检点亭中花草,故即眼前漫成五绝,时八月初旬也》,寒村先生在诗中随着慢行移步换景,盘点紫薇、丹桂、石竹、荳瓜等植物,如数家珍。又点染以红、翠、赤、黄等丰富的色调,异彩纷呈。其间用“共剪”“开倦”“新争”“斗”等字眼将植物拟人化,万物有灵,使得诗句间充斥着雨后无限生机,描绘了一幅颜色鲜明、富有生气的落日农家图。郑梁将抑郁、悲凄之心寄情于田园花木,笔下的植物簇拥、顽皮,明媚了原本阴暗无望的内心世界。然而情景相生,这般热闹的场景又未尝不是郑梁心境豁然的投射所在。居家中又常与好友饮酒唱和,见《江亭唱和记》:“围棋度曲,饮酒翻书,或叹雨,或吟桂,或怜花厄或作禽言,或寄怀同志……盖夜夜高吟,傍小楼甚惬,余愿诚一乐也。”沉醉于觥筹交错忘形骸,吟诗作乐傍小楼。至此不敢说对过往释然,但已将伤时忧事抛诸脑后,把握住了生命尽在当下的真谛。

郑梁晚年诗歌最令人惊叹的是他的游玩之作,古稀之年尚偕同好友走山玩水,字句间毫无风疾老叟的孱弱病态,反而充盈着无穷的力量和欢愉。如《三月十四日同李寅伯范宽夫舟发半浦》:“拼做寒村老朽松,天光日影不关侬。昨宵忽发西湖兴,与子旋移半浦踪。”颇有王子猷“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乘兴而行、洒脱放达之姿。游山玩水之诗又是环环相扣,一趟出游作诗可形成此番出游小记。诸如此类形成系列的诗作有:《一由小白入太白中途微雨》《二访伟载上人留宿太鉴堂》《三登新建藏阁》《四归来庵怀寒泉》《五南山塔院有感》《六再宿晚云楼即事》,甚至在诗题前标序以志先后,颇有笔记的味道。若说以上仅是日常出游,则对于一个古稀老人来说不算新奇,郑梁老当益壮,甚至与好友登高望远。集中记有《雪窦和记》,诗作中记有《坠石录行至溪口》《宿溪口雪窦下院》等雪窦山各处景观出游诗,其登临妙高山:“老人病废已空空,一上台时若御风。”(《登妙高峰》)观千丈岩瀑布时直呼:“人生须畅观,何事苦辟谷?”(《千丈岩观瀑布限韵》)在山高水长风景中游赏自如,年岁已长、病老体衰,与众友攀登高峰仍谈笑风生,是寄情山水而暂忘俗世烦忧,不觉体力不支、路途遥远。

(四)结语

鄭梁病笃弥留之际尚且自解自嘲:“泥捏纸描都属影,眼空手硬孰传神。古稀年有真吾在,弄鸟看花四季春。”相较于早先对画涕泪自弃,此时的寒村先生甚至赞许自己的泥像“眼空手硬”甚为传神,于古稀之年觅得真我在,看花游玩,不禁忘却这副惨败的躯体曾经也是九死一生,仿佛重新焕发生机。见其年过七十作诗:“病到吾身无主宰,老于斯世得沉浮。”“人事由来生不了,未知更历几春秋”。(《七十初度》)郑梁至古稀之年已超然物外,有了达观的心态重新对人生有了新的省思,也能摆脱俗世的苦闷,凡事皆可为乐。就如东坡先生所道:“凡物皆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6](526-527)

是故疾病有害,但并非完全不幸,它使病患的注意力由外内转,将身心的痛苦和压抑转化为创作的动力,借这一渠道又排解内心的苦闷,人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郑梁的诗文集如其自言:“又积诗文得若干首,不敢自附于立言第,以志一息之尚存耳。”是为一生坎坷多歧的写照,诗风的转变反映了他晚年从抑郁而豁然的超脱。

注释:

①寒村自十五岁始写诗,至三十岁有古近体诗共五百首,后“既闻黄梨洲先生之论,引烛烧之不留一字。”据《香眉焚余集自序》载,焚烧后深感后悔:“诗虽不佳,然十五六年中之履历精神所由考验、居常惄然,思一追录。”该集未纳入《寒村诗文集》中,故收录不全。其晚年诗编,除各序、记等文体外,《半生亭集》存新刻诗九十三首,《息尚编》四卷共二百六十九首。

参考文献:

[1]郑勋.先寒村公年谱[M].清嘉庆间刊本影印本.(文中相关引用皆出于此).

[2]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四   疾病类[CP/DK].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3]钟嵘,著.张文治,编.诗品序   国学治要集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4]郑梁.寒村诗文选.清代诗文集汇编:卷一四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5]苏轼.李之亮,笺注.与石幼安三首之一.苏轼文集编年笺注卷五七[M].成都:巴蜀书社,2011.10.

[6]吴楚材.吴调侯,编著.崇贤书院,注释.古文观止[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2017.6.

猜你喜欢

疾病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立秋后要注意调养预防呼吸疾病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牛常见呼吸道疾病的认识与防治
夏季疾病不用慌预防得当保健康
面对意外的疾病
从对抗疾病转向健康维护
疾病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