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资源型特色小镇发展路径研究

2020-03-27张信得张云彬陈浩

江苏农业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特色小镇温泉乡村振兴

张信得 张云彬 陈浩

摘要:国家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基本背景,而特色小镇则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过程中的重要着力点和支撑点。本研究在回溯国家层面特色小镇发展思路沿革的基础上,分析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关系,据此提出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的旅游资源型特色小镇发展中的资源整合路径,并以巢湖半汤温泉小镇为例,分析其特色温泉资源与周边乡村各类资源整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而提出着眼于区域乡村振兴的巢湖半汤温泉小镇规划建设的创新发展路径,为相关类型的特色小镇发展提供规划思维和建设路径的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小镇;温泉;巢湖半汤

中图分类号:F323.2;F59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440(2020)01-0219-08

Abstrac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nation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the basic background for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Chin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s an important focus and support point for implemen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On the basis of retrospect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at the national level,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istic towns and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was analyzed. Based on th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resource integration path were propos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wn. Taking the Chaohu Bantang Hot Spring town as an example,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integrating the special hot spring resources with the resources of the surrounding villages were analyzed. In addition,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path of Chaohu Lake focused on regional rural revitalization was propos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types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characteristic town;hot spring;Chaohu Bantang town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立足于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逐步转变的背景,对于中国“三农”工作领域作出的重大顶层设计和关键性决策部署,对于将中国全面建成特色型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特殊意义,将有利于推进中国乡村地区五大文明的全面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最终将中国乡村地区建设成为村民和市民共享的美丽家园[1]。

特色小镇建设是中国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加快經济结构转化的重要举措,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启动点、着力点及支撑点,通过建设特色小镇,将促进一批富有中国韵味的特色小镇健康发展,并大力推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从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实现。而在特色小镇内涵逐步明晰的情况下,如何基于乡村振兴的宏观背景,深入研究不同类型特色小镇的独特发展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拟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以巢湖半汤温泉小镇为例,探讨资源型特色小镇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独特路径,以期为同类型的特色小镇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小镇发展思路的逐步明晰

1.1中国特色小镇发展思路沿革

2016年147号文件《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努力创新建设理念,积极转变发展方式,通过培育兼具可持续发展产业、特色鲜明风貌、良好生活环境、绿色生态基底的特色小镇,探索小镇建设健康发展之路,提出中国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明确建设特色小镇的基本原则是要坚持突出特色、坚持市场主导、坚持深化改革;并提出了关于到2020年中国培育特色小镇的数量目标和如何促进中国小城镇建设的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建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制造、旅游、文化、教育、商贸等方面。《通知》提出的培育要求包括:传统文化要彰显特色,产业形态要有鲜明的特色,镇区环境要和谐且适宜居住,设施服务要方便快捷,体制机制要避免僵化。关于特色小镇的支持政策和组织领导,《通知》明确:三部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联动,开展全国特色小镇的培育工作,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明确了小镇的培育要求,开展指导检查,并在恰当的时间公布特色小镇名单。2016年10月1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文公布了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2]。2017年7月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门印发了《关于保持和彰显特色小镇特色若干问题的通知》,指导各地有序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发展[3]。2017年8月2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文公布了第二批276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4],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特色小镇建设上较强的主导性。

2017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多部門的2084号文件就加强该工作领域的部门统筹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应充分发挥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明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牵头单位,会同其他部门一齐推进全国特色小镇和小城镇的建设工作,并加强对各省份小城镇和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评估[5]。2018年8月3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1041号文件进一步体现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今后特色小镇建设上的主导性以及特色小镇建设分类引导和强化特色的总体思路[6]。

1.2特色小镇的发展思路、建设条件与基本原则

1.2.1特色小镇的发展思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首先指出特色小镇的定义,即一个在几平方公里土地范围内,将生活生产以及生态空间与特色产业相融合。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小镇不同,它是一个创新创业的平台。特色小城镇是拥有几十平方公里以上土地和一定人口经济规模、特色产业鲜明的行政建制镇。明确特色小镇建设的重点任务是在城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准确定位特色小镇,推动实现生活、生产、生态的融合。至此,明确了特色小镇的内涵[7]。

1.2.2特色小镇的建设条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发改办规划〔2018〕1041号)则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申报和建设特色小镇的基本条件,提出应区别于一般的行政建制镇或产业园区,应立足所在区域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思考如何实现在差异化定位以及细分化领域中实现“小镇大产业”,如何设法集聚高端要素和特色产业,以及如何统筹兼具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特色风貌等鲜明魅力,力求打造区别于城市与普通乡村的高效创业圈、繁荣商业圈、美丽生态圈、宜居生活圈,最终形成功能聚而合、产业特而强、机制新而活、形态小而美的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平台。特色小镇要求国土空间面积为3 km2左右,其中建设用地为1 km2左右[6]。

1.2.3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发改办规划〔2018〕1041号)提出,特色小镇建设首要的是应以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引导为核心工作内容,严格遵循发展规律,严防政府债务风险,严控房地产化倾向,以典型引路机制、规范纠偏机制、服务支撑机制的建立为建设重点,积极创新指导和促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实现高质量特色发展的体制机制,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新动力与内需增长新空间的有效释放,从而推动中国城乡经济的高质量健康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发改办规划〔2018〕1041号)还提出了应坚持遵循规律、产业立镇、规范发展、典型引路、优化服务等基本原则[6]。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规范纠偏机制的总体工作导向在于正确把握布局,应逐步统筹优化国家相关部门及省级现有的创建体制机制,重点强化年度监测评估和动态调整,重点提升创建质量而非注重创建数量。一方面,提出要规范和完善省级创建机制,应该在弄清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的内涵差异的基础上,调整现有省级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的现有创建名单,并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以及发展模式,逐年淘汰名不副实小镇,即一些住宅用地占比较高且房地产化倾向较明显的小镇,政府综合债务率过高的风险小镇,以及那些存在特色不鲜明、生态环境遭到较大破坏、产业和城镇明显不融合等情况的问题小镇;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优化特色小镇的创建机制,不再是一次命名终身有效,实行有进有退、动态调整的创建达标机制,对于已进入公布创建名单中的2批全国特色小城镇(403个)和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96个),持续开展评估督导工作,并根据评估公布整改名单,加强监测尚未进入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动态公布警示名单[5]。

1.3乡村振兴战略与特色小镇建设的耦合关系分析

1.3.1乡村振兴战略与特色小镇建设的目标一致性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五大振兴为基础,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总方向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小镇作为传承历史文化,保护性开发自然资源的重要载体,能够促进乡镇产业、文化、旅游与周边乡村的农耕文化、农业产业、民俗实现有机结合,能够以产业创新和持续发展为基础,提升当地城乡居民的收人水平。我们通过逐一对比分析特色小镇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主题和要求,即可发现从目标本质来看特色小镇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是高度统一的。

1.3.2乡村振兴战略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全新政策背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既赋予了特色小镇建设更重大的历史任务,也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和舞台。这是因为,一方面,作为一个维度层次多且全面的综合性战略思维,乡村振兴战略必然需要一个强有力且有效的载体或先期龙头来推动;另一方面,特色小镇具有将所在区域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人文风俗、乡村资源等形成有效的空间集聚以及融合的条件。总之,特色小镇将因乡村振兴战略而更具蓬勃生命力,而乡村振兴战略则将使得特色小镇散发更多田园气息和更具现代化魅力。

1.3.3特色小镇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点乡村振兴的目的是实现农业产业强、农村环境美、农民口袋富、文化魅力足、人才留得住。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是通过构建和谐有序的城乡一体化机制,培育具有特色的新型乡村产业体系,完善城乡一体化人才政策,发展民族乡土文化保护方案。而特色小镇因其区位特点,在培育产业、吸引人才、传承文化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因此它是城乡融合的桥梁。一方面因具有区位、业态、成本等优势,特色小镇建设能强有力地吸引城市人才、资本等要素回流乡村;另一方面特色小镇建设可以引进医疗、教育、文化等优质公共资源,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实现乡村人才聚集地建设,有效延伸村镇产业链,最终带动周边乡村经济发展,提高城乡一体化层次[8]。

2旅游资源型特色小镇发展中的资源整合路径分析

资源型特色小镇是指某种独特或稀有资源对于其发展具有重要或主导性影响或约束的特色小镇,而对旅游资源型特色小镇而言,这种独特或稀有资源就是某种旅游资源,本文研究的典型案例——巢湖半汤温泉特色小镇就是以中国四大古温泉之一的半汤温泉作为其特色资源。应该说,旅游资源型特色小镇强化特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于特色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而真正创新的资源整合将为此类型的特色小镇建设及其所在区域乡村振兴的整体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

2.1旅游资源整合的基本内涵

旅游资源整合是指根据某地区及周边地区的旅游地理区位、资源状况、交通状况等,对当地及周边市场进行预测,依据旅游经济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引导旅游商品的生产与供应以及旅游景点、基础设施的建设;采取全方位合作,实现资源、产业、市场、品牌、信息、形态、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体制机制等的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 [9]。

2.2旅游资源整合的相关探索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一些地区在区域性旅游资源整合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讨。在2002年以前,区域性旅游资源整合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多为各地之间的自发行为,绝大多数区域内和区域间的旅游资源整合处于分散且水平较低的阶段,资源整合的效用未得到较好的发挥。2002年以后,随着“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思想的兴起,中国多地先后重视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整合的内容和形式逐步呈现出多样化态势,而一些学者则以整合效用的提高作为研究的核心内容,较多从区域性旅游资源整合的现有基础和限制条件、区域性旅游资源整合的基本方法、主要类型、动力机制和实现途径等方面对区域性旅游资源整合进行研究。

在理论研究方面,保继刚等[10]提出旅游开发的出发点应是旅游资源,区位发展要素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了一个更科学且具可持续的路径。王衍用[11]则基于阴影区理论,指出应当从区域内的重点旅游资源和空间分布现状的角度,对阴影区内的景点进行合理规划与适宜设计,最终实现区域联动的良性发展。颜玢岩[12]提出了基于产业集聚研究思路的多类型旅游资源整合模式。王雯雯等[13]则在进行区域性旅游资源整合的行动主体、主要内容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区域性旅游资源整合过程中的系统论原理运用方法。

在实证研究方面,保继刚等[14]借鉴国外学者提出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深入开展了旅游地空间的演变模式和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喻学才[15]深入探讨了苏锡常地区旅游资源的整合对策。刘建等[16]设计了“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 的资源整合发展模式。沈秀娟[17]则在从空间结构、开发主体和旅游资源价值等不同层面的综合条件和总体质量进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模式的选择方法。

2.3半汤温泉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条件分析

2.3.1半汤温泉资源特点与利用现状半汤温泉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半汤镇的汤山脚下。西临合芜发展金廊,南部是繁华都市,北部是田园风情,形成空间与景观格局的天然对比,拥有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便捷的水陆两栖交通。半汤温泉以“一温一冷”特色而著称,共有大小泉眼48处,温泉的平均溢出水温为55 ℃,且均品味上乘。在医学价值方面,半汤温泉属于典型的中温型泉水,其中偏硅酸、放射氡及离子成分等均达到国家对于医疗温泉的标准,具有优良的医疗与养生价值。

半汤温泉主要开采区集中在半汤河中段两侧,有自流水口40余眼,水温40~62 ℃;可利用的温泉日出水量为1.05×103 t;冷泉开采区主要集中在半汤大闸河上段两侧,枯水期流量为每日7.85×103 t,丰水期流量为每日8.41×103 t。2013年,半汤温泉的旅游接待游客就已达5.0×105人次,人均消费达到700元,实现旅游收入约3×108 t。2017年,半汤温泉小镇共接待游客逾8.0×106人次,温泉还带动了就业与小商品的生产[18-19]。

2.3.2半汤温泉发展存在的问题资源价值认识不深。温泉地热资源的区域利用仍不平衡,其开发价值未能被充分认识,从而整体的开发利用率较低。因温泉旅游开发科学规划与管理制度建设滞后且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存在低效盲目甚至具有破坏性的问题,温泉资源集约化水平较低。

有效产品供给不足。温泉产品存在品质较低、特色不明显且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的情况。温泉产品多以中低端产品为主且功能较为单一,温泉设施未跟上发展潮流,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优化。现多以“温泉洗浴酒店”为主要模式,相较而言,具有休闲、理疗、娱乐等其他功能的创新型产品较少。总体而言,温泉产品未能与地方特色文化和相关资源融合,缺少特色且表现力差。

市场开拓质量较差。温泉市场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消费差异以及单一功能消费主导的现象。即多以冬季消费、休闲娱乐消费为主。另外,营销宣传未实现统一,使得温泉旅游目的地形象尚不鲜明,品牌建设效果較不理想,对于国内外市场影响力较弱。

产业基础较为薄弱。首先,温泉旅游市场尚无行业协会、产业联盟运作,行业监管仍不到位;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规模效应未得到有效发挥。其次,温泉旅游未实现产业化发展,产业链较短。再次,帮扶政策、资金不到位。土地、人才及制度作为温泉旅游发展的重要要素,未能提供充分保障。

2.3.3半汤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必要性分析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将有力增强半汤温泉旅游资源的规模效应,从而提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使得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进行旅游资源的合理整合开发对于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显得至关重要。通过探索整合巢湖半汤区域内的多种旅游资源,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半汤温泉系列旅游产品,对外实现统一营销,从而发挥区域旅游要素的综合优势,将有力提升半汤温泉在全国温泉旅游中的竞争力。

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是实现区域旅游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要想实现半汤温泉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避开短视现象(只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这就要从半汤旅游资源的特殊属性和本质特征考虑,整合半汤旅游资源来保护环境,以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论证和系统规划,维持旅游资源的共生基础。将该地域范围内的各类旅游资源科学有效地整合到一个完整的发展体系中,在实现半汤各类旅游资源合理利用的同时,促进整个区域的城乡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可带动城乡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旅游业作为当今社会的重要新兴支柱产业,其发展能带来综合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对于半汤而言,旅游资源的整合能够促进当地旅游形成一张有特色的名片。这能够缓解当地就业压力,推动其他行业和经济部门的协调发展。通过各类旅游资源的合理整合开发,将有效优化半汤地区的整体经济结构,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总体提高,最终改善当地城乡人民生活水平。

2.3.4半汤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可行性分析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决定了旅游资源整合的可行性。这里的“共生”指的是共存与共荣。共存是指旅游资源共同依附于某载体,而该载体的建设应该成为多个旅游资源共同发展的前提。共荣则是指由于旅游资源之间的互补作用,在整合之后资源总体实力将得到增强,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显而易见,半汤的温泉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具有共生关系,因此半汤温泉旅游小镇的发展必然有赖于当地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

国家和地方政策环境优越为资源整合提供了政策支撑。在国务院2009年41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将旅游业列为中国的战略支柱产业,这标志着国家层面开始重视旅游业发展并且积极推动旅游发展的系统规划[6]。安徽省委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表示要将合肥尽快建成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以及现代产业基地,远期建成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随后在“ 十三五” 规划纲要基础上,在“ 十三五” 安徽省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旅游业要走可持续发展、绿色旅游的发展道路。

发达的外部交通为旅游资源提供了现实保障。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历来与交通便捷程度存在重要的依赖关系,半汤温泉濒临巢湖市区,水陆交通便捷,位于合宁、合九、京福铁路沿线和沪蓉、合巢芜、合铜黄等高速公路沿线,与周边区域尤其是合肥和芜湖有很好的通达性。这种高度便利的立体化交通网络为半汤温泉特色小镇的旅游资源的合理整合开发提供了保障。

3着眼于区域乡村振兴的巢湖半汤温泉小镇发展路径创新

特色小镇建设特色性首先表现为产业上坚持特色产业为主导,在功能上能够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的有机链接,从而最终建成城乡协调一体的功能聚集发展区。多地实践表明,特色小镇建设应立足自身及所在区域要素以及优势,努力挖掘真正具有基础、具备潜力的当地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主导产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强且发展可持续的具有特色的产业体系。在特色资源有效整合的基础上,着眼于区域乡村振兴的巢湖半汤温泉小镇发展路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加强区域内城乡联动整合,实现城乡资源优势互补

3.1.1有效加强镇域内城乡各景点景区、各经营实体间的合作推动由市政府建立的半汤地区温泉旅游信息系统,加强温泉旅游的信息共享,推动区域联动的实施,使得半汤内各温泉旅游企业在此规范化、科学化的信息基础上,推出具有吸引力的若干特色旅游线路,实现旅游景区与精品的融合。打破独立经营的传统模式,形成半汤温泉接待企业的连锁化经营模式,企业可以通过多方合作的渠道和平台,把旅游相关产品高质量地转移到消费者手中,降低渠道建设成本,从而实现镇域内开放、包容、共享的长远发展[20]。

3.1.2通过建立涵盖城乡的行业协会,加强城乡空间内不同业态的融合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单一景点或景区的竞争力已经无法与区域品牌竞争力相提并论,而以旅游行业协会为平台的乡村区域旅游品牌塑造模式已经凸显出众多优势。应通过以半汤镇以及周边优质旅游资源的整合,通过组织健全的旅游行业协会,形成企业与政府间的桥梁与纽带,有利于塑造半汤温泉的整体旅游形象,推动半汤温泉旅游的“蛋糕”做大,实现多方共赢。以餐饮业为例,应将半汤温泉景区周边的大小不同的参与企业或农户,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组织起来,进行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最终实现当地的景区、企业、农户间的优势互补和特色共享,提高各类市场主体的环境适应能力,从而在更大区域内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3.2突破时空限制,打造城乡全时全地旅游

3.2.1突破时间限制突破时间限制就是要根据温泉旅游的季节性特征,突破季节性因素,延长温泉旅游的产品链条,创新全季节的特色精品温泉产品体系,在不同季节营造不同的分季引爆核。一方面通过制定针对不同季节的半汤温泉旅游方案,尤其重点打造与其他季节不同的夏季“冷温泉”特色体验产品,弥补温泉旅游产品的季节短板;另一方面从突破区域旅游盲点入手,分析工作日与节假日、白天与夜间等不同時间段游客特征,吸引游客长时间停留的各种新型体验。此外,还可将自然温泉资源、人工温泉以及人工水上景观进行巧妙融合,引进室外多功能水上演绎空间、室内水上游乐设施等,打造成全天候、四季皆宜的温泉娱乐小镇。

3.2.2突破空间限制在温泉旅游小镇发展过程中,特色景观风貌和城镇空间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应通过突出当地的特色工程旅游、生态工程旅游、旅游景观建设等手段,使得半汤温泉与体验、休闲、体育、文化等多元化旅游要素相融合,促进半汤温泉主题旅游体验的多元化和丰富化,实现行业整合、景区整合、旅游整合,实现旅游特色小镇建设与乡村一体化发展,用一条特色旅游线路串联起沿线的多样化旅游产品,形成步移景异、处处有景的整体旅游氛围。通过旅游休闲活动的特殊搬运作用,实现现有城镇空间的有效整合,促进短期出游型的人口聚集,进而形成有效的旅游消费行为聚集[21]。

3.3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协调城乡空间发展

3.3.1城乡统筹发展总体策略大力推进半汤镇农村居民点向城镇居住社区转变的进程。依据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原则,有序进行半汤镇内的城中村拆迁和周边农村的搬迁。按照农民意愿,合理确定拆迁安置居住社区的布局,引导农村人口向半汤镇集中。

引导半汤镇拆迁安置居住社区健康发展。制定农村拆迁安置居住社区发展策略,实现由行政村向城镇街道和社区管理的转变,增加政府对拆迁安置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

引导特色村庄的整合和改造。结合半汤温泉度假旅游,规划保留汤山、花山周边的部分特色村庄,实现传统农村向“现代观光农业+新农村”的乡村观光旅游型村庄转变。

3.3.2村庄改造与安置居住社区布局村庄改造规划。改造扩建基层村庄14个,位于半汤街道、汤山、汤卞山村,控制村庄总建设用地规模为84.54 hm2。原则上在原址改造提升,村庄改造后与温泉度假区的风貌相一致,其余村庄分期进行拆迁。

安置居住社区规划。按照行政村分别集体安置,形成半汤街道、力寺村、汤卞山村、站前村、鼓山村、岠嶂山村6个居住社区,新增規划居住用地约35.5 hm2。

3.3.3重点特色村庄发展半汤温泉度假区所在村庄作为区内重点特色村庄,提出的发展模式为“现代观光农业+新农村”建设;延续历史肌理,强化大徽派意向,塑造依山傍水村落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引导凭借温泉度假旅游资源,发展休闲、观光产业,推动村庄经济发展;通过集中村庄布局等手段,引导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发展清洁能源,建设生态型村庄。

3.4立足现有城乡环境特色,打造城乡交融的特色景观系统

利用半汤镇特有的山、河、泉自然环境特色,重塑“山青泉美、闸河映城”的特色景观风貌,构建“城、泉、山、河”相互交融、人工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城乡交融的特色景观系统。

3.4.1营造延续原有特色的带状景观空间结构其中的产业功能景观带以高新化为特色,围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电子电器产业等先进制造业和研发创意、孵化中试等新型工业进行打造;城镇功能景观带以国际化为特色,围绕半汤大道、金湖大道、广源大道、凤凰山路、金巢大道、秀湖路进行打造;滨河生态景观带建设应充分利用大闸河现有河道,打造串联半汤国际温泉度假区和高铁站片区的生态景观带。

3.4.2强化重要的景观轴线及视廊沿半汤镇的半汤路、金巢大道、亚父路,以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绿化带、水系等合理布置而形成现代空间景观,体现半汤镇城镇内部的沿街风貌;运用轴线法则,利用水系和绿化带,构建联系半汤城市中心和高铁站等的金巢大道城镇商业发展轴,形成半汤镇商业发展的重要景观轴线,以现代化、国际化的商务商业建筑景观为特征,展现高档次的城镇现代风貌;充分考虑点状要素与线性空间的关系,在重要的地标或景点之间或其沿街一面,规划预留充足的观赏空间和距离,打造连续视觉通廊,使得城乡景观要素在视觉和心理上实现联系和延续。

3.4.3构建多样化的城乡滨水空间将城乡滨水区打造成城镇空间和自然水域双向渗透的特色化个性化区域,规划从社会、环境、文化、经济等多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以遵从自然规律的系统设计理念对滨水区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系统规划设计,从而构建多样化的城镇滨水景观。其中的生活休闲型滨水区主要是处于城镇居住区内部或者居民活动范围之内的河岸,活动内容以城乡居民的日常休闲为主,强调水体周围的绿色空间能够保证居民的活动和交流,侧重于人的亲水和戏水;城镇公园型滨水区则主要是位于城镇主要办公区节点和商业区节点处,应更加重视其观赏性,硬质铺地面积相对较大,以便于适宜举行较大规模公共集会和文化娱乐等活动;对于自然生态型滨水区,其生态功能相对于娱乐功能显得更为重要,应强调水土保持和生物的多样性,以便为其中的动物、植物留有足够的栖息空间,同时尽量保持原有的优美自然岸线和植被群落。

3.4.4塑造丰富的建筑风格及建筑形态在建筑风格及色彩规划方面,为体现出时代性和多元化的总体风貌特征,提出采用现代建筑风格,大部分建筑立面以浅色为主。尽量尊重城镇的原有自然景观风貌,在建设国际化产业园区的总体要求下,按照“自然、和谐、多彩、明快”的总基调,明确城镇以淡雅的中性色系和冷色性为主色,辅以少量重彩作为其中的辅助色和点缀色。采用企业化色彩体系,结合企业Logo形成局部的特色建筑风格及色彩区域。从色相、纯度和明度等角度调整建筑单体的色彩以及建筑群之间的搭配呼应,从而形成和谐而又不失丰富的城镇色彩体系,体现和支撑城镇特色风貌的延续和传承。在建筑高度控制方面,将整个区域按照高度分成开敞空间区域、低层区域、多层区域、中高层区域及高层区域等控制区,分别提出控制指标和管控策略。

4讨论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们的城乡融合发展进入全新阶段,而村镇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2018年11月在杭州召开的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无论是大会主旨报告,还是专题会议和高端对话,乡村和小城镇都是重要的话题。而此次大会提出的“共享与品质”主题,对于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城乡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对于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而言,“共享”首要体现在如何与所在乡村及其外围区域的资源整合和各层面的协调发展;而“品质”需要通过深入挖掘自身特色并进行系统化呈现。在这方面,本文的巢湖半汤特色小镇只是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创新。今后在产业立镇的总体思路下如何实现特色小镇产业的精准定位、纵向延伸、跨界融合,值得更多学者做出更加深入与系统的研究,为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发展提供更多支撑。

参考文献:

[1]张云彬,祝彩虹,丁文清. 城乡互动导向下我国乡村空心化问题分析及解决路径探索——以安徽省金寨县小南京村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6(3):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公布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的通知(建村[2016]221号)[Z].2016-1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保持和彰显特色小镇特色若干问题的通知(建村[2017]144号)[Z].2017-07-07.

[4]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的通知(建村[2017]178号) [Z].2017-07-07.

[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等. 關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发改规划[2017]2084号)[Z].2017-12-4.

[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 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发改办规划[2018]1041号) [Z].2018-8-30.

[7]张云彬,侯铮. 安徽省特色小镇建设的总体对策与分类引导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6):102-108.

[8]谌聪. 特色小镇助力乡村振兴探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0):30-31.

[9]吴雁昭. 黄山市旅游资源整合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10]保继刚,唐新民. 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理论初探[J].云南社会科学,1988(5):14-19.

[11]王衍用. 区域旅游开发战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经济地理,1999,19(1):116-119.

[12]颜玢岩. 浅谈旅游资源整合[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1(1):64-65.

[13]王雯雯,郭寻,吴忠军. 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研究[J].东南亚纵横,2006,12(1):50-54.

[14]保继刚. 喀斯特洞穴旅游开发[J].地理学报,1995,50(4):354-359.

[15]喻学才. 苏锡常都市圈区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3):132-137.

[16]刘建,李秋颖. 泰安市旅游资源整合发展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02,377(9):160-163.

[17]沈秀娟. 徐州市风景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

[18]张信得,张云彬. 日本温泉度假区的景观营造手法及其借鉴意义[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7,36(2):8-14.

[19]张信得. 全域旅游导向下温泉旅游地发展研究——以巢湖半汤温泉度假区为例[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7.

[20]王凤彩. 山东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及策略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8.

[21]柯福艳,徐知渊,章伟江,等. 城乡产业一体化视角下山区绿色跨越发展的形成机理与经验验证[J].浙江农业学报,2018,30(3):498-506.

(责任编辑:陈海霞)

猜你喜欢

特色小镇温泉乡村振兴
大棱镜温泉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特色小镇”切莫成为“房地产小镇”
用温泉解冻你的旅程
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哪
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
露天温泉
温泉旅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