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代完颜部起源研究

2020-03-26

地域文化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完颜女真

景 爱

前 言

《金史·宗室表·序》云:“金人起初完颜十二部,其后皆以部为氏。史臣记录有称宗室者,有称完颜者。称完颜者亦有二焉,有同姓完颜,盖疏族,若石土门、迪古迺也;有异姓完颜,盖部人,若欢都是也。”①《金史》卷59《宗室表》,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75年,第1359页。

上述之语有些过于简洁,需稍加解释才能明白。称完颜氏者,有三个不同的层次或范围。其一是始祖函普的子孙,至其第七世孙阿骨打时称帝,建立金国。这一系统属于始祖函普的嫡系子孙,称作宗室,即皇族。此完颜氏又称作国姓,是国家最尊贵的姓氏。

其二是始祖函普之胞弟保活里的子孙和其胞兄阿古廼的子孙,他们不属于宗室嫡系,只能称作宗室的疏族。就是疏远的族支。保活里与函普是同时离开高丽北上,然而落脚地域不同,函普投依仆幹水的完颜部,取得了完颜氏之姓氏。保活里居住于耶懒水(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塔乌黑河),②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东北地区资料汇编》,1979年内部印本,第184页。与仆幹水(牡丹江)相隔千里以上,彼此长期不相往来。到了景祖乌古廼时代(1021—1072),保活里的四世孙直里海派了一名部人邈孙为使者,前往安出虎水拜访乌古廼,提出“请复通宗系”的要求。景祖“留邈孙岁余”,“结厚意”③《金史》卷70《石土门传》,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75年,第1621页。。由此视之,景祖乌古廼可能答应了直离海“复通宗系”的愿望。

至于函普之“兄阿古廼好佛,留高丽不肯从,曰‘后世子孙必有能相聚者,吾不能去也’。”④《金史》卷1《世纪》,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75年,第2页。陈述:《金史拾补五种》卷2,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年,第46页。阿古廼本人没有离高丽北上,其后人胡十门居住于曷苏馆,其父名挞不野,“事辽为太尉”。胡十门自称:“吾远祖兄弟三人,同出高丽。今大圣皇帝之祖入女真,吾祖留高丽,自高丽归于辽。吾与皇帝皆三祖之后……胡十门自言如此,盖自谓阿古廼之后云。”①《金史》卷66《宗室·胡十门传》,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75年,第1561页。据此可知,阿古廼的子孙似在辽末金初,由高丽迁移到辽东半岛的曷苏馆之地。阿古廼的后世子孙,也是宗室疏族的一部分。

所谓“异姓完颜”,就是姓氏虽然相同,却是不同的部落,即《宗室表》所称的“部人”,并以欢都为例。《欢都传》记载:“欢都,完颜部人,祖石鲁,与昭祖同时同部同名,交相得……至景祖时,石鲁之子劾孙举部来归。”②《金史》卷68《欢都传》,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75年,第1591 -1592页。在昭祖石鲁时代,有两个同名的完颜部,一个是以绥可为酋长,另一个是以欢都的祖父石鲁为酋长。引文中的“同部”之语恐有误,此二人同时、同名,却不同部,“同部”可能是“同姓”之讹,属于错简所致。欢都之祖石鲁为酋长的部落,可能最初在蜀束水附近,后来在景祖时,“石鲁之子劾孙举部未归,居于安出虎水源胡凱山南。胡凱山者,所谓和陵之地是也。”③《金史》卷68《欢都传》,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75年,第1591 -1592页。欢都之子完颜希尹的家族墓地在吉林省舒兰县小城子,这里应是欢都家族的原住地,亦即完颜石鲁部落的旧地。

陈述先生称:“宗室完颜,即按出虎水完颜部。其他如金史卷一所称:景祖时,忒保水完颜部、神稳水完颜部,皆相继来附。治诃传有泰神忒堡水完颜部。完颜氏凡十二部,非尽宗室也。”④《金史》卷1《世纪》,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75年,第2页。陈述:《金史拾补五种》卷2,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年,第46页。

本文只讨论宗室完颜部有关问题,疏族完颜氏、部族完颜氏不在此内,俟另外撰文记述,以篇幅有限故也。

一、金始祖函普北上之时代

金宗室完颜氏是以始祖函普之出现见于记载。因此,对函普本事的研究最为重要。关于函普的记载,见于《金史·世纪》、洪皓《松漠纪闻》、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宇文懋昭《大金国志》、马端临《文献通考》,郑麟趾《高丽史》等许多文献。由于其记载大同小异,使现代学者的认识各持一端,众说纷纭。本文拟分为若干小专题研究,以求得函普本事之真相。

《金史·世纪》记载:

金之始祖讳函普,初从高丽来,年已六十余岁矣……始祖至完颜部,居久之,其部人尝杀它族之人,由是两族交恶,哄斗不能解。完颜部人谓始祖曰:“若能为部人解此怨,使两族不相杀,部有贤女,年六十而未嫁,当以相配,仍为同部。”始祖曰“诺”。乃自往谕之曰:“杀一人而哄不解,损伤益多。曷若止诛首者一人,部内以物纳偿汝,可以无斗而具获利焉。”冤家从之……既备偿如约,部人信服之,谢以青牛一,并许归六十之妇……后生二男,长曰乌鲁,次曰斡鲁,一女曰注思板,遂为完颜部人。⑤《金史》卷1《世纪》,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75年,第2 -3页。

文中“贤女年六十而未嫁”,与函普婚后生二子一女,从生理上讲是不可能的,显然是元代人撰《金史》时错简所致,将函普年六十误作贤女也六十了。南宋人苗耀撰《神麓记》,称函普六十未娶,室女四十未婚,①《三朝北盟会汇编》卷18《政宣上帙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7页上栏。是比较可信的,可以订正《世纪》之误。

有日本学者认为,上述《世纪》之记载是虚构的,不可以相信。此说不可取,须知包括日本在内,许多民族早期的历史都是传说史。传说史既有真实的内涵,又有夸张的成分。例如贤女六十婚后生子生女之记载,如非错简所致,则显然是夸张之语。

《金史》称:生女真之俗,至昭祖时,“稍用条教,民颇听从,尚未有文字,无官府,不知岁月晦朔,是以年寿修短莫得而考焉……子景祖,讳乌古廼。辽太平元年辛酉岁生。自始祖至此,已六世矣。”②《金史》卷1《世纪》,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75年,第4页。据此,从始祖到昭祖五代酋长的寿龄莫得而知。

学术界通常以每代20年计算,金毓黻认为,“函普之入完颜部,当在辽初。”③金毓黻:《东北通史》上编,长春: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1980年翻印本,第345页。其计算方法未作说明,不知以何为据,或许出自估计。孟古托力按每代以20年计算,从景祖乌古廼生于辽圣宗太平元年(1021),向前推断五代(函普、德帝乌鲁、安帝拔海、献祖绥可、昭祖石鲁)一百年,即921年,应是函普与兄弟分手的时间,“当是笔者求索的时间”,以便与918年王建创建王氏高丽相吻合。④孟古托力:《女真金朝与高丽关系的几个问题考论》,《金史研究论丛》,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5年,第161 -162页。

女真人一代的年龄到底有多长?史书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从有关记载中可以找到一些线索。《金史·世纪》记载:“(景祖)第二子袭节度使,是为世祖,讳劾里钵……景祖九子,元配唐括氏生劾者,次世祖,次劾孙,次肃宗,次穆宗。”⑤《金史》卷1《世纪》,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75年,第4 -5页。《后妃传》称:“景祖昭肃皇后,唐括氏,帅水隈鸦村唐括部人,讳多保真。”⑥《金史》卷63《后妃传》,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75年,第1500页。景祖只有唐括氏一个妻子,没有他妻,景祖九子均由唐括氏所生。景祖生于辽圣宗太平元年,即1021年,据《世纪》,“世祖,辽重熙八年己卯岁生。”⑦《金史》卷1《世纪》,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75年,第7页。辽重熙八年,即1039年。据此,则景祖生世祖时,只有18 岁。世祖为第二子,其长兄劾者出生的年月不见记载,按10个月怀胎生子之理,劾者不可能与世祖同年所生,应当比世祖大1 至2 岁。若此,劾者出生之年,景祖应当是16或17岁。16或17岁生子之例证并不少见。

在景祖乌古迺以前共有五帝,即始祖函普、德帝乌鲁、安帝拔海、献祖绥可、昭祖石鲁。德帝、安帝、献祖、昭祖四帝如果按照17岁生子计算,合计为68年,加上始祖60 岁,共计128年;如果按18岁生子计算,上四帝合计为72年,加上始祖60 岁,共计132年。从景祖出生之年1021年前溯132年为889年,即唐昭宗龙纪元年;前溯128年为893年,即唐昭宗景福三年。这就是说始祖函普北上到达完颜部时间,应当在唐昭宗龙纪元年至景福二年期间。

在此期间,朝鲜半岛新罗国王是真圣王,讳曼,女性。她是定康王晃之妹。崔致远《纳旌节表》一文称:“定康王晃以光启三年薨”,⑧金富轼:《三国史记》卷11《真圣王》,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59页校注。光启为唐僖宗之年号,光启三年为公元887年,证明真圣王曼是在定康王晃死后次年即位的。康贞观年间,新罗有善德、真德两位女王,治国有方,善德“国人号圣祖皇姑”,真德死后唐高宗为之举哀。⑨《新唐书》卷220《东夷新罗传》,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75年,第6203 -6204页。真圣王曼则不同,她“潜引少年美丈夫两三人淫乱,仍授其人以要职,委以国政。由是佞倖肆志,货赂公行,赏罚不公,纪纲坏驰。”①金富轼:《三国史记》本纪卷11《真圣王》,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59 -160页。由此引起地方州郡的不满,“国内诸州郡不输贡赋,府库虚竭,国用穷乏,王发使督促,由是所在盗贼蜂起。”②金富轼:《三国史记》本纪卷11《真圣王》,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59 -160页。

地方上的土豪劣绅和贪官污吏纷纷乘混乱而起事,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人。其一是弓裔,他原是北原贼帅梁吉之佐,曾袭击北原东部落及溟州管内酒泉等十余郡县。他又由北原入何瑟罗,自称将军。又袭取猪足等二郡,破汉州管内夫若、铁圆等十余郡县,立宪唐王庶子峣为太子。迫使真圣王禅位于峣,不久她因忧虑而死于北宫。③金富轼:《三国史记》本纪卷11《真圣王》,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61页。

另一个地方土豪叫甄萱,是尚州加恩县人。史称:“唐昭宗景福元年,是新真圣王在位六年。嬖竖在侧,窃弄政权,纲纪紊弛,加之以饥馑,百姓流移,群盗蜂起。于是萱窃有觎心,啸聚徒侣,行击京西南州县,所至响应,旬月之间,众至五千人。”④金富轼:《三国史记》列传第十《甄萱》,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691页。其气势十分嚣张,自署为新罗西面都统、行全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上柱国、汉南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唐昭宗光化三年(900),甄萱自称为后百济王,设官分职,遣使吴越,又遣使入后唐。又与土豪王建(王氏高丽始祖)相联络,双方交换人质为信,其实是“阳和而阴剋”。天成二年(927)十月,甄萱“猝入新罗王都”,“使人捉王,至前戕之”。另立王族弟金傅为新罗王,以便于控制新罗王室。“时新罗君臣以衰季难以复兴,谋引我太祖(按:指王建)结好为援,甄萱自有盗国心,恐太祖先之,是故引兵入王都作恶。”⑤金富轼:《三国史记》列传第十《甄萱》,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691页。王建恐甄萱独揽王室,曾约甄萱于公山大战,然而却兵败,“仅以身免”。可是形势变化无常,长兴三年(932)、清泰元年(934)甄萱部下龚直、尚达、崔弼等人相继投降于王建,使其势力衰落,出现了内部矛盾。最后甄萱“忧懑发疽”,死于黄山佛舍。他起事于唐景福元年(892),死于后晋天福元年(936),前后达45年之久,给新罗造成了巨大破坏,导致新罗灭亡。

新罗真圣王曼时代弓裔、甄萱以及王建的叛变作乱,给新罗造成极大破坏,使广大居民无法正常生活,造成“百姓流移”成风。在这种形势下,居住于新罗的函普也成为“百姓流移”中的一员,自不例外。他北上的目的地是渤海国,当时渤海社会比较稳定,号称“海东盛国”,对新罗居民自然会有很大的吸引力。故而他北上到了完颜部,其弟保活里北上到了耶懒,这两个地方当时都在渤海国领域内。

函普自新罗北上的时间,是开罗真圣王曼在位时期,即唐昭宗龙纪、景福年间,亦即889—893年。当时旧高丽(高句丽)已于唐总章元年(668)灭亡,⑥《新唐书》卷220《东夷高丽传》,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75年,第6197页。王氏新高丽尚未出现,王氏高丽出现于后唐天祐十五年,即918年。因此,函普的北上与王氏高丽一点关系也没有。当时的王建只是一名土豪,是与弓裔、甄萱一样的叛乱首领。后来由于甄萱的失败,他才得以成为高丽王。

二、完颜部与仆幹水

《金史》称,始祖函普从高丽来,至完颜部,与贤女婚配,后为酋长。又生二男一女,遂为完颜部人。《松漠纪闻》则称始祖函普乃高丽人,号完颜氏,完颜犹汉言“王”也。女真以其练事,后以首领让之。此二记载大同小异,故后世学者对此事的认识有所不同。

有人认为,始祖“兄弟三人均以完颜为姓氏……非常可能,他们生活在朝鲜半岛时就以‘完颜’为姓氏。”①孟古托力:《女真、金朝与高丽关系的几个问题讨论》,鲍海春、王禹浪主编《金史研究论丛》,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5年,第163页。这种说法似无证据可言,是一种推测而已。当时在朝鲜半岛如果有姓完颜的靺鞨人或女真人,不可能是函普兄弟之一个家族或一个氏族孤立的存在,应当有更多的完颜氏人共同生活在一起。然而在朝鲜半岛居住时的文献中,却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如果有这方面的记载,该文作者肯定会列举出来,展示给读者,来证明其说法的可靠性。无据的推论,不会得到学术界的赞同和认可。

还有人提出:“始祖函普原本号完颜,又与仆幹水完颜部之女成婚,这种婚姻,只能是一种部落的内婚制。”②王可宾:《女真国俗》,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 -3页。实行部落内婚制的部落,应当共同居住于范围不太大的地区,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婚配。函普是从朝鲜半岛的新罗北上,距完颜所居住的仆幹水(牡丹江),远在数千里以上,仆幹水的完颜氏部落规模即使很大的话,也不可能大到朝鲜半岛。用部落内婚制来证明函普在朝鲜半岛时,就是牡丹江完颜氏的一部分,有如天方夜谭,岂能令人相信?

函普三兄弟分手以后,各在一方,久不来往。到了景祖乌古迺的时代,生女真完颜部落强大起来,“景祖稍役属诸部,自白山、耶悔、统门、耶懒、土骨论之属,以至五国之长,皆听命。”③《金史》卷1《世纪》,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75年,第4页。只有在这时,函普之弟保活里的后人才知道函普的子孙强大起来,于是派人通问。《石土门传》对此事有详细记载:“石土门,汉字一作神徒门,耶懒路完颜部人,世为其部长。父直离海,始祖弟保活里四世孙,虽属宗属,不相通问久矣。景祖时,直离海使部人邈孙来,请复通宗系。景祖留邈孙岁余,厚其气廪饮食,善遇。及还,以币帛数篚为赠,结其厚意。”④《金史》卷70《石土门传》,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75年,第1621页。以此视之,景祖乌古迺应是答应了保活里后人“复通宗系”的要求。从“复通”二字可知,自函普与保活里分手以后的四世中(约近百年),此二支系中间已无联系,保活里子孙,可能无完颜姓氏,只有在“通宗系”以后,才从景祖那里获得了完颜姓氏。因此,在《宗室表》中被列入疏族。

至于函普之兄阿古迺一支,《金史》中只有其后世子孙在《胡十门传》简略记载。称:“胡十门者,昌苏馆人也。父挞不野事辽为太尉……高永昌据东京,招曷苏馆人,众畏高永昌兵强,且欲归之。胡十门不肯从,召其族人谋日:‘吾远祖兄弟三人,同出高丽。今大圣皇帝之祖入女直,吾祖留高丽自高丽归于辽。吾与皇帝皆三祖之后。皇帝受命即大位,辽之败亡有征,吾岂能为永昌之臣哉!’始祖兄阿古迺留高丽中,胡十门自言如此,盖自谓阿古迺之后云。”⑤《金史》卷66《宗室传·胡十门》,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75年,第1561页。据此可知,函普之兄阿古迺始终未离开高丽。胡十门为阿古迺几世孙,没有明示。故《宗室表》于阿古迺之后、挞不野之前,注曰“不知世次”。⑥《金史》卷59《宗室表》,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75年,第1376页。从阿古迺列入《宗室表》视之,阿古迺的后人也忝列完颜氏中,其时间不详。由于他们在辽朝做官,金太祖阿骨打未建国以前,其反抗辽朝斗争胜负不可知,故其进入完颜氏宗室的时间,当在高永昌失败以后。

“完颜”为何意?《金国语解》谓:“完颜,汉姓曰王。”⑦《金史·金国语解》,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75年,第2896页。《松漠纪闻》亦云:“完颜,犹汉言王也。”⑧李澎田主编:《长白丛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11页。在汉语中,“王”指君主、帝王而言,完颜曰王即取此意。在函普初从高丽入完颜部的时代,完颜部尚处于原始社会,没有进入文明时代,更没有接触到汉族文化,即使具有完颜之姓氏,也不会有君主帝王之意,这个道理是很明白的。“完颜”被释为帝王之王,应是在阿骨打称帝建国前后。这时,在其周围已聚合了不少精通汉语汉文化的知识分子,其中有降金的辽朝汉官,还有汉学修养很深的渤海人。其中渤海人杨朴最受阿打骨打信任,他是铁州人,进士出身,为阿骨打谋划了许多计策。例如他提出:“自古英雄开国,或受禅,或求大国封册,遣人大辽以求封册。其事有十:乞徽号大圣大明一也,国号大金二也,玉辂三也,兖冕四也、玉刻‘御前之宝’五也……。”又建议“阿骨打尊号为皇帝,国号大金,收元收国。令韩企先训字,以王为姓,以旻为名。”①《大金国志校证》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91页。这些建议均被阿骨打采纳接受,付诸实施。在黑龙江省某地发现了篆书铜鎏金的“东怀国王至圣至明皇帝之宝”,②伊葆力编著:《瑞宇轩藏印》,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第27 -31页。证明辽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阿骨打的要求。据上述记载,先由杨朴建议,后由韩企先(汉人)“训字”,将完颜氏改称为“王氏”,这是比较可信的。

至于女真语中的完颜氏是何意?则不见于记载,学界亦无考证。从一些文献记载来看,女真人的姓氏多与地理特征有关。所谓地理特征,包括了天体、地体、动物、植物等等在内。兹举例如下:

1.独吉,又作秃吉。指“云”而言,见《女真译语》天文门。

2.温敦。《金史·国语解》《女真译语》均译为“空”。空即天空,天空无物,凡无物之处均可称作空。

3.斡勒。《金史·国语解》《女真译语》《满洲源流考》均释为石头之石。

4.女奚烈,《金史·国语解》释为“郎”,本作“狼”,译成汉字改作“郎”。

5.乌延,又作兀颜。《女真译语》释作“猪”,改成汉姓作“朱”。

6.斡准,又作威准。《钦定金史语解》释鹳,是以鱼虾为食的飞禽。

7.尼庞古,又作尼忙古。《女真译语》释为鱼。

8.仆散。《金史·国语解》释为林,即森林、树林之省。

9.裴满。《金史·国语解》释为麻(蔴)。

从以上诸例来看,女真人的姓氏均与自然界有关。完颜氏亦当如此,不会例外。“始祖居完颜部仆幹水之涯”,“昭祖耀武至于青岭、白山……还经仆鷰水。‘仆鷰’,汉语恶疮也。昭祖恶其地名,虽已困惫,不肯止。”③《金史》卷1《世纪》,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75年,第2页、第4页。仆鷰水即仆幹水,同音异字。完颜部既然居住于仆幹水之涯,则其族名很可能与仆幹水或其地理环境(包括动物、植物)有密切的关系。只是文献中缺乏这方面的记载,后人不得而知,又不便于推测了。很可能“完颜”之音义不甚文雅,甚至含有恶意,故而韩企先改完颜氏为王姓。

三、完颜部的西迁

始祖函普三传至献祖绥可时,绥可率领完颜部西迁到新的地方。“黑水旧俗无室庐,负山水坎地,梁木其上,覆以上,夏则出随水草以居,冬则入处其中,迁徙不常。献祖乃徙居海古水,耕垦树艺,始筑室,有栋宇之制,人呼其地为纳葛里。‘纳葛里’者,汉语居室也。自此遂定居于安出虎水之侧矣。”④《金史》卷1《世纪》,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75年,第3页。海古水又作海姑水,在哈尔滨市阿城区境内,今称大海沟、小海沟;安出虎水今称阿什河,上源称二道河,发源于张广才岭西麓老母猪顶子,旧称胡凯山,海拔764 米。阿什河斜穿阿城区(旧称阿城县)全境,西北流注入松花江。其上游在山区,中下游为平原。大、小海沟为其右岸支流,与阿什河大体平行走向。①景爱:《金上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第47页地图、第71页地图。绥可率部先到达大、小海沟居住一段时间以后,又继续西迁到达阿什河,永远定居下来。金朝肇兴于此,后称金源内地。

古代部落的远方迁徙,不外乎两种原因。一种是为争夺生活空间,相关的部落发生战争,失败的部落被迫外迁。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屡见不鲜。例如在上古时期,黄帝、炎帝和蚩尤先后两次在涿鹿(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发生部落战争,炎帝、蚩尤失败以后向南方迁徙。另一种原因是人口增殖部落繁盛,原有的生活空间狭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动外迁去寻找更宽阔更理想的地方。拓跋鲜卑从大兴安岭西迁晋北,最有代表性。

献祖绥可的西迁,属于后一种情形。始祖函普所在的完颜部,居住于仆幹水(仆鷰水)。关于仆幹水之地望,前人多有考证。清代学者曹廷杰称:“牡丹江,唐作忽汗河,金称瑚尔喀,又讹和罗噶、胡里改。《通志》谓乌苏江,即和罗噶江,非也。又称布尔噶,原作仆幹。国初称虎尔喀,又作瑚尔喀、库尔喀,今称牡丹江,皆音之转也。”②曹延杰:《牡丹江考》,《辽海丛书》,沈阳:辽沈书社,1985年,第2251页上栏。清代屠寄的考证结果,与曹廷杰相同,此不引证。

牡丹江发源于黑龙江省与吉林省交界处的牡丹峰,先入镜泊湖,后由镜泊湖北流,成为牡丹江。镜泊湖在唐代称忽汗海,贾耽《道里记》称:“渤海王城,城临忽汗海。”③《新唐书》卷43下《地理七下》,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75年,第1147页。忽汗江之名,亦得之于此。“忽”、“瑚”、“胡”、“虎”读音相同而字异,故忽汗河、瑚尔喀河、胡里改江、虎尔喀河都是同一条河流。仆幹水、仆水之首字“仆”,与忽汗海、忽汗河之首字“忽”读音相近,应是音转所致。因此,仆幹水(仆鷰水)为今日牡丹江,是可以找到线索的。

日本学者白鸟库吉对牡丹江名号有解释,他认为:“忽里改江唐代称忽汗水,明代称忽儿湖河,皆为hurha(n)之音译,“满洲语乃大网之意,然而金代称之为曲江,今称牡丹江,满洲语为曲江之意。”④[日]白鸟库吉:《论海西女真》,李正夫译、南昌龙校,《长白学圃》1987年第3期。此段引文属于译文,不知是否准确?白鸟氏既释为大网,又释为曲江,两种说法并存,自相矛盾。牡丹江河道确实弯弯曲曲,白鸟氏据此将牡丹江释为曲江,可能他到过这里,或看过地图,故有此种解释,可以备为一说。他据此解释,提出金上京会宁府下的曲江县应在牡丹江上。其实,松花江沿岸弯曲的河流很多,不只是牡丹江,其解释未得其实。

《金史·世纪》称仆鷰水为汉语“恶疮”之意,《满洲源流考》则释之为“满洲语伤痕也”,二者之意相似。仆鷰水何以有“恶疮”“伤痕”之意?以其是走向得名、是以水味得名,还是以河流两岸的山岩得名、今日均无法考定。不过却透露出一点信息,牡丹江不是地理环境很好的地方,可能存在某些缺点和不足,不适于人们居住。昭祖石鲁在困惫条件下不肯在此停留止步,能够证明这一点。所谓“恶疮”,很可能与有害物质散发的刺激气味有一定的关系,它能使人中毒,昭祖离开这里以后不久就死掉了,不是偶然的事故,内中有一定的原因,是可以肯定的。

牡丹江在张广才岭山区,河道狭窄曲折,两岸多是悬崖峭壁,河道落差很大,平均比降为1.39‰,而嫩江的比降为0.28‰。⑤牛汝辰主编:《中国水名词典》,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1995年,第44 -45页。河底多礁石和浅滩。据《宁安县志》记载,河道中有大小圆石密布,被人们称作“满天星”,“三道额(地名)水流势急,船能往而不得返;虽往亦极危险,人多不敢轻视也。”⑥《宁安县志》,民国铅印本,第67 -68页。只能行驶桦皮船,它以体轻著称,不能重载。江岸紧逼出岩,少见冲积平地,难以耕种。荆棘丛生,蒿草遍地,是野兽出没的场所。这种地理环境,不利于居民活动的开展,制约了经济水平的提高。

完颜部在此地居住生活,只能以狩猎和家畜饲养为生。在初期居民不多的情况下,尚可以维持生活。随着人口的增殖增多,这种封闭的环境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只好寻找更为开阔广大的新环境。于是,献祖绥可率领部众西迁,到达了海古水和安出虎水。历史证明,这次西迁给完颜部的发展壮大带来了新机遇,奠定金朝的基础。后世子孙为了纪念他的功业,追谥他为定昭皇帝,庙号献祖,藏号辉陵。

南宋人苗耀所撰《神麓记》,将室女六十改为室女四十,是可信的,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不过其文却存在不少错误,例如他称女真始祖“出自新罗,奔至阿触胡。”阿触胡即安出虎、今阿什河。实际上始祖北上以后,先至仆幹水完颜部,阿触胡显然为仆幹水之误。又称室女“以牛马财用农作之具嫁于”函普,也不准确,实际上是部众以青牛一头为谢,娶贤女为妻,在《金史·世纪》中有明确记载。

《金史·世纪》的主要材料来源,《金史》有所交代。“宗翰好访问女直老人,多得祖宗遗事……天会六年,诏书求访祖宗遗事,以备国史,命勖与耶律迪越掌之。勖等采摭遗言旧事,自始祖以下十帝,综为三卷……凡与契丹往来及征伐诸部,其间诈谋诡计,一无所隐。事有详有略,咸得其实。”①《金史》卷66《始祖以下诸子传》,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75年,第1558页。《世纪》所载,均见于此。由于时代久远,口头访问之事难免有些出入,不过重要之内容是可以相信的。

洪皓使金,先至太原、云中,后流放冷山,为悟室(希尹)“教其八子”。“距金主所都仅百里”,却未尝至。②《宋史》卷373《洪皓传》,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85年,第11558 -11559页。故而所记事,多为耳闻目睹,道里行程为其目睹,关于金建国前之事迹则来自耳闻。耳闻即传说,其不准确处自然难免,远不如金朝廷所访祖宗遗事可信。宋人所记,以洪皓《松漠纪闻》最早,他人所记皆本于此,往往用个人之理解加以解释补充,其不符实之记载即由此而来,《神麓记》将仆幹水误作阿触胡即为一例。契丹有青牛白马传说,以青牛伴女、白马伴男,此俗对后世有广泛影响。至今北方为老人死后送终所用的“纸活”(纸制品),仍是女用牛、男用马。女真受契丹影响,以牛为嫁女之礼物。宋人不明此理,认为牛用于耕田,有牛必有农具,故而《神麓记》以牛马财用农作之具陪嫁贤女之物,实为画蛇添足之笔。后人不察,竟误以为真,其实非也。当时始祖所至之完颜部,其生产力水平远未达到此种水平。我们从始祖函普之三世孙献祖娞可时代尚迁徙不常,随水草而居,即证明了此事。到迁徙海古水以后,才有了耕垦树艺,始筑室定居。说明此前尚无农业耕种,《神麓记》以农作之具陪嫁之记载,显然与事实不符,是不可以相信的。

四、完颜部与黑水靺鞨无关

《金史·世纪》曰:“金之先出靺鞨氏。”③《金史》卷1《世纪》,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75年,第1页。《松漠纪闻》曰:“有黑水部,即今之女真。”④洪皓:《松漠纪闻》,《长白丛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9页。《文献通考》亦曰:“有黑水部,即今之女真。”⑤(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427《四夷四》,杭州:浙江古籍出版,1988年影印本,第2570页中栏。

民国以来的学者,多遵依前人之说。金毓黻提出:“完颜氏为生女真部族之一,出于黑水靺鞨,其旧居应在今黑龙江南北两岸,其后则不时迁徙,故难确指其地也。至献祖娞可之世,乃定居于按出虎水之侧……至是始变游牧而为都邑。”①金毓黻:《东北通史》(上编),长春: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1980年翻印本,第346页。张博泉则称:“女真人原出黑水靺鞨,早在唐灭高句丽时,靺鞨即分散迁徙,后渤海强盛,黑水靺鞨的一部分为渤海所役属。辽灭渤海后,把渤海人大批南徙,黑水靺鞨也乘机向南移徙,契丹称这些黑水靺鞨为女真。”②张博泉:《金史简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2页。

对上述说法,学术界并不完全认同,有人持反对意见。蒋秀松、孙进已等人都提出了辽代女真不出于黑水靺鞨。③A.蒋秀松:《女真与靺鞨》,《民族研究》1992年第3期;B.孙进已、孙泓:《女真民族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7 -110页。金毓黻、张博泉都认为渤海国灭亡以后,其旧地空虚,导致黑水靺鞨南下,变成了女真人。然而黑水靺鞨南下之事,在文献中是找不到记载的,这种说法自然令人生疑,不敢认同。

20世纪70年代,黑龙江省博物馆历史部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对绥滨县同仁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当时笔者参加了此次发掘的全过程,至今记忆犹新。其遗迹主要是房址,共发掘3座,编号为F1、F2、F3。F2 和F3 为半地穴式木结构建筑,地面铺木板,四壁立木板为保护墙,室内中央有灶炕。F1为地面建筑,为不规则的长方形,室内居住面为浅炕,周围形成矮台。在东部和北部矮台上建有灶炕和烟道,烟道以上为火炕。烟道有3 条,最后合而为一,通向室外的烟囱,与现代东北农村的火炕火墙很相似。

该遗址分为早晚两期,F2、F3为早期,F1为晚期。早期遗物主要为陶器,典型器物为盘口罐8件,有领罐7件,鼓腹罐2件,直口罐4件,碗12件,杯4件,斜口器2件(高38.1—40.2厘米)。晚期陶器代表性器物有陶甑、三足锅、双耳盆、陶壶、陶罐(5 件)。早期有骨器18 件,以骨镞居多,有玉器和石器18 件。此外,还有铜扣、铜钉和铁刀、锛、镞等。晚期铁器有带扣、钗、针、环等。据C14年代测定,早期为599—684年,晚期为1131—1277年。(有人提出晚期C14 测定数据不准确)。前者相当于隋唐时期,后者相当于宋元时期。④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黑龙江省绥滨同仁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6年第1期。从时间看,隋唐时期是黑水靺鞨势力最强大时代,故而同仁遗址早期为黑水靺鞨遗存,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有人提出,松花江中游黄家崴子和宾县老山头遗址属于同仁文化早期类型,是黑水靺鞨南下以后留下的遗存。这种说法是缺乏证据的。其实,无论从器物的种类、形制,或者以器物组合来看,这二者的文化面貌是不同的。同仁早期的盘口罐、斜口罐和陶碗,不见于黄家崴子和宾县老山头,同仁早期的有领鼓腹罐很多,老山头遗址与其相似的陶罐只有1件。在黄家崴子、宾县老山头遗址都发现了表面着红(涂红)的陶片,⑤a.A.K.热列兹涅柯夫著、孙秀仁译:《阿什河下游河湾地带考古调查收获》,《黑龙江文物丛刊》1983年第2期;b.赵善桐:《黑龙江宾县老山头遗址探掘简报》,《考古》1962年第3期。在同仁遗址是没有发现的。同仁早期半地穴式木结构房屋,在宾县老山头和黄家崴子均无发现,老山头的住房,是圆形石墙,与同仁有很大不同。同仁早期已出现了铜器铁器,进入了金属时代,而黄家崴子和老山头不见安金属器物。以上都表明,同仁早期文化要比黄家崴子、老山头先进很多,二者完全不同。如果说同仁早期文化是随黑水靺鞨南下,带到松花江中游地区,那么,黄家崴子、老山头文化应当比同仁文化先进一些,而不会落后于同仁文化,这个道理是很明白的。

靺鞨陶器甚受国内外学者重视,有的学者著文指出:“在哈尔滨附近有关早期靺鞨陶器的发现,虽然只是一些线索露头,但从陶器的基本特征分析,的确比上述三个地区(引者按:指黑龙江中游,牡丹江中游、永吉和长春)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此也可能代表着早期靺鞨的又一个分支或集团,而按着文献的记载,在这一区域的活动的可能是靺鞨七部中的安居骨部或伯咄部;又指出:根据文献记载,建立金朝的完颜部就出自黑水靺鞨。但由阿什河流域等所谓“金源”地区发现的金代遗存来看,尚找不到其同黑龙江中游地区靺鞨——女真文化更多的联系,所以若想从考古学上对这历史文献做出解释,显然还需要更多的发现与研究。①乔梁:《靺鞨陶器的分区、分期及相关问题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9 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81 -194页。很显然,该文作者认为从考古学上尚找不出同仁早期文化与金代建国者完颜部之间的直接证据。

五、蜿蜒河与完颜部无关

1980年,有人提出:“可推定,世居今绥滨蜿蜒河流域的黑水靺鞨南下至按出虎水之侧定居下来。这便是后来建立了金朝的生女真完颜部,因完颜与‘蜿蜒’为同音之转”。②孙秀仁、干志耿:《论辽代五国部及其物质文化特征》,《黑龙江省文物博物馆学会成立纪念文集》,1980年内部版,第74页。这种说法很快就被转用,有人称,“完颜”一词是从汉语“蜿蜒”音转的女真语,天长日久,女真语完颜演变为汉语的“王”。③傅朗云:《东北民族史略》,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09页。晚近出版的《金源文化辞典》,也采用了这种说法:“完颜”与“蜿蜒”为同音异字。④郭长海主编:《金源文化辞典》,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23页。

为搞清楚“蜿蜒河”和“完颜氏”名称上的关系,首先必须知道蜿蜒河之名是什么时代出现的,蜿蜒河是出现在完颜氏部名之前,还是出现于完颜氏部名之后。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如果蜿蜒河名晚出现,那么,上述完颜氏得名于蜿蜒河的说法自然就无法成立了。

蜿蜒河是从黑龙江右岸分出的一条小岔流,西始于绥滨县中兴镇之东,与黑龙江平行走向一段以后,又歧分为二支,一支偏向东北流,又回到黑龙江中;另一支折而南下,在长龙岗之东南方,与从西方流来的莲花包子水相会合,南流注入松花江。⑤伪绥滨县公署编:《绥滨县志》所附地图。见《辽宁省图书馆稀见方志从刊》第14 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编印本,第17页。绥滨县之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故境内之河流多由西北向东南流。20 世纪70年代,已故的张泰湘曾到绥滨县实地考察,称“蜿蜒河是沟通黑龙江、松花江的一条小河,东距松花江口不远。”⑥张泰湘:《黑龙江古代简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67页。

图一 伪绥滨县公署编《绥滨县志》附图

蜿蜒河在屠寄主编的《黑龙江舆图》上有满语标注,称锡穆奇河,源于奥里米北古城之东北,向东流,又折而南下,与民国年间的走向一致的。在该河东北黑龙江畔,标注有锡穆奇废喀伦。①(清)屠寄:《黑龙江舆图》,光绪二十五年(1899)石印本,第12页。在清代旧档中,锡穆奇河又写作西木齐河,二者同音字异。河名、地名均出自满语,其意不详。后来变成时令河,1975年其中上游改成人工河,全长92千米。

根据咸丰八年(1858)中俄《瑷珲条约》的规定,俄国强占了黑龙江以北的大片中国领土。清政府为了防止俄国进一步越过黑龙江南侵,在黑龙江右岸(南岸),设置了许多喀伦(喀伦为满语,指哨所),锡穆奇喀伦就是其中之一。到了清朝末年,这个喀伦被裁撤了。在屠寄主持《黑龙江舆图》勘测之时(1897—1898),这个喀伦已没有士兵驻扎了,故而在《舆图》上标作锡穆奇废喀伦字样。

清朝末年,由于财政紧张,不断向黑龙江、吉林移民开荒。最初的移民,多安置于松花江沿岸的呼兰府、依兰府(依兰府当时属于吉林)。后来由于来自关内的移民不断增多,呼兰、依兰的移民又进一步向靠近黑龙江沿岸的地方迁移。光绪二十二年(1896),有呼兰农民高德财来到绥东松花江沿岸居住。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陆续来到绥东的农民已增加到30余家。经依兰府批准,将此邑落定名为高家屯。宣统二年(1910),在高家屯设立分防巡检,维持社会治安。1913年,改设高家屯警察事务所。1914年,将高家屯警务事务所升为萝北县绥东城县佐,归萝北县管辖。1917年,改称绥东设治局。到1929年,绥东设治局全境有垦户3,000 余家,开垦熟地30,000 余垧,地方经济和商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民间十八将绥东设治局改称绥滨县。②高恩林:《黑龙江政区沿革纪略》,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09 -110 页。参见《黑龙江志稿》有关记载。

绥滨县的居民,大多是汉族人。他们多来自河北省的昌黎、乐亭、滦县和山东省的登州、莱州、青州,少部分来自河南省、湖北省。③(伪)绥滨县公署编:《绥滨县志》,《辽宁省图书馆稀见方志丛刊》第14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编印本,第36页。他们居住和开荒的范围,是从南部向北部逐步扩张,到达北部比较晚。他们看见北部这条小河弯曲蛇行,于是汉族居民便称之为蜿蜒河了。从绥滨县的沿革可知,绥滨县是1929年设置的。当时这是汉族人相当多了,因此蜿蜒河名的出现应当在1929年前后不久。

完颜部名在金始祖函普时代就已存在,许多文献都有记载。当时,蜿蜒河一带是五国部中的奥里米所在地,奥里米北城(中兴古城)距蜿蜒河很近。当时,没有汉族人能够进入奥里米部,不会出现用汉语命名的蜿蜒河。金建国前后开始有汉族人到达金上京一带,他们也没有进入蜿蜒河之地,不存在用汉语命名的蜿蜒河。由此看来,金建国以前不会有汉族人给蜿蜒河命名。蜿蜒河之名是民国初年出现的。因此,将“完颜”来自“蜿蜒”的推定,是缺乏证据,不能成立的。如果用民国初年的蜿蜒河名,来推断金建国前出现的完颜部,那就更不能成立了,时间前后之别是不能颠倒的。有些人常用地名的音转为据来论证历史,有些可以成立,有些不能成立,“完颜”为“蜿蜒”音转即无法成立。

六、安车骨部与完颜部

《北史》卷94《勿吉传》记载勿吉七部之名,其三为安车骨部。《隋书》卷81《靺鞨传》记载靺鞨有七部,其三仍是安车骨部。说明从北朝至隋朝,七部之名仍旧,安车骨部犹存。“车”为多音字,有che、ju两种不同读音,故而安车骨部亦可写作安居骨部。

由于安车(居)骨的读音与安出虎相近,故有的学者提出,以安出虎水为金源的完颜部,应是南北朝时期的安车骨部勿吉、隋唐时期安车骨部靺鞨之后人。金毓黻、孙进已二人均持这种见解,孙氏将安车骨部视为女真之主源,完颜部“是北齐至隋唐的靺鞨七部之一安车骨部之后”。①孙进已、孙泓:《女真民族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5页。

部名的相似相同,只是探索民族源流的重要线索,固然可以为证,然而只据此一项恐难完全确定,无法令人信服,音转或对音很难落到实处,有如孤证一般不可信。因此,认为完颜部来自蜿蜒河音转之说,学术界无法接受。

考古材料是无声的语言,可以提供当时人类的生活状况。1937—1943年,俄国学者K·A·热烈兹涅柯夫对阿什河下游黄家崴子、墨里街等地土台子上的人类遗址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发现了大量的陶片和动物骨骼,有马骨、猪骨和狗骨。陶器手制,有高领唇罐罐、侈口重唇罐、侈口鼓腹罐和少量表面着红的陶器。其结论是:这里的居民以渔猎和家畜饲养为生,制陶水平不高,应是勿吉——靺鞨中的安车骨部。安车骨是阿什河的古代名称。②K.A.热列兹涅柯夫著、孙秀仁译:《阿什河下游湾地带考古调查收获》,《黑龙江文物丛刊》1983年第2期。

1957年6月,赵善桐对蜚克图河下游宾县老山头遗址进行探掘。出土遗物以陶片居多,只有1件完整的高领重唇罐,腹稍鼓,与黄家崴子所见相同,还有着红陶片、蚌刀背部涂红。动物骨骼极多,有狼、鹿、狍、羊、猫、牛,鱼骨数量最多,证明是以捕鱼狩猎为生。③赵善桐:《黑龙江宾县老山头遗址简报》,《考古》1962年第3期。宾县老山头的居民,也应当是安车骨部人。宾县老山头与黄家崴子相距很近,都在安车骨部居住的范围内。

黄家崴子遗址有红衣陶片,宾县老山头遗址不仅有着红衣陶片,还有涂红的蚌刀。此外,在肇源二站也发现了着红陶片,在望海屯的两座墓葬中都发现了骨骼染成红色。④B.B.包诺索夫:《北满考古学史》,《黑龙江考古民族资料译文集》,1991年内部出版,第189页。这种现象说明,在上述地区古代曾生活着崇尚红色的民族。这一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根据相关的文献记载,得知在上述地区汉代有过橐离国。橐离国国王的侍婢生子名叫东明,东明南渡掩淲水,成为夫余国王。⑤a.王充:《论衡·吉验篇》;b.《魏书》卷100《高句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学术界多认为,掩淲水就是东流的松花江,也有人认为是拉林河。上述着红陶器、蚌刀和染红的人骨应与橐离有关,遗址是在橐离国范围内。东明为橐离王子,后来成为夫余国王,其地即北夫余之旧地。后来勿吉—靺鞨西迁,安车骨部占领了北夫余故地。因此,在安车骨部居住地区发现橐离国的文化遗址,就并非偶然了。

在隋唐时代,靺鞨人一部分内附中原王朝,一部分依附于高句丽,一部分进入夫余故地,称夫余靺鞨。夫余靺鞨又称浮渝靺鞨,其中就包括有安车骨靺鞨。在唐朝灭亡高句丽以后,渤海国代之而兴,安车骨部成为渤海国的一部分。有人提出,安车骨部与粟末、伯咄二部是渤海建国的主要基础。“在渤海建国以后,其建国集团中原大祚荣所统粟末部与原乞四比羽所统伯咄部、安车骨部之间的分别仍旧存在。”⑥杨军:《渤海国民族构成与分布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5页。

考古材料揭示了完颜部与安车骨部之间的承继关系。1940年夏,在黄家崴子遗址表土层下,发现了铁箭头,长8.7厘米,宽2.5 厘米,从其所附的线图来看,属于金代常见的铁箭头。在宾县老山头遗址,地表土以下发现了辽金时期的灰色瓦片和红褐粗陶片。“从挖掘所见文化层来看,地表层有辽金时期的人们在此居住过。”⑦a.《黑龙江文物丛刊》1983年第2期。b.赵善桐:《黑龙江宾县老山头遗址探掘简报》,《考古》1962年第3期。辽代的居民,就是辽代的完颜部女真。由于辽代文化层叠压在安车骨文化层之上,证明了完颜部是在安车骨部的基础发展而来。完颜部经济文化之所以能迅速发展起来,与渤海安车骨的影响有关。

金太祖阿骨打曾说:“女真、渤海本同一家。”许多学者认为,金太祖是出于政治需要,为了取得渤海人的支持,用“女真、渤海本同一家”之语来激发渤海人共同反辽的积极性。现在看来,对此应有新的理解。既然安车骨部是渤海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完颜部是安车骨部的后人,那么,称女真与渤海“本同一家”是有根据、有道理的,不完全出于政治需要。

安车骨部的上层成为渤海国的统治阶级,渤海国灭亡以后,必然与渤海国的贵族一起被迁到辽阳。然而安车骨的一般部民没有被迁走,他们躲进山林中隐藏起来,等待时日寻找出路。始祖函普来了以后,安车骨部遗民即完颜部女真出现了转机,到其三世孙献组绥可时代,动身迁徙到安出虎水,逐渐强大起来,成为生女真的主体,最后由阿骨打建立了金朝。女真人由落后变先进的例证,还有原先落后的斡多里女真发展为建州女真,到努尔哈赤时建立后金,后来改为清朝,统一了全中国。这种由小变大、由落后变先进的朝代很多,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常态。

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猜你喜欢

完颜女真
辽属女真与北宋的朝贡隶属关系
关于萨尔浒之战失败原因的讨论
贡礼
辽朝对女真族的控驭演变述论
贡礼
谁的思念在石碑上发芽
谁的思念在石碑上发芽
贡礼
试论金代女真族家训的发展趋势
试谈辽金与高丽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