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世纪德奥艺术歌曲的发展及对后世的影响

2020-03-25苏燕

艺术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古典主义艺术歌曲

苏燕

摘 要:艺术歌曲最早起源于11世纪欧洲的抒情歌曲,经过发展,到了18世纪正式确立为独立的曲体形式。纵观整个艺术发展史,18世纪时期的德奥艺术歌曲常常被世人所忽视,这是因为这一时期艺术歌曲的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诗歌与音乐的结合还处于探索阶段,创作数量及流传下来的经典曲目数量也有限。尽管如此,这一时期对后世德奥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形成及所达到的高度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从柏林乐派正式确立艺术歌曲的作曲形式,到维也纳乐派作曲家对这一体裁的尝试,德奥艺术歌曲的创作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最终为德奥艺术歌曲的辉煌开创了先河。

关键词:艺术歌曲 古典主义 柏林乐派

一、艺术歌曲的源起及形式的确立

艺术歌曲,是指歌词精美、运用器乐伴奏、结构精炼的声乐作品。最早可以追溯到11世纪的德国抒情歌曲。它是伴随着古高地德语脱离其他日耳曼方言,成为独立得语言而产生的。它代表了当时民间的一种骑士精神,以歌唱的方式表达,来歌颂忠贞爱国和描写爱情主题。采用弹拨乐器伴奏,用通俗动听的民间歌舞曲调来演唱。“从12世纪的单声部方言“恋诗歌”(Minnesang)到14世纪的“名歌”(Meistersang),直到15、16世纪出现的多声部利德(Lied),再到17、18世纪巴洛克与古典时期,艺术歌曲呈现出单声部旋律与器乐伴奏相结合的形式,记谱法采用通奏低音,伴奏的乐器由最初的琉特琴(lute)逐渐向古钢琴发展,诗歌的内容也越来越摆脱了对神的崇拜,人文精神的不断崛起促进了古典主义诗歌的繁荣。”{1}而诗歌与音乐的结合则把艺术歌曲由民间音乐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18世纪下半叶艺术歌曲的发展在德奥地区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现象。根据不同作曲家聚集的地区、民族特质等因素,出现了维也纳乐派、柏林乐派、萨克森乐派以及施瓦本乐派。其中,柏林乐派由三代人直到菲力克斯·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的引领具有最重要的影响力”。{2}

艺术歌曲的启蒙运动最初在柏林建立。克里斯蒂安·克劳斯(Christian Gottfried Krause)是一名律师,他出版了《来自于音乐的诗歌》以及第二册《歌赋与旋律》,这本歌曲集收录了来自卡尔·海恩里希·格劳恩(Carl Heinrich Graun)、卡尔·菲利普·爱缪尔·巴赫(C.P.E.Bach)等作曲家的作品,由此,柏林乐派正式成立。此后,柏林乐派的二代代表人物有约翰·彼得·舒尔茨(Johann Abraham Peter Schulz)、约翰·夫莱德利希·赖夏特(Johann Friedrich Reichardt)和卡尔·夫莱德利希·策尔特(Carl Friedrich Zelter)等人。值得一提的是C.P.E.巴赫,他是一位键盘作曲家,他的艺术歌曲创作也多是用键盘乐器伴奏的,这种伴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再从属于声乐的声部。他引领了用键盘乐器伴奏艺术歌曲的潮流,而且不再仅限于采用通奏低音,而是创作更丰满的织体,以留给演奏者更多的想象。他最早的歌曲集有《盖勒特宗教颂歌和利德》。在这些作品中旋律常常从属于歌词。柏林乐派的作曲家们尊崇诗人歌德的理想,充分运用音乐的表现手法,其创作特征带有更为复杂的旋律、节奏以及和声结构,键盘乐器的伴奏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除了采用巴洛克时期分节歌的写作形式,他们还发展出更为复杂的通谱歌形式。这种歌曲结构更为自由,诗词与旋律从头至尾都不相同。并且这些作曲家们开始逐步意识到优秀诗歌的重要性,开始有意识地选用伯格(Burger)、歌德(Goethe)、席勒(Schiller)等著名诗人的诗作。

二、18世纪艺术歌曲的发展特征

1.作为诗歌与音乐体裁的艺术歌曲

18世纪后半叶,欧洲文学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发生了本质的转变,整体思想体现出强烈的反宗教倾向,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人道主义精神不断觉醒。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文学与音乐等艺术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生命力,出现了歌德、席勒等文学大家。与古典主义音乐一样,这一时期的文学也多发生在德语语系的国家和人民当中。由此,诗歌与音乐的结合也成为必然。可以说,假如没有歌德的抒情诗歌,艺术歌曲就不可能具有后世如此之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席勒的诗歌也对后世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席勒与贝多芬艺术创作结合的最著名的产物就是被广为传颂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

在这一时期,古典主义的奏鸣曲和交响乐的器乐体裁已经日臻完善,而艺术歌曲此时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并且经历着从巴洛克到古典和浪漫主义的过度时期,其作曲形式还未固定。同时,音乐与诗歌的碰撞还未成熟,许多作曲家还未能区别伟大诗歌的魅力,其音乐才华也多数浪费在了平凡的诗歌当中。即便是莫扎特,在他创作完《紫罗兰》(选自歌德的诗)后也再没有为歌德的诗谱曲。直到贝多芬才真正意识到歌德的伟大之处,并用其诗歌创作了若干艺术歌曲。尽管在这一时期,伟大的音乐与诗的结合常常是偶然现象,音乐与文学还没有走向一种专门结合的艺术,但是古典主义艺术歌曲曲库中已呈现了许多精彩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足以代表古典主义时期艺术歌曲的繁荣。

2. 巴洛克与古典主义风格并存的艺术歌曲时代

18世纪上半叶正处于巴洛克和古典主义交替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中也体现出两者并存的音乐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

(1)作为旋律的伴奏声部既有巴洛克时期多声部的复调对位形式,又有古典时期以旋律为主,伴奏声部采用分解和弦等主调音形的伴奏形式。由于艺术歌曲多采用钢琴或者当时的乐器羽管键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意大利作曲家多梅尼科.阿尔贝梯(1717-1740)创用了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既保持了原来的和声又富有流动感,这种被称为“阿尔贝梯低音”的伴奏音型作为一种新的钢琴语汇,同时也广泛地运用在艺术歌曲伴奏中。

(2)在诗歌的选用上,有相当一部分诗歌采用了宗教性题材,如卡尔·飞利浦·艾梅纽·巴赫(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总共创作了180首宗教性歌曲。其中大部分内容也是歌颂上帝,并没有太多抒发个人情感的内容。与之相应的歌曲伴奏也采用单一的曲调,通奏低音、复调对位织体等形式。而同时期另一些作曲家,如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作为古典主义的集大成者,他的声乐套曲《盖勒特宗教歌曲集》Op.48,诗词就是选用宗教性题材,但与巴洛克时期常用的通奏低音伴奏不同,贝多芬选择将声乐旋律与钢琴伴奏部分分开,其中一些歌曲以四部和声的形式并带有复调的宗教音乐风格,如第二首《上帝的权力和天命》的尾奏和第三首《同胞之爱》。此外,还有一些歌曲如《请求》加入了前奏、间奏和尾奏的写作,作曲手法采用了复调对位,但织体更为复杂,音值更加短小紧密。此外,同时期还有一些歌曲的歌词选用了流行于民间的诗歌,如莫扎特的《致克罗艾》。这首乐曲选用诗人雅科比(J.G.Jakobi)的詩歌,是一首轻快的艺术歌曲,短短6小节的钢琴前奏具有古典主义奏鸣曲的风格,低音伴奏也采用了分解和弦的手法。在引入歌曲旋律之后,钢琴伴奏由低音转到高音,通篇采用右手分解和旋,左手辅助八度和声的伴奏手法,这一伴奏形式在古典主义艺术歌曲中也是相当普遍的。到了18世纪后期,一些大文豪如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席勒(Egon Schiele, 1890-1918)则越来越受到作曲家的关注,直到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这些人文主义诗歌最终与音乐完美的结合,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

(3)在艺术歌曲的形式方面,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经历了从新民歌、数字低音歌曲、洛可可歌曲、新德文歌曲以及古典派歌曲的发展过程。从技法上来看,这一时期比较普遍的歌曲模式主要是用钢琴伴奏的歌曲,即“Klavierlied”,中文翻译为钢琴歌曲,其伴奏的最高声部与歌唱声部为平行旋律。有相当一部分歌曲采用数字低音的伴奏形式,即谱面给出数字,演奏者可以按照指定数字内的和声自由地演奏,对于旋律声部,可采用歌唱旋律当作和弦的最高音,这样的形式就是当时的数字低音歌曲。但这些歌曲往往曲调单一,不够生动,缺乏灵性。对于不满足于这样简单织体的作曲家,他们会超越旋律的音域和限制,丰富伴奏的织体和形式,使得整首乐曲更加丰满,这就演变为后来的钢琴伴奏歌曲。到18世纪后半叶的作曲家,如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艺术歌曲创作大致都属于钢琴伴奏歌曲的形式。总之,艺术歌曲在18世纪经历了巴洛克的数字低音歌曲时代以及洛可可风格,从古典时代的柏林乐派开始,达到了德文歌曲发展的第一次高峰,随后经由C.P.E.巴赫、海顿、莫扎特等维也纳古典乐派之手逐渐完善成熟,直到贝多芬创造了古典艺术歌曲的巅峰,同时他也深刻地影响了舒伯特,而后者则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德文艺术歌曲的重要奠基人。

3.C.P.E巴赫、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创作

C.P.E.巴赫(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 1714-1788)“不仅是情感风格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也是整个过渡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在音乐史上从巴洛克风格到古典风格的转折中,他是一位关键人物。”{3}作为钢琴奏鸣曲、协奏曲、交响乐、康塔塔以及清唱剧的权威,C.P.E.巴赫在艺术歌曲领域的贡献也绝对不容忽视。在柏林乐派的影响下,艺术歌曲这种创作形式更多的是追随着J.S.巴赫的脚步,对于C.P.E巴赫来说,艺术歌曲更应该是一种内省、能够表达诗歌深度的音乐形式。旋律由诗歌发展而来,但又不完全捆绑于诗歌,掉入到宣叙调的形式之下,钢琴伴奏与歌唱旋律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C.P.E.巴赫对艺术歌曲的创作提出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伴奏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其音乐的作用;另外,装饰音的运用应更多地体现在钢琴伴奏声部,对于歌唱旋律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C.P.E.巴赫总共谱写了180首宗教歌曲。其中第168首赞美诗《Gott ist mein Lied(上帝是我的歌曲)》中,由两条并行旋律组成,左手的低音B-A-C-H恰好组成巴赫姓氏的四个字母。此外,巴赫在1789年创作的《新艺术歌曲旋律(Neue Lieder-Melodien)》直到他死后才出版,然而这套作品中体现出他对于诗歌内涵的挖掘以及与音乐结合的杰作,只可惜这一创作并未被后世所发掘。”{4}

海顿(Joseph Haydn, 1732-1809),作为古典奏鸣曲、弦乐四重奏以及交响乐的先驱,他很晚才开始艺术歌曲领域的创作。由于海顿把声乐置于钢琴之后,同时在诗歌的选择上也比较粗劣,因此他的艺术歌曲创作既没有继承前辈的传统,也没有对后世的创作产生影响,而是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音乐风格。他总共写了50首钢琴与声乐歌曲,其中包含了多声部重唱与卡农,以及一些苏格兰民歌改编曲。这些歌曲的显著特征是,钢琴伴奏的分量超越了同时代其他任何的艺术歌曲,声乐旋律简单质朴,但依然保留了海顿音乐中特有的幽默感。流传下来的有《美人鱼之歌》、《美妙的音调》、《上帝保佑佛兰茨皇帝》、《母亲叫我把头发束起来》又名《牧羊女之歌》等。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在交响乐、歌剧、钢琴协奏曲等领域都有着无与伦比的辉煌成就,相比之下,他的艺术歌曲创作只占非常渺小的一部分,他一共创作了30首歌曲作品,但在他有生之年只有7首被出版。莫扎特从未考虑过在艺术歌曲这个领域进行系统的创作。与同时期的其他作曲家不同,莫扎特的艺术歌曲创作呈现出一种自由的、丰富多变的、即兴性的、无规则的风格特征,他们充分吸取了维也纳乐派海顿的风格、意大利的歌曲、正歌剧及喜歌剧等特征,在形式上既有分节歌曲,又有通谱歌(如《紫罗兰》)此外还有具有强烈戏剧性的歌曲,如《路易斯烧毁负心人的情书》。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与海顿一样,他的创作领域在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的贡献是如此之大,以至于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贝多芬是一个不太会写旋律的作曲家。事实上,仔细考察一下他的创作就会发现,贝多芬写作了79首德国歌曲,还有一些意大利语歌曲,其中《致远方的爱人》是艺术歌曲史上的第一部声乐套曲,歌曲《阿德拉依德(Adelaide)》也是与大文豪歌德的一次成功合作。与莫扎特不同,贝多芬更加重视诗歌的力量和价值,他的创作通常都选择著名诗人的格调高雅的作品,他也是同时代少有的如此重视诗歌质量的作曲家。此外,贝多芬的艺术歌曲作品无论在音乐性还是在歌曲价值的角度都超越了前辈,更重要的是他把艺术歌曲这个体裁的分量和地位都提到了相当的高度,之后的作曲家如舒伯特就是受到贝多芬的影响,把艺术歌曲的创作发展到极致,最终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开创者。

三、18世纪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

1.作为巴洛克音乐风格的艺术歌曲作品

以C.P.E巴赫为例,虽然在音乐历史中,C.P.E巴赫是古典主义风格的开拓者,但他的艺术歌曲创作依然带有巴洛克风格的痕迹。主要表现在对歌词的选用以及音樂伴奏的织体等方面。以下谱例《Der Fruehling(春天)》选自巴赫的《宗教歌曲集(Geistliche GesaengeII)》

例1.

由谱例可以看出,乐曲由两行谱谱写,其中旋律与伴奏的高音声部平行,乐句短小,采用模进的形式,低音伴奏采用简单的节奏型,主要起到和声功能的作用。整首歌曲简单短小,具有主调音乐的特性,但由于其宗教歌词的内容以及旋律的古调式特征,整首曲子都体现出巴洛克歌曲的风格。

2.作为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艺术歌曲作品

在古典主义时期的众多大型的奏鸣曲、交响曲等创作形式中,艺术歌曲还只是很小的一种曲体形式,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但在一些作曲家笔下,依然创作出了为数不多的经典歌曲。与巴洛克风格不同,这些歌曲开始与好的诗歌杰作结合,运用了古典主义的作曲形式,成为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艺术歌曲的代表,如莫扎特的《Das Veilchen(紫罗兰)KV 476.》

例2.

这首艺术歌曲选用歌德的诗歌,大意是描述紫罗兰宁可牺牲生命也要追求爱情的渴望。由歌词就能看出,对人的精神的描述超越了对上帝的歌颂。音乐的织体结构也变得更加清晰,由旋律与伴奏的三行谱构成,诗歌带有叙事性。因此歌曲结构也根据诗歌内容分为ABC三段,通过调性的变换来表达诗歌的剧情发展,歌曲开始于G大调,第二段转为D大调,第三段着重描写紫罗兰内心的声音,调性转为g小调,随后牧羊女无视紫罗兰一脚踩踏着紫罗兰,调性转为降B大调,随后又是一系列转调g-E-c最终回到G大调。这首歌曲不仅在歌词内容上超越了对神的崇拜,体现出高度的人文主义精神,而且在音乐方面,连续的转调、歌曲伴奏加入前奏与间奏,钢琴伴奏的织体不再是单一的重复旋律或固定低音,而是采用四部和声、分解和弦、十六分音符等多变的织体结构,充分发挥了钢琴伴奏丰富的音响及和声作用。

3.作为具有浪漫主义初期音乐风格的艺术歌曲作品

古典主义晚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受到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思潮的影响,人们更加坚定地追求真理、渴望自由地抒发情感。对于贝多芬来说,他当时已经失聪,创作力受到很大的压力,社会环境黑暗,但这些都没有影响他思索和探求自己的理想。他收集和编写了大量的民歌,并为之加入伴奏,他最著名的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完成的。这首套曲也是古典主义的第一部声乐套曲,套曲的形式被保留了下来,后来在浪漫主义时期被许多艺术歌曲作家所采用,最典型的是舒伯特、舒曼及沃尔夫。声乐套曲区别于单首的歌曲,在结构上各自独立,情节上或可相互联系,也可单独成曲。因此,贝多芬的这部套曲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套曲以爱情为主题,音乐中饱含了温柔的幻想和冲动,纯粹的抒情性风格预示了浪漫主义的最根本特征。整首套曲由6首短小的歌曲组成,讲述了青年男子对远方爱人的无限思念,歌词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对一系列自然景色的描写来寄托苦苦的相思之情。整套歌曲在演唱时中间并不停顿,一气呵成。在结构上有四首为分节歌的形式,其中第二首和第六首采用了三部曲式的结构形式,每首歌曲的钢琴伴奏织体都各不相同,连续三连音、八度震音以及左右手分解和弦的运用,使钢琴伴奏更加具有独立的音乐特性,艺术歌曲这种短小的结构不再是无聊、单一的伴奏形式,而演变为更加精炼、丰满的表达歌词内涵的曲体体裁。从这首套曲中我们已能从音乐形式、结构以及钢琴伴奏等各个角度窥探出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风貌,对舒伯特乃至后世浪漫主义声乐套曲发展的影响都是不言而喻的。以下见歌曲的部分谱例:

例3.

结语

德奥艺术歌曲在18世纪的发展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由巴洛克宗教歌曲,到柏林乐派的德文艺术歌曲,再到早期浪漫主义艺术歌曲萌芽的出现,经历了不到一个世纪的快速发展。虽然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还未达到浪漫主义时期的高度,但在作曲形式、伴奏乐器、织体与和声特性等方面快速摒弃了巴洛克时期的宗教特性以及单一曲体,歌词选用更具人文特性的诗歌,音乐的发展也从古典主义风格向着浪漫主义风格逐渐演变。与此同时,除了柏林乐派的代表作曲家之外,一些伟大的作曲家如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也在艺术歌曲体裁的创作中作了各种尝试,由此产生了为数不多的优秀作品。尽管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无论在数量还是艺术高度等方面,还在不断更新和探索阶段,但对19世纪作曲家的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创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注释:

{1}Axel Bauni, Werner Oehlmann, Kilian Sprau und Klaus Hinrich Stahmer, 2008 Reclams Liedführer[M]. Stuttgart: Philipp Reclam,P.71.

{2}Axel Bauni, Werner Oehlmann, Kilian Sprau und Klaus Hinrich Stahmer, 2008 Reclams Liedführer[M]. Stuttgart: Philipp Reclam, P. 66.

{3}周薇. 西方钢琴艺术史[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3,P.65.

{4}Axel Bauni, Werner Oehlmann, Kilian Sprau und Klaus Hinrich Stahmer, 2008 Reclams Liedführer[M]. Stuttgart: Philipp Reclam, P.78-79.

参考文献:

[1]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

[2] 周薇. 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Axel Bauni, Werner Oehlmann, Kilian Sprau und Klaus Hinrich Stahmer, 2008 Reclams Liedführer[M]. Stuttgart: Philipp Reclam.

[4]Baron, John H./ Norbert B?ker-Heil / David Fallows / Paul Griffiths / Graham Johnson / James Parsons / Eric Sams: Artikel > Lied <. In: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2. Aufl. London / New York 2001. Bd. 14. S. 662.

[5]Moser, Hans Joachim: Das deutsche Lied seit Mozart. Tutzing 1986.

[6]帕里斯卡,汪启瘴,吴佩华,顾连理译. 西方音乐史[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7]张林.宗教认同重构与信仰体系转换——新宾满族自治县清皇故里祭祖大典仪式音乐文化[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4).

注:本文系2019年浙江音乐学院理论研究类科研项目(编号:2019KL029)。

猜你喜欢

古典主义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偏爱红黄蓝的古典主义画家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绘画之本:欧洲古典主义大师素描
向古典主义致敬
架起古典主义到现代的桥梁——法国风景园林大师阿兰·普罗沃的景观设计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谈福雷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及演唱技巧——以《梦后》为例
法国艺术歌曲演唱的语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