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风貌在历史街区建筑立面修缮和改造中的表达

2020-03-25韩斌杨子奇

艺术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修缮历史街区改造

韩斌 杨子奇

摘 要:传统文化和历史建筑是祖先传承给我们的宝贵财产,而历史文化街区是其精华的凝结。城市的更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原有脉络,归纳为成因主要是文化的衰退和物质的衰败。余姚作为东南名邑,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保持着古城的文化风貌,积淀着深厚的人文底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聚集了极为丰富的历史遗存和自然景观,尤以武胜门街区最为典型。水乡风情、石桥、河流、古宅、苍木、圣贤遗存等等风貌充斥里弄街巷之中。本文着眼于街区建筑立面的有机更新,来探究余姚文化风貌在历史街区建设立面修缮和改造中的表达,试图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历史街区 文化风貌 建筑立面 修缮 改造

文化风貌承载着一个区片的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伦理观等,是一方水土代代相传的体现地域生活习惯、精神风貌以及人文脉络的文化风格。好的风貌遗存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引导、影响、塑造着人们的文化认同感,牵引着不同界面间的联系,是传统文化的外在显现,与城市共生,伴社会变迁。

历史街区是指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建筑、街道、庭院的空间综合体,聚集了文化、空间、技术等要素。最重要的是对于传统文化和地域风貌的传承,街区往往保留居住功能、商业功能、交通功能,有的历史街区完整地继承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能清晰地反映当地的民风民俗、生活习惯。其伴随着城市的生成、演化、发展,印刻了历史流转的痕迹,承载了城市更新的姿态。现如今我们想要了解过去的人文底蕴、文化风俗,最好的方式就是找个合宜的时间,走在街区的青石板上,摩挲斑驳的街面粉墙,就可领会其中积淀的深厚内涵。

一、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和意义

在城市的更新过程中,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模式的转型不可避免地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业态和形式产生对立,传统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外来的审美观念开始影响人们的取向,受此冲击,大量的历史街区布局被现代城市规划割裂,不中不洋的建筑则破坏了统一的建筑规格和氛围。而现代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本土文化的筑基和支撑,塑造城市形象、提高综合竞争力、增强文化认同感、挖掘可持续的后续发展动力,我们应该重视历史街区的维护和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突显地方文化品牌和个性,为社会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加砖添瓦。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系统全面的部署,为文化工作赋予了新的更大的责任和使命。文化自信是对本土文化价值的认可,是对地域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而文化自信离不开对地域文化的挖掘。历史文化街区就是记载本土文化内涵和风貌的范本。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真实深入地了解地方的人文历史、城市发展、自然变迁、民俗风貌、建筑制式等客观事实,并用以指导理论知识的扩充和设计实践的发展。

二、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存在的问题

1.文化脉络的缺失

文化街区的内涵源自人文积淀的传承,千百年的家族文化、官宦文化、漕运文化等等构成了街区的“内在美”。从聚落形成伊始,地域文化就开始渗透于街巷空间中,并在城市不断延续的演进中,逐步积淀。

近现代我国城市建设呈现完全不同的方式,整体的建设风格与传统城市格局有较大的差异,历史街区内部空间、与周围环境的过渡空间以及外部环境不同程度上遭到了破坏。原有居民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生活条件改善的居民开始迁出街区,进入新式居民区,历史街区内外来租客的人口比重不断增长,由于外来居民与地域文化之间关联少,往往不了解当地的生活习惯、风俗风貌,因此对街区的整体风貌构成了破坏。

社会转型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阻断了历史文化街区与其内在文化的联系,从而导致街区文化传承的缺失。

2.空间环境的衰败

历史街区由于其复杂的功能性和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一种“过时性”,这种“过时性”与现代居民的生活方式不相适应。有条件的居民开始迁出,街区内传统建筑和院落大量空置,任由其破败而少有修缮。此外无规章的违规搭建,对建筑之间、院落和院墙之间的空间造成了破坏,生活在其中的居民缺少文化认同感和自我管理,更重要的是很多街区缺少科学的管理体系和监管,使街区的场所感越来越淡化。有的城市对于历史街区进行全盘推翻,大刀阔斧地改造街巷空间和建筑院落,没有把握街区的历史真实性,不能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建设出的全新街区却失去了文化认同感,與原有空间不相协调。

三、余姚市武胜门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1.街区位置

浙江省余姚市,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以三大历史文化闻名于世。一是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二是“运河文化”。 三是“姚江文化”。自汉以来,余姚名家辈出,群彦争辉,故有“姚江人物甲天下”的美誉。在众多的名家中,首推严子陵、王阳明、朱舜水和黄宗羲,被誉为“四先贤”,王阳明和黄宗羲被列入中国十大思想家。余姚也因此被称为“东南最名邑”和“文献名邦”。

武胜门历史街区是余姚历史文化的集萃地,武胜门曾是余姚旧城的北门,因古时武将得胜凯旋归来而得名。景观视轴上纵向连接龙泉山自然文化保护区和候青江,东侧有健康路、新建北路为商业街,北侧是静谧恬淡的滨江道路,西侧临城市交通干道。范围为东起健康路西侧约60米,南至阳明西路、西至舜水北路,北至武胜桥以北约130米,总面积13.58公顷。

2.人文资源

武胜门历史街区是姚江文化的显学之地,自古以来便有不尽的文圣高士诞生于此,明清之际,一代又一代前人贤士在这里留有遗存。其中有余姚四先贤王阳明的故居“瑞云楼”、黄梨洲后裔的黄家墙门、南宋丞相史浩后裔世居的翰林第、清晖佳气楼、史邵宅院等先贤名人的故居,还有武胜门路、管家弄、太守房路等历史名街。家族文化、官宦文化、建筑文化是街区人文内涵的三大核心。清末之际,武胜门是宁波地域漕运贸易极盛之所,往来的舟船停泊在岸边进行贸易,街区内有着众多老字号店铺和商号,至今留存有商业文化和商业功能。在街道的管理和保护下,街区内的居民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惯和风貌,时常举行戏剧表演、非物质文化展示等活动,为越剧传承、非物质遗产传承等余姚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平台和空间(图1-图3)。

3.自然资源

姚江水系横贯老城,形成了独特的“一水双城”格局。城内山水依偎,寰宇清明,有着优越的自然景观资源。武胜门街区就位于中心城区,依傍龙泉山北麓,侧卧于姚江支流候青江南岸,符合传统居住群落追求的风水格局。城西南地势较高,通往浙东红色走廊梁弄镇,坐落着绵延百里的巍巍四明山,山峦俊秀、仓木青葱。从街区的纵向景观视轴可借景巍峨的山势,构成远山、近山的视觉层次,产生群山拥城的空间感受。街区周边道路和公共空间绿化配植以香樟、月桂、山茶为主,四季常青,花季更是芳香四溢,缭绕街巷里弄之间,营造了老城内不辍的生机和清爽的环境。环带的江水静谧悠长,缓缓经过街区,两岸列植垂柳,若絮若羽,随风飘摇,更为街区的平和质朴、遗世独立增添一丝岁月静好的味道。

四、武胜门历史街区建筑立面现状分析

武胜门街区内的建筑立面主要由院落的外墙和临街建筑的门脸组成,立面之间的距离分划出大大小小的街巷道路,并引导着道路的分布。目前街区的肌理遗存完好,道路脉络呈鱼骨状分布。主要道路有武胜门路、管家弄,其余均为支路,且支路大多垂直于主街道,径入私家院井,多数不知路名。街区北商南居,北区主要承担商业功能,南区主要为居住功能。街区的核心区域主要为传统居住功能区,占街区建筑总量的70%,北面主干道两侧的商业店铺现已大多改造为居住建筑。武胜门路、管家弄两侧的立面遗存较为齐整,支路的立面景观较为一般,比较破败不整的主要是街区内候青江北岸的建筑。

王阳明故居、黄家墙门和清晖佳气楼等文保单位的建筑立面规格较高,用坚实的方砖加上含有糯米的粘合剂来砌铸,墙体厚实高达,顶上有精致的马头墙,形成层叠多构的视觉效果,材质和色彩的使用上具有明显的余姚传统建筑风格。

街区内的景观墙,保留并修筑了传统影壁的制式,分为外影壁、内影壁两种形式。主要分布在南入口、王阳明故居正门南侧广场上,以及武胜门路中段私家院井内。王阳明故居正门南面的景墙分隔了纪念馆的院落和入口广场的空间,遮挡了从广场外沿直接望向街区和院落进深的视线,使人们的视野在此停留,但又不得而入,将关注点放在广场的标志建筑“新建伯”石牌坊上。这符合中国传统空间设计的思想,应避免毫无遮挡、一目了然的景观视廊,采用欲扬先抑的布景手法,既符合传统礼制的价值观,又能保留宅邸的隐私。影壁本身就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用砖砌成,由“座”、“身”、“顶”三个部分组成,座有须弥座。顶部覆有小青瓦,墙檐以灰色筒瓦作为盖瓦,上方密排小板瓦,檐下附有石制斗拱,只起装饰作用,墙基用2层条石砌筑。青灰的色彩与背景的粉白墙相协调,景墙既具有实用功能,又提升了景观格局,不但能烘托住宅的气氛,增加建筑的气势,还能引导人們的视线,保留景观的神秘感,使人心向往之。

五、当前建筑立面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武胜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措施还没有完善起来。迎合阳明小镇的规划开发,目前街区的保护建设正处于前期准备阶段。街区内的墙体除王阳明纪念馆和几处市保建筑遗存完好外,亟待修缮和改造。总结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街区存在与旧建筑不协调的新建建筑,与街区传承的文化脉络割裂,破坏了街区立面的肌理,这不仅造成了街区传统风貌的割裂,还严重伤害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底蕴。

2.建筑立面自然老化没有得到系统的修缮,许多立面使用木质材料,经过岁月洗礼许多构造已腐朽老化,立面材质脱落,影响美观。

3.街区内留有的居民主要为老年人和外来人员,缺乏文化自觉性和保护责任意识,普遍存在违规搭建等现象,尤其是街区临候青江北岸片区,对遗存建筑和墙体推翻重建、增建搭建的行为破坏了墙体的原有风貌,导致街区环境凌乱,特色丧失。

4.建筑立面材质和色彩遭到人为的破坏,由于在早期缺乏相关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的保护,以及加上街区内人口组成混杂,后迁入的居民保护意识淡薄,在一些墙体表面抹灰后再喷、刷漆料和广告,致使协调的墙面和一些标志性的装饰、窗柩、山花等失去了本来风貌,场所的历史痕迹面目全非。

5.武胜门路中段连接内部院落的建筑立面不整,现有的商业店铺和居住建筑形式各异、较为杂乱,人们不易察觉建筑的整体立面风貌和院落景观。街区支路大多通向私人院落,道路的通达性被院落墙体阻碍,往往成了“断头路”,影响街区道路系统的通畅和连贯,并且阻隔了和周边城市环境的联系,原本一体的街区与环围被分割成两片“孤岛”。

六、整改策略

以传承、修复、激活为导向,传承传统风貌、修复街区衰败、激活城市空间。以家族文化、官宦文化、建筑文化三大核心文化作为内涵,立足于余姚传统建筑风貌和现代城市空间的融合。整改策略依次为:

1.修缮策略

(1)建筑立面色彩和材质应以白色石灰膏为粉刷材料,原木架构和白粉墙相结合,延续传统立面质朴秀雅、简洁清幽的风貌。

(2)建筑立面制式宜以人字形硬山形式为主,顶部与屋面相接,保护和修复现状观音兜和屏风式火山墙。建筑立面顶部应覆小青瓦,二层建筑樨头出挑。二层后退,加腰檐。延续传统墙身下部石磙砌、上部空斗砌的砌筑方式。立面部位应重点整治不合理立面形式、不协调立面色彩、不协调材质等不当形式。

2.改造策略

(1)建筑立面作为街区主要的展示面,应承载传统文化的符号象征意义,避免“千城一面”的建筑制式,可选择性地提取具有独特价值的装饰元素,如山花、马头墙等元素。同时迎合阳明小镇的规划建设,突出阳明文化的主题,可在武胜门路和管家弄转角展示面绘制先贤经学和阳明先生授课传教壁画,暗示文化内涵,凸显主题。

(2)设立街区“记忆点”,街区内有的民居院落除部分遗存完好的牌坊、墙门外已失去原貌或者几已败落,对建筑实施分类整治后,对采取拆除重建、拆除不建的建筑立面应择选之后设立在街区内部街道空间内,用钢架玻璃结构来进行保护和装饰。结合全息投影设备和交互技术,满足大众对于情景化、体验化的追求,同时成为居民、游客近距离真实体验街区记忆的景观小品,融入街区文化的氛围中。

(3)武胜门路中段通往文人名迹和市保院落的墙门,应通过立面消隐,玻璃穿插减轻质感与界面整合,来消解复杂体量和空间的矛盾。结合街区流线和现状空间,将人们的视线引入内庭院落空间,疏通视觉上的阻碍,将景观视廊延伸至内部空间(图7)。

结语

历史街区历经千百年岁月,延续了城市的文脉和肌理,集文化特质、物质特质和历史特质于一体。在历史街区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保护和利用旧有建筑,又要传承相关文化底蕴。只有立足于地域文化,凸显建筑和城市的特质,才能轻易识别历史街区的文化象征意义。激活城市存量空间,实现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是历史街区建设的又一项重要内容,结合地域特征、延续传统风貌避免趋同化,结合现代技术、创新体验展示融入现代化,是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张乐益,董卫.历史街区振兴的策略与思考——以余姚武胜门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为例[B].规划师,2006(6).

[2]刘杨庆,王丹,张艾青.历史街区建筑立面材质与色彩初探[A].山西建筑,2019(5).

[3]马云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利用的三个关键[D].人民论坛,2019(9).

[4]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A].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

注:本文系湖州师范学院2019年人文社科预研究项目《历史文化名城公共艺术规划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SKYY14。

猜你喜欢

修缮历史街区改造
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修缮
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高句丽山城城墙的保护修缮
浅析城市老街巷景观本土设计元素的提取与置换
300MW机组顶轴油系统改造
论电梯单开门改双开门的改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