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研究

2020-03-25李军贲爱玲唐翔王馨

学理论·下 2020年12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新时代大学生

李军 贲爱玲 唐翔 王馨

摘 要: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蕴涵着大国心态、文化自信、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等独特内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爱国奉献的精神支撑。但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学生心态发生深刻变化、多元文化思潮强烈冲击学生价值观、网络信息爆炸考验学生思辨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等相关问题。可通过守好课堂主阵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大事件重要节日重点宣传、爱国奋斗实践等路径感召新时代大学生,进一步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接续奋斗。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12-0121-02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大学生是青年中的骨干力量,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2019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1]在新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展现了与时代主题相契合的独特内涵,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也让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和民族的热爱将关乎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进一步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大学生将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前途有机统一起来,担当起时代责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義。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的独特内涵

1.爱国主义是挥洒自如的大国心态

挥洒自如的大国心态是涵养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石。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承担起更重要的国际责任。青年大学生唯有保持进取、开放、成熟、包容的心态,塑造国际化视野,既不盲目乐观,也不妄自菲薄,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不卑不亢,才能在世界舞台上不断彰显大国风采和国家魅力。新时代大学生应当涵养挥洒自如的大国心态,凝聚万众一心的爱国热情,在时代潮流中推动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2.爱国主义是坚定不移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发展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认真讲好中国故事,为世界难题贡献中国智慧,文化自信给予人们的不仅是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也是抵御西方文化输出的精神防线。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只有保持坚定不移的文化自信,才能孕育出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才能汇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确保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已有成果不被丢失,并不断推动中国道路的继续前进。

3.爱国主义是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

步入新时代,大学生具备了远胜从前的发展条件,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苦干实干,以奋斗勾连理想与现实,实现个人的不断成长成才,提高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并为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现代化水平贡献智慧和力量,是当代大学生热爱祖国的最好表现。新时代给大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无限的可能,作为新时代青年中的核心力量,大学生应当以勇于实践的价值追求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书写奋斗报国的华丽篇章。

4.爱国主义是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综合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GDP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东西部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较大,勇于奉献是实现共同富裕、国家富强的必然需求。敢于吃亏,乐于吃亏,到西部地区,到基层一线,到脱贫攻坚任务最繁重的地方挥洒汗水,在服务群众的火热实践中锤炼过硬本领,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地方发展奉献青春和才华。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在奉献中凝练爱国主义精神,引领社会道德风尚,最终实现个人发展、群众幸福和国家强大的有机统一。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

1.新的历史方位下大学生心态的深刻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但部分立场不够坚定的学生对此没有客观认识,在西方媒体长期误读、偏见,甚至是恶意贬损下,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仍持怀疑和观望态度,出现一些不当言论。另有部分学生盲目乐观和冲动,对于复杂的形势缺乏全面的考虑,在不法分子的刻意挑拨下,裹挟民意,制造网络暴力,以爱国之名行误国之事。

2.多元文化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了强烈冲击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为代表的社会思潮传入中国[2],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强烈冲击,进而影响到爱国主义情感。在经济价值观方面,西方文化中消费主义之风盛行,诱发了部分大学生金钱至上的金钱观和过度消费的消费观,淡薄了其家国情怀。在政治价值观方面,西方社会思潮所提倡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意识形态,也误导了部分大学生,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把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割裂开来。在文化价值观方面,西方国家借助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科学技术大肆输出其文化,弱化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减弱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3.网络信息爆炸考验大学生的思辨能力

信息化时代,网络媒体交汇,良莠不齐的信息加大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难度。由于缺乏正确引导,部分学生坚持他们所谓的“真相”,对网络流言的信任度超过了官方发布的权威信息。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合理措施,在别有用心的人刻意扭曲和放大下,被学生误解和质疑,引起轩然大波,造成网络舆情,引发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另外,“心灵鸡汤”和“成功学”在网络上泛滥,误导学生追逐功利化的成功,致使部分学生注重个人利益甚于集体利益,并且过分强调个人努力,弱化国家对个人成长的积极作用。

4.爱国主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成效不理想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往往会照本宣科,索然无味。升学就业的压力迫使学生速记考试重点,即使拿到了高绩点,也并不意味着受到了爱国情怀的熏陶。大学生少有机会在实践中学习爱国主义,践行爱国主义,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其不良后果表现为学生求职创业时,讲奉献国家的少了,追求个人利益的多了;网络上空谈报国的多了,实际行动的少了。

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现路径

1.守好主阵地,开发新平台,拓展新渠道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高校应当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一是要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理论宣传队伍。从严选拔,让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深厚的同志充实到教师队伍里,加强职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建立退出机制,始终保持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二是创新教学方式和授课方法,改变传统课堂沉闷的局面,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爱国故事,增加教育的實效性。三是加强其他专业课程的管理,强化“课程思政”的理念,确保在意识形态领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频共振。此外,充分利用好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资源,构建多样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平台,加强信息的监督和控制,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营造浓郁的爱国氛围。

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开展文化沙龙,从描写壮美山河的古诗佳句中领略祖国的大好风光,爱上祖国景色风貌之美;共度传统佳节,感怀介子推、屈原忠君赴义的同时,爱上祖国传承之美;学习民族英雄,在文天祥、岳飞等人壮怀激烈的感人事迹中,爱上祖国奉献之美。此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应当顺应时代需求,对传统文化加以创造性转化,增加其亲和力和生命力,提高影响力和感召力,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重大事件重要节日重点宣传

利用重大事件和重大节日的聚焦效应和情景触动作用,让大学生处于内隐状态的爱国主义精神显现出来,并加以强化。以重大政治事件如中日钓鱼岛争端、中印洞朗冲突等为契机,展开“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相关主题教育,激发大学生奋斗报国的责任意识;以重大灾害事件如汶川救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为生动教材,开展“共抗灾情,爱国力行”相关教育活动,凝聚团结、奋斗、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五四青年节、十一国庆节等重要节日,编排诗歌朗诵、舞蹈等节目,展现师生热爱祖国、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鲜活的、走心的爱国主义教育方能彰显时代精神,才能让爱国主义成为时代风尚。

4.在实践中深化爱国情感

进一步巩固爱国主义教育成果,引导大学生把爱国情感转变为报国行动,需要扭转理论教育与实践认知相脱节的局面。一方面,以学生党员为先锋组建团队,结合专业知识开展志愿服务,在锤炼技能的同时奉献社会,感受服务他人的乐趣;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走访村落、企业调研等,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认同感;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革命文化的洗礼,进一步稳固爱国情感。另一方面,在学生求职创业时,引导他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奋斗拼搏,在难点焦点最直接、矛盾最尖锐的基层感受国情的复杂性,理解党治国理政的艰巨性,最终在基层实践中升华爱国情感,实现个人价值和国家利益相统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2]王静.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新时代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