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

2020-03-24汤颖燕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4期
关键词:实践活动科学素养小学科学

汤颖燕

【摘要】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课程。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小学的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其教学的效果也相对有限。基于此,本文对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模式及其意义进行探索,首先分析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的特点,然后提出了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的设计模式,以期能够通过本文的研究积极地创设有效的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实践活动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素质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的科学素质进行有效的培养和提高。一方面,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配的,另一方面,其与学生的发展需求也相吻合。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实践活动存在较大的弊端,很多的活动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使得学生的素质很难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基于此,下面笔者对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的设计模式,以期能够创设有效的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教学的现状和特点

通过对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的现状进行的调查发现,部分教师对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很多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只是为了完成教学的计划和教学的任务,根本没有充分的考虑学生的需求。另外,很多学校也并没有开展任何的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只是在小学科学教育的课程中让学生自由活动。

很多学校的老师认为,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是没有太大的意义的,只要让学生能够完成课程的学习就够了。实际上,这是非常危险的一种想法,也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一种想法。小学教育需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以及实验的兴趣,而不单单是完成教学的任务。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方法来对学生的科学兴趣进行激发。具体的方法有很多,如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等。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来为学生创设形象且具体的教学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但是,通过对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教学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小学生对于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的课程并不是很感兴趣,他们觉得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相对较为枯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真正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到小学科学科普实践基地去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才能够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小學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教学分析

小学是学生塑造品格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核心素质的关键时期。而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与学生科学素养和核心素质的培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科学素养和核心素质培养是更加有力的。探究型的教学模式就要求学习者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的实践中去,将自己关注的问题运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来进行分析,进而对问题给出合理有效、科学的解释。

在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会遇到或多或少的问题,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遇到的问题积极的进行分析,进而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根据自身的需求以及实际的情况来做出合理的解释。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就是一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只局限于知识的传播,需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兴趣,使学习者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思考和分析,并运用学习到的知识来解释问题。

综上,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核心素养。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也为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路径。

三、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设计

基于以上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教学的现状、特点,以及其实教学的分析,笔者认为教师要积极带领学生开展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动手能力,内化学生学科认知。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有以下几种设计方法。

1.调查实践活动设计,培养学生学习思维

教师需要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进而为学生创设一些观察以及调查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接受外界信息的过程中不断的积累知识,进而使得自身的学习能力有效的提高。

(1)创设观察活动

小学科学教材中涉及到观察方面的知识有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布置一些观察的任务,让学生在实际的观察实践中更好的学习。科学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这为教师教学的设计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条件。对于教师来说,其要深入的解析教材的内容,寻找适合学生的观察点和切入点,通过对生活的分析为学生提供适宜的观察机会,进而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思维。

比如,教师在进行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种子发芽实验》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于教材的知识进行阅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种子发芽时需要的条件。然后布置观察的任务,让每个学生在家中开展种子发芽的实验,对发芽的一个过程进行观察,并记录种子每天的状态,形成观察日记,然后在班级进行展示。学生领到任务后都积极地行动了起来。根据教师的指导,学生利用花盆以及玻璃瓶等器皿来对种子发芽的过程进行观察。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观察学习能力,教师每天对学生需要观察的内容进行归纳以及提示。学生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逐渐的学习到了如何进行正确地观察,对于种子的发芽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和认识。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给学生布置观察的任务,使学生能够顺地开展观察学习,并在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了观察的要点,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启动调查活动

对于科学学科的教学来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参与调查活动是非常常见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对科学知识以及材料进行搜集,并深入到社会生活中进行调查和走访,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以及感知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习惯。

科学与学生的生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的存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抓住学生的思维趋势,进而开展教学设计,使得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逐渐建立学科认知。教师也可根据生活的环境特点来进行活动布设,使学生对于实验操作的心理诉求能够得到真正的满足。

比如,在进行《蚯蚓的选择》的教学时,教师课余给学生布置调查的任务,让学生调查蚯蚓主要的生活地方。学生可以走访有经验的居民,而后调查结果,寻找能够找到更多蚯蚓的地方。因为学生对于蚯蚓并不是很陌生,但是对蚯蚓生活的环境并不了解。因此,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走访活动。通过对学生家长以及邻居的走访,大多数学生都获取了足够的有效信息,并根据有经验人士的指点找到了蚯蚓的藏身处。经过调查和寻找,学生发现原来蚯蚓是喜欢在潮湿和阴暗的环境下进行生存的。

2.实验制作活动设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科学的学科中,科学实验和手工制作是最为常见以及重要的两种教学实践活动,教学需要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积极的培养和提高。

(1)科技实验活动

科学现象需要验证和探索。在进行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开展多种多样的实验操作活动,需要根据实验操作的必要性以及实验操作的难度,对实验进行多次的筛选,进而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观察机会,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分析和操作以及总结归纳的机会。对于一些专业性相对较强的实验来说,可能需要较高的实验条件,这也就需要教师的亲自参与以及亲自进行操作的示范。而对操作相对简单的实验,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提示,让学生用生活中的材料来自主地开展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放权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自主的操作过程中充分的培养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阳光下的影子》时,教师可以布置学习的任务:虽然我们对于阳光下的影子非常的熟悉,但是当阳光照射的角度发生变化时,我们身上的影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个变化会遵循一定的规律吗?如果遵循着规律,其遵循的规律是什么呢?我们需要利用实验来进行验证。学生听到要开展实验操作时都显得非常的开心和兴奋,便纷纷的行动起来。学生利用了多种自制的道具来开展实验的操作: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影子进行观察,对不同时刻的数据进行记录,而后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也有的学生拿出直尺在窗台上标出了影子的标记,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来进行指导,并帮助学生得出了实验的结论。

(2)手工制作活动

在科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手工制作也是非常常见和重要的内容。教师需要对手工制作的条件进行有效的分析,为学生选择一些具有意义的活动形式,并给出较为直观性的指导,使得学生能够具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认知。在科学实验的開展中,手工制作是经常涉及的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示范,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对学生进行直观的引导,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激发。在对学生手工制作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就存在的科学原理进行探索和探究,为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奠定基础。

比如,在开展《做一个生态瓶》的教学时,由于学生对于生态具有一定认知,教师针对学生这的基础设计了一个《做一个生态瓶》的操作实验:需要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生态瓶中的各种生物健康的生活和生存。学生需要做的是模拟一个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学生拿到任务后开始积极地讨论和准备,很快就有了制作的方案。教师要求学生说明制作的步骤,并根据步骤分小组进行实际的操作,就操作的情况进行讨论和完善。待生态瓶制作完成以后,需要进入到实验的操作环节,学生就每个步骤进行记录。

3.生活实践活动设计,内化学生学科认知

学生在进行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更多科学学科方面的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发明活动,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提升的机会。发明创造是科学的基础,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得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发明活动,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小学生的年龄较小,难度较大的实验很难开展,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成长;要对学生进行鼓励,鼓励他们能够开展探索性的活动。

比如,在《光的反射》的内容学习中,教师需要让学生首先了解和掌握广反射的现象以及知识,而后对学生进行引导,设计实验:我们都知道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作的,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利用手中的材料来自行制作一个潜望镜,比较谁的制作更加的精确进而精准。学生听到了后都非常的兴奋,并利用课余的时间开始对材料进行收集,并对方案进行拟定,反复的进行修改,最终制成了自己满意的潜望镜。在课堂展示阶段,学生讲述了自己的制作过程,并对潜望镜的特点进行了重点的介绍。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制定定向发明任务,给学生提供难得的学习契机,从学生优良表现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设计是比较成功的,学生从实践操作中获得丰富科学认知。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教学中,要运用科学的精神来培养学生,这对于教学和学生的发展都是非常具有意义的。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地利用资源,积极创设教学情景,积极带领学生真正地走出去,让学生在寻找和观察中不断创新,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进而真正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注: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小学科学科普实践基地活动实施策略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XKT20424)】

参考文献:

[1]熊晓辉.核心素养视域下如何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J].西部素质教育,2019(15).

[2]汤华.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7).

[3]林云娥.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态度养成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02).

[4]张超.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创新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6).

[5]范眉云.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精神的有效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9(23).

[6]郭娟.小学科学教学对学生错误认知资源的有效利用[J].华夏教师,2019(27).

[7]孙宁.小学科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

[8]庞慧.基于创新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具制作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1).

[9]张春亮.信息化视野下小学科学趣味性教学的对策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2).

[10]张煜,白欣.小学科学教学中“历史—探究”教学模式的建构[J].基础教育研究,2018(19).

猜你喜欢

实践活动科学素养小学科学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科学素养培养整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