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药学专业学生专业信息素养培养与提升

2020-03-24林进昂毛芹超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药学职业素养

林进昂,毛芹超

(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广东 茂名 525400)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应用于各行各业,信息素养也被纳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范畴。因此,要培养学生自觉、有效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的数字化生存能力,以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等。陈玲玲等[1]认为,信息素养包括基础信息素养、专业信息素养和综合信息素养3个层面。基础信息素养是指获取、评价、分析所需信息和一定程度应用信息的能力,了解信息活动中应遵守的道德准则,是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与核心职业素养。专业信息素养是指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自觉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性解决专业问题,有效提升自身专业实践水平的能力。综合信息素养是在基本信息技能的基础上,通过专业信息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高职药学专业以培养能在药品调剂、药品生产、药品检验以及药品营销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药学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及借助工具书阅读本专业英文文献和相关资料的能力,即具备基础的和专业的信息素养。药学专业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备受关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内容不完整,衔接不紧密,综合性差等问题[2]。

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3],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之一,职业能力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即在工作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提升效率的技能和素养,是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元元[4]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及教育规律,将高职院校学生岗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分成两个层次,即岗位通用信息技术职业能力培养和岗位专用信息技术职业能力培养。本文通过分析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和专业课程的关系,将岗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与专业信息素养联系起来,整合药学专业课程中与信息技术运用密切相关的内容,形成新的教学内容,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表1 药学专业信息化教学项目

1 思路与内容框架

以岗位职能→专业课程信息技术应用内容→专业课程内容+信息技术应用→构建新的应用模块为思路,扩充药学专业计算机课程综合实训内容。采取项目化教学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为满足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培养职业能力的需求,参考药学专业相关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将职业元素融入教学项目。根据学生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从易到难依次完成以下项目(见表1),阶段1是基础和专业信息素养培养,阶段2是专业和综合信息素养培养。因我校药学专业学生以基层医疗组织和社会药房、药店为主要就业方向,故专业课以药品销售与管理、药学服务等为主。通过学习实现以下培养目标:一是了解网络自主学习途径,建立泛在化学习的概念,启迪不断学习的意识;二是培养文献调研、情报收集、信息整合与呈现技能;三是培养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专业和职业的能力。

2 教学评价原则与方案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采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角度多层次、过程评价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方案进行综合评价。

教学项目由计算机课程教师与药学专业课教师共同讨论确定,教学评价标准包含信息技术应用和专业知识应用两部分。考虑到学生尚未学习专业课程,故评价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主。阶段1项目主要考查学生基础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应用占70%,专业信息检索占20%,其他内容占10%;阶段2项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信息素养,以软件的应用为主,占60%~70%,专业信息检索占20%,其他占10%~20%。

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及自我评价能力,能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自我调整,因此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王海洋等[5]认为终结性评价无法及时反馈学生自我评价,应该对每堂课甚至每个教学活动设置评价标准,全面评价教学质量。根据项目难易程度和最终呈现形式,部分项目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尽量公平公正地评价。

3 教学方法

钟敏[6]认为,高职院校信息素养课程应增加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为学生提供分组合作及汇报展示的机会,在此过程中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以项目教学为主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内容的难易程度,灵活采用不同教学方法。阶段1的项目可采取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的传统教学形式,因为此阶段重在打基础,适合学生独立操作;阶段2的项目重在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因此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先利用基础知识和技能完成项目,教师再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讲解、演示,鼓励学生开展相同性质的项目研究,此阶段项目较复杂、工作量较大,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则需要团队协作,适合小组学习。

4 教学反思

笔者对该课程内容的开发和实践应用进行反思,发现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设置的难易程度、覆盖范围、启迪性等方面还有待完善;(2)必修课总评成绩对学生意义重大,多元化、多角度、多形式的评价最终要折合为分数,其权重还需斟酌;(3)在课程设置方面,计算机课程在第一学期,专业课程在第三学期以后,影响了学生对项目中专业知识的理解,以及将信息技术用于创新设计。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在后续教学中应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合作,共同开发更多信息化教学项目和评价标准,拓宽学生专业课学习渠道。建议将一部分专业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内容放在学生综合实训课程中,集中培训、考核;将专业信息技术应用项目融入技能竞赛,或作为毕业设计以引起学生重视,提高学生综合信息素养。

2018年3 月,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发布了《2018中国职业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报告》,指出信息化、混合式学习设计、开放教育资源将成为职业教育中短期内推动教育技术应用的关键因素。随着信息化教学的推广,信息技术已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手段。谢启燕[7]认为,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师生互动带来便利,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此外,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创新思维培养成为可能。加强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应用与专业教学融合,培养学生信息技术专业素养,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对于学生踏入社会、未来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药学职业素养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药学进展》编辑委员会
《药学进展》杂志征稿启事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PCC0104007在精神分裂症大鼠模型中的药学研究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职业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