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丰子恺的绝缘说与同情说

2020-03-20陶晨晨

文教资料 2020年1期
关键词:同情丰子恺绝缘

陶晨晨

摘    要: 丰子恺受闵斯特伯格的影响,形成“绝缘说”的美学思想,构建出一个唯美的大同社会。他以同情的眼光欣赏世间万物,更好地感受事物的美。在他看来,同情与绝缘两者互相依存,移情共感能达到物与我一体的境界。

关键词: 丰子恺    闵斯特伯格    同情    绝缘    共感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马堡学派和弗莱堡学派为主要代表的新康德主义在西方盛行。二十世纪初,新康德主义传入中国,影响了朱光潜、丰子恺等一批知识分子。其中丰子恺受弗莱堡学派的闵斯特伯格影响较深,在其“孤立说”的基础上,形成“绝缘说”和“同情说”的美学思想与人生哲学,接下来笔者将结合其绘画和散文创作作具体阐述。

一、绝缘说

1921年,丰子恺东渡日本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在此期间他接触了闵斯特伯格的“审美态度孤立说”,且深感认同。回国后,丰子恺将其《艺术教育的原理》翻译成中文,并且进一步阐发形成“绝缘说”这一美学思想。闵斯特伯格主张解除事物所有的外部关系,孤立地看待事物本身,从而获得美的感受,丰子恺的“绝缘说”同样如此:“绝缘的时候,所看见的是事物孤独的、纯粹的事物的本体的‘相。”①(250)在他的理论框架中,“绝缘”的审美和艺术使人从现实的关系网中解脱出来,从而进入一个唯美的大同世界。

如他在《文明国》《明心国》和《赤心国》中勾勒出了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大同社会。善山和赤心国的人们感受相连,同悲同喜;真山和明心国的人们则皆以肺腑示人,所思所想均在胸前显现。因此在这三个社会中,人们都以赤诚待人,互相帮助,平等友爱,钩心斗角和欺诈作伪则不存在,俨然是世外桃源的再现。

除了在文字上的生动叙述外,丰子恺在为这三幅作品作插图时也匠心独运,都在三者人物胸前画上一个简洁明了的“心形”图案(如图1、2、3),且三者人物面容均呈微笑姿态,人物形态也较为丰满,更好地表现此地人民生活富足和幸福,呼应了作者希望构建一个真善美、自由平等社会的主题,文图互衬,细腻传神。

与三个国度形成强烈反差的便是现实社会,丰子恺曾作图文《邻人》剖析人类的丑恶与羞耻。《赤心国》中军官将“锁”解释为防“偷”,因为现实世界的人无赤心,难以感同身受他人的苦痛,于是小心防备以免自身遭殃。《邻人》中提到了“锁”,丰子恺称其为“人类丑恶的证据,羞耻的象征”②(121),但因其体量小、样式多、用处广泛,人们不易觉察到其代表的深意,而文中的“铁扇骨”却具体又明显,“使人一见就可想起世间有着须用这大铁扇骨来防御的人,以及这种人产生的原因”②(121)。

若觉得文章不够直观,那图《邻人》便将人类这种互相防备之意赤裸裸地展现出来。如图4,两人同处一屋檐下,一堵墙将两处隔开,一人朝外,一人朝左,中间一面巨大的铁扇骨尤为突出,两头削尖,仿佛要将人刺伤。这种同处一片时空,但毫无交流,互不相干,却习以为常的姿态让丰子恺痛心。“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谚语流传已久,近邻本应是我们守望相助的好伙伴,但横加的这一铁扇骨仿佛将这和谐的关系割裂开,世界变得冷漠与无情。

因此丰子恺致力于创造出一个唯美的大同社会,摆脱现实世界诸多纷繁的社会关系,消除成人交往间的尔虞我诈,不再有丑恶与防备,人人俱是真善美的化身,形成《文明国》《明心国》和《赤心国》人与人相处的理想模式。

二、同情说

如果说绝缘是人们进入唯美大同世界的途径的话,那么同情便能让人们更好地感受现实世界,在现实世界中获得美的感受。丰子恺在《美与同情》中提出:“无名的野花,在诗人的眼中异常美丽。故艺术家所见的世界,可说是一视同仁的世界,平等的世界。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②(212)

关于这一点,丰子恺在艺术创作中一直身体力行。如在《看灯》中他一反常理,不描绘人们看灯时的场景,而是将重点放在一个小便者身上,这便是艺术家眼中的世界。在丰子恺看来露天小便并不是什么不雅的事情,反而他们的姿势各异,变化丰富,给他提供了不同的素材,给予了他珍奇的阅历:“吾今始知小便者的态度姿势变化之多。”②(121)在丰子恺眼中,露天小便和人类其他活动都是一样的,都是值得观察和记录的,他不仅作文记录,还将这一幕画了下来,使图文互为映照,达到了更好的艺术表现效果。

如图5《此地不准小便》仅用黑白线条就勾勒出了一个看灯小便者的模样:手腕中的竹篮及长袖长裤表明了底层劳动人民的身份,卷起的裤腿及微微向外的左脚表明小便者生怕溅到的情景,画面上溅起的泥点及几根腿毛都显示出丰子恺画作的传神,而“此地不准小便”几个字更是提升了生活趣味。这些都是《看灯》这篇文章没有提到的,丰子恺通过绘画的方式对原文本进行补充,使图文共生,艺术表现力大大增强。作为艺术家,丰子恺不管描绘对象是否具有美的形式,在他看来处于同情的眼光之下,一切都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并不局限于特定形式。

三、同情与绝缘互相依存,移情共感使物我一体

“同情说”是在“绝缘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二者是并列的概念。同情与绝缘两者互相依存,绝缘是同情产生的直接原因,同情是绝缘的必然结果。只有解除事物在世间的一切关系,艺术家才能观察到这个事物的本质,从而更好地感受事物本身的美,而获得美的感受,艺术家则能与万物共感。因为绝缘,才有了同情心;因为有了同情心,才能移情共感,达到物与我一体的境界,而绝缘的目的正是“物我一体”。

关于共感,丰子恺在《美与同情》中提到:“我们的心要能与朝阳的光芒一同放射,方能描写朝阳;能与海波的曲线一同跳舞,方能描写海波。这正是‘物我一体的境涯,万物皆备于艺术家心中。”③(221-223)而除了艺术家外,最能共感、最富有同情心的便是兒童,“且其同情不但及于人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他们认真地对猫犬说话……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③(221-223)。

如《有情世界》中,丰子恺以孩童阿因的口吻描绘了一个万物皆有情的世界。在阿因眼中,大自然的一切都和自己一样,都是生命的载体。丰子恺匠心独运,充分运用语言艺术展现出这些生命的可爱,如称呼方面,阿因直呼月亮姊姊、杜鹃花妹妹、白云伯伯、松树哥哥等。在描述万物动作时,月亮“笑”,白云“走”,溪涧“唱”,此外“嘴里滴着口水”“望着花生米和巧克力吞唾液”等诸多拟人句的使用,给这些自然景物灌注生命力,使他们鲜活起来,在增添几分童趣的同时,再一次点明主题:万物皆有情。

值得注意的是,丰子恺还为此文作了插图,如图6描绘的是阿因和万物“匹克匿克”的场景:大石上摆放着花生木和巧克力,四周站着松树,围着杜鹃花,月亮微笑,白云缠绕。与原文呼应,阿因抬头望天,好像在和月亮姊姊对话,在他眼中,万物皆有灵,花草树木都和人类一样,是平等的,可以对话交流的,这是儿童富于同情心的表现之一,他们善于发现事物的本质,观察到事物本体的美。文图互映,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浸润着作者世界大同的人生哲学。

闵斯特伯格认为“同情的欣赏是一种主客体交融的认识活动”④(24),但丰子恺则认为同情是物我一体、物我不分的一种状态,艺术家沉浸其中,對于精神要求更高一层。他在《美与同情》中提及:“我们画家描一个花瓶,必其心移入于花瓶中,自己化作花瓶,体得花瓶的力,方能表现花瓶的精神。”③(221-223)他的诸多画作之所以生动传神也正因为如此。

图6                    图7

在如图7《重生》中,砍断的树桩上,几根绿枝新长成,呈现向上姿态,就连树桩的残根都蜿蜒向上,再点缀两只翩跹的蝴蝶,使整个画面显得生机盎然。这幅图意在告诉人们,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只要顽强拼搏,就能焕发出新的希望。整幅图看似简单,若没有富有深广的同情心,富于生活的体悟是创作不出如此简洁又深刻的画面的。丰子恺对于生命有者广泛同情,将自己沉浸于大自然中,他仿佛化作那个树桩,同命运抗争,与大自然逐力。他的作品中饱含对生命的敬意和关切,有着对生命深刻的感悟和理解,因此触动人心,发人深省。

四、结语

丰子恺运用绝缘思想,切断事物的外在联系,从而感受到事物本体的美。他进一步提出解除人与社会的关系网,进入一个唯美的大同世界。而对于现实世界,他则主张艺术家要富有深广的同情心,不局限于特定形式的美,欣赏世间一切事物。从两者关系看,同情与绝缘两者并列,互相依存,绝缘是同情产生的直接原因,同情是绝缘的必然结果。丰子恺的散文平淡却饱含对生命的理解,绘画简洁生动,颇具感染力,在后世历久弥新。

注释:

①丰子恺.丰子恺卷[A].金雅,主编.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②陈星.丰子恺全集·文学卷一[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6.

③赵光敏.日月楼中日月长[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7.

④丰子恺.艺术教育ABC[M].上海:世界书局,1928.

参考文献:

[1]陈星.丰子恺漫画研究[M].杭州:西泠印社,2004.

[2]宋睿,潘建伟.近20年丰子恺研究述评(1997—2016)[J].艺术理论与艺术批评,2017(03).

[3]朱晓江.有情世——丰子恺艺术思想解读[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5.

[4]朱晓江,陈军.丰子恺论[M].杭州:西泠印社,2000.

猜你喜欢

同情丰子恺绝缘
爆炒米花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让我家与雾霾绝缘
侵限绝缘处的站联设计
理解即同情——以明清以来限制对外交往为例
OPLC光纤复合低压绝缘电力电缆
那些理财被骗的人,有多少真正值得同情?
基于超声波法的GIS绝缘缺陷类型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