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高校心理普查提高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效度

2020-03-18夏小燕

兰台世界 2020年3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夏小燕

摘 要 高校心理普查自开始提倡至今15年了,通过心理普查建设心理档案,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本文阐述了完善心理普查应注意的事项,以此提高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效度。

关键词 高校 心理普查 大学生 心理档案

Abstract Psychological survey in colleges has been advocated for 15 years. It has made an indelibl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by building psychological archives through psychological survey.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exposed many problem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in improving psychological survey, hoping to improve the validity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archives construction.

Keyword colleges; psychological survey;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archives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党〔2018〕41号)提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四个基本原则:科学性和实效性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主导性和主体性结合;发展性和预防性结合。这些原则坚守依赖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的掌握——大学生心理档案。心理普查是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的基础,通过心理普查可以获取学生基本信息、了解学生个人成长历程、家庭环境、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设,心理普查具有广泛、普遍、快速、有效的特点。但是自从2004年教育部提倡通过心理普查建档以来,也暴露了很多问题,问题的解决是当下提高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效度的必经之路,笔者结合主持心理普查工作13年的经验,提出了完善心理普查应注意的事项。

一、明确心理普查在心理档案建设中的地位

大学生心理档案就是有关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产生的所有与心理方面相关的有保存价值的记录。心理普查是高校采用的新生入校后获取新生心理健康资料的手段,往往会动员新生全部参加,利用网络新媒体进行网上心理测验,在信息栏会要求被测者填写家庭基本信息,包括父母年龄、职业、家庭氛围、重大疾病等,其在高校所实施的心理档案建设资料搜集的手段当中具有普遍、快捷、基础的特点,同时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最及时、最全面的信息来源。所以,心理普查在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不可替代。

二、正确认识网络心理测评

教党〔2018〕41号明确指出完善心理测评方式,优化量表使用,禁止使用可能损害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和仪器。以当前高校普查文献资料来看,普遍采用的量表是SCL-90、EPQ、UPI、16PF等,方式就是网络心理测评,目前还未听闻高校有用仪器测试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方式。由于网络测评的施测环境,被测者对于指导语的理解、态度都将会对测试结果产生极大的影响,再加之现行可用的量表都时日久远,时代变迁迅速,又无可推广的修订,量表效度问题凸显。所以,学生网络测试所得出的数据结果,只能做參考,决不能作为评价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唯一依据。如若测试数据异常,也只能作为怀疑学生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参考,真正确诊必须多方考证,避免产生伤害学生的行为。

三、开设心理普查主题动员班会

在进行心理普查时,高校倾向于一方面鉴别心理问题学生实施干预,一方面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性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是动态的,而性格特征相对稳定,性格特征和心理健康水平相互影响。参考湖北某高校13年的普查数据,每年大概有1/20的大学生在做心理测试时存在请人代做、乱做、故意隐瞒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态度不端正,对于网络测试敷衍了事;担心普查的结果会进入学生档案,影响奖学金评定、评优评先、入党等;认为心理普查就是高校剔除有心理疾病学生的手段,将普查的目的和自己本身的切身利益对立起来。学生的配合是影响到心理测评效度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提高心理普查的有效性,心理普查主题动员班会就变得尤为重要。在开设主题班会时,强调心理测评的结果与学生档案、奖学金评定、评优评先以及入党等无关。强调人的一生当中出现心理问题是普遍现象,轻微的学校会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严重的应该及时治疗,心理疾病犹如身体疾病也是发展的,早发现、早治疗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是最好的方式。切实将心理普查和大学生利益结合起来,发挥大学生在普查中的主体性地位。

四、以学生利益为准则处理网络测评数据

通过网络测试,会获得大学生基本信息和心理测试结果。首先,遵循保密原则,建立心理健康数据安全保护机制,保护学生隐私,杜绝信息泄露,高校应有专人管理大学生网络测评数据资料。其次,发展性和预防性结合,对大数据要做发展规律的探索,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变化历程,不断提高心理测评的科学性,并依此制定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关注性别差异、地域差异,做多维度比较,为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提供依据,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最后,将通过数据分析总结的问题及时设计、消化在心理健康教学和实践活动当中,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作用,依旧要以促进全体大学生性格的完善为总目标。

五、加大投入,对筛选出的问题学生及时干预

网络测评完成后,会由专人对数据进行比对,参考量表的预警标准等因素筛选学生面谈,面谈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执行,目的是筛选出问题学生进行干预。需干预学生被分成关注、心理咨询、就医三个等级。对于经济困难或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要联系所在院系,多方合作提供帮助。一些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的同学要通知班主任、辅导员注意工作方式、方法。对于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获得帮助的同学,由心理中心教师和他们本人协商制定咨询计划。高校心理咨询对全体在校生几乎都是免费的,可是相当一部分需要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排斥心理咨询,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习惯于被动忍受,不愿意求助,在自我现状的改变上保守、被动;到心理咨询中心就是有病,畏惧身边人的异样目光;囿于家庭、经济导致痛苦的这种思考,认定心理咨询不能帮到自己;时间分配和预约咨询麻烦不便于咨询。所以,在普及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将心理咨询作为重点讲解部分,让同学们对心理咨询有个科学的认识。此外,还要不断提升专业咨询教师的业务能力,加大经费投入,专兼职结合,在开放时间和预约咨询环节方便服务学生,对于需要咨询的学生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化被动为主动。需就医的同学及时转介给专业机构接受诊断和治疗,以学生利益为准,做好监护人的工作,强化家校合力,后期应进行追踪,建立完善的监控网络工作机制。

六、撰写普查报告

教党〔2018〕41号提出各高校要推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理论研究,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及应用。高校新生心理普查具有中国特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多年来有了现实可取的数据资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是弥足珍贵的。遗憾的是,截至2019年5月29日,在中国知网以“高校心理普查”为主题搜索到文章是45篇,以“心理普查”为关键词搜索到的文章994条,2018年关于高校心理普查的论文6篇,2019年为零,没有统筹规划、统筹领导,搜集到的资料信息庞杂,心理普查陷入困境,使得科学心理普查践行困难。所以,普查结束后要撰写普查报告,内容应包括普查的目的、对象、量表选用、实施方式、数据筛查、访谈及结果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心理普查的过程进行反思。一方面,通过普查报告保存现有的普查资料,可供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基础研究;另一方面,实施普查高校可依据普查的结果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针对不同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干预等。

通过普查报告呈现的系统分析和研究,是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進一步促进普查成果转化和应用的根基。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1807/t20180713_342992.html.

[2]冯桂梅.高校心理档案管理困境及应对措施[J].兰台世界,2015(11中).

[3]马培.中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8.

[4]高群.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管理模式分析[J].兰台世界,2013(9中).

[5]戴欧琳.我国大学贫困生资助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6]马建清,王东莉.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建档工作的理性思考[J]. 应用心理学,2009(3).

[7]罗文萍.高校新生心理普查工作现状的几点探讨[J].科教导刊,2014(4中):206-207.

[8]严亮.高校新生心理普查工作设置的几点讨论[J].高教研究,2011(7):184-185.

[9]胡岚,刘翠翠,秦红霞.大学新生心理普查后不同形式的心理干预效果评价[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25(4):114-117.

[10]崔伊薇.大学青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人格特征相关关系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1996(3).

猜你喜欢

高校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