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

2020-03-17韩春雷林映萍陈海燕吴洁贞伍健华李红杏卢雪华广东省东莞市第六人民医院皮肤科广东东莞523008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肥大细胞光疗风团

韩春雷,林映萍,陈海燕,吴洁贞,伍健华,李红杏,卢雪华 (广东省东莞市第六人民医院皮肤科,广东东莞 523008)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风团和红斑,持续6周或6周以上。治疗多选用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但部分患者疗效欠佳且易复发。我科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联合口服咪唑斯汀治疗65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与分组

选择2017年8月-2019年2月于我科治疗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就诊时可见风团,且入选前1周风团发作≥3次,经询问病史排除因压力、日光、寒冷、运动等物理因素和药物所致的荨麻疹;(2)年龄≥18岁,性别不限;(3)自愿参加本观察,服从治疗方案,能定期复诊者。排除标准:(1)对试验药物成分过敏者;(2)近4周内使用过糖皮质激素药物者;(3)妊娠期、哺乳期妇女;(4)患有严重心肝肾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5)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皮肌炎、红斑狼疮等与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者;(6)有多形日光疹等光线性疾病病史者。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获告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获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选12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5例,男25例,女40例;年龄18~48岁,平均(33.0±7.2)岁;病程6~32周,平均(12.6±8.4)周。对照组62例,男26 例,女36例;年龄18~45岁,平均(30.0±8.1)岁;病程6~28周,平均 (11.8±7.6)周。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口服咪唑斯汀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1294,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10 mg/次,1次/d,连续服用4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采用SS-10 型紫外线光疗仪(上海希格玛高技术有限公司),灯管型号分别为Philips TL 100 W/01,波长为295~315 nm,波峰为311 nm,每周治疗2~3次,起始剂量为200 mJ/cm2。下次照射剂量视前次照射后出现红斑反应情况而定,如未出现红斑,治疗剂量增加10%,直至单次照射剂量达到3.0 J/cm2;如果出现红斑,下次治疗剂量减少10%~20%;如果连续2次NB-UVB治疗后均出现风团增多、瘙痒加重则停止治疗。

1.2.2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两组患者每周复诊1次,观察两组治疗前与治疗第2、4周的症状总积分及治疗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治疗第2、4周的疗效。症状总积分评分标准:2013年欧洲荨麻疹诊疗指南制定的荨麻疹疾病活动程度评分(Urticaria activity scores, UAS)[1],另改良增加风团直径评分指标:无瘙痒,计0分;轻度瘙痒,但不引起患者烦恼,计1分;中度瘙痒,引起患者烦恼,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计2分;重度瘙痒,明显影响日常生活或睡眠,计3分。风团无,计0分;风团<20个/24 h,计1分;风团 21~50个/24 h,计2分;风团 >50个/24 h,计3分。风团直径<1.5 cm,计1分;风团直径1.5~2.5 cm,计2分;风团直径>2.5 cm,计3分。上述3项评分相加为总积分。根据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yptom score reduce index,SSRI)评价疗效,SSRI=(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SSRI>90% ;显效:SSRI 60%~90%;好转:SSRI 20%~59%;无效:SSRI <20%。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有序分类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症状总积分

治疗第2、4周,两组患者的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以治疗组更为显著(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2.2 疗效比较

治疗第2、4周时治疗组的疗效均优于同期的对照组(均P<0.01),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是皮肤、黏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特征是持续6周以上、反复出现皮肤风团伴瘙痒[2]。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多认为与自身免疫、炎症反应及凝血机制有关。30%~40%CSU患者存在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这类患者体内存在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该抗体与肥大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受体FcεRⅠ相结合,激活信号转导系统导致肥大细胞迅速脱颗粒,释放一系列生物活性介质如组胺、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前列腺素和白介素等激活下游次级效应靶细胞,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加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出现局部或全身性过敏反应症状。研究表明:Th1/Th2 失衡在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Th1 细胞主要分泌IL-2、IFN-γ、TNF-α等,Th2 细胞主要分泌IL-4、5、6等,其中Th1型细胞因子IL-2 是T 细胞的自分泌生长因子也是B细胞旁分泌生长因子,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均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慢性荨麻疹患者的Thl 型细胞因子IL-2 和Th2 型细胞因子IL-6 水平均增高[3-4]。另有研究发现CSU患者血清TL-17、IL-23、TNF-α、TL-6水平均升高,其中TL-6增高显著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5]。

波长311、312及313 nm的窄谱中波紫外线(narrow-bandultraviolet B,NB-UVB) 是UVB最有效的成分,它穿透性强,红斑效应相对较小,不易灼伤皮肤,且避开了DNA 的吸收高峰,不易引起DNA突变,从而降低了致癌性。近年来NB-UVB 照射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银屑病、白癜风、特应性皮炎及其他皮肤病。NB-UVB可以使Th1细胞失活及CD4细胞数量减少,从而抑制免疫活性T细胞的产生;并诱导T细胞凋亡,使皮损中的T细胞浸润减少;同时LC抗原提呈和活化T细胞功能受到抑制,IgE分泌降低,嗜酸粒细胞减少,从而阻断炎症发生[6]。NB-UVB可以抑制真皮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亦可明显抑制IL-6和IL-2的生成[7]。匡薇薇等[8]采用NB-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并分析Th17 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前的Th17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光疗12周后,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百分比与光疗前相比显著下降;治疗前患者IL-17、IL-22及IL23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光疗12周后患者外周血中IL-17、IL-22及IL23的水平与光疗前相比均显著下降。

本研究依据自身抗体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Th1、Th2、Th17等免疫细胞及相关因子,如IL-2、TL-6、TL-17、IL-23,TNF-α等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而NB-UVB具有抑制真皮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调节上述细胞的失衡,显著降低上述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抑制变态反应等生物学效应。本研究采用NB-UVB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症状总积分在2、4周均下降,第4周下降明显,且以治疗组更为显著(P<0.01);治疗组在2、4周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两组无未明显不良反应。本研究结果表明,NB-UVB联合咪唑斯汀能提高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肥大细胞光疗风团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中药洗剂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玉屏风颗粒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分析
探讨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强化光疗的效果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嗜碱粒细胞CD63和CD203c的表达
肥大细胞活化综合征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及C反应蛋白的测定
Bhutani曲线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中的应用
IL-29对胰蛋白酶诱导的肥大细胞PARs表达的调节作用①
光疗对血白蛋白质量浓度、骨代谢指标和血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