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分析

2020-03-17吕宴忱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4期
关键词:脑血栓阿司匹林斑块

吕宴忱

在临床心脑血管疾病当中,脑血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该疾病在由于脑动脉主干或者是脑动脉皮质出现粥样硬化而导致脑局部供血中断或者是血流减少,从而引发脑组织软化坏死、形成血栓[1-3]。在临床上常见症状有口眼歪斜、语言障碍、偏盲、头痛等,常发生在中老年群体中。该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且并发症较多等特点,对患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在临床上治疗该疾病时,常采用阿司匹林药物进行治疗,通过抑制各种粘附分子与炎性介质,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以此来控制脑血栓患者的病情。然而阿司匹林的药效较为缓慢,且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在治疗脑血栓患者时联合他汀类药物与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的治疗效果以及对患者动脉斑块的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104 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52 例。常规组男32 例,女20 例;平均年龄(60.16±2.56)岁;平均病程(5.12±1.67)h。实验组男30 例,女22 例;平均年龄(61.25±3.01)岁;平均病程(5.01±1.58)h。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本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所有患者均符合脑血栓诊断标准;③患者对实验药物,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等并无过敏现象;④患者及患者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内容,自愿参与到研究中。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异常者;②严重精神疾病者;③言语交流存在障碍者;④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器质性病变疾病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之后,均实施常规治疗,其中包括抗感染、抑制血小板、吸氧、脱水降颅压、强心等治疗,叮嘱患者在饮食方面应低盐,并卧床休息[4-6]。常规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药物进行治疗,在晚餐后服用,服用50~150 mg/次,1 次/d,7 d 为1 个疗程,持续治疗3 个疗程。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入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治疗,初始服用剂量为10~20 mg/d,1 次/d,之后根据患者病情逐渐调整服用剂量,一般情况下,最大服用剂量应<80 mg/d,7 d 为1 个疗程,持续治疗3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情况以及脑动脉斑块改善情况。①神经功能情况:采用NIHSS 进行评价,分值越低,则代表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轻。满分为42 分,其中分值为0~1 分,则代表神经功能正常;分值为2~4 分,则代表神经功能轻度受损;分值为5~15 分,则代表神经功能中度受损;分值为16~20 分,则代表神经功能重度受损;分值为21~42 分,则代表神经功能受损严重。②治疗效果:共分为无效、有效及显效3 个等级。无效:患者病情并未改善,甚至出现病情加重现象;有效:患者体征、言语不清、口眼歪斜、偏侧上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有所改善,经CT 检查或者是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后,结果显示患者脑血栓病症缩小,且临床检查各项指标评分已改善50%~90%;显效:患者体征、言语不清、口眼歪斜、偏侧上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明显改善或者是消失,经CT 检查或者是MRI 检查后,结果显示患者脑血栓病症已明显缩小或者是消失,且临床检查各项指标评分已改善>80%。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 治疗前,常规组NIHSS评分为(24.64±2.61)分,实验组为(24.96±2.3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570,P>0.05)。治疗后,实验组NIHSS评分为(11.07±1.37)分,低于常规组的(18.15±1.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135,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脑动脉斑块改善比较 治疗前,常规组脑动脉斑块面积为(1.81±0.28)cm2、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89±0.29)mm,实验组脑动脉斑块面积为(1.80±0.32)cm2、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86±0.24)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95、0.5746,P>0.05)。治疗后,实验组脑动脉斑块面积(1.40±0.21)cm2、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0.51±0.12)mm 均小于常规组的(1.68±0.39)cm2、(0.69±0.2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583、5.5651,P<0.05)。

2.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常规组无效7 例,有效22 例,显效23 例;实验组无效1 例,有效19 例,显效32 例。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1%(51/52)高于常规组的86.5%(4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50,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由于生活节奏快,饮食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人们出现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高血糖、脑血栓等。脑血栓疾病发病率每年都在不断上升,该疾病起病较急,而且病情发展速度较快,具有高发生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并发症多等特点[7-9]。在早期时由于脑动脉主干与皮质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脑局部供血中断或者是血流减少,从而出现缺血缺氧、脑组织软化坏死、形成血栓。在临床上,该疾病主要表现为偏盲、头痛、偏瘫,有较多的诱发因素,如生活不规律、酗酒、嗜烟、情绪波动大、过度疲劳等。一旦在发病之后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导致患者体内释放血栓素,脂质代谢紊乱,进而形成斑块,病情严重者还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目前,在临床临床上治疗脑血栓患者时,主要采用阿司匹林药物进行治疗。该药物常见的一种解毒抗炎类药物,能够减少前列环素以及血酸素的生成,抑制各种黏附分子与炎性介质,从而抑制血小板的凝聚,预防患者形成血栓[10]。近年来,在临床治疗中逐渐开始应用他汀类药物来治疗脑血栓患者,阿托伐他汀片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他汀类药物,该药物可能通过可逆性来抑制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oA),减少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血清中胆固醇水平,属于一种还原酶抑制剂。将这种药物应用在治疗脑血栓患者中,还能够起到抗炎、稳定动脉粥样斑块、改善血管内皮、保护神经、抗血栓等作用。联合二种药物进行治疗,能够将药物的协同作用发挥出来,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NIHSS 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脑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小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8.1%高于常规组的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能够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抑制血小板凝聚,有较高的利用价值。相较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药物治疗来讲,联合两种药物进行治疗,能够充分发挥出两种药物的协同作用,从而达到理想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治疗脑血栓患者时采用阿司匹林药物联合他汀类药物,具有安全性较高、作用性较强、价格低廉等特点,有明显治疗效果,不仅能改善患者脑动脉斑块面积,还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状况,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应广泛应用在临床治疗中。

猜你喜欢

脑血栓阿司匹林斑块
疏血通注射液与奥扎格雷纳联合治疗脑血栓临床效果观察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