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并发症及疗效观察

2020-03-17卢振晶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4期
关键词:前房巩膜小梁

卢振晶

青光眼属于终身疾病,对患者视力影响较大,持续高眼压会导致患者视力永久性损伤,因此应早期发现并尽早治疗。临床常应用小梁切除手术进行治疗,术后可有效降低患者眼压,但由于无法有效控制巩膜瓣缝合线,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造成手术效果并不理想[1]。近年来,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青光眼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方法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眼压,同时通过使用含有丝裂霉素C 的棉片和可拆卸缝线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本研究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于青光眼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详细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7 年8 月~2018 年8 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94 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手术指征,且患者对手术内容、方法知情,并自愿签署授权同意书。按照频率匹配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7 例。实验组男23 例,女24 例;年龄45~72 岁,平均年龄(58.3±5.2)岁;眼压35~70 mm Hg,平均眼压(46.38±14.29)mm Hg;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2 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25 例。对照组男24 例,女23 例;年龄43~71 岁,平均年龄(59.2±5.4)岁;眼压35~71 mm Hg,平均眼压(47.25±13.52)mm Hg;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1 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26 例。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无重大脏器疾病,均无药物过敏史,均无精神疾病史。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前进行局部麻醉,以穹窿部做结膜瓣,待浅层巩膜充分充血后,以1/2巩膜厚度的角膜缘为基底做巩膜瓣,将患者巩膜床前剥离,直到清亮角膜区1 mm 附近,将巩膜瓣下面的小梁和附近虹膜组织一起切除;对巩膜瓣进行修复后,对巩膜瓣顶端及两侧切口处进行缝合,打结,并将缝线的松紧进行适当调节,最后在结膜下注射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的地塞米松,并使用敷料将患者眼部盖上。

实验组实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对照组患者手术基础上加用以下措施:待巩膜瓣制备完毕后,在巩膜瓣下方放置含有丝裂霉素C 的棉片,停留时间在180 s 左右,取走后使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2]。用针头在颞侧角膜缘的位置实行前房穿刺,在患者巩膜瓣两侧切口处放置可拆卸的缝线,在缝线前对患者前房进行重建,通过调节可拆卸缝线使部分房水滤出,达到预期效果后结扎,对缝线进行调节,手术结束。患者术后要卧床休息,定期使用抗生素药物防感染和炎症,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在术后2 周内进行拆线。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术后出现并发症、浅前房发生率、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情况进行记录比较。对两组患者手术前,手术后1、3、6 个月的眼压变化情况进行记录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成功率比较 实验组治疗成功率78.72%(37/47)高于对照组的51.06%(2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917,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成功率比较(%)

2.2 两组浅前房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术后发生浅前房2 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浅前房9 例。实验组浅前房发生率4.26%低于对照组的1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49,P<0.05)。见表2。

表2 两组浅前房发生率比较(%)

2.3 两组滤过泡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发生功能性滤过泡41 例,对照组患者发生功能性滤过泡30 例。实验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87.23%高于对照组的6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651,P<0.05)。

2.4 两组手术前后眼压比较 术前及术后1 个月两组患者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个月和术后6 个月实验组患者眼压分别为(17.27±12.37)、(15.92±5.65)mm Hg,均低于对照组的(22.35±9.37)、(20.21±6.35)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眼压比较(,mm Hg)

表3 两组手术前后眼压比较(,mm Hg)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前房出血1 例,黄斑水肿2 例,低眼压1 例;对照组前房出血5 例,黄斑水肿2 例,低眼压1 例,恶性青光眼2 例。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8.51%(4/47)低于对照组的27.66%(1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167,P<0.05)。

3 讨论

青光眼属于一种慢性致盲性疾病,临床常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该手术能够将房水从浅层巩膜中引出,使其在结膜下间隙处被吸收,可有效降低患者眼压,从而使青光眼得到有效治疗[3]。但传统小梁切除术在对巩膜瓣进行缝合时,不能对松紧程度进行有效控制,可能使患者出现包括切口感染、切口渗漏、前房出血、黄斑出血、恶性青光眼、低眼压、术后浅前房、脉络膜脱离或排斥反应等在内的各种并发症,严重时可导致滤过泡瘢痕化,从而堵塞滤过道,使手术治疗青光眼的方式失败[4]。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额外使用可拆除巩膜瓣缝线和可促进伤口愈合的抗代谢药物。能够调节的缝线具有维持患者术后眼部正常功能性滤过的作用,避免出现低眼压与浅前房等不良症状。丝裂霉素等抗代谢药物一方面可促进功能滤泡快速生成,改善患者术后效果[5]。另一方面可以对纤维细胞的DNA 结构进行破坏,使其功能受到影响,降低其增殖能力,避免滤过道出现堵塞情况出现,有利于患者眼压长期得到有效控制。术后2 周是调控滤过量关键期,如患者眼压在10~14 mm Hg,前房形成良好,可在4~14 d 内拆除一侧调节缝线。如患者眼压较高,可进行滤过泡按摩,为房水滤过创造良好条件,仍无效可拆除两侧调节线。

研究显示[6],滤过泡瘢痕是青光眼手术失败的一个主要因素。丝裂霉素C 可有效预防滤过泡瘢痕形成[7],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但需要注意的是如丝裂霉素C 使用不当会导致患者出现浅前房、低眼压,进而引发黄斑水肿、视力下降等并发症[8]。因此对于用药剂量和时机需要严格把握。如患者年龄较大,且病情简单,则应用1~3 min 的丝裂霉素C(剂量:0.25 g/L),如患者年龄较小,病情严重,则可应用3~5 min丝裂霉素C(剂量:0.50 g/L)[9]。

本次研究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小梁切除术,实验组患者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成功率78.72%高于对照组的5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浅前房发生率4.26%低于对照组的1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87.23%高于对照组的6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个月和术后6 个月实验组患者眼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8.51%低于对照组的27.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得结论与曹志杰等[10]研究成果具有一致性。说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安全性较高,充分验证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对青光眼患者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前房巩膜小梁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巩膜炎的超声诊断价值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原因分析及处理疗效观察
巩膜外环扎术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青光眼术后患者浅前房的护理体会
补 缺
补缺
补缺
前房内注射肾上腺素与灌洗液中加入肾上腺素散瞳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