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国情怀培育的路径创新与实践思考

2020-03-15伏军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点线面家国情怀校本课程

伏军

摘要 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地生根”?教师需要研读课标,挖掘教材,从中寻找一条“适合”的路径,将家国情怀始终处于教学的“课中央”。结合教学实践,尝试通过两种路径有效落实家国情怀教学目标:家国情怀的“点·线·面”教学策略;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 家国情怀 点线面 校本课程

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如何成为学生自身情感的一种内化?教师需要寻找一条“适合”的路径,在课堂上“油然而生”一种自觉与行动,时刻关注学生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需要在典型“人物”或“事件”教学情境下,让家国情怀处于“润物无声”的境地;需要在悲壮或豪情的音乐声中,缓缓拉开家国情怀教育的序幕,让学生“有滋有味”地感受到家国情怀的力量。

一、家国情怀培育的“点·线·面”教学策略

“点”是每节课中的一个人物或一个事件,把它作为家国情怀教育的“着力点”和“立足点”,也是家国情怀教育的起点。当教师每节课都聚焦一个“点”,并让这一“点”着力于家国情怀时,学生会走进“心灵深处”,培养家国意识,确立家国情怀的榜样力量。“点”既可以是一“点”,也可以是“多点”,要有所侧重,主次分明。教师还可以大胆创新,开创“点”式家国情怀的“三步走”策略。

一是重组教材,建构“点式”学材。让每一课或每一单元都有家国情怀的教育主题,学材再建构,整合为家国情怀所用的学生素材。

二是学法指导,小组“点”拨。“点”拨即小组内消化家国情怀案例,观点碰撞,智慧分享,在讨论中达成家国情怀观点、感受的一致性。

三是课堂生成,“点”亮智慧。课堂精彩处,生成不断,教师应巧妙发现这一“亮点”,捕捉学生的“创新火花”,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实行二次教育。

“线”就是把前面讲到的“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水平横线或垂直竖线。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尝试家国情怀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比较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更好地去发现存在于一段时期、一个朝代、一个国家背后的家国情怀的一般规律和价值指向。当以“线”的形式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时,学生看到的不再是“孤立”的点,而是“不停跳跃、生命灵动”的人性之善,民族之美,最终形成家国情怀的炫丽画卷。无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都要注意“线”的主题选取。确定“线”之后,要注意淡化“点”,学会引出“主线”,聚焦“主线”,形成家国情怀的“灵魂之线”。用不同的视角来审视“线”,就会形成不同的“主题”,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同。比如中国近代史教学中,以外国的侵略为主线,殖民强盗的丑恶嘴脸和残暴罪行暴露无遗,学生看清了侵略者的本质,认识到为了维护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人民尊严,需要从小具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以及“同仇敌忾,抗战到底”的民族气节;以人民反抗侵略斗争为主线,再现三元里抗英斗争等爱国壮举,让学生感受“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抗”的淳朴的家国情怀。

“面”既可以是某一朝代、某一区域(洲)、某个国家构成一面;也可以“地球村”构成一面,这需要整合历史资源,化零为整,走向统一。家国情怀从“小家”走向“大家”,从家国“小情怀”到世界“大情怀”,跨越了国界,超越了民族,淡化了肤色,从而培养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至上情怀。立足“面”,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人民始终是历史的缔造者,是历史的主人,推动着人类追求品质生活,为着家园的美好明天砥砺前行。

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学生视野下的家国情怀如何?笔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对象是七年级的3个班。题目是:我眼中的家国情怀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150份调查表,收回150份。学生眼中的家国情怀调查结果可归为6类,具体包含的“关键词”有:不背叛祖国,忧国忧民,爱国,爱党,关心人民,爱家人同伴,幸福温暖,国家为重。经过数据分析、处理、比对,统计如下:爱国占51.92%,其中男生占19.23%,女生占32.69%;关心人民占13.46%;忧国忧民占9.62%;爱家人同伴占7.69%;不背叛祖国占5.77%。

通过问卷发现如下问题:家国情怀本质上是一种爱国主义情怀,占51.92%,且女生超出男生13.46%。我们从学生稚嫩的思维中能看到人民是家国情怀的重要因素,难能可贵。不背叛祖国、忧国忧民是学生潜意识中对家国情怀的底线判断。家国情怀是从爱家人、爱同伴做起的,把最深沉的爱由“地表”发起,不至于沦为“空话”。还有一些女生,从小就有了很高的觉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饮水思源,不忘党恩。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基于调查问卷的数据,历史组进行研讨,尝试将家国情怀融入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实施之中。

一是“学科+”。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缺乏学科间的有效沟通,教学便局限于认知领域,“学习”与“研究”就会脱节。历史校本课程基于初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旨在打通学科间联系,消除壁垒,学科走向跨界,走向共融。基于“学科+”,能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浸润学科精神,追求真善美,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二是“课程+”。当下课程对个性化供给不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驱动力不足。历史校本课程基于学生自身特性,进行个人定制,学生可在同一时段中按需选择一至两个项目学习。“课程+”旨在提升学生学力,实现价值,发掘其潜力,最终实现培养有明确方向,追求生活品质的新时代中学生的目的。

三是“评价+”。通过科技制作、历史文物仿制、绘制历史手抄报、问卷调查、撰写历史小论文、编排历史课本剧等富含家国情怀元素的活动,实现对学生的多元评价、立体评价和全面评价;通过学生反馈、教师授课方式等要素整合评价,最终实现“评价+”。这种“评价+”,构建了历史校本课程评价的立体框架,实现了评价的多元化、生命化、人文化,有助于学生坚定信念、勇于担当。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钟吾国际学校)

【参考文献】

[1]陈圆圆.建国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名师研究[D].揚州:扬州大学,2013.

[2]赵亚夫.历史·文化·理解——从国际理解的视角看学校历史教育的新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8(9).

[3]张禄佳,陈新幻.何为历史教学立意?[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2).

猜你喜欢

点线面家国情怀校本课程
结构之美
例说无交点线面角的求法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点线面”相结合立体化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