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评价破“五唯”重在立“四新”

2020-03-15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学术分数评价

(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 361005)

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 “五唯”现象,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评价观、价值观和人才观,严重阻碍着教育事业发展,束缚着创新人才培养。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10月印发了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 《总体方案》),从政府、学校到社会各主体,从幼儿园、中小学、职业学校到高校各级教育,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到教育结果各阶段,均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意见,明确要求切实破除 “五唯”顽瘴痼疾,明确提出必须 “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等四项新举措。可以说,破 “五唯”立 “四新”,既是我国新时代教育发展新阶段、新目标、新使命和新任务的客观反映,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教育规律、办学规律、人才规律和评价规律深入认识、全面把握以及自觉运用的充分体现。作为教育评价领域最新理论成果与实践成果,《总体方案》必将强有力地促进和推动教育事业迈向更高目标,驶入更健康发展轨道。

一、“五唯”之弊及其根源

“五唯”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评价观,其弊端在于背离教育本质,偏离教育初衷。分数、升学、文凭、论文、帽子等,不是不可以作为评价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人才贡献的要素,因为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它们也能够反映教育水平和人才质量。从统计学意义上看,分数、升学率、学历、论文、称号等,与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及其贡献呈现较高的正相关。人们经常谈论的高分低能、文凭不等于水平、学历高不代表能力强等观点,虽生活中不乏此种现象或此种人,但显然不代表总体,否则我们就没有必要办教育,更无必要强调把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但分数、论文、文凭等,只是评价的部分指标,不是全部,更不是最本质、最核心和最重要的条件,如果将其推向极端,成为唯一,不可避免地走向评价的反面,最明显之处即在于重数量轻质量、重外在轻内在、重形式轻实质、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重智育轻全面发展、重划一性轻差异性,导致教育评价出现功利主义和短期行为,学校、学生、教师、家长以至社会为其所累,压力过大、负担过重,偏离了教育本质和宗旨。中共中央、国务院此次出台 《总体方案》,非常必要,破除“五唯”顽疾恰逢其时。

“五唯”成因很复杂,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既有社会的、文化的,也有管理的和技术的因素。换言之,它不是一天形成的,更不是一事促成的。需要对其做多层面多维度剖析、认识和理解,由此找到问题的根源及破解问题的方法路径。

从历史与文化角度看,“五唯”是中国千年科举文化流弊的遗存和延续,是读书做官、见物不见人等名利思想观念在今天的折射;从社会的角度看,“五唯”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及其资源不均衡不充分发展的反映,被视为维护公平正义的通道;从管理角度看,“五唯”是组织追求管理效率最简单方便和易于操作的有效方式及激励手段,是绩效主义的资源分配政策,它为评价提供了可量化、可比较的方法。

基于此,破 “五唯”必须正本清源、返璞归真,正确认识教育的本质、目的和价值,确立科学的教育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如果说以往我国经济和科技落后,需要以模仿和追赶先进国家为目标的外在发展模式,需要明确的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 “GDP”等量化指标。那么,进入新时代,我国已经渡过了数量积累阶段,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方面都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和良好的条件,一些领域与发达国家处于并行甚至个别领域处于领先位置。在这种状况下,需要转换发展方式,实现从模仿到创新、从外延到内涵、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需要破除 “五唯”,回归办教育和发展科技的本心,在探索科学与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切实做出属于中国独特的贡献。

二、确立 “四新”的意义与路径

评价是指挥棒,改变 “五唯”不合理为科学的导向,引领教育健康发展,必须树立新的目标和价值,寻找新的方法和路径。就是要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1.改进结果评价

改进结果评价,表明结果评价是重要的评价形式,但不是唯一的评价形式。教育是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必然有结果,且这种结果是人们在活动开始前即以理想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中,是希望得到的。毫无疑问,分数、升学、学历、文凭、论文、帽子等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但不是全面的结果、真正的结果,以这种结果来评价教育活动的价值,必定是片面的、狭隘的、功利的和短视的,偏离了教育本质和目的,造就不了内在精神丰富、境界崇高的全面人格,反而可能会产生有知识无文化、有学历无文明的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因此,要正确地看待教育结果,在分数、升学率和文凭表象的背后,更重要的是培养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理想信念、道德修养、思想境界、社会责任、审美素养、情感意志、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等,这是立德树人的根本。因此,改革结果评价,就是改变以往单纯以外在的分数、升学率为结果标志的评价观,建立完善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和全面结果的评价观。

2.强化过程评价

人对外部世界及其自身的认识与改造,是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长期反复的过程实现的。对人对事的评价,也同样经过长期反复的过程,不可能一时一地和一次性完成。结果评价,必须建立在长期反复的过程评价基础上,才能使结果评价具有较为全面而充分的客观性与可靠性。孔子早就指出,要听其言、观其行,尔后知其人。对学生的发展而言,不能仅凭借一次考试及其分数就做出判定,重要的是平时各方面的表现;对一项学术成果,不能只凭其所发表的刊物级别或者获得奖励的级别,还要看其学术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学术、学说的比较与竞争,看其学术生命力的展现过程,要注重考查学生和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独立性、独特性、独创性、组织力和前瞻性。强调过程评价,就是要凸显评价的常规性和长期性,包容和允许学术活动的失败,为学术研究与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文化土壤。

3.探索增值评价

所谓增值评价,是一种相对评价,即相对于学校自身、师生自身发展的评价,换言之,是以学校或者师生自我发展进步程度为评价的标尺和参照系。增值评价不是组织之间或者个体之间的横向比较,而是注重自我纵向发展与努力的程度,因此,这是一种发展性的、过程性的、用自己的尺子衡量自己的评价。学术和教育的目的,不只是摘果子,不只是简单比较谁高谁低,不只是培养少数尖子学生或者精英学者,还要促进每一位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和成长,即全面、充分、生动活泼和主动发展,唤起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活力。这是一种符合人的发展、人性发展的和谐发展观与教育评价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过著名的“明日的快乐”成长信条,即明天会比今天有所进步,这就是教育和学术的目的所在。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人的 “最近发展区”概念,意思就是教育应该适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这种发展也是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达到的最佳区域,即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跳一跳摘桃子”。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和学术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就是过分重视横向比较,过分强化竞争,不仅导致高校师生负担过重,更重要的是还易造成畸形的人格、畸形的教育和畸形的学术。长此下去,无论对人的成长,还是对学术与科学的发展,都极为不利。因此,必须改变功利性的横向评价,重视增值评价,使每一个群体或个体都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可能在绝对水平和发展程度上,某一个群体或个体不如另一个群体或个体,但在相对增长和进步幅度上,弱者或落后者恰恰快于和高于强者或先进者,从而其贡献率也被凸显出来。

4.健全综合评价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谓总和,即人的活动总是涉及物质的、精神的,生产的、交往的、文化的、社会的、历史的等多方面内容,人的身心发展也必然受到其所在的经济社会、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因而,对人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发展过程及其结果也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对人对事的全面而完整的认识。过去评价学生或教师,总是单一标准,奉行学习成绩与分数至上,或者唯论文唯文凭,三好、五好,归根到底是一好,即学习成绩好或科研成绩好。这样的评价既不公平又不合理,割裂了人的发展中政治与业务、知识与能力、品行与才智、做人与做事之间的统一关系,导致教育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所以,综合评价,不仅是评价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上的表现,也在于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去评价。考试、分数等只是其中一部分,日常生活考察、行为记录、同行评价、自我评价、正式评价、直接评价、间接评价等都是重要的评价形式,特别是借助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建立组织与个人发展大数据,对个人品行、知识、能力、责任心和创新精神等进行经常性和连续性监测,更有利于做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评价是十分复杂的社会活动,“五唯”评价是日积月累的结果,破除 “五唯”也并非轻而易举。同样,确立新的评价观,实施新的评价制度与措施也需要一个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只要坚定目标方向,贯彻 《总体方案》精神,扎实开展改革创新,就一定能够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学术分数评价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分数的由来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可怕的分数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算分数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