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

2020-03-15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总书记发展教育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立足世界发展大势和国家发展全局,着眼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紧紧围绕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教育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系统总结了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 “九个坚持”,这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原创性贡献的总体框架、立论基础和基本依据,主要体现在 “根本问题新概括”“根本保证新工程”“根本立场新境界”“初心使命新构建”“发展定位新标定”“办学方向新提升”“总体要求新拓展”“工作目标新擘画”“第一标准新谋划”“评价导向新观念”等十个方面,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根本问题新概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什么?这是我党长期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2]这一概括和表述更全面、更系统。

一是全面系统表述了教育的根本问题,突出强调教育的价值立场,更具现实针对性。“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在概括表述上全面系统阐述了新时代教育的目的、途径和宗旨,并据此提出了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健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上下功夫,深刻回答了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之所以取得显著成就,根本在于聚焦教育根本问题,使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这是理论指导实践的重大原创性贡献。

二是突出了 “为谁培养人”的极端重要性。教育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道路、制度、主义之争透射的也是人之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汲取古往今来的经验教训是借鉴更是超越,有共性更有自己的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他们下功夫最大的一个领域就是争夺我们的青少年”[3]。争夺青少年斗争是长期的、严峻的,我们不能输、也输不起。我们的教育决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决不能培养出一些 “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4]的人!那将是教育的失败。这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决不能犯这种历史性错误。

三是明确了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定语只能是 “社会主义”,这是对 “培养什么人”的本质规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6]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标准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 “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归根到底,没有崇高理想和良好品质,知识掌握得再多也无法成为优秀人才。

二、根本保证新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九个坚持”,第一位就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高度重视和突出强调 “全面领导”,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关键在 “全面”。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指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7],“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8]。“全面”是 “系统”和 “整体”的前提,不仅仅是领导方式上的 “加强和完善”。

一是更加强调 “全面”的统领地位。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突出强调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对于做好教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使教育发展的政治保证更加明确。这里的 “全面”,落实在各级党委抓教育的领导工作上,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因此,“全面”的统领地位就体现在:只有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方向正确,才能确保道路坚定,才能确保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

二是更加强调党的领导的核心作用。针对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用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定于一尊、一锤定音”“众星捧月”“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 ‘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咤变化,无有留难,则天下之势一矣”等历史典故和形象比喻,说明党的全面领导至关重要。“全面领导”表现在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党中央成立了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目的是推动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把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当成重要职责,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

三是更加强调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9],并在怎样实现 “全面”领导上,围绕全面覆盖的组织体系、全面贯彻的制度体系、全面落实的工作机制、全面履行的领导职责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论述和周密部署。十八大以来党在各级各类学校基层党组织中积极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对高校院系、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和中小学校实现了全覆盖。

四是更加强调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和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并围绕优秀干部选配、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系统的部署。各地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中小学校党建工作,全面实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攻坚行动,基层党建扎实有效推进。

三、根本立场新境界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十九大报告特别将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方略进行了系统论述,深刻阐明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一条主线,开拓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根本立场的新境界。

一是把 “人民满意”拓展为 “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满意”强调目标和结果,指明了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全新的发展理念,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理念,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包含着更加丰富的内涵,体现了新时代发展教育的总体要求,是人民主体思想在教育领域的体现与创新。人民群众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主体,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受益者,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者和推动者,是决定教育事业兴衰成败的核心要素。教育改革发展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以人民为力量源泉,以人民为前进动力,以人民为评价标准。

二是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0]新时代的教育事业,就是要做到让人民满意,让13亿多中国人民共享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要加快建成 “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这些论述既是理想的教育,也是教育的理想,深刻阐述了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生动描绘出新时代发展教育根本立场的新境界。

三是推进教育扶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11]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教育扶贫行动缔造了世人瞩目的 “减贫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脱贫防返贫”等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深刻阐明了在教育扶贫工作中 “扶贫先扶智”的基础性地位、“治贫先治愚”的先导性功能以及“脱贫防返贫”的根本性作用。

四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大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指出了教育改革发展的一切须以人民为根本,强调了教育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更强调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将人民群众作为教育发展的力量源泉,从而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

四、初心使命新构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是使命的历史起点,使命是初心的历史延伸。不忘初心就是不忘我们的理想信念,牢记使命就是把理想和信念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教育的初心就是深刻阐明我们党办教育从哪里来、从哪里出发的问题;教育的使命就是要阐明我们党办教育往哪走、干什么的问题。在第三十六个教师节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寄语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12]这是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对教育者初心使命的新构建。

不忘立德树人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不忘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3]。立德树人是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忘 “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14]。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忘 “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5]。真正做到以德育人,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引导青年学生用大德铸魂、公德善心、私德润身。

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高尚品德,又要有真才实学。因此要以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牢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16]他在评价一些大学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上学校领导讲话的情况时说:“有的讲话一般性的品德要求多,理想信念强调得少;个性化表达多,党的教育主张强调得少;同国际接轨讲得多,中国特色强调得少。这要引起重视。大学领导是教育者,但更应该是政治家。”[17]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教育具有鲜明政治属性,是有阶级性的,是为国家政治服务的。

牢记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8]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讲,教育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国家安全。不论我国教育发展到什么阶段、发展到什么程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变。

牢记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会议上,对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阐述。2020年9月,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他进一步将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新要求作为 “十四五”教育工作的战略任务进行重点部署,专门强调要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9]这一重要论述,是立足于新的伟大社会实践作出的重大部署和科学决策,充分体现出党的育人目标的与时俱进,是对新时代教育使命的全新构建。

五、发展定位新标定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将新时代教育的发展定位从 “国计民生”拓展为 “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出发,标定了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定位。突出强调了教育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系统总结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与经验,深刻分析了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首先,“国之大计”是对教育改革发展经验的继承发展。2010年7月13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21]教育的 “国计民生论”充分揭示出教育不仅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更与民生福祉休戚相关。从国家角度看,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事业的发展将极大提高全民族素质,有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推动我国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从家庭角度看,千万个家庭因子女考上大学,找到适宜工作而摆脱贫困,过上了小康生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其次,“党之大计”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最新论断。“党之大计”在 “国计民生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把教育与党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恰是风华正茂,千秋伟业,必须后继有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战略工程。

最后,教育是两个大计的交汇点,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民族和党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 “影响甚至决定着”,突出强调教育对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培养接班人、国家发展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作用,而且明确指出 “没有哪一项事业像教育这样”具有这样大的影响和决定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六、办学方向新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对研究生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将 “四为”服务提升为 “四为”方针,强调坚持 “四为”方针,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22]从 “四为”服务到 “四为”方针,集中体现了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升华和重大创新。

“四为”方针,实现了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与时俱进。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出:“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23],明确提出了教育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科学文化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4]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25]明确提出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办学方针。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增加了教育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教育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创造性地提出了 “四为”方针,为我国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四为”方针突出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首要地位。坚持什么样的办学方向、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这是事关我国教育底色的大是大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办学方向,他明确指出,办好教育,方向是第一位的。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态度鲜明,不能有丝毫含糊。办学方向决定着办学道路,办学道路决定着社会主义教育的前途命运。一所学校一旦在办学方向上走错了,在培养人的问题上走偏了,那就像一棵歪脖子树,无论如何都长不成参天大树。我们培养的人,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没有这一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不成立了。我们必须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最鲜亮的底色,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思想基础。

“四为”方针是新时代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本遵循。“四为”方针是我国办学方向的新定位和新提升,具有十分重大的原创性贡献。“四为”方针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为人民服务是根本宗旨;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是政治担当,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确保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是职责使命,对引导广大受教育者支持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最终落脚点。只有牢记根本宗旨,坚定政治担当,承担起职责使命,才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起磅礴力量。

七、总体要求新拓展

在2018年全国教育法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党中央经过慎重研究,决定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 ‘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要求”。[26]“德智体美劳”是对 “德智体美”育人目标的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延续和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方向和指南。

“五育”并举丰富拓展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7],由此正式提出 “德智体”的育人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逐步确立了适应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1995年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8]在 “德、智、体”的基础上增加了 “美”的要求,使全面发展的要素由“三要素”拓展为 “四要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概括并遵循教育规律,提出 “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要求,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作出了新表述。

“五育”并举增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综合素质。德育方面,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为先,修身为本,这是人才成长的基本逻辑。智育方面,学习知识是学生的本职,在学习中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体育方面,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美育方面,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没有美的滋养的人生,必然是单调、干涸的人生。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劳动教育方面,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五育”并举,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突出 “劳动教育”贯彻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强调了劳动的育人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29],强调要充分认识到劳动的本质、劳动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作用,要尊重劳动,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30]通过 “劳动教育”,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的劳动精神、必备的劳动能力和良好的劳动习惯,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通过 “劳动教育”,引导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根本上确立劳动者的观点、立场和情怀,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通过劳动教育,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改造、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使得 “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观念深入人心,成为自觉的行动和习惯。

八、工作目标新擘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3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教育工作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充分显示了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发展性。

第一,始终站在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视野下认识 “五人”教育工作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愈加突显。[32]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意识形态斗争形势更加复杂严峻,教育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和政治斗争的重点领域和前沿地带。教育是应对变局的关键力量,是掌控变数的中坚力量,是开拓新局的硬核力量。“五人”教育工作目标的提出,充分显示出教育对于提高人民综合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作用。

第二,始终联系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认识 “五人”教育工作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33]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34],明确了教育在实现民族复兴中的基础性地位。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事关国家未来。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都特别需要教育充分发挥聚民心、育人才的重要作用。

第三,始终坚持将 “五人”教育工作目标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统筹推进。“五人”教育工作目标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凝聚人心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价值目标。“人心就是力量”,[35]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通过教育将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万众一心,形成合力。完善人格是教育工作的基本涵养目标。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引导人们悦纳自我、善待他人,品德高尚、人格健全,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36],成为具有人格魅力的时代新人。开发人力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目标。“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37]建设教育强国,要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从智力资源大国向智力资源强国的转型。通过教育引导受教育者根据自身特点、特长和兴趣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上各展所长,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人才资源支撑。培育人才是教育工作的时代指向目标。“中国这么多人,教育上去了,将来人才就会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这是最有竞争力的。”[38]要通过教育引导激发受教育者成为各行各业具有创造力和创新力的专门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根本上提升人才竞争力。造福人民是教育工作的终极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9],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过教育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唤起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的无穷伟力,不断创造中华民族新的历史辉煌。

九、第一标准新谋划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工作,尤其重视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明确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是首要标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教师提出高标准严要求,是天经地义的,既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民族负责。”[40]

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 “师德”的深邃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化用 《论语》中的“仁者爱人”,提出教育是一门 “仁而爱人”的事业;以 《大学》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来确证大学之为大,就是在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使人努力成栋梁之材;以 《资治通鉴》中的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来讲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一 “育人育才的辩证法”。引用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师者,人之模范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等来说明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41]作为教师,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

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做一名优秀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 “高标准严要求”。从 “四有”好老师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到 “四个相统一”(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从 “三个牢固树立”(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到 “四个引路人”(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再到 “三传播、三塑造”(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贯穿其中的核心品质是 “德”,一以贯之的主题和主线是师德师风。良好道德情操首先体现在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42]教师要在道德要求上取法乎上,见贤思齐,成为学生道德实践的一面镜子。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教育内容的核心要求是师德师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育才由育师始。育人者先受教育。自己没有大境界、大胸怀、大格局,就谈不上给学生指点迷津、引领人生航向”。[43]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把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播撒到学生心中,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 “大先生”。

十、评价导向新观念

教育评价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指挥棒,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和办学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44]教育评价事关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正确,它不同于一般性的技术性评价,而是带有鲜明的政治性。教育评价改革要扭转导向、克服顽瘴痼疾、解决指挥棒问题、根治老大难问题,不再是补苴罅漏式的修修补补,而是根本性的变革,必须首先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

一是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如何评价教育发展的好与不好,需要确立明确的目标和评价标准。仅以大学来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只有这样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只要我们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有作为、有成效,我们的大学就能在世界上有地位、有话语权。”[45]二是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46]什么是一流大学,要在中国特色下去评价。三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办大学要有文化自信。“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47]

二是树立科学的人才成长观。人才成长是有规律的,揠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仅以中小学生教育为例,办学不能太短视、太功利。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教育领域存在的压力普遍前移、超前教育、过度教育、中小学生太苦太累的现象,他认为这些突出问题既有损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也加重家庭经济和精力负担。中小学生培养要去除浮躁之气,远离功利之风,立足长远,潜心育人。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仍然是中小学教育的指挥棒,没有确立德育、素质教育的应有地位。为此,明确提出 “四个要改”的主攻方向:“考试招生制度的指挥棒要改”;“对学校、教师、学生、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要改”;“直接以升学率奖优罚劣的做法要改”;“把升学率与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的潜规则也要改”。[48]在推动这些改革的基础上,要以全新的尺子去衡量,以全新的眼光去发现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不是制造失败者的,以分数贴标签的做法必须彻底改。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特长,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可用之才。

三是树立科学的选人用人观。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是改变人才 “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良好局面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机关、企事业单位招人用人标准和导向过于单一,过分注重高学历、高文凭,还要看本科是不是 “985”“211”,这是一种现代版的 “出身论”。[49]这种唯名校、唯学历是举的选人用人导向,既不利于人岗相适,也不利于一些虽然不是名校毕业却有真才实学者脱颖而出。学历不代表能力,说明不了人品德性。要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畅通学业提升通道、职业晋升通道、社会上升通道。

猜你喜欢

总书记发展教育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