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绪宣泄方法在民警群体中的应用研究

2020-03-15刘洪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

贵州警察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负性民警情绪

苏 雅,刘洪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作为维稳便民、控制犯罪的一支特殊队伍,公安民警已成为和平年代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在2019年5月初召开的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安机关的工作做了进一步的部署和规划,明确提出了公安民警应当具备的职责与使命,并表达了对民警的深切关怀。赵克志部长也多次强调,“要牢固树立严管厚爱理念,切实做好从优待警这篇大文章”①参见时晨《如何写好从优待警这篇大文章》一文,来源人民公安报,2019年4月15日。。尤其是在建国70周年之际,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力度逐渐加强,民警承受的压力也愈加繁重,如何更好地调适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精神状态,成为公安队伍面临的重大课题。

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民警往往承担着过高的工作压力与频繁的情绪变化,出现无法侦破案件的挫败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愤懑和压抑、处理危急警情的焦虑等消极情绪。[1]这些情绪的厌恶性刺激可能会导致民警血压、心率和肾上腺素水平的升高,一旦情绪管理不当,极易造成身体疾病或情绪化犯罪的产生。面对复杂的外界环境与不良刺激,民警可以通过提高情绪管控能力有效实现情绪调节,消除负面情绪对自身的影响。情绪宣泄是个体在处理负面情绪时的一种方式,也是排解压力、舒缓情绪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情绪宣泄概述

(一)宣泄理论

宣泄,是负面情绪的一种处理方式,陈少华在其著作《情绪心理学》一书中将宣泄定义为“基于生理需要,对自己情绪释放的适应性表达”。[2]Thayer等人从情绪调节的多种方式出发,通过因素分析,将宣泄作为六种情绪调节的策略之一。[3]在Gross的情绪调节模型中,宣泄被认为是反应调整阶段中的反应调节方式,与抑制共同作用于情绪调节之中。[4]1924至1933年,哈佛大学心理专家乔治·埃尔顿·梅奥教授开展了一项后来被称之为“霍桑效应”的实验研究,利用宣泄的方法对生产效率不高的现象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5]同时,也将宣泄从理论架构拓宽到实践应用当中,证明了宣泄对于负性情绪消解的重要意义。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宣泄的情绪释放与排解功能,正是其实现弗雷德里克森“积极情绪的扩建理论”的最佳印证。

(二)研究意义

目前,针对情绪的研究内容不在少数,但大多偏向情绪控制,较少有单纯以“宣泄”为主题的文章。早在2009年的心理学会中,卢秀玲与张侃就曾对情绪的内隐与外显两个层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人们较常选择情绪控制调节情绪的结论。[6]2015年,徐秀林对民警的消极情绪与调控方式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7]过度压抑自我情绪很可能会促发警察暴力执法等恶性事件的产生,不利于警民关系的融洽与社会的安定和谐。因此,情绪宣泄训练方法的研究就具有了一定的必要性。作者试图从宣泄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民警宣泄的方式、方法,为民警情绪调节探寻更多的可能性与最佳的道路。

1.研究对象创新

在情绪宣泄的研究领域中,针对临床病人、普通民众等对象的相关研究较多,对于民警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却缺乏专门而系统的介绍。如2012年李春梅、陈锦坚等人撰写的《宣泄和认知行为干预对乳腺癌术后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8],2019年覃金荣等人发表的《情感宣泄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心理状态与社会功能的影响》等文章,论述了情绪宣泄对于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减轻心理压力的重要作用。[9]秦美涛将这一研究对象从疾病患者引入普通人群,并以学前儿童为视角展开深入剖析,全面阐述了情绪宣泄对于培养学前儿童认知与控制能力的重要作用,将情绪宣泄置于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地位。[10]和普通大众不同,民警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出勤、值班时都可能会遇到各种危险,承受着来自社会各方的多重压力,迫切需要情绪宣泄。因此,基于民警的情绪宣泄研究同样具有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

2.研究价值显著

情绪宣泄与心理健康密不可分,以罗辉辉、孙飞的《情绪宣泄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为例,明确表明了合理宣泄的重要性,并对不同年龄、性别的居民情绪宣泄方式选择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证明了情绪宣泄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11]通过合理、适宜的情绪宣泄方式,可以达到缓和负性情绪,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以民警为视角的宣泄方式研究,对民警的心理健康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提高民警的心理健康水平

公安民警工作压力大,承受着国家与人民的使命重托,时常会面对未知的风险与危难。社会责任、工作职责以及公众形象的塑造,让民警不再是一个普通的个体,他们的言行往往代表着执法机关的态度。长期隐忍与克制的情绪控制方法,不利于民警的身心健康与工作积极性。适宜的宣泄方式可以帮助民警更好地克服负性情绪的干扰,使其保持乐观、理智的心态,有助于其心理健康。

(2)完善民警的心理训练内容

情绪宣泄的方法类别丰富,不同的宣泄方式有着不同实践方法与适用人群。全面了解民警的情绪宣泄方式,可以丰富和完善民警心理训练体系,以期制定出更具个性化的民警情绪管理训练方案,为民警心理干预机制提供新思路。

(3)避免民警产生情绪化犯罪

采用合理的宣泄方式,可以使民警较少地出现情绪失控现象,更好地调节心理状态,避免过激行为甚至是情绪化犯罪的产生,稳定处理好警民关系与工作任务,规范执法、重塑形象,真正做到为平安中国保驾护航。

二、民警情绪宣泄的基本方式

当前,针对情绪宣泄方式的研究与分类呈多样化与丰富化的态势,对于民警宣泄方式的探索缺乏系统化的总结与思考。作者拟从传统和智能两个视角出发,归纳宣泄的基本方法及其对民警的适用性,从训练实施的难易程度、影响效果与人际差异等多重角度出发,对民警的宣泄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探寻与思考。

(一)传统情绪宣泄方法

传统的情绪宣泄方法可以分为内化和外化两种模式,内化强调个体从自身角度寻找宣泄方式,外化则关注个体负性情绪的输出与外在力量对个体的支持与帮助。

1.内化宣泄方式

内化宣泄方式是个体最常使用的一种宣泄方式,无论是遇到警民关系冲突、重大警情出警后的心理应激等状况,还是日常工作压力带来的压抑与焦虑,最便捷而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自我调节来完成情绪宣泄,达到有效缓解压力、树立积极心态的效果。内化的宣泄模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民警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所处环境等进行分析,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宣泄方式。

(1)运动宣泄法

工作压力大、休息不规律是民警的常态,面对复杂的警情与强大的社会压力,民警常常会产生抑郁、烦闷等负性情绪,导致休息不好、情绪躁动程度加深。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往往是很有效的一种宣泄方式,民警可以选择踢球、打球、游泳、跑步等运动方式,在运动过程中促发肌肉兴奋,使得大、小脑兴奋点逐渐趋于同步,促进民警身体机能的改善和睡眠质量的提升,进而疏解情绪压力,形成积极的情绪状态。

(2)发声宣泄

发声宣泄在传统宣泄方式中较为常见,无论是哪种发声方式,包括哭泣、呐喊、引吭高歌等形式,都可以使大脑的中枢神经兴奋,进而使身体进入亢奋状态,逐渐削弱负性情绪的影响力。民警可以在适当的场合选择这种宣泄方式,最大程度地弱化消极情绪带来的负面作用。

(3)情境转移宣泄

与运动宣泄和发声宣泄相比,情境转移更像是一种以静制动的宣泄方式。民警可以通过记日记、赏花逗鸟、练习书法等途径来完成情绪的宣泄[12],在这个过程中分散、转移注意力,平静内心,逐渐消除自身的心理困扰。

(4)正念训练

正念训练是一种全面察觉主客观世界的训练方式,最初应用于医学领域,美国将其运用于军队高压情境下的心理适应训练。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引入到民警的压力应对训练当中,对民警的情绪调节与压力缓解有着显著的作用。以正念为主的宣泄训练可以单纯依靠禅修、冥想等方式,[13]也可与上述宣泄方式结合,形成诸如正念行走、认知觉察、观察记录、正念耐力训练等方法。[14]正念训练通常需要采用阶段性课程的模式,训练内容与民警工作内容紧密结合,有助于改善民警的心理状态与情绪调节能力,提高民警的积极性和心理素质,避免职业倦怠、焦虑等消极情绪的出现。

2.外化宣泄方式

当内化宣泄无法满足个体需求时,外化宣泄方式便应运而生。这种宣泄方式更加注重人际之间的互动、交流,民警可以借助外力排解自己的消极情绪,或者在与同事、上下级谈话沟通等过程中舒缓负性情绪。

(1)倾诉宣泄

这里的倾诉宣泄主要是指专业化的心理咨询与辅助,其中最传统的宣泄体验,是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利用催眠、暗示等方式促使民警讲出想要讲述的故事,抒发出自己的情感。此外,还可以使用“空椅技术”[15],即在专业心理人员的指导下,进入安静密闭的空间与空椅展开一系列角色互换的对话,体会与假想人格沟通、交流的感觉,将所有的负性情绪全部诉诸于空椅。

(2)分享宣泄

当自我宣泄与心理咨询无法满足时,通常采用分享的方式来实现宣泄。民警可以将近期经历的事件倾诉给同伴或者有相似经历的民警,适当地释放自己的压抑、愤怒、委屈与焦躁等情绪。除了两三人之间的小互动,公安机关内部还可以定期举行与心理宣泄相关的团体活动,开展心理宣泄讲座、宣泄训练课程,举办团队内部以及团队间的宣泄互动活动,定期组织民警进行自主交流或者观看具有较强心理暗示性的影视作品,达到负性情绪宣泄的目的。

(3)行为宣泄

依靠辅助设施是行为宣泄的主要途径之一,如心理宣泄室的设立。心理宣泄室往往具有高隔音效果和私密性,室内配备有包括宣泄手套、宣泄棒、摔打宣泄球在内的专业宣泄击打工具,以及仿真宣泄人、立式宣泄柱、立式宣泄球等宣泄设施,有着较好的击打手感和较强的耐用性。民警在感受到愤懑、仇恨或者冲动等负性情绪时,可以进入专门设置的心理宣泄室实施击打宣泄活动,进而缓解紧张情绪,实现身心平和。

(二)智能情绪宣泄方法

随着大数据的日益普遍化和心理科学的进展,情绪宣泄不再只依托于咨询师与辅助疗法,开始从智能化的发展中寻找突破口,如生物反馈法和智能宣泄室、智能宣泄设备的建设等等。

1.生物反馈法

在精神分析无法解决的情况下,神经认知就显现出其独特的功效,因为其具有的客观性与中立性,这种基于生物反馈的训练方式似乎更具系统化和可行性。常见的生物反馈法主要包括皮电反馈、脑电反馈等训练方式,需要阶段性的训练来完成。民警在长时间压抑难以恢复,或者遇到棘手问题使心情极度郁结时可以考虑使用此方法。整个宣泄过程持续时间较长,民警需要先进行仪器的适应,如皮电装置的佩戴和电极帽的穿戴等,随后进行相关的反馈训练。训练过程中可配合放松训练促进放松,在结束训练后还需要进行阶段性的巩固,以确保负性情绪不再干扰民警的正常生活与日常警务活动。[16]

2.智能宣泄设备

(1)立式宣泄仪器

在传统的宣泄室基础上,建立智能化的宣泄设备,以京师心智公司研发的二代击打宣泄仪和三代呐喊宣泄仪为例,具备智能化的特性。击打宣泄仪可判断民警的击打力度、持续时间与击打频次,自动生成适合民警的正性宣泄主题与系统化的训练方案。呐喊宣泄仪则会采用声音信号捕捉民警的情绪状态,更具灵敏性,能够实现宣泄过程的实时反馈,有助于民警即时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

(2)宣泄机器人

针对现有情绪宣泄方案功能单一、互动不足等问题,宣泄机器人的出现试图通过人机交互设计实现宣泄的智能化与多元化。田昕在2013年心理压力宣泄机器人的系统方案设计中,进一步扩展了已有的研究技术,除了语音检测、面部表情识别系统与手势互动系统,还提升了机器人机械臂的摆动速度,利用半球面多点触摸屏解决了原有互动不足的问题。同时,在电脑控制端增添了宣泄可能出现的相关场景,力求更加精准地实现人体感知与互动反馈,提供更好的宣泄体验。[17]宣泄机器人的宣泄方式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尽管其有着丰富的互动体验与应用价值,但对于民警这一群体而言尚且不具备普适性。未来在更深入的研究与推广中,或许能提出新的见解与应用方法。

(3)VR心理干预

VR心理干预设备是一款集虚拟现实技术与生理反馈于一体的智能化宣泄设备,通过营造虚拟世界的沉浸感来实现情绪的宣泄。VR心理干预方式企图构建一款结合力触觉设计的心智模型,将外部的虚拟拳击与网络平台上的交互宣泄相融合,充分利用VR 设备与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在多样化的沉浸模式中充分感受虚拟环境带来的愉悦感与舒适感,实现心理的消极情绪宣泄,最大程度地缓解并消除负性情绪的影响。[18]目前这一领域尚在完善环节,主要适用于医学领域中的宣泄治疗,这种特殊的心理治疗方式将在未来的实践中逐渐引向民警心理宣泄的方式之中。

(4)单警心理宣泄系统

民警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尤其是奋战在一线的民警,往往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自我的情绪状态,阶段性的心理咨询有时很难起到应有的效用。心理宣泄室的宣泄模式在多次使用后也可能会降低宣泄的功效。同时,出于民警个人隐私的考虑,可能不愿意让同事或领导担心自己的心理状况,增加新的心理压力,单警心理调适仪系统可以有效解决这一困境,成为首个能够专门针对民警的心理调适软件。该软件使用安卓操作系统,可以连接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具备一定的传输功能与监测功能,能够将心理知识的学习融入到民警的工作、生活当中。民警可以在手机中自行下载、安装软件,并设置自己单独的用户名和密码,具有便捷性和私密性。同时,软件还设置了包括显示、通讯、存储、处理、心率监测等多个模块,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心理调适训练体系。[19]民警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版块进行宣泄训练与放松娱乐,如观看正、负性图片来训练自己的应激能力,利用游戏功能来疏解内心的压力等。在整个训练环节中,利用软件附带的心率监测手环记录民警在不同版块训练中的即时心率与变化趋势,由后台提供数据分析,提出适应民警当下心理状态的个性化训练方案。

三、宣泄方式在民警群体中的应用思考

尽管宣泄方式多种多样,宣泄种类也随着心理问题的复杂化不断更新,但针对民警的宣泄方式始终缺少一个完整的应用体系。根据民警所处的工作环境与工作特点,深入剖析不同情绪宣泄方式对民警负性情绪的缓解作用,正确认识现阶段民警情绪宣泄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提出更适用于民警的宣泄方法,推动公安系统民警心理健康体系的完善。

(一)民警情绪宣泄存在的问题

1.情绪宣泄的困境

无论是哪种宣泄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传统的宣泄方式而言,民警在选择自我调节的宣泄方式时,很容易因为方法不当导致焦虑情绪的加深,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心理咨询等宣泄方法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性与成熟度,并且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治疗方法与系统方案,但面对数量庞大的民警群体,很难保证每一位民警在有心理咨询需求时都能找到合适的咨询师人选。

作为新兴力量的智能宣泄方式,尽管在技术层面上解决了传统宣泄方式无法突破的难题,如耗时较长、专业人员稀缺等问题,但训练内容往往会出现模式固化的问题,需要根据现实情况不断改造升级。由于研发之初的目标受众群体大多是普通群众,其系统方案设计也未必能达到适合民警的训练强度。

2.群体的特殊性与差异性

公安民警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焦虑与压抑情绪状态可能来源于执法过程中的权益损害、处理危急警情后的心理压力、警民之间的矛盾纠纷等多种方面,这些都需要民警有较高的职业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在应对突发事件和高压环境时,亟需适宜的宣泄方式来缓解情绪紧张和焦躁状态,已有的宣泄方式虽然具备一定的宣泄功效和反馈功能,但囿于警察这一特殊群体的时间、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差异,很难达到良好的宣泄训练效果。首先,民警尤其是一线民警工作繁重,经常出勤或值班,很难有完整的时间进行心理咨询。其次,普通民警一般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往往会忽视自己潜在的心理问题,导致情绪宣泄不及时,诱发身体、心理隐患。最后,出于隐私与安全考虑,民警一般不愿主动说出内心的复杂情绪,使得民警的情绪宣泄难以有效实现。

在特殊性的群体之中,民警内部的差异性也让宣泄训练的开展更具个性化。性别、年龄、从警时间、气质类型等因素都会影响民警的宣泄方式选择与宣泄效果呈现。女性民警的情绪更加敏感,未婚民警往往比已婚民警承受着更大的精神负担。民警宣泄需求在警龄方面呈现“U”字形增长。[20]新疆反恐一线民警和国保民警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其他警种,对于情绪宣泄的需求更加强烈。负性情绪的来源不同使得民警的宣泄强度也不尽相同。一线民警更多考虑的是危急警情的处置,而基层派出所民警的负性情绪则多来自于警民关系纠纷与网络舆情。一些偏远地区不具备情绪宣泄的硬件设施,民警往往依靠喝酒、聊天等方式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21],很难实现科学化、合理化的宣泄目标。

(二)基于民警宣泄方式的展望

1.依托智能升级宣泄设备

随着大数据的扩展和5G的迅猛发展,智能宣泄将进一步走入民警的视野,为民警的心理健康树立强大的后盾。依托于手机APP的智能宣泄系统,将会更加的方便和快捷,同时能够确保民警隐私不外露,更容易让民警敞开心扉,及时舒缓自身的负性情绪。不同于普通的宣泄系统,该智能宣泄系统的研发将更加贴合一线民警,针对他们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与压力,制定出相应的训练方案,有助于民警的心理健康与发展,避免应激障碍等情况的产生。对于普通的基层民警,也同样拥有很好的适用效果,做到情绪及时调节、工作永葆积极。

2.制定更加完善的宣泄方案

民警的不同职业分类和工作需求决定着民警不可能只拥有单一的情绪宣泄方式,因此,制定一套适用于不同民警的宣泄方案十分必要。在大数据分析与建模下,新型智能宣泄APP设想能够更加全面、细致地了解、满足不同民警的需求。进一步分析不同性别、警种、警龄、气质类型等因素对民警宣泄方式选择的影响,分析不同因素影响下民警的宣泄需求度与宣泄方式、训练方法的适应性,形成系统化、个性化的民警宣泄方案设计与训练模式。

四、结语

对情绪宣泄方式的研究归根到底不是为了让民警更多地去选择宣泄的情绪表达或控制方式,而是为了寻求一种更适合民警的宣泄方式,帮助公安民警更好地进行情绪调节,深切关注民警心理健康,避免职业倦怠、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的产生。情绪宣泄方式在民警群体中的应用研究,将会随着公安队伍的发展与对民警心理健康的关注逐渐深入,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安民警的使命感与归属感,提升公安队伍的综合素质与作战能力。

猜你喜欢

负性民警情绪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