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质量革命为核心的一流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

2020-03-15王果胜

高等理科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一流专业质量

王果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新中国高等教育走过了70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新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扑面而来,面临着增加创新要素积累和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等诸多问题,高等教育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形成了以质量革命为核心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在全国教育战线上掀起了建设一流大学、振兴本科教育的最强音。作为一所行业特色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建设“双一流”战略下积极主动应对,回应人民在新时代对更好教育的期盼,以正确理解、领会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变化、新使命、新担当为先导,系统总结地质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是高质量的教育,着力对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出台了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制订了10项工程30项举措,为全力提升本科教育质量提供行动指南。

一、高等教育质量革命

(一)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发生了很大变化,必须深刻领会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变化、新使命、新担当,归根结底就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是高质量的教育[1-3]。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系统总结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等“九个坚持”,提出了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3]。

十八大以后,国家启动实施“统筹推进两个一流”战略,以“双一流”建设立题,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之路,建设“双一流”大学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最强音。2015年10月,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成为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十九大后,以“双一流”建设破题,《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等“双一流”建设配套措施先后出炉,有力促进了高等教育由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二)一流本科教育在行动

新时代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会议后,教育部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加强大学质量文化建设等意见,建“金专”,建“金课”,建“高地”等系列举措落实落地[4]。2019年9月29日,教育部又发布了《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围绕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着力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狠抓学分制等系列教育教学改革,让毕业难起来,让教学活起来,让质量提起来[5]。

二、地质教育质量革命

(一)地质教育机遇与挑战

我国地质教育迄今正好是110年,从1909年京师大学堂设立地质格致科起,我国地质教育经历了7个阶段,即新中国成立前40年是一个初创和艰难发展的40年;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1966年是迅速发展的17年;1966—1976年是被破坏的10年;1977—1991年是恢复改革发展期;1992—2001年是体制改革创新发展期;2002—2013年是质量提高科学发展期;2014年至今是新常态与“双一流”建设期[6]1-5。新中国地质教育70年经历了三个阶梯,第一个阶梯是1950—1976年,第二个阶梯是1977—2000年,第三个阶梯是2001年至今,每个阶梯都有一个规模到质量上的提高,各发展阶段之间都是质的飞跃[6]1-5。

地质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在矿产资源和化石能源保障、大型基础工程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如支撑国家资源保障,服务高铁、高速公路、地铁、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建设。地质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步入了理、工、文、管、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轨道。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办学,学生就业层次也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

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1]。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2]。自然资源部提出了构建地球系统科学核心理论支持,引领深地探测、深海探测国际科学前沿,建立自然资源监测技术体系、国土空间优化管控技术体系以及生态保护修复技术体系,指出了地质行业科技发展方向[7]。

地质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供给侧结构调整、地勘行业出现断崖式下滑、地球系统科学的形成需要拓展地质新领域,如农业地质、灾害地质、旅游地质、生态地质等挑战。面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行业发展的新变化、新任务,地质教育应奋发图强顺应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二)中国地质大学质量发展

中国地质大学1952年因新中国发展需要而建立,是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大学。目前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进入了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下简称“地大”)目前办学面临着办学空间紧张、办学规模小;学科较单一、专业发展不平衡;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够优化等问题。地大(北京)要坚持特色立校,坚持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念;要不断地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确立大资源观、大地质观思想,务实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走内涵发展道路;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

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质量提升实践

(一)形成了“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能力体系

学校在67年的办学过程中,通过全方位系统改革与实践,形成了“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能力体系。以理念为先导,确立了“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人才培养目标,凝聚教育教学共识;以学科为基础,建立了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并实施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起满足学生发展的知识体系,提高专业办学水平;以队伍为核心,构建以明确教师基本职责、建立名师培养体系、实行教师准入制度、构建国际化交流平台等环节的“培养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以资源为平台,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构建分层次、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教学保障能力;以管理为抓手,营造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政策环境,制定有利于教学改革的规章制度,创立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激励机制,创新教学管理模式。通过不断地实践、再实践,本科人才培养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二)制定了地大质量提升计划

全国教育大会后,学校召开了本科教育大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基本遵循,以“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激励学生明志好学向上,引领带动学校专业建设上水平,课程与课堂教学提质量,育人能力显著增强,学生发展更加全面,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健全,质量建设成果更加突出,形成国内行业领先的高水平本科教育体系。制定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2019—2023)工作方案》,为全力提升本科教育质量提供行动指南。

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包括教育理念升华工程、教学地位强化工程、专业建设提升工程、课程建设与改革工程、课堂教学质量工程、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学生发展引领工程、产学研协同育人工程、成果培育与质量保障工程、教学管理与信息化工程共10项工程。教育理念是先导,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德育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化教学地位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制度体系;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学院办学责任;完善人事管理制度,激发教师积极性;加大教学投入,完善经费管理办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教学建设是核心,要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开展一流专业建设,加快新工科建设,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打造精品课程,提高教材质量,出版精品教材,加强实践教学改革,重视实践课程成效;推进课堂教学革命,打造精品课堂,完善课堂教学管理,严格过程考核。教师能力提升是关键,要强化教师主体责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推进教学名师引领工作,健全教师培养机制,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发展是目的,要加强思想引领,完善第二课堂体系;推进创新创业,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弘扬地大精神,提升校园文化品牌。产学研协同、教学管理是手段,加强国内外协同,丰富国际化培养路径;深化科教、校企协同,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推进卓越人才培养;加大实践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提升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水平,培育质量文化,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改进教学管理制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猜你喜欢

一流专业质量
“质量”知识巩固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