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与建设

2020-03-15刘发能

人物画报 2020年18期
关键词:弘扬传统文化措施

刘发能

摘   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文化源泉,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本文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并提出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传统文化;弘扬;措施

中国几千年历史培育而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文化源泉,其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根本所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知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对延绵5000 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在党的十八大上,黨中央也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提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总体措施。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其优秀的特点,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文化动力。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大力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引领社会积极健康发展。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并提出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要措施。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文化历史的积淀,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总结出了以下三点。

一是具有深远的凝聚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一直延续从未间断地传承至今,而其他文明古国都曾因为地理、人文等因素而发生了改变。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凝聚力,才让其生生不息地流传至今。它顽强的生命力不仅体现在坚不可摧的延续力,还体现在其包容万物、坚忍不拔、永不屈服的特征。在古代,中华文明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但每一次都没有屈服,相反慢慢同化了外来民族文化,并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不断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二是具有极强的整合力。华夏文明在面对其他文明时,它并不会表现出“拒之以千里之外”的姿态,而是主动学习、借鉴和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让自身得到升华。如明末时期的满蒙入侵中原,再到清末时期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华文明没有向这些民族屈服,而是满蒙逐渐被汉化融合,西方列强被赶出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华夏文明主动学习、借鉴和吸收其他文明的长处,并为我所用,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三是具有持久的精神激励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深入人们的生活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激励着人们迈向美好生活。例如,儒家文化主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影响着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才会有海晏这样的清官,一身正气,才会有范仲淹这样忧国忧民的良臣。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仍然激励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国奉献,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具体表现,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全盘传承,而是吸收了现代文明的时代内涵和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特点之后形成的成果。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优秀的精神品格,如爱国敬业、自强不息、勤俭节约、和而不同、尊老爱幼等,这些精神都值得当代人民去学习和弘扬,从而驱动人们不畏艰苦地在时代中前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继承了中国的部分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时代内涵进行了改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

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文化动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如儒家文化一直影响着整个社会,有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等,这些都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中有所体现。此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根基,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精神养料,是我国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支柱。而人们通过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和特点,从而更好地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实现中国社会和谐发展。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措施

习总书记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重要的论述,要求领导干部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珍贵的宝藏,应该得到大力弘扬和传承。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讲座、电视节目等多种形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大力宣传,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推动我国的文化建设工作,形成讲正气、知荣辱、促和谐的社会风尚。此外,我国要发挥道德模范作用,通过树立道德模范,让其带领群众尊老爱幼、乐于助人,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二是重视家庭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从小培养,而家庭作为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但需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更加需要注重孩子品行的养成。父母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为传承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父母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孩子从小就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精神品格。正如曾国藩未留下任何财产给子孙后代,只留下了十六字,即“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三是学校教育应注重立德树人。目前,小学、初中、高中教育主要还是为了应对应试教育,对品德方面的教育特别得少。因此,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校教育当中,让孩子们从小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培养他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良好品质。学校教育应品德和成绩同时抓,让孩子们成绩好的同时,也能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品格。

四、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和弘扬。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各方应共同努力,一是大力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二是家庭教育中父母应注重言传身教,三是学校教育应注重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 吴艳冬.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教育教学论坛,2018(19):256-257.

[2] 侍舒玮.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化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J].戏剧之家,2019(12):219,221.

[3] 张兆端. 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J]. 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1):47-53.

猜你喜欢

弘扬传统文化措施
雨后桃园补救管理措施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弘扬百年少年儿童运动的历史经验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On the Application of CLT in Teaching of Listening & Speaking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of China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