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公共艺术中的玻璃装饰与空间的关系

2020-03-15武璇

人物画报 2020年18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玻璃关系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所居住的城市环境的要求也随之增高,公共艺术是展示城市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在公共艺术的众多表现形式中,玻璃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表现材质,本文主要分析玻璃作品放置在公共环境当中能够带来的效果,以及,玻璃和公共环境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关键词:公共艺术;玻璃;关系

一、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是指艺术家可以使用任意媒介去创作作品,并放置在公共的场所、面向公众开放的艺术作品.公共艺术是人与空间交流的一个载体,也是一个区域、一个社区甚至也有可能是一个城市的象征性标志.所以公共艺术所代表的的内涵并不仅仅是一件艺术作品,也可能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整体风貌以及市民的精神面貌,也同样能够对市民的意识形态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不同地方的公共艺术作品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

二、玻璃

(一)玻璃介绍

玻璃作为我们身边非常熟悉的一种材料,由于玻璃拥有其特殊的材质(透明,透光,稳定等)也成为了艺术家制作公共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的媒介.在中国,最早没有玻璃这个词,古代人们称之为”陆离”、”琉璃”、”颇黎”等,到了康熙年代,官府才称之为”玻璃”,民间也称之为”料器”,而且古代中国烧制玻璃的材質也与现代也很大的不同.中国玻璃的发展是比较单一的,去淄博博物馆考察的时候,发现中国大部分的玻璃做的还是比较写实的,小巧的,是装饰性比较强的玻璃艺术品,是比较突出是的烧制技艺,在博物馆外的草坪里也发现了一些小型的玻璃制成的公共艺术品,但与国际玻璃艺术相比缺乏大型的玻璃艺术作品,大部分玻璃作品还是注重仿生.在国外,玻璃介入公共空间是起源于国外的哥特式教堂的窗户的彩色玻璃镶嵌艺术,一方面起着传递宗教的作用,一方面也彰显了无与伦比的独特的艺术价值,向世人展示了玻璃艺术的宏大篇章.国外有很多著名的玻璃艺术家对玻璃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如:史丹尼斯拉夫·李宾斯基、哈维·利特尔顿、戴尔·奇胡力等.他们不仅仅是著名的玻璃艺术家而且对玻璃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玻璃装饰

由于玻璃的特性很多艺术家是用玻璃来制作装饰品,不论是大型的玻璃装饰品还是小型的玻璃装饰品,能够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不同于以往出传统材料的审美感受,给观者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大型的玻璃装饰会显得格外的耀阳,因为它不仅仅局限于其本身的造型与方式,更因光与影的变化形成了由此产生的双重印象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玻璃作品利用本身的色彩,自身的特性以及与光影的效果装点着所存在的空间.例如众所周知的玻璃艺术家戴尔·奇胡力,他艺术作品中充满奇丽的色彩,打破了人们对以往玻璃材料的局限的认知,奇胡力20世纪80年代的海洋系列,灵感方面来自于幼年时期自己家乡的大海、森林、农场等的记忆.海洋系列就很有代表性。

三、玻璃装饰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对于不同的公共艺术作品应当有不同的对应的放置地点.公共艺术作品的放置,应当与所放置的位置有相互呼应的表现,空间当中的作品要能与社会,与场所,以及人群发生价值的交流与共享.作品放置在特定的空间当中,能够给烘托出空间氛围或者是传达出一种特定的含义,帮助空间使得其空间特征充分的表现出来,处于空间当中的作品与空间之间是一种和谐共生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是单纯的叠加关系.好的空间当中的公共艺术作品也能够使处于此空间的人们感受到作品能够带给人一种特定的与此环境相适应的感受,对位于此空间的人们的行为起到提示和激发的以及对于空间的感知力的美学效果,有特定意义的作品还能够唤起人们对于相关问题的思考或者是反思,影响着公众的思想状态以及对待事物的不同的认识.

四、玻璃作品介绍

因此,有了使用玻璃为主要的材质去创作公共艺术作品萌芽。<发散>这件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古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文物,对这件文物的思考创作了<发散>.这件作品表达的主要想法是人们思维的触碰和发散.这件作品放置的位置是图书馆.当这件作品放置于图书馆当中,在图书馆看书的人们,思想会放松下来,冷静沉着的去思考书中所要汲取的知识.去思考自己的想法.图书馆的氛围与作品想要传达的安静、庄重、肃穆但又不失活力的理念是相辅相成的.由于玻璃的特殊材质,在光线的配合作用下,用玻璃的透光性来表达思维不是蔽塞和故步自封的.一个人的想法思维并不能局限于自己,要与别人相互交流与探讨,是通过接触能够散发的.而作品的透光性正好体现了这一点.并且这件作品主要采用的颜色是蓝色,在光的照射下从视觉效果上来看,蓝色能够带给人清爽、冷静的一种感觉.

五、总结

公共艺术在空间当中并不只是起到装饰空间的作用,作品的存在要与周围的整体环境相互融合,使之能够带给人一种特定的感受,只有这样公共艺术作品才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价值.把玻璃应用到公共艺术当中在中国还是很少的,中国的公共艺术还处于探索阶段,公共艺术能够带来的优点以及正面效果还是非常可观的.

参考文献:

[1]郝卫国、李玉仓2011《走向景观的公共艺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李明炅.谈现代公共艺术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戏剧之家,2018

[3]冼宁,刘钊.玻璃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变现形式分析[J].设计,2015(24):104~105

作者简介:武璇(1997-), 女,汉族,山西省吕梁市,硕士,学生,研究方向:陶瓷设计。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玻璃关系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为什么沾水后的玻璃不宜分开?
玻璃上怎么会起雾?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