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湖笔调研

2020-03-15苏州大学

人物画报 2020年23期
关键词:技艺调研

苏州大学

摘 要:毛笔,作为一种书写工具,对文化、艺术、文明的传承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文房四宝中,向来有“笔墨纸砚”之序。笔排在首位,不是因为价值居首,而是制笔太难。这笔,特指湖笔,源头是浙江湖州善琏镇。因近代一些历史事件如抗日战争的影响,湖笔制作产业也扩散到国内某些地方,苏州便是其中之一。

本次调研主要以田野调查为主,在对苏州市栗本工艺品有限公司制笔主体单位苏州古吴三阳笔庄湖笔技艺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湖笔制作历史发展背景,探讨苏州湖笔制作技艺的传承之道,作了如下关于苏州湖笔制作技艺调研的报告。

关键词:苏州湖笔;调研;技艺

一、苏州湖笔历史溯源

笔作为一款书写工具,可以说自有了文字以来,便有了它的存在,可以说它贯穿了中华文化的自始至今。文房四宝、尤其这居首的笔,是真正的具有中国古老文化传统的瑰宝,是中华文明、中华艺术之源。中国书法“起于用笔,基于结字,成于章法,美于气韵”,其产生一方面由于特殊的表现对象——汉字;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独特的书写工具——毛笔。毛笔书法是用毛笔的运笔表现丰富书体,表达书法的丰富内涵。王羲之父子曾郡守湖州,释智永居善琏永欣寺(一说青铜门西),他们常与当地笔工共同切磋和改良制笔技艺。湖州制笔历史悠久,据同治《湖州府志》记载:“(善琏)一名善练……居民制笔最精,盖智永僧法庵连溪,往来永欣寺,笔工即萃于此。”我国汉字的书体有甲骨文、金文、大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书法风格有魏晋的峻秀、唐宋的雄强、明清的软媚,这些千姿百态的汉字书法艺术也只有毛笔能够写出。学者们普遍认为湖笔兴起的缘由主要有政治、地域、文、自然等综合因素。

根据《考工记》,工艺必须同时具备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四者,然后可以臻于优良。湖笔起源于浙江湖州。“湖笔”是具有中国南方特色和技艺含量的毛笔制作,中国江南地区沿运河一线是制作业散布地。“苏州湖笔”则是苏州自明以来、有历史传承脉络的特色毛笔。制笔业先在吴兴(今湖州),而后移至苏州,也是顺应本地域的经济文化发展而自然发生的。可以说,“苏州湖笔”是中国南方毛笔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保有地。 苏州湖笔,便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瑰宝。

二、苏州湖笔特点

选择好的锋颖制笔是极其关键的品质保证,苏州湖笔对锋颖的讲究最能体现苏州湖笔工艺的独特风格。颖是指笔锋尖端一段整齐透亮的部分,苏州湖笔对此的要求是这一段的下部界限分明而平齐,即每根笔毛的这部分要长短划一,这也是工艺关键。明清两朝及至民国时代,苏州培育出的湖笔佳品,举国崇信,有关民国制笔业档案文献中不乏苏州文林堂、苏州杨二林堂、苏州陆益元堂、苏州貝松泉笔庄等等的介绍。杨二林堂创办于同治年间,址在阊门和观前二家。陆益元堂创办于道光年间,至1967年,被并入东来仪文具店。贝松泉笔庄创办于道光年间,早年经营极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贝松泉笔庄中用一位善琏籍的“把桌师傅”,叫做沈珏卿,他的制笔技艺、管理水平在当时苏州笔界可称上上,后来到1945年成立“吴县笔业职业工会”,沈被选任为理事会常务理事长。此人后来为苏州湖笔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于2006年,湖笔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文化中无论是书法绘画、曲艺歌赋,还是华夏大地一处处相对保存完好的古镇,它们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寄托着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好的毛笔,都具有尖、齐、圆、健四个特点,使用起来运转自如。

三、苏州湖笔制作工序

要制作上乘的“苏州湖笔”实属不易,每一个工艺都要求严明,程序繁杂异常,操作十分精细。一只优质的苏州湖笔最为关键的部分当属笔头,这也是制作工序中的核心制作部分,因此在採料这一环节极其讲究地域、季节、动物品种及毫毛部位等因素。

在技艺流程上,首先是水盆工序,它是制笔技艺中最复杂关键的工序。在水盆工序中,使用到的工具有水、水盆和梳子,工具不多,但手上技巧很多。水盆工序又称水作工,苏州湖笔对锋颖的讲究最能体现于水盆制作工序的独特风格。水盆工序一开始需用温水把羊毛浸泡两小时,这样锋颖才能直,再用手把羊毛拔齐按锋颖粗细分类合并,用骨梳“抖”弃羊毛贰毛和皮根,把“抖”出来的羊毛杂绒剪去,使皮根对齐。完成以后等待发酵,一般夏天发酵1-2天。接着做根,用骨梳把绒毛梳到根部并反复梳理羊毛。将“速”的毛片予以分類,用以配锋,锋颖都是按一定比例分长短的。用样板测量毛颖长短进行分类配置,以样板为标准裁去根部多余的毫。把叫做“煳头”的羊毛梳理均匀,两种羊毛垫在一起融和,将披在笔头外面的披亳梳理均匀,其中的杂毛用车刀挑掉。“煳头”根部剪齐弃除其中的无用之毛,再根据笔头长度需要切除多余的毛根,把笔芯按长度分均匀做成笔头的形状,长短羊毛绞匀使之整齐。把羊毛放在骨梳上来回墊三遍梳理。笔头的根部先放在石灰水中,再用清水洗去石灰水。笔头的笔芯需做圆,把披毫摊在盖砖上挞均匀裹于做圆的笔头外层,再修饰笔头。用六角菜液蘸染使之固定造型,立稻草灰上吸水分,接着晒笔头。由此,整理完成半成品笔头的形态。

接着是装套工序,分为结头、装套、上胶。结头也叫扎毫,将水盆做好的半成品笔头,用丝线进行结扎。先用铁尺击打笔头根部使平整,再用丝线扎结根部后,把溶化的松香滴于笔头根部,使笔毫不易脱落。结系好以后,再一个个剪下来。装套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装笔头,将经过精选的笔管予以挖孔,再把结扎好的笔头安装其中。在这个部分中,主要用到手工车床、刮刀等工具。倘若笔头不能和笔套匹配,则必须对笔套进行搅孔和拉脐口,直到完美匹配。二是为装好的笔配制笔帽,之后大笔头用717胶水上胶,小笔头用松香胶上胶。

最后是择笔工序,择笔又称“修笔”,是制笔技艺中的关键环节。择笔是对前道工序所形成的半成品毛笔进行最后的检验和修整。择笔过程中,需将没有锋的毛择掉,再反复整笔形,顶如果不齐就将多余的杂毛择掉。再用前一天晚上泡好的胶水定型之后修形,注意修形时毛笔外层的披毛应变得像衣服熨烫过一样。最后因毛笔放在太阳下面暴晒会导致发霉,需阴干处理。择笔全凭手势技巧,最终成品要达到“尖齐圆健”的品质要求,形状不佳者需重返水盆返工。

四、苏州湖笔技艺传承

书画界有公论,笔业界著名的“邵制”苏州湖笔,与之一脉相承的是古吴三阳笔庄。笔庄当年初创,就是邵文炳先生指导确立技艺,笔庄庄主倪颂霖先生继承了其师傅邵文炳先生的事业和技艺,在制笔界竖起“苏州湖笔”大旗。古吴三阳笔庄在这些年不但传承了苏州人制“苏州湖笔”的精粹,还于“苏州湖笔”的制作技艺多有创新,丰富了“苏州湖笔”的内涵,值得苏州文化界的关注,并亟须予以保护和传承延续。古吴三阳笔庄于前些年曾荣膺吴中区颁布的“制笔技艺非遗传承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称号。苏州古吴三阳笔庄制作苏州湖笔已经国家商标注册为:“吴地不律”。

古吴三阳笔庄湖笔技艺传承至今已至第三代传承人,以胡晶耀、潘海婴、李惠琴为代表,三人已列为苏州市吴中区非遗湖笔制作技艺传承人。胡晶耀制笔技艺专长“装套”;潘海婴制笔技艺专长“水盆”;李惠琴制笔技艺专长“择笔”。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本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浙江善琏湖笔正濒临消亡,有关湖笔文化保护、湖笔传统制作技艺中遗失部分的恢复以及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迫在眉睫。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已经很难再按旧传统寻学徒了。而这种完全手工操作的、非单纯简单的劳动,对于年轻人毫无吸引力。这种现实状况恐怕在全国的制笔业界也是普遍存在的。令人欣慰的是,“苏州湖笔”技艺之传承人将目光放远了,把视野放宽了。除了制笔,传承单位经常组织制笔技艺人员进学校、社区及苏州教育博物馆,或让孩子進作坊,为孩子们演绎讲解笔艺,以及推广笔墨画信、汉字文化、制笔用笔等历史知识。在千千万万的学生中、年轻人中,这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基本力量。所以在搞好制笔生产经营的同时,要不遗余力地推广笔墨文化,培养学生、年轻人对笔墨的爱好,对传统制笔技艺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掌握如何选笔、如何用笔、如何做笔。持之以恒,必有继承者出。这才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的一条途径。

五、结论

湖笔有利于文化体系创新,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地域手工艺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和发展。放眼未来,传统技艺的传承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那么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是我们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相信作为传统文化表达和创作工具的毛笔,也必将迎来自己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马青云.湖笔与中国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第50页

[2](汉)郑玄注(唐)陆德明音义《周礼》卷十一,南宋刻本

[3]倪颂霖、吴沿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8.15 .第71页

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 SJCX20_0964

猜你喜欢

技艺调研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泥灰雕塑:青砖黛瓦上的技艺传承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南方周末读者调研
南方周末读者调研
南方周末读者调研
传授技艺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05.24—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