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阅读的困境与突围

2020-03-13戴柏葱

中国教师 2020年1期
关键词:有效阅读循序渐进

戴柏葱

【摘 要】教师的阅读状况,不仅事关教师自我成长,更关系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然而,当下的教师阅读现状不免让人担忧:许多教师正由于各种因素,陷于阅读的困境而难以摆脱。只有找出当下教师阅读的现实困境,并寻找“突围”的可能,才能让教师走上有效阅读之路。

【关键词】教师阅读 循序渐进 熟读精思 有效阅读

朱永新先生说:“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 没有阅读,就无法造就真正的教师,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我们不能只要说到“教师阅读”,就只能“大张旗鼓”地表示提倡和支持,却毫无方法可言。教师阅读要勇于摆脱困境,突破现状的“风雪重围”,才能走向美好的“阅读之春”。

一、教师阅读的困境

一是教师阅读时间问题。阅读时间是许多教师不愿阅读的第一个理由。事实上,教师确实挺忙的。教师陷于阅读时间的困境,绝大部分来自于现实的客观因素,但仍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发挥,我们可以借此来调整时间问题。

于漪老师曾说:“我千方百计挤时间读书,力求做到‘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用锲而不舍的精神走这条丰富自己智力生活,用书中琼浆与醍醐滋养自己精神成长的、光荣的荆棘路。”教师阅读,不必与人争一时的时间,而在于时间的点滴汇聚,更在于细水长流、锲而不舍。

二是教师阅读有效性问题。如何让教师阅读变得更有效一些?事实上,很多教师在课余时间或阅读报纸、杂志,或进行传统的纸质书籍阅读,或进行电子阅读,由于阅读目的性较弱,且常常是碎片化阅读,所以效率往往不高,甚至有一小部分教师觉得,教育教学生活已经很是辛苦,何必再在阅读上追求价值和意义。

也确实有许多人建议,教师阅读不要带着目的性,广泛阅读就好。笔者并不反对这种观点,但还是希望在追求广博之余,偶尔带些目的性去阅读,这样才能更有收获。因为教师职业的关系,教师阅读不能完全只讲“享受”不讲“收获”,或者至少主要不能是“享受”。以纯粹消遣为目的的阅读,虽然没什么难度,读起来很“舒服”,但它更适合一般读者,教师阅读不能只凭兴趣,只讲乐趣。

教师阅读要适当带点目的性,只有这样,才能读有所得,助力自己的成长。于永正老师曾说:“我这个人读书喜欢想自己。我是抱着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来读书的。如果读书不与自己、与工作联系起来,学而不用,对我来说,读书就失去了大半的意义。”

教师阅读最好不要只停留在阅读休闲作品上,要离开阅读舒适区,带着目的性,去阅读一些有一定困难但却能将思维引入更深层次的书籍。

三是专业阅读问题。教师到底要不要进行专业阅读?又该如何进行专业阅读?这里的专业阅读,指的是与教师教育教学专业相关的阅读。在这重困境里,要一分为二地分析。其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并不愿意进行专业阅读。年轻教师刚从学校毕业没几年,觉得自己已经读了不少专业书籍;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则觉得自己教了这么多年书,没有必要再整天捧着专业书籍。

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对于专业阅读都存在着误解。专业阅读应该是教育教学实践的必要补充和提升,而不是“一劳永逸”和“立竿见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不断推进的教育课程改革在不断提醒我们,在这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要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变成“教育教学实践”的引领者和指导者。作为引领者和指导者,不与时俱进,进行专业阅读,如何了得?

四是专业阅读的方法问题。一部分教师对阅读的必要性有着充分了解,也喜欢学习,然而在进行专业阅读时,因为缺乏方法和指导,有些盲目和迷惘,以至于常常徒劳无功。这就涉及了关于专业阅读的方法问题。张之洞曾说:“读书有门径。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教师的专业阅读,自然要有一些方法,不然真的“终身无得”。美国教育家莫提默·J.艾德勒曾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归纳了四种专业阅读方法: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这四种阅读方法,也是专业阅读的四个层次,它们存在着递进的关系。曾出版过《读书,教师的第一修炼》的作者徐飞老师十分推崇其中的“主题阅读”,认为“主题阅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快车道”,并在自己书中作了详细介绍。其实,主题阅读就是带着问题和目的去阅读,因而它能有效避免零散阅读所造成的知识遗忘、思考不深入等问题,最终形成框架性思考。教师专业阅读也是有方法可以参考借鉴的,其也存在于阅读之中。

二、教师阅读的突围

1.教师阅读的突围在于循序渐进和熟读精思

循序渐进与熟读精思的阅读方法,来自于朱熹的读书法,有两个具体要求:一是先读基础层次的书,再读更深层次的书;二是读一本书,要按照书的体系,确定先后次序,不能乱。

《朱子读书法》编者在书中说:“群书先后缓急失其序,则迂回艰苦而不切于其身;每书诵读考索失其序,则匆遽急迫而无得于心。”朱熹的这个读书法,现在看起来觉得有些“古板”,但实际上很务实,而且遵循了阅读的一般规律。

特级教师闫学老师提倡教师进行“有坡度的阅读”,其实和朱熹“循序渐进”的读书法不谋而合。坡度,即“难度”;有“坡度”的阅读,即有“一定难度的阅读”。阅读就像爬坡,书籍不同,阅读“坡度”不同。不断阅读,不断“爬坡”,在每个“坡度”,都能收获不一样的“果实”。而教师的阅读品质就在这样的循序渐进中,不断得到提升。

年轻教师可以读一些入门级的教育教学指导书籍,帮助自己快速适应教育教学生活,少走一些弯路。老教师则可以读一些关于教育教学方法和课程理论的书籍,帮助自己更好地确定教学风格,也可以借此提高自己关于教育教学的思想理论水平。教师阅读倘若不注意循序渐进,只是一味追求阅读“高大上”的教育教学著作,轻者掣肘了自己的教育教学,重者“消化不良”,起到了反作用。

熟读精思的阅读法,即读书必须反复诵读、仔细推敲、琢磨其意。《朱子语类》卷十:“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如此,读得熟,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朱熹的这个读书法自有其时代背景,所以讲究“熟读成诵”,而我们却不必以“熟读成诵”为目的,但“熟读”“精思”,确是教师进行有效阅读的法门。

熟读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只讲质量,不贪数量,也就是慢读、精读。要想读书有所得,非熟读不可。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进行逐章逐节的反复阅读,进行逐句逐字的圈点批注。作家周国平就曾说:“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

熟读还要对书中的疑惑之处,进行深入探究,这就是精思的开始,也正是朱熹所谓的“熟读精思既晓得,又须疑不止,如此庶几有进”,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主动设疑,并进行深入思考。

关于精思,朱熹还提供了两个角度:一是独立思考,二是进行比较。“若有疑处,且须自去商量,不要倚靠人。人若除得个依靠人之心,学也须会进。”朱熹十分强调的这点,其实就是独立思考。“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自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立矣。”进行比较的好处,就是将自己的思考推向更广阔的视野,让思考变得更全面、更开阔。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朱熹的这两个阅读方法,好比两把钥匙,能帮助我们打开有效阅读之门,也让我们的阅读变得更有深度和品质。

2.教师阅读的突围在于阅读选择和“从一而终”

因为职业特点,教师阅读尤其要强调阅读选择和“从一而终”。教师阅读绝对不能以所谓的广博为由,追求阅读数量。叔本华说:“有许多学者就是这样,因读书太多而变得愚蠢。我们的精神如常受别人的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其弹性。”朱自清也在《谈读书》一文中说:“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透彻。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

对于繁杂的书籍和专家庞杂的阅读书单,我们不能来者不拒,徒然耗损精力。我们应该要精心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身为教师,我们要过有选择的阅读生活。据说美国思想家爱默生,关于阅读有三条“实用准则”:第一,决不阅读任何写出来不到一年的书;第二,不是名著不读;第三,只读喜欢的书。爱默生关于阅读的选择,为我们提供了两个极好的思路:一是选择经典著作,二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

关于阅读经典,我们已经有了共识,因为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都是人类最杰出的文化思想结晶。关于教师阅读,笔者还想补充具体一点就是,阅读先秦诸子的原文经典和西方哲学的经典著作。因为这二者都能在精神方面启迪我们的成长,并让我们从中获得智慧。

“从一而终”说的是教师在个人阅读上,要有某个贯穿一生的坚定方向。这个方向是完全基于教师个人的,贯穿一生不改。这个方向是教师通过阅读,寻找并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曾自谦国学功底浅薄的著名语文教育家王尚文先生,一生都沉醉于古典诗词文化的阅读之中,甚至不辞年迈,好学不倦,对古典诗论诗话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写出了学术专著《后唐宋体诗话》,并从中发现、归纳、提炼出了“语文品质”这个概念,进而又撰写了《语文品质谈》《漫話文学语言》等专著。

其实,每位教师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性格迥异,所受的教育经历不同,由此形成的知识结构各异,因而关于贯穿一生的阅读方向的确立,也应该是基于自身的。这样的阅读只要锲而不舍,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数学、化学、生物、物理等学科的教师,可以选择教材中的某一位世界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等,作为自己一生的阅读方向,通过持续而广博的阅读,深入挖掘、研究,最终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

提倡教师阅读的“从一而终”,并不是说只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方向的书籍,而是将这一阅读方向贯穿始终,与其他阅读行为并行不悖。

3.教师阅读的突围在于读书笔记和阅读输出

所谓的读书笔记,主要指读书时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或者将书中自认为精彩的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人们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充分说明了阅读时做读书笔记的意义和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读过一本书,一定会在这本书上找到你曾经的阅读“痕迹”—你在书上的圈点勾画。关于做读书笔记的做法,我们有两位特别值得学习的对象:一位是曾国藩,一位是钱钟书。曾国藩读书,非常重视做读书笔记,常随手做记,并注重归纳消化。他说:“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语。”而钱钟书先生做笔记,大凡自诩为读书人的,大抵没有不知道的。钱钟书先生之所以能博古通今,其实正是因为他广博的阅读和大量的读书笔记。

日本媒体人奥野宣之著有《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一书,他对阅读时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他称之为“笔记读书法”)十分推崇。在书中,他不仅介绍了自己在读书时做笔记,甚至读完之后,还会重读笔记,对于这种笔记读书法十分有心得。

其实,动笔读书是更高层次的阅读,如果教师阅读,也能选择那些用来精读的书籍做读书笔记,日积月累,也颇为可观。大量的读书笔记,不仅会让你的阅读变得更加深入,也十分有助于阅读输出。

《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于教师阅读而言,最好的阅读输出就是交流和分享。交流和分享的对象,既可以是课堂里的学生,也可以是学校里的同事,以及社会上爱好阅读的人群。交流和分享的方式,既可以是口头表达,也可以是书面写作。总之一句话,要把阅读所得主动公之于众,并进行分享交流。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的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处于学习金字塔最底层的,保持率最高的,即是“教授他人”。教师的阅读输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教授他人”,所以它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巩固阅读所得,还能在阅读上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总之,在一定阅读量的积累之下,必要的阅读输出,必然会反过来刺激阅读。阅读输出其实也是一种阅读动力。 如主动撰写阅读书评或者阅读感悟,其实就是一种极好的阅读输出。当然,教师阅读输出的最高水平,其实就是教师在持之以恒的阅读中,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进行教育随笔或者专业论文的写作。但这种阅读输出,不必强求,而应是一种瓜熟蒂落和水到渠成的自然状态。

毋庸置疑,当下的教师阅读,困境未必只是如此,而实现突围还有更多的可能。但归根结底,教师阅读需要更多的理性和方法的指导,更需要作为教师阅读主体的教师,发挥阅读的主动性,如此,方能趋利避害,借助阅读去实现更多可能。

教师阅读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必经之路;没有真正的教师阅读,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成长。教师阅读,也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即使现实存在着诸多难题,但我们仍然坚信,教师阅读终将拨开迷雾,从“阅读困境”中“突围”

而出。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嘉第二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猜你喜欢

有效阅读循序渐进
个性化阅读:语文课堂的“维他命”
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国际三大音乐教学法在儿童音乐启蒙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写字教学
聋校语文课堂的有效阅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