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力类专业美育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0-03-11何一澜王如平

教师·中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美育

何一澜 王如平

摘 要:课题研究立足于高职电力类专业学生的职业需求,探索确立电力类专业美育课程教学目标,并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能提高电力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的美育课程内容。同时根据高职美育课程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以上研究,以期初步构建突出职业综合素质培养的美育课程立体式教学实践模式。

关键词:电力专业;美育;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6-30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5-0012-02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电力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数以万计的电力类专业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任务,培养的是电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前社会和企业对电力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现阶段,电力高职院校探索和实践电力高职学生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有机融合的培养模式,将助力学生打开更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

近年来,电力高职院校虽然在学生美育方面作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也不断取得进展,但从根本上说还没有找到成熟有效的途径,学生人文素养水平不高也直接影响了电力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据了解,多数电力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起美育课程体系,仅开设美育通识选修课程,且课程数量较少,覆盖面小;美育课程的内容较为传统,缺乏创新,没有相应的美育教材;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授课形式比较陈旧,缺乏新意。能立足电力类专业学生的职业需求和电力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美育课程教学目标,分析对电力类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具有较大影响的美学要素,按照学生认知规律,设计学习内容,归类学习单元,序化学习过程,构建出突出专业特色的美育课程体系或教学实践模式的院校少之又少。基于已开设的电力高职学生美学基础课程教育教学实践,笔者分析和概括了大学美育授课过程中的教育现象,总结了教学经验,提炼出了电力类专业美育课程的教育理论,找出了实际教育过程中的规律,并尝试初步构建突出职业综合素质培养的美育课程立体式教学实践模式。

一、立足电力类专业特色,按职业素质需求确定美育课程教学目标

何谓“美育”?国办发〔2015〕第71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实质上,美育是关于人类自身美化,塑造完美人格的科学。正如王国维所说“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美育的核心在于让人成为一个感情发达,精神境界高远的人。因此,高职美育课程应该是一门把高职学生培育成有感情、有高远的诗意人生境界的人的课程。

电力行业是服务行业,除了对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高,还要求人才有较高的职业综合素质。现阶段,社会和企业对电力人才的要求标准逐渐提升,电力高等职业教育应同步推进职业技能和素质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有专业技术技能,又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素质教育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的突出体现,电力高职院校培养的高职人才毕业后大多到电力行业工作,因此电力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也应该具有电力企业的文化特色,体现电力企业所要求的职业素质需求。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作为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电力高职院校应该立足电力类专业的职业素质需求,把高职美育课程教学目标和作用定位为:通过美育使电力类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认识美、欣赏美、追求美、传播美,并美化自己的心灵,培养完善的人格,自觉地塑造美的形象,实现全面和谐发展,为今后更好地就业或创业做好准备。

二、立足电力类专业特色,按职业能力需求设计美育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相互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电力类专业美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应立足电力类专业特色,按照课程教学目标,针对电力行业企业对专门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在分析对电力类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具有较大影响的美学要素的基础上構建课程内容体系。根据上述分析的立足电力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需求的美育课程教学目标,电力类专业学生的美育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1)课程导入及认识美:了解美学的有关知识,理解美学的相关学说,熟悉几大美学思想,学会用美育观指导自己的行为。

(2)中华美学基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文化复兴与文化自信,解读《论语》《道德经》《庄子》美学思想的关键词,践行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3)自然美和社会美:了解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内涵,理解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自然观,识别中西方自然审美的差异,学会用人格美的范畴评估自我和调适自我。

(4)电力技术美及其实践:认识技术美,了解电力技术美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欣赏电力建设对称之美、输电线路杆塔之美,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感受电力工匠精神、践行电力工匠之美。

(5)艺术美:尽管美育不等同于艺术教育,但是艺术美赏析却是美育的主体部分。艺术美不仅能对人的审美产生积极影响,而且能鼓舞人的精神、增强人的信念等。艺术美赏析的内容应该包括绘画美、建筑美、雕塑美、书法美、音乐美、舞蹈美、摄影美等。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强调艺术美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因素,注重学生个人精神文明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艺术美赏析的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个人修养。

三、根据美育课程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结合已开设的电力高职学生美学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美育课程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专业特色,以美学知识的传授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前提进行整体设计,引导学生对美的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乐于实践,从而达到教与学相辅相成的目的。

(1)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突出高职院校重点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通过理论和实践、课内和课外、线上和线上等多种途径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美学知识,运用美学理论和参与审美活動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现阶段线上线下各种教学资源,选择与课题相关的书籍、照片、视频、艺术品等授课材料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采用多样化的“审美考察”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审美实践课,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在校外的实践中体会美的感染力。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美学思考和讨论,讨论主题的设置要紧扣理论要点、突出材料重点,确保繁简难易有度,从而保证教学效果。

(3)图示教学法。在美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相关课题,从实际的教学需求出发,利用相关名画、名作、书法等进行现场教学,丰富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满足其感官需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审美能力的发展。

(4)情境模拟法。教师要根据专业特色,设计具有现实性、生活性的特定的职业、生活场景,让学生充分参与,扮演场景中的各种角色,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的体验进行分析,理解如何做一个优雅的人、如何做一个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的人。

(5)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一个艺术美赏析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运用互联网上的各种学习资源,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各种艺术场景,积极探索,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艺术美赏析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目的是提高学生独立欣赏美、传播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立体式教学实践模式,培养电力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电力类专业美育课程立体式教学实践模式应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行业特性、学生特点的高职美育实践活动形式,构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特征,企业文化内涵的校园美育实践体系,并建立健全学生课外活动台账记录制度。要充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博物馆等社会资源,建设至少3家校外学生美育实践基地;每年要举办一次学生全员参与的格调高雅、内容丰富、参与面广、社会影响大的校园文化艺术节;要积极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社会文化团体进校园展演。各系还可以定期举办才艺展示、书画展、合唱比赛等艺术活动。同时还要推进学校艺术社团建设,将艺术社团建设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健全社团管理制度,提高社团管理水平,加大资金投入,遴选配齐“一社团一指导教师”,加强对社团工作的日常指导,提高学生的社团活动水平,并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基本宗旨,确定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教室、走廊、宣传栏等,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开展“书香校园”“经典诵读”等活动和比赛,做好最美教师和文明班级、文明大学生评选工作,让学生观看电力行业最美奋斗者、电力工匠评选等视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和企业文化、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来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浸润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王德岩,王文革.大学美育讲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2]张文光.大学美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黄高才.大学美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4]王风雷.高校美育课程发展及演变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9.

[5]汤旭梅.大学美育理论及其教育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