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

2020-03-10符煜莹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内涵发展校园文化互联网+

符煜莹

【摘要】本文论述“互联网+”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途径:依托“互联网+”打造数字校园、优化资源供给、变革教学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形成有特色的“互联网+”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质。

【关键词】互联网+ 校园文化 内涵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5-0006-02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品牌,是一所学校长期历史积淀和文化建设的产物,也是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办学者只有站在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才能有效谋划学校的战略发展。同时,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深入人类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信息技术渗入学校教育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实现信息技术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整合是优化校园物质文化、丰富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途径。

我校是一所百年名校,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学校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实现宽带网络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率达100%,先后获批成为各级各类试点单位和示范校。2018年,学校作为桂林市唯一一所入选校,参加教育部举办的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荣获优秀学校称号。如何在坚持传统校园文化优势的基础上,努力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校园网络文化,是新时代我校的工作重点之一。我校以专项课题“构建互联网+小学特色校园文化的实践与研究”为抓手,寻找“互联网+”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一、依托“互联网+”打造数字校园

(一)校园网络空间的建设

在网络时代,传统的有形的校园仍是学校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但是一种新的物质力量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即校园网络。校园内的许多教学与管理行为都将通过校园网络来实施,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也将通过校园网络来进行。

2019年暑期,我校以校史沿革为主线,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为了让更多的家长了解学校悠久厚重的办学历史,我校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上开设了学校文化专栏,对学校“榕树文化”和“培荣 开容 促融 艺榕”的学校精神内核做了详细、直观的介绍。微信公众号及时传递校园資讯、展示师生风采,家长可以与学校实时互动。

此外,我校借助网络空间,开展了教学楼名征集活动,在海选的基础上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三组楼名挂在网络空间中,利用平台的投票功能,选出大多数教师认可、喜欢的楼名,增强了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

(二)虚拟班级的构建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转变传统的教室观,教室将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学生的学习时间将变得更加灵活,学习空间将变得更为广大,不同视域内的学生可以在一个虚拟的教室中学习和交流,实现了虚实融合,线上、线下结合及课内外结合。

我校的“榕湖小湖长”就是一个很有地方特色的虚拟班级。学生接受拓展性学习任务以后,利用科学课、社团课、假期等时间,在教师、家长的陪同下开展巡湖工作。学生在榕湖各景点进行了检测,把每次巡湖的经历记录下来,搜集噪音、水质、植被等有关信息并发布到空间。例如,学习《耳朵的结构》后,学生对景区不同时段的声音进行了检测和统计,知道了超过一定的分贝就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不利的影响,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懂得了在公共场合说话要轻声细语,并提出改进建议,建议导游用耳麦式接收器讲解,减少景区噪声污染。再如,三年级学生巡湖时,刚开始他们关注的只是树叶的颜色、大小、形状等,学习课本知识后再次巡湖就会观察到树叶的叶脉、叶柄、叶片等知识;到了五年级,他们学习了食物链、食物网后就会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植物的观赏价值、经济价值,对周边环境是否有影响,会不会增加环卫工人的工作量等。他们在巡湖后撰写调查报告,建议景区内多种植常绿树木,减少落叶污染,增强了“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环保意识。这些各具特色的学科活动或德育活动打通了课内外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家校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二、借助“互联网+”优化资源供给

(一)生成、应用优质教育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科教学将成为一种基于资源的教育活动。我校依托空间,充分利用各级各类资源库获取教育资源,采用“整合、共建、共享”的方式,让广大师生参与“共建、共享和资源整合”,多渠道积累资源,加强对校本资源库的建设。我校资源中心现有教学资源362节,教学音频、视频187小时,覆盖全体学科,这是一个汇聚优质教育资源、可以重复使用、自由组合的“资源超市”。教师备课时可以快捷获取资源,参考优秀的教案,还能够在海量的信息中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创建符合校情、学情及具有个人风格的教案。

我校采用双线并行模式开展主题研修,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线上,依托空间实现知识的传递。发布研修主题后,年轻教师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进入空间资源中心各取所需进行学习,让“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成为可能。在空间中,教师还可以参与线上研讨,互相碰撞思维的火花。我校将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提升的培训放在线下,通过实操训练、跟岗研修、打磨课堂培训,强调教师的参与性和在特定教学情境中的合作对话。实践中的优秀案例将上传到网络学习空间,丰富学校资源库建设。

我校抓住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月活动契机,举办了学生安全微课大赛。本次大赛,全校共收到125节安全微课,通过网络投票与评审小组评比两种方式,评选出27个特等奖、8个最佳人气奖。短短一周时间,安全微课的网络访问量达到67184人次,总投票数为91570票,最佳人气奖第一名票数高达31570票。将安全教育与信息化手段相融合,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安全教育艺术化,极大地拓宽了学校安全知识的宣传渠道和宣传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优秀作品汇集形成校本安全教育资源课程,定期向全校学生播放,丰富学校安全教育素材。

(二)人力资源共享

随着办学声誉的不断提升,我校开办了两所分校,新增大批青年教师,为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我校开展了“视频双师课堂”的研究。根据校情,我校初步探索了双师课堂“30+10”学习模式。具体做法是:课前,主讲教师带领青年教师研读教材,共同备课,重在预设生成。课中前30分钟,利用设备,主讲教师同时两地授课。青年教师观察和调控本班课堂教学。后10分钟,双师根据本班情况进行补讲、答疑,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课后,双师收集数据,进一步改进教学。通过直播形式,形成“名师授课”与“实时辅导”结合的“线上+线下”学习模式,使得一位教师可以做到同时为2间甚至更多间教室的学生上课,实现“一校带多校,一班带多班”,推动校区间教育均衡发展。

猜你喜欢

内涵发展校园文化互联网+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试论凸显农村初中特色,圆内涵发展之梦
走绿色教育之路?促学校内涵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潜能德育视角下中职内涵发展与招生规模问题的对策研究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