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学励志做豪迈的中国人

2020-03-08阳文孜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励志研学立德树人

阳文孜

【摘 要】研學旅行,在行走的课堂里生长着成长的力量。师生一起“研”“学”,重构新的学习方式;文化探源,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魅力,传承中华传统之美德。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参与研学活动体验,能力得到锻炼,核心素养正在形成;礼仪文化教育渗透其中,展示“做豪迈的中国人”之风采。

【关键词】研学;励志;立德树人;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0)01-083-04

研学旅行的意义

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生活的体验。研学旅行有助于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学旅行的课程背景

在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堪称世界研学旅行的先师和典范。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这把研学旅行上升到了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战略高度,也让研学旅行在全国形成燎原之势。

我校研学课程的理念为:研学励志、立德树人,做豪迈的中国人。做豪迈的中国人,“德”为首、“志”当先,全面发展核心素养。做豪迈的中国人,应该成为“具有中国灵魂、跨文化交流的合格公民。”正如国家课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一样,校本课程也应该体现学校的培养目标。

我校的研学旅行课程整合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文学、艺术、影视等学科内容,设计研学路线,挖掘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努力实现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目标。从2014年选课走班伊始,研学旅行课程已实施了五年。我校学生研学旅行的脚步,已遍及北京、天津、山东、陕西、江苏、浙江、山西、辽宁等省市的8个研学基地。诗与花香、梦与远方,认真开展每一趟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

1. 让研学旅行充满学术味道

研学,没有了课桌和讲台,师生一起走过山川、河流、城市,重新建构新的学习方式。师生亲身体验、感受中华文化的厚重深远;在诗情画意中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在研学旅行过程中融入学术味道。

(1)研什么——明晰研学任务

研学项目组将政史地生、语文、艺术、技术等学科内容进行整合,设计了研学任务一览表,明晰研学任务,见表1。

(2)怎么研——指导研学课题

①引路。研学课题怎么立?为了启发学生,打开学生研学兴趣之门,研学项目组结盟学校“名家讲堂”栏目开设讲座。

例如,南京路线师生讲座。

主题:“勿忘历史,珍爱和平——揭秘南京大屠杀”。

主讲人:朱成山(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

朱成山馆长由大屠杀纪念馆建馆经历开始,将这段历史分为三个部分向孩子们娓娓道来:

作为中国人,你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吗?

怎样看待南京大屠杀在国际国内的影响?

南京大屠杀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历史启迪?

朱馆长用详实的历史真实事件与材料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起学生灵魂深处的共鸣,也让学生找到课题研究项目。

②选题。研学项目组列举相关课题,学生从中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并可补充、自定课题,见下页表2。

③选导师。不同类课题选不同学科老师作为导师,进行沟通交流。

④做研究准备。召开年级研学会,明确目标,统一思想。带队导师分组,确定小组成员。

⑤确定研究框架,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策略,进行研究分工。

⑥在研学中进行研究。研究步骤明确如下:

确定研究目标→查询词典→阅读相关资料→上网查阅资料→摘抄部分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观点→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研学课题小组在旅途中按照小组成员的分工,针对拍照、录音、整理笔记等工作有序开展。每日回到酒店,小组长收集小组成员的成果,并和成员研讨研究报告的展示内容与形式。

⑦研究报告与分享(学术)。经过课题小组的共同商讨,推选小组内写作能力强的成员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⑧研究成果创意展示(艺术)。对有创意的课题小组,让他们选择艺术性地展示研究成果,可以是话剧,抑或是歌曲联唱。

2. 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励志、立德、树人

据悉,2019年中考改革中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围绕“国家、社会、个性发展”三个层面的32项考核要点及62个主题活动开展。

因此,研学项目组要结合校情、学情以及研学基地的环境,在62个主题活动中自主选择、自主设计具体活动。如西安线设计了钻木取火、原始印染、搭建草屋、修复文物、扇面书法、陶俑制作、观赏秦腔皮影戏等主题活动。这些活动全部对接社会综合实践中的62个活动主题,如乐于团队合作、认同中华文化、感知悠久历史、勇于面对挫折、勤于探究实践等主题。

3. 文化研学活动再升华

为了让学生积淀传统文化底蕴,理解传统文化精髓,培养传统文化认同,研学旅行项目组对研学课程的文化内涵和总结评价内容、形式进行精心地设计与研究,使文化研学与研学文化再升华,让学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感受历史名人豪迈的家国情怀。

(1)文化寻根,主题引领

考察一条研学路线,其实是追寻一种文化。我校从时代、地域和文化特质三个维度,梳理出八个文化模块,分别是:

①燕赵文化——京津线;

②儒家文化——齐鲁线;

③吴越文化——苏杭线;

④晋商文化——山西线;

⑤汉唐文化——陕西线;

⑥金陵文化——南京线;

⑦海洋文化——青岛线;

⑧工业文化——辽沈线。

(2)成果发布,百花齐放

①研学LOGO显大方。研学LOGO为何物?就是孩子们把自己对团队的憧憬设计成艺术的研学LOGO作品,制成胸徽佩戴于胸前。孩子们的作品落落大方,创意雅致,既让孩子们对研学课程充满期待,更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意识。

②研学美文竞芬芳。当研学课程遇到南京、扬州、苏州、杭州等历史悠久、颇具韵味的江南名城时,就迸发了难以言喻的奇妙魅力。孩子们在行走中,用镜头、文字、心灵、情感记录下江南给予他们的思考和感动。美文连发,美图共赏。研学美文呈井喷之势,不得不让笔者慨叹:研学美文竞芬芳,争奇斗艳见成长。

③研学知识PK帮

研学过程中学生所学习的是散碎知识,研学项目组用PK赛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们进行整合与巩固知识。研学知识PK赛既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又再次巩固了研学中学到的知识,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学习成效也十分显著。

(3)红色五月,研学励志

文化研学是一种引领,也是一种行动;研学文化是一面旗帜,也是一种表达。红五月,研学活动进入高潮,我们积极开展“研学励志,做豪迈的中国人”主题活动。活动内容为“五个一”,即探一座城、读一本书、诵一首诗、唱一支曲、传承一种文化。以2019年春季研学为例,曲阜、西安、青岛、大连这4条线路的相关内容将“五个一”主题巧妙融合在一个节目中,进行学生文艺展演,结合艺术教育、研学课程、语文教学,将课堂变成大舞台,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美人之美,天下大同”之目的,充分发挥研学的育人作用,让教育教学真真切切地促进学生成长。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畅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研学旅行,让学生用不一样的视野去面对世界: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用理智去判断;在研学旅行中励志、立德;研學旅行课程把华夏文明、环保理念、家国情怀、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送到孩子们的灵魂深处。让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文化,自觉做豪迈的中国人。

注:本文是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九年一贯制‘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立项编号:CDDB18233)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

猜你喜欢

励志研学立德树人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生活励志
牛人的退稿信,我们的励志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