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从“教育性教学”开始

2020-03-07王祥连

师道 2020年2期
关键词:教育性立德育人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已成为当前有担当的教育人的共识。但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如何围绕“立德树人”这个目标来教,学生怎样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呢?笔者认为,“立德树人”的目标,呼唤各学科教学要从“功利性教学”“(唯)技术性教学”真正走向“教育性教学”,真正彰显学科育人的价值与优势,真正体现教书育人的完整统一,真正履行和担负起人民教师“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

一、何谓“教育性教学”?

“教育性教学”非“(唯)技术性教学”,是基于教育的教学,基于“育人”的“教书”,体现教学的教育性,体现教学的完整性,体现“教书育人”的整体性与统一性。

“教育性教学”,立足于人的完整发展与完满成长,致力于培育完整的人,而不是培育某种人。“(唯)技术性教学”则主要是为了培养某种人——拥有某种技术技法技能技巧的人。“教育性教学”,要求从教育的高度实施教学,通过教学实施教育(育人——人的完整发展)。通过教学,把所有的东西用来促进孩子完满地成长与发展,既能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智力的发展与提升,同时促进学生德性的发展与精神的成长,即实施“教育性教学”。

教育的本质是灵魂的相互唤醒,是人的完满成长。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谋求人的发展,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和全部责任。教育的神圣,就在于它关注生命的尊严而超越技术的功利。教育的真谛,就是对人的关注,对人性、灵魂、精神、未来和生存的目标定位。作为教育者,要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不仅拥有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灵魂得以塑造,形成良好的习惯,丰富的情感,高尚的品德,拥有美好的心灵、健全的人格。

因此,语文教学,究其根本,主要不是为了培养作家、诗人、演讲家、语言学家等,首先是为了培育“人”——完整的人;数学教学,其根本主要并不是为了培养数学家,首先是为了培养“人”——完整的人;外语教学,主要也不是为了培养外交家——首先是为了培育“人”,完整的人……

与“教育性教学”不同,“技术性教学”,往往只停留于现成知识传授与技能掌握的层次,而没有触及人性、灵魂与精神,对人的完满成长无动于衷。由于知识和技能是中立的,既能被用于善的目的,也能被用于作恶,在极端状态下,“技术性教学”会导致培养了某种人,但不是真正的“人”。比如,二战时的纳粹德军与日本兵,其军事技术技能是很强的,在这方面的“教学”与训练,他们是很成功的。但是他们培养的根本就不是“人”,只是没有人性、没有基本的人类悲悯情怀、擅长使用武器残忍屠杀无辜生灵的某种“生灵”。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就必须找寻到分数和技能之外的意义,尤其要把自己的教学与校外培训托管机构的辅导区分开来。我们与他们究竟有何差别?主要区别在于:培训机构的教学只需对孩子的分数负责,只需指向解题技术即可,而我们是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天职,我们的天职不仅“教书”,还要“育人”——对“人”的全面发展负责。我们要认识与找寻到作为“人民教师”的价值尊严与应有境界。学校与教育,终究是“人”的事业。我们首先要把人培育成人,而不是某种人——这就是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境界高下主要区分与标志所在!

“教育性教学”中的教学与教育不是相加的关系,不是“教学+教育=教育性教学”;教书与育人同样不是这种相加的关系(教书+育人=教书育人),而是一种统一与融合。在教学中自然融合与渗透,在教书中自然地育人——润物细无声。其实,教育与教学,本来就是如此,本来就应该如此。一切的教学,天然地都蕴含丰富的独特的教育性,只是我们眼里只关注分数与技术的意义,而忽略了分数之外的更为重要、更为本质的人之完整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古希腊教育家、哲学家拍拉图说:“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就能决定他今后往哪里走。”一个班的孩子,就在我们每一天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的引导下,不断向前走去。教育之责任重如泰山——我们是通过“技术性教学”把他们引向成为某种人,还是通过“教育性教学”引向他们成为完整的人?

走向“教育性教学”——培养完整的人,而非某种人。立德树人,呼唤“教育性教学”;立德树人,应当基于或根植于“教育性教学”;立德树人,从“教育性教学”开始。

二、如何“教育性教学”?

那么,在具体学科教学中如何实施“教育性教学”呢?这里仅以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为例。

(一)教学目标指向育人

目标是统率,是灵魂。教学目标指向教书育人的统一,教学过程才有可能体现立德树人。这关键还是需要我们教师要能克服“唯分数”的功利局限。

新的统编教材特别强调“文道统一”的理念。每个单元“双线组元”——人文要素与语文要素相结合。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体现语文要素目标,也要体现人文目标——育人目标,做到有机融合。

比如,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李白的《望天门山》,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刘禹锡的《望洞庭》),教学目标不应该只定位于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认知目标),还应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进而从“如在眼前”的美景中领会其“不尽之意”,即感受祖国山河壮美及作者的性情怀抱(审美目标、育人目标)。

再如,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目标不能只定位于单元要素“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更應该在“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中,交流印象深刻部分的感受,丰富孩子悲悯同情的心灵,珍惜当下的生活。

(二)教学内容渗透育人

实际上,不管哪个学科,其教学内容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因素。发现、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育人价值,实施教育性教学——语文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文章不是无情物”“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每一文本都蕴含着作者独特的情思。课文,都是编者精心选择与编辑的文质兼美的适合孩子们学习的作品。教育性教学,就是充分发挥其作用,在教学内容中充分而自然地渗透立德树人。

这种育人内容天然地蕴含于文本之中,教学内容渗透育人,也应是自然而然的。实际教学中,关键是我们教师要能克服唯分数观,要有“教育性教学”与“立德树人”的意识即可。此中之意,无须赘言。

(三)教学方式凸显育人

除了教学目标与内容,我们也不能忽略教学方式的强大育人功能。“满堂问”“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难以培育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人,难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所以,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笔者从“做中学”“教学做合一”“默会知识”等思想理论中受到启发,具体运用于语文教学中,提出“用中学”的教学方式——变“串讲串问”为“语文实践”,行之有效,较好地实现了在“教育性教学”中“立德树人”的目标。 1

笔者在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8课《牛和鹅》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示例的四个批注角度:有疑问处批注、写得好处批注、体会深处批注及受启发处批注。之后,让学生自主实践,进行批注(即“用中学”:运用所学习的批注方法,自选角度对课文进行批注)。如此,变“串讲串问”为“语文实践”,从“听中学”走向“用中学”。请看一位学生课堂完成的自主批注的成果:“看起来这段只是写了鹅,实际上也相对应了牛。因为我们怕鹅,所以鹅就不怕我们,因为我们不怕牛,所以牛就怕我们。所以,我们就做自己,不用害怕。同时,我们也不要平白无故去欺负他人。”不难看出,正是在这样的变“串讲串问”为“自主实践”的教学方式之下,学生才能在自我实践运用之中实现自我教育——明白了如何正确地看待别人与认识自己。

(四)教学过程展现育人

教学过程,更是展现育人价值、实施“教育性教学”的广阔舞台。请看笔者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1课(略读课文)《一块奶酪》的教学过程:

活动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一块奶酪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如何默读,然后说清楚这个故事。[指导说清: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果)]

活动2:交流:说说你喜欢文中的蚂蚁队长吗?理由是什么。

动人一幕出现:当多名学生说出喜欢队长理由(大公无私、以身作则、纪律严明、爱护弱小)后——

生1:我不喜欢,因为他考虑问题不周到,他为什么不把奶酪带回去藏起来,再慢慢吃呢?

师:藏起来,是自己慢慢吃吗?

生1:不是,给大家慢慢吃。

师:好的。你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与见解,并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很好。

生2:我也不喜欢他一点,就是他只是把奶酪给年龄最小的蚂蚁吃,还应该给最老的吃。这样才公平,最老的、最小的都要关心。

师:哦,好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你懂得既要爱幼,又要尊老。

生3:我既喜欢又有点不喜欢,我喜欢他以身作则、关心弱小,而且他能战胜自我——最终控制住自己的欲望,我不喜欢他会突然生气,老是命令別人。

师:哦,你说得真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好的一面,也有缺点与不足。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别人和自己。

师:(指名几位学生上台)你,好的方面我都知道,比如上课积极发言。那你觉得你需要改变的不太好的方面是——

生4:我讲话太慢了,声音太小了……

师:你呢?(指第一个说不喜欢的女生)

生1:我知道的,但我不说。

师:好!知道就行,不说没关系。不过你要改变吗?

生1:(点头)我会改变的。

从以上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不仅深刻认识了蚂蚁队长的特点,深入理解了文本内涵,更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了怎么样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与别人——体现了“教育性教学”(立德树人)。

(五)教学评价导引育人

教师的教学评价对学生激励影响巨大。如《一块奶酪》教学中,对于第一个表达“不喜欢”蚂蚁队长的同学,老师的评价:“好的。你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与见解,并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很好。”——在这样的评价中,孩子更可能变得独立思考、判断,有主见,而不会盲目随大流、人云亦云。

笔者在一次公开课教学中,请同学朗读课文,一位同学举手但很快又放下手来。我观察到这一细节,判断这个孩子胆小、缺乏自信。于是,我请他站起来。他紧张地说:“老师,我没有举手!”我对他说:“你没有举手,我也请你朗读!我相信你会战胜自己,读好课文的!”

这个孩子终于鼓起勇气,站起来朗读了!但,他第一次读的声音特别小。我没有轻易放弃,坚持让他走上讲台,面对大家读第二遍。我对他说:“你声音很好听,再自信一点,一定能读得非常好的!你能做到的!”后来,我又让孩子读了第三遍。孩子自信满满地走下讲台,脸上带着微笑。这个孩子有了这次经历,在老师的评价导引与鼓励下,终于突破了自我屏障,变得更加自信。后来,在课尾,这个孩子主动举手要和其他孩子比赛读。

确实,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人。一言一行,都能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甚至能改变其一生。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立德树人,从“教育性教学”开始。

参考文献:

[1]王祥连.用中学:构建“用学课堂”[J].中国教师,2017(11):58-62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普教重点课题“用中学:小学语文‘用学课堂构建”(课题编号:B-b/2018/02/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溧水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教育性立德育人
论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学前教育保持教育性和公益性的分析